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l
追随她的旅程 豆瓣
8.8 (60 个评分) 作者: 路内 中信出版社 2009 - 1
一群少年快乐、自然、诗意、燥闷的成长往事。路小路、杨一、于小齐、曾园,虽然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在1990年的夏天,在戴城这个闭塞的小城,他们都有着逃离此地的欲望,都开始了对未来和爱情的追寻,他们遭遇到的挫折如此相似,他们的迷茫和失败也近乎相同。他们相遇,继而相离,期间夹杂温柔的暴力,克制却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还有最诚挚的兄弟之情。
2012年10月22日 已读
无可救药地喜欢这个短语 拆开来也是 喜欢追随 喜欢旅程 更喜欢一路上她的身影。生命是那样一场铺张的叙事 而我无疑充满了迷恋--那些共度时光的时而疯狂时而颓废的伙伴 那几个正当盛夏年纪开始学会勇敢学会爱的女孩。在这一次漫漫的涨潮与退后中 是不是把一生的深情都用尽了
cc love novel
天空的囚徒 豆瓣
El Prisionero del Cielo
8.0 (5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卡洛斯·鲁依斯·萨丰 译者: 李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风之影》作者萨丰强势回归
再现“遗忘书之墓”精彩传奇
出版当年畅销逾一百五十万册 不断刷新西班牙出版史纪录
本书献给所有爱书的人以及忘记自己曾经热爱阅读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书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刻体认书的价值,以及不能失去它们的原因。
一九五七年的圣诞节,巴塞罗那阴云满天。达涅尔与费尔明刚解开《风之影》的谜题,准备回归平静的家庭生活,森贝雷父子 书店此刻却又遭遇史上最大的危机:书店生意惨淡,连电费都快付不出;达涅尔发现妻子贝亚与前男友巴布罗仍有联系;与此同时,一个神秘人物造访书店,给费尔明留下一条神秘的信息:“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拥有开启未来的钥匙。”
达涅尔着手调查。很快,他发现了费尔明在内战时期不堪回首的往事,在那一段监狱生活中,有秘密、阴谋、欺骗、背叛,还有一笔神秘的财富。甚至,那段经历与达涅尔的母亲伊莎贝拉之死也有关联。
达涅尔是否能够信任妻子的忠贞?费尔明如何能恢复失去的身份?“天空的囚徒”大卫•马丁究竟是什么人,与伊莎贝拉又到底是何种关系?多年前的财宝最终失落在何处?而神秘的“遗忘书之墓”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在《天空的囚徒》中,《风之影》与《天使游戏》中的人物命运交汇融合,一切未解之谜在此终于得到解答,而故事,还仅仅只是刚开始。
在《天空的囚徒》中,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写作技巧更为精练,以精彩的情节吸引读者手不释卷,有这种能力的作家也称天才。
——《国家报》
“遗忘书之墓”系列第三部的成功,巩固了萨丰作为最受欢迎的西班牙作家的地位。在这个哥特风格的黑暗世界中,如今又增添了一丝人性的温情。
——《先锋报》
萨丰被誉为巴塞罗那的狄更斯,他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
——《晚间邮报》
萨丰重新定义了何为成功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自成一派,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今日美国》
萨丰现象再度席卷全球。
——《文化报》
卡洛斯•鲁依斯•萨丰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本书犹如充满机关、提心吊胆的神秘城堡。故事中套故事,是当代所能看到最棒的哥特式小说。”
--英国卫报
“《天空的囚徒》犹如一辆直达的子弹列车,毫无停歇。每一章节的最后都埋下惊人伏笔,让食指简直像中了魔一般地不停翻页。而我们都成了萨丰的囚徒。”
--美国纽约书讯
“《天空的囚徒》结合西班牙故事与神秘元素,让读者对于‘遗忘书之墓’更为着迷,成了一座不断蜿蜒的大迷宫,宛如不断延伸出枝桠的魔树。”
--出版人周报
“《天空的囚徒》让我们感受到久违的阅读热度,说故事的力道媲美小说大师雨果、大仲马、狄更斯。”
--澳洲堪培拉时报
2013年6月9日 已读
原本割裂在属于《风之影》和《天使游戏》两个平行时空的故事 在此间汇聚 于战后巴塞罗那的街头。寻得往事的真相 找回自己的名字 于是又是坎坷与艰难。故事尚未结束 故事才刚开始 或许这才是本篇的主题。 但不管怎么说 能够再次在文字中重逢可爱的 让人挂怀的人们 知悉你们的生活近况 已经相当开心。
novel spanish
鱼和它的自行车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 4
在七十年代柏林的女权运动高潮中,女权主义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叫:一个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条鱼不需要自行车一样。到了九十年代,柏林的一家女子婚姻介绍所的名字,叫做:鱼在找它的自行车。
一个北京的妇女问题研究者认为,上海市民阶级的妇女,在生活中看不见内心的理想,安身于小康的生活,沉湎于都市的时尚,生活的激情对于她们,就像自行车对于一条鱼一样。
陈丹燕认为:对生活的激情,对过一种不平凡的生活的要求,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感情,这些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鱼和自行车的关系。
《鱼和它的自行车》通过一个上海女子从十七岁的女孩,到为人妻母的成长过程,她像气球一样每当吹大,就会破灭的爱情,她像雀斑一样可以因为防护而变浅,但永不会消退的痛苦,通过她和大多数上海女子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故事,再现了鱼到底是怎样找它的自行车的。找到了以后鱼又是怎样照顾它的自行车。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条鱼,还有一辆自行车。
2014年7月22日 已读
‘’一個女人不需要男人 就像一條魚不需要自行車一樣。‘’就這樣被德國女權主義華麗口號濃縮的標題所騙 看了一個興許連愛情稱不上 被青春慾望掩蓋 繼而為真實平淡消磨得談不上美好的成長故事 自在與安穩的謎題 一解答數十年流轉 轉眼往日夢想也在柴米油鹽中被遺忘。
novel
活俑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倪匡 明窗出版社 1987
國際漢學大師馬漢,憑空消失了五年,沒有人知道她到底去了哪裡?馬源的好支卓長根多年來一直想知道究竟,於是他透過關係請衛斯理來替他找尋答案。

序--------------------------------
這個故事設想奇特,“靈感”當初是怎麼來的,想不起來了──大抵是偶然想到,有了一個意念,在寫作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活的俑──不但當時是活的,過了兩千多年,還是活的,利用了秦始皇一直在尋找的長生不老藥來發展出的故事,相當自然。和另一個以秦皇墓為背景的故事,利用了長城來發展的故事一樣,歷史上一些模模糊糊、語焉不詳、沒有什麼確切記載的事,都是幻想小說的好題材。若是資料太翔實了,反倒沒有了想像的餘地。
想像其實還可以發展下去:秦始皇也忽然在他的地下宮殿之中活了轉來,會怎麼樣?還是他真的又活了過來,所以纔會在這代,也有和兩千多年前一樣的暴政出現?
暴政的陰魂不散,暴君的復活與否,倒是小事情。哀哉!
衛斯理 一九八七、三、二十
2014年7月19日 已读
還是更願將衛斯理的小說界定在冒險小說一流 大抵是由於打小接觸的科幻文學是出自百科全書式的凡爾納使然。口袋書之王的稱呼大概假不了 故事 的確是有意思的故事 當然 早點翻 感覺估計更好些。又 香港倪家這一雙兒女 算是把這世上大半讀者都網羅了...
hk novel
頭髮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倪匡 1978
序:衛斯理(倪匡)

頭髮”寫於一九七八年,這部作品有相當特殊的意義,在衛斯理故事中,地位獨特——它是在休息了六年之後又開始續寫的第一個故事。六年之後,故事的風格,有了顯著的改變,以後一系列的作品,也有顯著的不同。代表著寫作人風格轉變的作品,自己自然對之十分喜愛。

“頭髮”的題材極其異特,其中A、B、C、D代表了什麼,明眼人自然一看就知道。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對各種宗教,連粗淺的認識都沒有,一切只憑相像。大半年前,突然悟到了基督教的道理,自然看法大不相同,但這次也只是小作修訂,並未曾改寫——也不準備改寫。

“頭髮”是原來在明報發表的名字,後來在臺灣報紙連載,被改為“無名發”,頗有“無以名”之感。後來又用道這名字出了單行本,這次,自然改回原來的名字。
有問:“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八年,衛斯理沒有故事,乾甚麼去了。答案就在故事中:“離開人間,到天堂去了!


內容簡介:
衛斯理受老友之託來到古老而神祕的尼泊爾尋找一名叫「柏萊」的人,卻發現他已被殺死,但兇手堅稱柏萊並沒有死,他只是「回去」罷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古廟裏有一個儀器,人可以通過頭髮而「回去那邊」,衛斯理不小心跌進儀器裏,這一跌……
2014年7月19日 已读
到頭來 神祗都是源自一處 眾教的天堂 原來也是同一個。對於善惡的叩問 是文明高低的一個標準 但歸結到個人 又是難以言說。神跡之下 是盲從 毫無指引 又是迷途。還有 對於永生和幸福的牽念 扯不斷理還亂。衛斯理系列中頗具奇想的作品。
novel
与幸福的约定 豆瓣
つめたいよるに
8.8 (5 个评分) 作者: 江国香织 译者: 周龙梅 / 彭懿 接力出版社 2004 - 4
本书内容:一边走,我一边泪如泉涌。一个已经二十一岁的女孩了,还边走边哭,难免会招来他人疑惑的目光。可是我却怎么也止不住我的泪水。 公爵死了。 我的公爵死了! 我是悲伤到了极点。 公爵是一条灰眼睛、乳白色的长毛狗,是一种名忠心耿耿Pully的牧羊犬。刚到我们家里来的时候,还是一只才呱呱坠地的小狗崽儿,在走廊里跑的时候,总是轻轻地伸开四条腿,用肚皮飞快地往前滑。那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一遍又一遍地唤着它的名字,让它在走廊里跑。……
2014年8月29日 已读 片段 情感交織成的帷幕 展開 心思依然在那明朗之外。
novel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豆瓣 Goodreads
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
6.9 (150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译者: 曹缦西 / 王志棣 译林出版社 1996 - 10
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饱尝了生活的苦难,炼就了革命精神和反抗性格。十月革命爆发后只有十六岁的他,就参加了红军,无论在战炮火中,还是在国民经济复时期,可察金都表现出大无畏精神,钢铁一般的意志,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对人民的无限的无限忠诚。由于在战争中多次负伤以及劳累过度,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被牢牢禁锢在床上,但他占胜了精神与肉体的打击,拿起笔来歌颂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的英雄。
2014年9月10日 已读
小學還是中學的讀物 對於主義的執著讓位於生活的慘痛 而生活的慘痛 並非依憑物質的貧乏而是心靈的苦惱 為愛 為理想 單純的人可以擁有幸福嗎?這也是未必的。最難忘的還是那句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 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 當他回首往事時 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堅韌的依舊是生命 是領悟
novel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豆瓣 Goodreads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7.9 (16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M.波西格 译者: 张国辰 重庆出版社 2011 - 9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2016年3月6日 已读
騎着摩托車迎着熱風與風雨踏上旅程 在路上 休憩的間歇 在近乎強迫症地探索與追問中 被作者引領着去探尋真實 去撥開迷霧 觸及到爲日常生活所掩蓋的深處 對於浪漫與古典 對於良質有了些微的理解。科技的發展 理性主義的崛起 現代文明的席捲中 如何處理好這一切的紛繁與自我與心靈與精神的關係 真是一個再怎麼強調也不爲過的事。是啊 讀完這樣一本書依然有很多不明不白之處。能促發思索 引起懷疑本身 就足夠好了。
novel
金锁记 豆瓣
8.8 (16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哈尔滨出版社 2005 - 6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2016年7月22日 已读
其实还蛮受不了张爱玲的描写的 可能是凌厉过头了的关系?
novel
红玫瑰与白玫瑰 豆瓣
8.3 (151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6 - 6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本书收录了张爱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
2016年7月22日 已读
迷宫中的爱恋者们。至于那段话 太有名气了 不妨碍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 而我想 最让人着迷又无奈的是发现自己也深陷在这样一个迷宫中。
novel
高老头 豆瓣
8.3 (56 个评分) 作者: (法)巴尔扎克 译者: 傅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 9
这部名闻遐迩,常盛不衰的小说,一般被视为《人间喜剧》的序幕。《人间喜剧》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在本书中初次登场。小说以大学生拉斯蒂涅入世之初的经国为线索,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而又骇人呼闻的巴黎社会,作者让这位未来的风云人物从不同的社会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到同样性质的“启蒙教育”,终于使这个来自外省的青年丧失了天真,正直和良心,为今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在所有这些“教育中”,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高老头的惨剧,正是在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眼泪,从此以野心家的姿态向社会发起了进攻。
2016年7月22日 已读
一个悲惨世界的解剖切片。巴尔扎克 的确堪大师之名。
novel
羊脂球 豆瓣
8.3 (208 个评分) 作者: (法)莫泊桑 译者: 赵少侯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 - 6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写普法战争时,法国的一群贵族、政客、商人、修女等高贵者,和一个叫作羊脂球的妓女,同乘一辆马车逃离普军占区,在一关卡受阻。普鲁士军官要求同羊脂球过夜,遭到羊脂球拒绝,高贵者们也深表气愤。但马车被扣留后,高贵者们竟施展各种伎俩迫使羊脂球就范,而羊脂球最终得到的却是高贵者们的轻蔑。小说反衬鲜明,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写出了法国各阶层在占领者面前的不同态度,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和无耻,赞扬了羊脂球的牺牲精神。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文学潮流中仅次于左拉的大作家。他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又接受了左拉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他在相当短暂的一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他既是一系列著名长篇小说的作者,更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巨匠。他数量巨大的短篇小说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不仅在法国文学中,而且在世界文坛上,都是卓越超群的,具有某种典范的意义,所以人称“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一八五O年八月五日诞生于诺曼底省,名为贵族后裔,实际上其祖父只是复辟时期的一个税务官,父亲则是一个游手好闲、没有固定职业的浪荡子。莫泊桑在诺曼底的乡间与城镇度过了他的童年,一八五九至一八六O年随父母到巴黎小住,就读于拿破仑中学,后因父亲无行、双亲离异,随母又回到诺曼底。故乡的生活与优美的大自然给莫泊桑的影响很深,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莫泊桑的母亲洛尔·勒·普阿特文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莫泊桑从小就深受她的熏陶。洛尔的哥哥阿尔弗莱德颇有文名,青年时期曾是福楼拜以及帕纳斯派诗人路易·布耶的同窗。莫泊桑在鲁昂城高乃依中学念书时就结识了舅舅的这两位老友,这时,他早已是一个喜爱文学并已开始习作诗歌的青年,他从这两位前辈那里听到了“简明的教诲”,获得了“对于技巧的深刻认识”与“不断尝试的力量”,可惜的是,路易·布耶于一八六九年就去世了。同年,莫泊桑来到巴黎大学改修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被征入伍,在军队里担任过文书与通讯工作。在这场灾难中,他耳闻目睹了法军可耻的溃败、当权者与有产者的卑劣以及普通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与英勇抗敌的事例,感触很深,所有这些日后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重要源泉。
战后退伍,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莫泊桑于一八七二年三月开始在海军部任小职员,七年之后,又转入公共教育部,直到一八八一年完全退职。在小职员空虚无聊的生活中,莫泊桑不幸染上了恶习,私生活放荡,这种下了他过早身亡的祸根。但另一方面,他勤奋写作,拜福楼拜为师,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刻苦磨砺,长期不怠。在此期间,他于一八七六年又结识了阿莱克斯、瑟阿尔、厄尼克、于斯曼等青年作家,他们都以左拉为崇拜对象,经常在巴黎郊区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号称“梅塘集团”。一八八O年,“梅塘集团 ”六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合集《梅塘之夜》问世,其中以莫泊桑的《羊脂球》最为出色,这个中篇的辉煌成功,使莫泊桑一夜之间蜚声巴黎文坛。
《羊脂球》写于一八七九年,是莫泊桑经过长期写作锻炼之后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紧接着这个中篇,是如喷泉一样涌出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从一八八O年到一八九一年因病停笔,十年期间,他共创作发表了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几乎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精彩之作问世,特别是在前三四年,佳品更是以极大的密集程度出现,一八八一年有《一家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戴丽叶春楼》,一八八二年有《菲菲小姐》、《一个儿子》、《修软椅的女人》、《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月光》、《遗嘱》,一八八三年有《骑马》、《在海上》、《两个朋友》、《珠宝》、《米隆老爹》、《我的叔叔于勒》、《勋章到手了》、《绳子》,一八八四年有《烧伞记》、《项链》、《幸福》、《遗产》、《衣柜》等等。一八八五年,莫泊桑短篇小说创作中名篇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仍不乏出色之作,如《珍珠小姐》(1886)、《流浪汉》(1887)、《港口》(1889)、《橄榄园》(1890) 等。 早在以短篇小说成名之前,莫泊桑就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第一个长篇《一生》经过几年的耕耘,于一八八一年完成,一八八三年问世。自此,他逐渐由短篇转向长篇,在几年之内相继发表与出版了几部著名的作品,一八八五年:《漂亮朋友》;一八八六年:《温泉》;一八八八年:《皮埃尔与让》;一八八九年:《如死一般强》;一八九O年:《我们的心》。
莫泊桑早就有神经痛的征兆,他长期与病魔斗争,坚持写作。巨大的劳动强度与未曾收敛的放荡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到一八九一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的折磨之后,终于在一八九三年七月六日去世,享年仅四十三岁。
一、短篇小说创作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说的成就所奠定的。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在他的作品里,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如战争的溃败、上流社会的喜庆游乐、资产者沙龙里的聚会、官僚机构里的例行公事、小资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外省小镇上的情景、农民的劳动与生活、宗教仪式与典礼、酒馆妓院里的喧闹,等等,都有形象的描绘;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从上层的贵族、官僚、企业家到中间阶层的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小业主,到下层的工人、农民、流浪汉以至乞丐、妓女,都得到了鲜明的勾画;法国广阔天地里,从巴黎闹市到外省城镇以及偏远乡村与蛮荒山野的风貌人情,也都有生动的写照。在广阔的艺术视野与广阔的取材面上,莫泊桑的短篇显然超过了过去的梅里美与同时代的都德,而在他广泛的描写中,又有着三个突出的重点,即普法战争、巴黎的小公务员生活与诺曼底地区乡镇的风光与轶事。
二、长篇小说创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共有六部,即《一生》、《漂亮朋友》、《温泉》、《皮埃尔与让》、《如死一般强》、《我们的心》,其中以《一生》与《漂亮朋友》最为重要,《皮埃尔与让》亦甚出色。
2016年7月22日 已读
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的文字 有可观处。
novel
棋王 豆瓣
9.1 (156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9 - 10
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 阿城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
2016年7月22日 已读
人应当有所好 有所爱 才有风格 有味道
novel
格列佛游记 豆瓣
8.0 (4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乔纳森·斯威夫特 译者: 杨昊成 译林出版社 1995
小说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虽然格列佛起初以为小人国与英国毫不相像,但实际上小人国却是英国的写照。透过那似是荒谬的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
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即保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后来发展成自由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亦称清教,即加尔文教派)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区区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
大人国的人无论体力还是理智都超过了那群“小人”;大人国里实行的是理想化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国王贤明而正直,经常关怀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的保障。
在大人国国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绍了英国的社会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词在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国王对英国存在的营私舞弊、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大加指责,并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人心的卑劣自私。
飞岛国的科学家脱离人民与实际,从事不着边际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属地的居民,更采取残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将飞岛驾临上空,阻隔阳光,或降落到其国土上,将居民碾压成粉。这里揭露的正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格列佛还到了一个魔术家的国度,在那里回溯了古罗马的政治,对比了英国制度。此时,他的思想已从支持君主政体变为拥护共和了。不过,他还只是赞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宗法社会。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智马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的“雅虎”和有智慧、会说话的智马两类。“雅虎”代表了人类的贪欲和败坏,而智马则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会。不言而喻,如果人类堕落下去,将与动物无异,那是多么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是由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和牛顿奠定的古典力学方兴未艾之际。他笔下的小人国和大人国虽是虚构的,但其居民身高分别是正常人类的十二分之一和十二倍。那里的一切建筑和器物,都具有数学比例的准确性,全书结构匀称而明显,这都符合理性思维的要求。
2016年7月31日 已读
少年时代所读 斯威夫特的有趣 那时还并不领会 更多是认出了反讽。相比《鲁滨逊漂流记》的纪实和用力来说 这是以荒诞和狂欢来营造世界和表达观点的 而相比同时期读的《巨人传》 斯威夫特的语言真心是好读太多了
england novel
GOTH断掌事件 豆瓣
リストカット事件
7.9 (8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乙一 译者: 陈可冉 / 秦刚 译林出版社 2012 - 1
《GOTH断掌事件》是乙一荣获第三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的代表名作,由《暗黑系》《断掌事件》《犬》《记忆》《土》《声音》六则独立短篇故事组成,贯穿其中的主人公为两个GOTH——“我”和同班女同学森野夜。二人对身边发生的一系列变态离奇案件进行追索,甚至亲临犯罪现场,获得过比死者更迫近死亡的机会,并借此完成对杀人狂内心世界的窥探。
六个追凶故事带给读者的不只是惊悚恐怖的感官刺激,还有对人性、生命的深度思考和启悟。
2018年1月29日 已读
可能阴暗的存在确有其合理之处 无论是掩饰创伤 或者带来快感 在普通与异常之间本身是有一条界限的 是对于恐惧的欲望 是支配性质的还是被支配的。情节上说 很有哥特式故事的色彩 风格差异不小 角色视角的切换与联动推进情节也算特色。推理元素上说偏简化 阴暗的氛围还是不少的 有蛮不舒服的部分 虽然寻思一下应当也是合理存在。
japan novel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豆瓣
Life of Pi
8.5 (6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扬·马特尔 译者: 姚媛 译林出版社 2012 - 11
一艘孤单小船,一个落难少年,一只孟加拉虎,这是南太平洋上,最艰难的生存考验。《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作者马特尔的第二部小说,但是一面市便惊艳国际文坛,获奖无数,成为畅销书。小说描写一个印度男孩和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获得重生的神奇故事。
历磨难而成长,因信念而不凡。小说内容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是一 个能让人产生信仰的故事,同时也会让读者重新认识文学并相信文学的力量。书中如真似幻的海上历险与天真、残酷并存的人性矛盾,巧妙契合,更激荡出高潮不断的阅读惊喜。无论是开放式的结局还是小说对于信仰、生存,乃至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现,都会成为每一个读者深思的问题。
本书全球热销七百万册,获得英国布克奖、德国国家图书大奖等6项国际大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等7项年度好书推荐!在台湾出版后获杨照、九把刀、南方朔等各界名人推荐。2005年译林社曾推出该书,受到诸多名人如周国平、叶兆言、李敬泽等人推荐。
此次译林新推出的这个版本,独家收录欧洲著名插画家托米斯拉夫•托亚纳克精心绘制的40幅全彩插图,值得珍藏。插画家以“罕见的优美画风”脱颖而出,赢得为《少年Pi的奇幻漂流》绘制插图的机会。插图色彩丰富,极具表现力,极好地传达了文字的意向,呈现出精致的文学质感。
“我深爱这个故事,曾经觉得它是没法拍成电影的,因为它的内容是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故事最难改编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神。终于,我决定接受挑战,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阅读的感动。”——李安
这本书是对上帝之存在的优雅证明,完美展示了故事的力量。——美国总统奥巴马
许多年来最奇特然而也是最容易读的一部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将奇谈、寓言和道德故事糅合在了一起。 ——《经济学人》
我们需要这个故事,当然不是为了掩饰我们的兽性,更是为了对我们的人性怀有信心。 ——作家周国平
PI不读“屁”,读“派”,就是圆周率π,一个最真实最神秘的数字。 ——书评人 小宝
我愿意把它看做一本人和世界(宇宙)的关系的小说。如果真的2012是末日,这本书可以留给任何幸存下来的人,它有太多的含义。 ——雕塑家 向京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它会在危难的时候,咆哮出柙,眈眈向人,却又与人相依为命。——豆瓣网友
化不可能为可能。它把文学的想象力推到了另一个新的前沿,既奇幻、怪诞,但又天真、写实,饶富深意。少年的奇幻旅程,最后变成了令人赞叹的阅读之旅! ──评论家 南方朔
这本小说充满了让人大快朵颐的诱惑力,因为它实在太好看了。好看到不忍心复述它的情节……惊险、悬念、流畅以及信仰,这是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不会拒绝的美好大餐,何况今天? ——书评人 戴新伟
我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插图版《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书进行描绘——即Pi的视角。Pi的所见所感是通过色彩、透视、象征和手势等的运用来诠释的...因此有些场景可能看起来很现实,而其他场景则含有格式化甚至抽象的元素(比如漆黑的大海)。——托米斯拉夫•托亚纳克
2018年8月30日 已读
为了读这本一直想读又一直来不及展卷的书 到现在李安那一部原作改编的电影都还没看。但这应该是不错的决定。这本书从故事到叙事到隐喻都非常棒 有关宗教与内心探寻的那一部分尤其迷人。前半段是关于一个精力十足的男孩在自家动物园与自己心灵世界的探索史 后半则是一个少年于绝境中鼓起勇气 面对恐惧去生存和希冀的历程。有动物和没动物存在的两个平行故事 很绝妙 以至于让人不忍细想。
canada film novel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
7.6 (141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郑卫明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斯泰尔斯庄园的女主人英格尔索普太太掌管着财政大权。某日凌晨,她在自己的房间里毒发身亡,而房间的三个门都是从里面锁上的。
侦探波洛在调查此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疑点,但最大的疑犯——英格尔索普太太的丈夫却有不在场的证据。最让波洛感到头痛的是,庄园里的每个人似乎都隐瞒了什么。
2018年9月2日 已读
拨开迷雾 放开成见 才能够见到事件的真相。揪出最可能与最不可能的嫌疑人 赞叹。波洛真是又风趣又智慧。「小心那些对你撒谎的人 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增长智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幸福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因着他的援手与不懈探索 得以让一对夫妻重归于好 一对佳偶得以牵手 在这桩情势复杂的谋杀案之外 也显出十足的人情味了。
2013 agathachristie mystery novel uk
鞑靼人沙漠 豆瓣
Il deserto dei Tartari
8.4 (24 个评分) 作者: [意] 迪诺·布扎蒂 译者: 刘儒庭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7
“意大利卡夫卡”迪诺·布扎蒂的巅峰之作。
入选博尔赫斯《私人藏书》、法国《理想藏书》、《世界报》20世纪百本好书。
◎ 编辑推荐
☆ 迪诺·布扎蒂的《鞑靼人沙漠》为作者赢得了“意大利的卡夫卡”之美誉,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是其整个写 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 入选博尔赫斯《私人藏书》、法国《理想藏书》、《世界报》20世纪百本好书,被《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扬·马特尔列入给加拿大总理的书单。
☆ 深刻影响了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等待野蛮人》的灵感来源。
☆ 这本经典小说的影响更越出文学界,是法国总统密特朗最喜欢的小说,被畅销书作者塔勒布引用于说明其《黑天鹅》的论点。
◎ 内容简介
九月的一天早上,年轻军官乔瓦尼·德罗戈前往巴斯蒂亚尼城堡驻守,城堡外面是一片沙漠,沙漠那边则是随时可能来犯的鞑靼人。德罗戈一边等待着沙漠那边的动静,一边忙碌于城堡、要塞、兵营内,满怀建功立业、捍卫崇高事业的梦想。三十年过去了,鞑靼人始终没有出现,德罗戈的生命和意志被消磨殆尽。这时,鞑靼人开始进攻了……
◎ 名人推荐
这部小说的创意来自我当时在《晚邮报》单调乏味的夜班生活。我经常想,这种单调乏味的日子永无休止,会白白耗尽自己的生命。这是大多数人非常共通的感受,特别是你发现自己沉沦于城市中的上下班日程之时。而将这种经历转换为虚构的军事世界,就几乎是我本能的决定。
—— 迪诺·布扎蒂
卡夫卡的小说刻意制造灰色、平庸的气氛,烘托出一股官僚气息和烦闷的味道,《鞑靼人沙漠》却非如此。小说也写了一个“前夜”,但那是一场可怕而又必定会到来的大搏斗的前夜。迪诺·布扎蒂的这部作品把小说带回到它的源头——史诗。荒漠既是真实的存在又具象征意义。
—— 博尔赫斯
一本奇异又难忘的小说,一部不寻常的经典。
——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鞑靼人沙漠》和《等待戈多》的写作时间相差不到十年,小说写于20世纪30年代末,戏剧写于40年代末,两书讲述的是同一种关切。……要感受这本小说的话,请想象一座现代博物馆里的展厅,宽阔、满满的天光,展厅只有一幅巨大的罗斯科绘画。
—— 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
1940年《鞑靼人沙漠》出版,立刻确定了布扎蒂的文学地位:不仅是对他过去作品的证明,由此也预示他未来的成绩。期待、焦虑、挣扎、时间、孤独、迷惘的爱、死亡都是他最常诠释的情感,也是对他和所有人而言最值得玩味的主题。
—— 克劳迪欧·托斯卡尼,意大利评论家
高山上的自然侵蚀,与士兵盯着荒无人烟的沙漠时他们漠然面庞上蔓延的皱纹之间存在着隐约的关联。我们发现群山提供了观察空虚心灵的绝妙视角。
—— 蒂姆·帕克斯,英国小说家
迪诺·布扎蒂是讲述现代性最引人入胜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是卡夫卡式寓言和格林兄弟幻想故事的混合,令人不安、令人迷醉而又精致不已,又因其报道式事实细节而提升到怪异的崇高程度,作者写作时一直就职于米兰主要报纸《晚邮报》。
—— James Mustich,《巴恩斯和诺贝尔书评》总编辑、书目杂志《普通读者》创始人
◎ 媒体推荐
迪诺·布扎蒂是20世纪中期意大利先锋文学之翘楚,其名著《鞑靼人沙漠》毫无疑问会被世人列为现代经典。
——《纽约书评》
毫无疑问是一部杰作……(布扎蒂)塑造了一位普遍的形象,将其设定在我们都熟悉的环境里。……一本恢弘的书,布扎蒂是文字高手。
——《星期日泰晤士报》
像许多现代小说一样,《鞑靼人沙漠》读起来像无神论者的送葬队伍,乐手在其中木然认为,人不过是始于梦想终于尘土。
——《时代周刊》
2018年9月30日 已读
一个关于人生一世 生命之意义与期待的寓言。从中 因着能联想得见自己曾有或仍有的困局 读时阵阵脊背发凉。为了无端的希望和未必存在意义的事 仅是虚幻的浪漫主义和能引来荣耀的战斗的诱惑 而将生命干耗在等待上 并把时光都磨成空白 乃至于到了末了还涂饰以美好的幻想 太悲哀了。沙漠的敌人与将岁月从光明移入幽暗的城堡 也算本书中一对绝妙的象征。行文叙事浅白 不算明快 但对时间和种种心理的描写 莫名就触动了我。
italy novel
黄昏清兵卫 豆瓣
8.7 (25 个评分) 作者: [日] 藤泽周平 译者: 李长声 新星出版社 2009
本书收录八个短篇。主人公都是武士时代的上班族,每天到藩城里工作,下班回家还得搞些副业补贴家用。藤泽周平擅长透过出身卑微的武士,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得淋漓尽致,人、情、景清淡细腻却纠结人心,即使发生在数百年前的武士世界,依旧引人共鸣。
2019年6月14日 已读
群像式的人物故事 文字平实 有些近乎白描的刻画 还是能看出趣味的。
japan no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