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我的快乐时代 豆瓣
9.1 (60 个评分)
陈奕迅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8年5月26日
出版发行:
华星唱片
“漫长”与“快乐”,或许会是相反的,毕竟“一箭双雕”的美意,是很难存在的。快乐的过程,只会是短暂的;快乐的童年,又会占据漫长的认识的百分之几呢?专辑的点题之作《我的快乐时代》里,歌曲的作词人林夕,深入浅出地将这定理表达了出来。“让我有个美满旅程,让我记着有多高兴......没有结局,也可即兴。”
快乐,在生活或生命中,出现的次数,其实真的不多。就只有,在我们宝贵的童年时光里,随着我们的成长与成熟,它只会逐渐地流失。即使在日后,我们花光所有的钱,也很难去将其召回。直到最后,我们拼命地高呼着,“什么都没有了。”林夕就在歌曲《我什么都没有》里,将那份瞬间空白的无奈,表达得徐徐如生,“连梦里也会觉得快乐难求,连泪光都光不过黑夜尽头......”
专辑中,更收录了一首作词人林振强,生前为陈奕迅写的一首作品《天下无双》。一首关于,一对恋人互相依恋、双宿双栖的动人故事。这么的故事,或许在现在,也成了许多成年男女眼里的童话。
陈奕迅在专辑中,更参与了歌曲的创作,这应该是其第一次在音乐上的创作吧。陈奕迅作曲的作品《反高潮》,在迷离、阴翳的电音氛围中,则显出了一份别样的颓废
快乐,在生活或生命中,出现的次数,其实真的不多。就只有,在我们宝贵的童年时光里,随着我们的成长与成熟,它只会逐渐地流失。即使在日后,我们花光所有的钱,也很难去将其召回。直到最后,我们拼命地高呼着,“什么都没有了。”林夕就在歌曲《我什么都没有》里,将那份瞬间空白的无奈,表达得徐徐如生,“连梦里也会觉得快乐难求,连泪光都光不过黑夜尽头......”
专辑中,更收录了一首作词人林振强,生前为陈奕迅写的一首作品《天下无双》。一首关于,一对恋人互相依恋、双宿双栖的动人故事。这么的故事,或许在现在,也成了许多成年男女眼里的童话。
陈奕迅在专辑中,更参与了歌曲的创作,这应该是其第一次在音乐上的创作吧。陈奕迅作曲的作品《反高潮》,在迷离、阴翳的电音氛围中,则显出了一份别样的颓废
唱游 豆瓣 Discogs
9.2 (297 个评分)
王菲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唱游》是第一张“HDCD”华语专辑,所以,也是华语流行音乐的新纪录!对于王菲的音乐,大家一直充满了期待,这一次王菲要给我们什幺?但是,我们深深知道,曲风、音色、唱腔……等的改变、尝试或创新,都还是后话;因为对于整个音乐本质的改进,才是根本提升音乐的第一步。所以,王菲的《唱游》,就是竖立新音乐标准的新尝试,也不负一整年的期待。“HDCD”是这张专辑的第一个大礼。
《唱游》是华语流行音乐市场第一张采取“HDCD”的编码录音专辑。目前全世界只有古典唱片或少数讲究真实、立体、层次极饱满的发烧片,才是以“HDCD”方式编译录制完成。而王菲一直是华人音乐的骄傲,也是这张专辑所被赋予的一种使命感。相信也是值得大家鼓励的,在聆听的过程,希望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如果用心听,在这张精致的编曲,非但感到丰富的音乐,还有层次的立体感,更重要的是,在饱满音场中,有前所未有的繁复、绝不混淆。过去的“迷幻”类型音乐,一直是讲究氛围,各种音色〈如吉他、贝斯,甚至人声……等〉在效果器扩大效果后,让音乐的层次、音场含糊,如果以过去的录音编译方法,这些层次、立体感、饱满的音场及透明度与气氛,常常让人有种鱼与熊掌,捶胸顿足之憾。“HDCD”足以将这张的音色、人声,展现出透明度,正是一重要的突破。
《唱游》是华语流行音乐市场第一张采取“HDCD”的编码录音专辑。目前全世界只有古典唱片或少数讲究真实、立体、层次极饱满的发烧片,才是以“HDCD”方式编译录制完成。而王菲一直是华人音乐的骄傲,也是这张专辑所被赋予的一种使命感。相信也是值得大家鼓励的,在聆听的过程,希望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如果用心听,在这张精致的编曲,非但感到丰富的音乐,还有层次的立体感,更重要的是,在饱满音场中,有前所未有的繁复、绝不混淆。过去的“迷幻”类型音乐,一直是讲究氛围,各种音色〈如吉他、贝斯,甚至人声……等〉在效果器扩大效果后,让音乐的层次、音场含糊,如果以过去的录音编译方法,这些层次、立体感、饱满的音场及透明度与气氛,常常让人有种鱼与熊掌,捶胸顿足之憾。“HDCD”足以将这张的音色、人声,展现出透明度,正是一重要的突破。
スラムダンク テーマソング集 豆瓣
9.8 (31 个评分)
テレビ主題歌
/
BAAD
…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6年3月20日
出版发行:
株式会社ビーグラム
封面不是原图 但98年第一版引进中国的灌篮高手原声磁带就是这个图案 稍微大一点
当时9.8元的售价可能勾起了不少有过同样回忆的朋友:)
共收录[好想大声说爱你][只注视着你][直到世界终结][捕捉瞬间光辉][谁也不能左右我][我的朋友][无穷尽的结]7首
B面重复的为伴奏带
当时9.8元的售价可能勾起了不少有过同样回忆的朋友:)
共收录[好想大声说爱你][只注视着你][直到世界终结][捕捉瞬间光辉][谁也不能左右我][我的朋友][无穷尽的结]7首
B面重复的为伴奏带
四月のピアノ~「四月物語」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by CLASSIC 豆瓣
8.8 (45 个评分)
サントラ
/
松たか子
…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8年3月21日
出版发行:
BMG JAPAN
据说,1998年的下半年,当《四月物语》在日本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看导演岩井俊二的笑话。这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59分钟)的电影,情节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过让幸灾乐祸的人没想到的是尽管它不太符合商业规律,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即便是在惯于吃文化快餐的香港和东南亚,它也有相当不错的反响。当然,这就是岩井俊二的一贯风格,他能用谁都找得着的简单材料,做出一顿最美味的佳肴来。
岩井俊二在神户大学他学的是油画专业,毕业后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他拍的电影《情书》和《燕尾蝶》,而这次在电影音乐上他也披挂上阵,亲自担任制作人。尽管原声大碟中的13首曲子分别是由坪井信八和岸内萌两人谱写,但音乐的统筹、监制和制作却都由他一手担纲(片头字幕中打出的CLASSIC实际上就是他们三人组合的代称)。而最绝的是在片中完全免费出演女主角的影视歌才女松隆子竟然包办了唱片中的钢琴演奏。尽管她的水平实在是有限(你甚至可以辨别出她弹的错音),但这简约和稚嫩的感觉正是岩井俊二想要的。
影片的第一段音乐是松隆子把手轻轻放在逐渐离家远去的火车车窗上时开始的,它只是几个简单的由钢琴弹奏出的音符,却为影片定下了轻柔、温和而又美丽的基调。岩井俊二不愧是拍Music Video出身的日本音乐电视大师,他的画面和音乐总是配合得如此恰到好处:当满载货物的大客车驶在撒满樱花的街头时,渐起的长笛和钢琴像是一阵风把花瓣吹散在空中;当松隆子骑着自行车在四月的阳光穿行在街道中时,那流畅无比的吉他宛如一记最温柔的拳头打在你的心坎上;而在草地中那悠然自得的钓鱼练习中,又是一阵跳动的弦乐轻轻托起了主人公在微风中飞扬的长发。当然最绝的,还是结尾长达七分钟的点睛之笔:女主人公在五藏野的书店里终于和自己的心上人相遇,在瓢泼大雨中,他为她一把又一把的撑伞(这其中钢琴短暂而又突然的停顿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在钢琴和长笛的交相辉映中,回响着女主人公执着的问候;在吉他和细碎的鼓点衬托下,她在大雨中幸福地奔跑。最后,从伞上滴落的雨珠突然慢放变成清晰的一粒,而在长笛的优美旋律中,女主人公的微笑成了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
从岩井俊二最初的《爱的捆绑》,到《情书》和《燕尾蝶》,再到这部散文诗似的《四月物语》,音乐一直是岩井俊二最为看重的表现手段之一。他对于电影音乐的品味和运用在世界级的导演中无人能出其右,而这张《四月物语》的电影原声大碟是岩井俊二所有的电影原声之中,最为轻松自然也是最清纯浪漫的一张。当你在春天的傍晚,带这自己的随身听爬到楼顶,边听着《雨的奇迹》边俯瞰整个城市,你会感到如同片中主人公一样的幸福和愉悦,也会忘掉一切阻挡在你面前的忧愁和痛苦。
岩井俊二在神户大学他学的是油画专业,毕业后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他拍的电影《情书》和《燕尾蝶》,而这次在电影音乐上他也披挂上阵,亲自担任制作人。尽管原声大碟中的13首曲子分别是由坪井信八和岸内萌两人谱写,但音乐的统筹、监制和制作却都由他一手担纲(片头字幕中打出的CLASSIC实际上就是他们三人组合的代称)。而最绝的是在片中完全免费出演女主角的影视歌才女松隆子竟然包办了唱片中的钢琴演奏。尽管她的水平实在是有限(你甚至可以辨别出她弹的错音),但这简约和稚嫩的感觉正是岩井俊二想要的。
影片的第一段音乐是松隆子把手轻轻放在逐渐离家远去的火车车窗上时开始的,它只是几个简单的由钢琴弹奏出的音符,却为影片定下了轻柔、温和而又美丽的基调。岩井俊二不愧是拍Music Video出身的日本音乐电视大师,他的画面和音乐总是配合得如此恰到好处:当满载货物的大客车驶在撒满樱花的街头时,渐起的长笛和钢琴像是一阵风把花瓣吹散在空中;当松隆子骑着自行车在四月的阳光穿行在街道中时,那流畅无比的吉他宛如一记最温柔的拳头打在你的心坎上;而在草地中那悠然自得的钓鱼练习中,又是一阵跳动的弦乐轻轻托起了主人公在微风中飞扬的长发。当然最绝的,还是结尾长达七分钟的点睛之笔:女主人公在五藏野的书店里终于和自己的心上人相遇,在瓢泼大雨中,他为她一把又一把的撑伞(这其中钢琴短暂而又突然的停顿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在钢琴和长笛的交相辉映中,回响着女主人公执着的问候;在吉他和细碎的鼓点衬托下,她在大雨中幸福地奔跑。最后,从伞上滴落的雨珠突然慢放变成清晰的一粒,而在长笛的优美旋律中,女主人公的微笑成了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
从岩井俊二最初的《爱的捆绑》,到《情书》和《燕尾蝶》,再到这部散文诗似的《四月物语》,音乐一直是岩井俊二最为看重的表现手段之一。他对于电影音乐的品味和运用在世界级的导演中无人能出其右,而这张《四月物语》的电影原声大碟是岩井俊二所有的电影原声之中,最为轻松自然也是最清纯浪漫的一张。当你在春天的傍晚,带这自己的随身听爬到楼顶,边听着《雨的奇迹》边俯瞰整个城市,你会感到如同片中主人公一样的幸福和愉悦,也会忘掉一切阻挡在你面前的忧愁和痛苦。
Life Is Beautiful 豆瓣
10.0 (7 个评分)
Nicola Piovani
/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8年10月20日
出版发行:
Virgin Records Us
The Truman Show: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豆瓣
8.4 (11 个评分)
Burkhard Dallwitz
/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8年6月2日
出版发行:
Milan Records
导演彼德威尔本人极喜着名的极微乐派巨匠菲利普葛拉斯的音乐,因此他在构思和制作《楚门的世界》时,除了请波克海德达维兹主创配乐外,导演还钦点和邀请菲利普葛拉斯加盟。所以本OST CD内采用了4段分别选自《机械生活》、《Anima Mundi》和《叁岛由纪夫传》的菲利普葛拉斯的现成音乐和3首菲利普葛拉斯专门为本片原创的音乐,而且还采用了着名的波兰电影配乐大师基拉尔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Father Kolbe’s Preaching”。而波克海德达维兹原创的12首配乐同样十分精彩,与菲利普葛拉斯及基拉尔的音乐相辅相成,共同用音乐描绘了楚门的奇幻人生.
Taxi Driver 豆瓣
9.3 (22 个评分)
Bernard Herrmann
/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8年5月19日
出版发行:
Arista
Martin Scorsese的戛纳金棕榈奖力作,音乐是电影配乐大师Bernard Herrmann的晚年传奇的绝作,70年代的纽约被他刻画的令人心碎凄厉而又交织了纸醉金迷。
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一多半要归功于这个配乐,音乐就像是流动在德·尼罗、纽约底层、朱迪·福斯特、出租车、马丁·斯科赛斯、甚至观众之间的一种介质,没有那忧郁的萨克斯的引领,我们和电影之间就缺少了一种感性的共鸣,而单独听配乐,仿佛置身于黑夜中的70年代,充满了未知与渴望的冲突。只是其中,总有一丝忧虑伤穿愁肠。
关于Bernard Herrmann
1911年6月29日出生于纽约市。他的父母很鼓励他在艺术方面的兴趣 。Herrmann 1927年时在 DeWitt Clinton中学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在纽约大学(NYU)时和 Philip James 学习作曲,和Albert Stoessel学习指挥,并且在茱利亚学院待过两年,但之后又回到NYU练习进阶作曲及管弦编制。年轻时他接触过Copland(柯普兰)、 Gershwin和Elgar的音乐 ,但影响其风格更甚者为华格纳、马勒、德步西以及拉威尔。
1937年赫曼进入CBS Radio,在教育部门工作;但其最大的兴趣仍在于指挥,随后即转任CBS交响乐团指挥,在这期间也认识了导演Orson Welles。随Welles的Mercury Theatre Playhouse group(水晶广播剧院)转移到好莱乌后,Herrmann写了清唱剧(cantata)“Moby Dick(1938)”以及歌剧“咆哮山庄”。1941年Orson请他为大国民(Citizen Kane)谱写配乐,从此之后声名大噪。
当时二十世纪福斯的录音室音乐指导Alfred Newman(阿佛列德纽曼,汤玛斯纽曼的父亲)僱用他为 Jane Eyre(1943)、Hangover Square(1945)、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1946)、The Ghost and Mrs.Muir(1947)、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等电影配乐。
五零年代赫曼结识了惊悚电影大师 Hitchcock(希区考克),这对黄金组合共同创作出许多着名的作品,包括:The Trouble with Harry(1955)、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Vertigo(1958)、North by Northwest(1959)、Psycho(1960)、Marnie(1964)等等。直到1966年,在他们最后一次合作的作品“Torn Curtain”中,因为彼此的看法及意见分歧而使他们的合作生涯就这样结束,而他的音乐也被弃置不用,改由John Addison出任。尽管如此,这对搭当仍在影迷和乐迷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地位;这样的结合也成为日后的经典示范。
赫曼的出众才能也为之带来其他的合作对象,像是一些新一代的导演包括François Truffaut, Brian DePalma, Larry Cohen 和 Martin Scorsese。
1975年他来到了加州录制“Taxi Driver 计程车司机”的配乐,头一天演奏家们都前来和赫曼打声招呼,因为这是他多年以来第一次回到这里。12月23日,终于完成了每一个音符的录音,回到饭店和他妻子共进晚餐后,在睡眠中长逝。
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一多半要归功于这个配乐,音乐就像是流动在德·尼罗、纽约底层、朱迪·福斯特、出租车、马丁·斯科赛斯、甚至观众之间的一种介质,没有那忧郁的萨克斯的引领,我们和电影之间就缺少了一种感性的共鸣,而单独听配乐,仿佛置身于黑夜中的70年代,充满了未知与渴望的冲突。只是其中,总有一丝忧虑伤穿愁肠。
关于Bernard Herrmann
1911年6月29日出生于纽约市。他的父母很鼓励他在艺术方面的兴趣 。Herrmann 1927年时在 DeWitt Clinton中学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在纽约大学(NYU)时和 Philip James 学习作曲,和Albert Stoessel学习指挥,并且在茱利亚学院待过两年,但之后又回到NYU练习进阶作曲及管弦编制。年轻时他接触过Copland(柯普兰)、 Gershwin和Elgar的音乐 ,但影响其风格更甚者为华格纳、马勒、德步西以及拉威尔。
1937年赫曼进入CBS Radio,在教育部门工作;但其最大的兴趣仍在于指挥,随后即转任CBS交响乐团指挥,在这期间也认识了导演Orson Welles。随Welles的Mercury Theatre Playhouse group(水晶广播剧院)转移到好莱乌后,Herrmann写了清唱剧(cantata)“Moby Dick(1938)”以及歌剧“咆哮山庄”。1941年Orson请他为大国民(Citizen Kane)谱写配乐,从此之后声名大噪。
当时二十世纪福斯的录音室音乐指导Alfred Newman(阿佛列德纽曼,汤玛斯纽曼的父亲)僱用他为 Jane Eyre(1943)、Hangover Square(1945)、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1946)、The Ghost and Mrs.Muir(1947)、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等电影配乐。
五零年代赫曼结识了惊悚电影大师 Hitchcock(希区考克),这对黄金组合共同创作出许多着名的作品,包括:The Trouble with Harry(1955)、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Vertigo(1958)、North by Northwest(1959)、Psycho(1960)、Marnie(1964)等等。直到1966年,在他们最后一次合作的作品“Torn Curtain”中,因为彼此的看法及意见分歧而使他们的合作生涯就这样结束,而他的音乐也被弃置不用,改由John Addison出任。尽管如此,这对搭当仍在影迷和乐迷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地位;这样的结合也成为日后的经典示范。
赫曼的出众才能也为之带来其他的合作对象,像是一些新一代的导演包括François Truffaut, Brian DePalma, Larry Cohen 和 Martin Scorsese。
1975年他来到了加州录制“Taxi Driver 计程车司机”的配乐,头一天演奏家们都前来和赫曼打声招呼,因为这是他多年以来第一次回到这里。12月23日,终于完成了每一个音符的录音,回到饭店和他妻子共进晚餐后,在睡眠中长逝。
I Am Not A Star 豆瓣
8.8 (12 个评分)
顺子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魔岩唱片
从首张专辑「回家」热烈引起数十万人的真诚共鸣,家,有了新的定义。家,不只是她出生的北京、成长的美国、流浪走过的欧洲;家,已经是她挚爱的台湾;家,更是录音室与她的音乐创作。
一切只因为,有了新的家人──听歌的人。
你可以想象,一个25岁的女孩,从小到大与最亲的妈妈跟姊姊总是分离在不同的地方,一个人独自走了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城市,或许交了一些朋友,谈了一些恋爱,也习惯了贫苦,甚至努力学会另一个国度的语言,然后,才刚熟悉又要离开了...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长久停驻;从来没有一段感情,可以长久维持,除了她所热爱的音乐。
你也可以想象,当顺子视为呼吸的音乐创作与歌唱,自从「回家」这张专辑发行,来自台湾广阔的歌迷,甚至远及温哥华、纽约的热烈响应,对于一个寂寞的创作者,有多么大的感动。
因为听歌的人,如此真挚的响应,所以感动;因为感动,难以用最熟悉的语言表达,创作是心情唯一的出口。于是我们在顺子的第二张创作专辑「Im not a star」听见她坦白的心情。
写歌的人、唱歌的人──顺子。
「Im not a star, Im just me」
See, Im not a star
Im just me
That is all I want to be
You are the star
That I believe
Cause I can feel you in me…
~ Im not a star
在<Im not a star>这首歌中,她说:「知道吗?我不是你们心目中所想象的那颗星,我只是我,我只想这样,你才是那颗星,那颗我所仰赖的明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你在我心底。」
这是写歌的人,唱歌的人──顺子。
一张跨国际水准的专辑 全部来自本土音乐人的精湛演出。从「回家」专辑,我们可以明显嗅觉出顺子努力寻找安定性的孤寂
感,因为上一张专辑,无论是写歌或音乐制作都是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完成,歌曲的描述中也传递出她在每一个国家历尽的事件与改变。
这一次,不同的是,所有的创作、制作、编曲、混音全部都在台湾完成的,但是制作物的品质,却完全不逊于国际水准。制作人贾敏恕、编曲王继康,与台湾少见的优秀艺人──顺子,一起迸出灵感的火花,燃烧音乐的生命!
一切只因为,有了新的家人──听歌的人。
你可以想象,一个25岁的女孩,从小到大与最亲的妈妈跟姊姊总是分离在不同的地方,一个人独自走了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城市,或许交了一些朋友,谈了一些恋爱,也习惯了贫苦,甚至努力学会另一个国度的语言,然后,才刚熟悉又要离开了...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长久停驻;从来没有一段感情,可以长久维持,除了她所热爱的音乐。
你也可以想象,当顺子视为呼吸的音乐创作与歌唱,自从「回家」这张专辑发行,来自台湾广阔的歌迷,甚至远及温哥华、纽约的热烈响应,对于一个寂寞的创作者,有多么大的感动。
因为听歌的人,如此真挚的响应,所以感动;因为感动,难以用最熟悉的语言表达,创作是心情唯一的出口。于是我们在顺子的第二张创作专辑「Im not a star」听见她坦白的心情。
写歌的人、唱歌的人──顺子。
「Im not a star, Im just me」
See, Im not a star
Im just me
That is all I want to be
You are the star
That I believe
Cause I can feel you in me…
~ Im not a star
在<Im not a star>这首歌中,她说:「知道吗?我不是你们心目中所想象的那颗星,我只是我,我只想这样,你才是那颗星,那颗我所仰赖的明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你在我心底。」
这是写歌的人,唱歌的人──顺子。
一张跨国际水准的专辑 全部来自本土音乐人的精湛演出。从「回家」专辑,我们可以明显嗅觉出顺子努力寻找安定性的孤寂
感,因为上一张专辑,无论是写歌或音乐制作都是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完成,歌曲的描述中也传递出她在每一个国家历尽的事件与改变。
这一次,不同的是,所有的创作、制作、编曲、混音全部都在台湾完成的,但是制作物的品质,却完全不逊于国际水准。制作人贾敏恕、编曲王继康,与台湾少见的优秀艺人──顺子,一起迸出灵感的火花,燃烧音乐的生命!
Summer Daydreams 豆瓣
9.7 (6 个评分)
Kevin Ker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eal Music
Kevin Kern,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钢琴硕士,珍爱今生的钢琴,散发出活跃、引人深省的聆赏魅力,即使是在极弱到几乎无声的乐段,依然洋溢出无法言喻的深刻情感,前三张畅销专集《In the Enchanted Garden》、《Summer Daydreams》、《Beyond the Sundial》在全球销售皆已突破金唱片,张张皆为行家指定收藏的新世纪名盘。
拯救大兵雷恩 豆瓣
8.6 (7 个评分)
John Williams
/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8年7月21日
出版发行:
Dreamworks
Total Playing Time: 64:12
Track Listing
1. Hymn to the Fallen (6:10)
2. Revisiting Normandy (4:06)
3. Omaha Beach (9:15)
4. Finding Private Ryan (4:37)
5. Approaching The Enemy (4:31)
6. Defense Preparations (5:54)
7. Wade’s Death (4:30)
8. High School Teacher (11:03)
9. The Last Battle (7:57)
10. Hymn to the Fallen (Reprise) (6:10)
~~~~~~~~~~~~~~~~~~~~~~~~~~~~~~~~~~~~~~
Liner Notes
With Saving Private Ryan, John Williams has written a memorial for all the soldiers who sacrificed themselves on the altar of freedom in the Normandy Invasion on June 6, 1944.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ue entitled 'Hymn to the Fallen,' which never appears in the main text of the film, only at the end credit roll. It's a piece of music and a testament to John Williams' sensitivity and brilliance that, in my opinion, will stand the test of time and honor forever the fallen of this war and possibly all wars.
In all of our 16 collaborations, Saving Private Ryan possibly contains the least amount of score. Restraint was John Williams' primary objective. He did not want to sentimentalize or create emotion from what already existed in raw form. Saving Private Ryan is furious and relentless, as are all wars, but where there is music, it is exactly where John Williams intends for us the chance to breathe and remember.
As with Schindler's List, John Williams chose th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the deeply resonant qualities of Symphony Hall to record the score for Saving Private Ryan. I would like to give special mention to Tim Morrison, Thomas Rolfs (trumpets) and Gus Sebring (French horn) for their heartfelt solos, and to Kenny Wannberg, who has been a close collaborator of John Williams and mine from almost the very beginning of my career.
Steven Spielberg, Director
Track Listing
1. Hymn to the Fallen (6:10)
2. Revisiting Normandy (4:06)
3. Omaha Beach (9:15)
4. Finding Private Ryan (4:37)
5. Approaching The Enemy (4:31)
6. Defense Preparations (5:54)
7. Wade’s Death (4:30)
8. High School Teacher (11:03)
9. The Last Battle (7:57)
10. Hymn to the Fallen (Reprise) (6:10)
~~~~~~~~~~~~~~~~~~~~~~~~~~~~~~~~~~~~~~
Liner Notes
With Saving Private Ryan, John Williams has written a memorial for all the soldiers who sacrificed themselves on the altar of freedom in the Normandy Invasion on June 6, 1944.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ue entitled 'Hymn to the Fallen,' which never appears in the main text of the film, only at the end credit roll. It's a piece of music and a testament to John Williams' sensitivity and brilliance that, in my opinion, will stand the test of time and honor forever the fallen of this war and possibly all wars.
In all of our 16 collaborations, Saving Private Ryan possibly contains the least amount of score. Restraint was John Williams' primary objective. He did not want to sentimentalize or create emotion from what already existed in raw form. Saving Private Ryan is furious and relentless, as are all wars, but where there is music, it is exactly where John Williams intends for us the chance to breathe and remember.
As with Schindler's List, John Williams chose th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the deeply resonant qualities of Symphony Hall to record the score for Saving Private Ryan. I would like to give special mention to Tim Morrison, Thomas Rolfs (trumpets) and Gus Sebring (French horn) for their heartfelt solos, and to Kenny Wannberg, who has been a close collaborator of John Williams and mine from almost the very beginning of my career.
Steven Spielberg, Director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The Collector's Edition Soundtrack 豆瓣
John Williams
发布日期 1998年4月28日
出版发行:
Arista
John Williams 为 1977 年电影《第三类接触》创作的配乐,1998 年重发行重制收藏版。
What Dreams May Come (1999 Film) 豆瓣
Michael Kamen
发布日期 1998年10月13日
出版发行:
Beyond Rec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