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
旅行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Travel
8.2 (75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2011年9月6日 已读
读到最后居然有些小感动 也许温柔地细致地注视这个世界 会发现那些在日常为我们忽略的美。也明白 其实这个世界不曾辜负我们 温暖依然是有底色的。这不是一本旅行指南 只是试图令人把握一种旅行的心态 通过心灵 去感受这个广阔的世界 其中的温暖与美好
essay travel 阿兰·德波顿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2011年1月11日 已读
读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跨越代沟进行有趣的书信交流 神奇而令人感慨 也羡慕安安的幸运 有那样开明而睿智的妈妈 能展开平等有深度的两代人对话 当然啦 自己也还好 至少爸妈给了自己自由和独立空间 即使那俩词前头或多或少还飘乎着相对 毕竟我总在长大着 发现更多的可能_x000d_
education essay family taiwan 龙应台
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1 (269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8.9 (223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2011年3月14日 已读
由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歷史事件談起 把自由民主的形態娓娓道來 和傳聞和從前接觸到的信息的確是很不同 因為這個真實 我們的教科書裡有太多意識形態的東西 阻礙了我們去認識這個國家 很多的現狀經由林達的分析 反倒和從前大有出入 可以確信的一點是 美國不完美 但是美利堅的建立者的確是智慧的 他們把追求幸福自由的權力賦予了自己的人民 雖然我們看到其中發生的磨難以及自由極端化造成的傷害 但是畢竟是趨向美好的 中國當然不一定非得學美國的制度 中國特色可以有 但是單嘴上說改革是不夠的 需要足夠的行動去落實 把屬於人民的權力給人民 這些年中國大地上的悲劇 也可以少一點了吧 路漫漫 繼續前進
american essay history politics 林达
那些男孩教我的事 豆瓣
7.6 (60 个评分) 作者: 蔡康永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7 - 3
这本书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用插画家可乐王的插图和搞怪才子蔡康永的文字,描述曾经让蔡康永留下深刻记忆的30多个男孩故事。没有炫彩华丽的词藻,只是淡淡地讲述,就像是同窗的学友跟你说着一些轻涩往事,就这样构成了这本饶有趣味的作品。
我爱问连岳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作家出版社 2007 - 6
《我爱问连岳》是前几年“我是鸡汤”的延续,但不是再版。时间跨度是2003年初到2005年底,大部分是连岳在《上海壹周》的专栏,共计收入一百余篇。
2010年11月15日 已读
从一个栏目里看 看到这世间的热热闹闹 看人情淡漠 看失意孤苦 也看柔情似水 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角角落落 却不期然 在一个地方相遇 连岳的回应 往往显得理性而有人情味
cc column essay series 连岳
后窗看电影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卫西谛 / 黄小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后窗看电影”论坛,是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个电影论坛,也是国内最老牌的电影论坛之一,由卫西谛创建于1998年12月。
自创建以来“后窗看电影”一直是人气最旺兼质量最高的电影论坛,《南方周末》等全国数十家著名平面媒体都曾有过报道和介绍,“电影是生活的一扇后窗”、“影像沉淀为文字”等版内口号也广为流传。“后窗看电影”涌现出的数批写手,目前是全国大小媒体中影视片评论者中的中坚力量,包括许多知名电影人和电影学院专业人氏在内圈内人氏也都长年蛰伏的版内。
“后窗看电影”成立的这六年,正是网络影评崛起、发展、成其规模的六年。而后窗网友这些文字,基本代表了这些年来的民间电影评论的正果,《后窗看电影》这本书集结其中的精华篇目,不讲求专业、机械,是观影者直接的观感,具有浓厚的电影气质。
德国音乐地图 豆瓣
作者: 刘雪枫 2006 - 1
《德国音乐地图:现场体验的60种记忆》简介:作者一路走,一路听,也一路写下来。从《莱茵的黄金》第一幕前奏曲奏响的时候,作者开始了他的德国音乐朝圣之旅。没有职业上的约束,一切俱出自我个人的感觉,一切都作为作者的“现场体验”的一种记忆方式。翻开《德国音乐地图:现场体验的60种记忆》,跟随作者去踏上音乐之途,寻觅音乐地图中那一个个显赫的坐标!
认得几个字 豆瓣 Goodreads
8.7 (59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而在小说家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可谓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
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2011年2月22日 已读
很喜欢这样的风格 这样一个显得烦扰却到底谆谆教导的父亲 更喜欢小容小宜的单纯又狡黠 充满好奇而终究是时有懒怠爱玩爱闹的孩子天性 真好
cc culture essay taiwan 张大春
病隙碎笔 豆瓣
9.1 (56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2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读书这么好的事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为书倾倒”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书中配有二十二幅世界经典藏书票,更增添了浓浓的书卷气。
2010年12月15日 已读
有引述很多卓越的读书人的体会 讲了关于阅读 读者 书的思索 虽然懂的不很多 慢慢来吧 兴许以后就会明白些呢 不过 在那之前 且让我先说一句 读书啊 这么好的事~_x000d_
c essay reading
陆上行舟 豆瓣
作者: 杨晓春 2006 - 8
这是一个摄影师的旅行日记。国内外兼有。内含许多作者自己亲手实地拍摄的照片,通过这些文字和照片,我们可以充分领略作者足迹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和美妙风景。
某年冬天,在维也纳的美丽殿大酒店(Le Meridien Wien A+T)里等待我回国的机位,看到一本他们酒店的小册子,上面第一句话这么说:“生命如同一本书,若你向来足不出户,你就永远只停留在第一页。”
我在世界无数不同角落拍下过不同种族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们,不管他们在什么地方,仿佛都是同一个天使的不同面孔。我喜欢看到这些天使们的笑脸。
要我说,美好生活,他们是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生活另一半令人沮丧部分的良好解毒剂。
生命如旅行,最有趣的部分往往就在这个Detour当中。Detour是印得中规中矩的人生铅字正文旁加的手写注释,最能看出旅行的品质和趣味。
2010年12月14日 已读
一本不错的游记。如同一般的游记一样 信息量极大 但有时也显得零碎。 阅读带来的纸上愉悦 是一次幻想的旅行 也许走不很远 但兴致却不少半分。 如果有一个好的旅伴 意义相当于旅程的一半 像我喜欢说的话呢
c essay photos travel
人生若只如初见 豆瓣 Goodreads
人生若只如初見
5.9 (118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 8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为了报仇看电影 豆瓣
7.4 (64 个评分) 作者: 韩松落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0
电影是真实的虚构
生活是虚构的真实
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
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里找寻结果
本书由韩松落的电影随笔结集而成。
所谓“电影随笔”,是介于影评和生活随笔及时评之间的边缘文体,以电影为素材和话题的因由,着重考察我们的生活在影像中的映射,以及影像对我们生活的渗透。
本书共分为四辑。《人生的质感》,借助电影观察人生;《熊不是泰迪熊》,借助电影窥探时事;《滋养灵魂的风景》,探查与电影直接有关的人与事;《私房话》,表达个人与电影的亲密接触。
2011年3月21日 已读
语言风趣 不乏真知灼见 谈电影也谈生活谈社会人物 篇章都很短 很好读哈
cal essay movie
小规模荡气回肠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黄集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 6
《小规模荡气回肠》是继《请读我唇》和《媚俗通行证》《习惯性八卦》之后的又一本语词笔记,收录在这本语词笔记的语词,大多数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中的 “活水”和网络语言,比如贱身课、用针扎、专业烂片、狗年春节语文等等。透过这些语言的外壳,读者可见当年的社会热点、文化事件乃至世界各地的政治生活。
2011年4月29日 已读
黄集伟老师是一个癖好搜集好玩话儿的人 读这本书时就深深觉得妙 能把那多漂亮话汇集起来 也不容易 后来有时间也会去他的博客孤岛客瞧瞧 生趣盎然尤喜欢他和自己孩子闹腾的那些事儿 可见其兴致不是一时找趣 而是天性如此 好玩好玩
essay time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豆瓣
6.5 (8 个评分) 作者: 苗炜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 11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苗炜在《三联生活周刊》“花花世界”专栏的结集。
在巴黎的丁香咖啡馆,他(作者)闻到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余香;莫斯科的列宁墓面前,则感慨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就”;波兰和欧洲的交界处,他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看法;而在人来人往的慕尼黑机场,他对吸烟室进行了煞有其事的评论……
拥挤的机场、下榻的旅店、鲜有人去的街道、左岸的咖啡馆、嘈杂的酒吧……这些旅途中我们会忽略的地方,成了他发现的乐园,他用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发现的乐趣,同时,也用感慨的态度对人生这码事进行了恰当的评价。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陈保朱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 - 1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是一部自传性散文集。这16篇散文中包括作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如“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人为什么活着”“想要变成怎样的人”等。除此之外,作者还谈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些学习方法和生活趣事,比如“抄写”“我的读书方法”“树上的读书之家”“小孩子的战斗方式”“新加坡的橡皮球”等。作者凭借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将自己从日本战败后的生活与成长,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大江夫人也应丈夫之邀,亲手为《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绘制插图,使我们在阅读文字、欣赏图画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来自家庭的脉脉温情。
2011年6月9日 已读
大江的童年回忆 算是为未来日本文学阅读探路吧 即使这本算是童书了 叨叨些小少年为人的基本原则 诸如此类 上次读池田大作 也是叨叨 暮年的恳切和慈祥倒是真多 不过也因为此 读起来也没什么抵触 但愿我也真的有从他们的文字中学到什么
cjl essay 大江健三郎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2年2月10日 已读
很珍贵的一次体验 无论对何伟亲历的长城探险 边塞幽居 都市游荡或者工厂巡回 还是对我的阅读 以及在文字中看见与理解当下时代的中国社会 家庭的发展 变迁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描绘的生活因视角的不同而折射出荒诞性 但反倒为这一切增添了真实感
ca essay society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