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Brief einer Unbekannten
8.6 (334 个评分)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亦按时间顺序收录了《火烧火燎的秘密》、《马来狂人》等名篇,作者的创作历程一目了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一个女子暗恋男主人公18年,直至临死才决定向他告白。
心灵的焦灼 豆瓣
8.8 (2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施与人者,天必与之,”格言集上的这句箴言,每个作家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以下述的含义予以证实:“讲了很多故事的人,必有人讲故事给他听。”通常人们总以为,在诗人的头脑里,想像力运转奔驰,一刻不停,诗人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库存里不断地杜撰出形形色色的事件和故事。这种想法,其实是最错误不过的了。事实上,只要诗人观察和谛听的本领日益增长,接连不断地总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事件需要他去复述,那他根本不必杜撰,只消把这些向他涌来的人和事予以再现就行了。经常试图解释别人命运的人,定会有许多人向他叙述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里发生的事情也是从头到尾几乎原封不动由别人以书中复述的形式说给我听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最近到维也纳去,这一次因为事务庞杂,弄得我疲惫不堪。晚上我到市郊的一家饭馆去吃饭,满心以为,这家饭馆早已不是时髦酒家,问津者想必寥寥无几。可是我刚踏进门去,就懊恼地意识到我估计错误。在近门的第一张桌子旁边就有个熟人站起身来,用各种手势表现出他真诚的快乐。当然,我并没有报以同样的热忱。他邀请我在他身边坐下。如果说这位热心的先生是个令人不快或者招人讨厌的人物,那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只不过是死乞白赖硬要结交朋友的那种人。他们像孩子集邮那样孜孜不倦地积攒朋友,因而对他们收集的朋友当中的每一种样品都怀有特殊的骄傲。这个心地善良的怪人是个知识渊博、办事干练的档案管理员,这个职务反倒成了他操的副业。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则仅仅限于这样一种微小的满足:碰到报纸上偶尔出现的每一个人名,他都能怀着虚荣心,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口气补上一句:“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或者“啊,昨天我还跟他见过面呢”,或者“我的朋友A君对我说,而我的朋友B君认为”,就这样一口气顺着字母表把他的朋友挨个介绍。在他朋友们发表的新戏初次公演的时候,他总是忠实可靠地鼓掌喝彩,第二天早上准给每一个女演员打电话表示祝贺。他绝不忘记每一个朋友的生日,报上发表的使人不悦的评论他总瞒着不让朋友知道,而赞扬的评论他便出于好心关注一一寄给朋友。所以,他不是一个令人不快的人物,他是真心诚意地对人热心。要是你偶尔求他帮个小忙,或者让他那把朋友熟人当作纪念物收藏起来的珍藏馆增添一件新的珍品,他就会感到无比幸福。
本书是茨威格于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
象棋的故事 豆瓣 谷歌图书
9.1 (74 个评分)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其它标题: 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倾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 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感情的混乱》是一则关于同性恋者的故事。一位英国文学教授过着令人难堪的双重生活。他在学识上是个颇有造诣的莎士比亚专家,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可是偏好男色,于是感情混乱,夫妻、师生关系反常,内心苦闷,最后身败名裂,郁郁死去。
《看不见的珍藏》写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帝和将军打了败仗,万千战士死于疆场。战后德国百业萧条,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一夜之间,人们多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储蓄化为乌有。……
人类群星闪耀时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伟 北京出版社 2005 - 1
这本茨威格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已经几十年了,我们这次重新翻译、约请历史学者撰写背景资料再重新出版,更多的意义是想透过文字让读者认识到:
一、茨威格眼中的英雄和决定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与我们脑海中的是多么多么不同。这也是东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
二、就同一段历史,我们的版本和茨威格的版本也是如此不同。这真正应验了“历史没有唯一的版本,不同的人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