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m
顾城文选·卷一:别有天地 豆瓣
作者: 顾城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5 - 6
终生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
《顾城文选·别有天地》收录了著名朦胧诗人顾城的散文作品七十多篇,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性情,诗人的思想,是了解顾城,了解诗歌,了解朦胧诗的极好作品。
终生为精神的光辉召唤,不能享受物质生活;终生面对灵魂,面对人生短暂与终极的疑问,身心难以稍事休息;对哲学、文学、绘画、音乐有突发的持续的领悟力,和应运而生、无师自通的掌握能力。留世诗作、画作、书字、文稿异光蕴涵,单纯而丰富深  我已在生命中行走千次,那时,山上有蕨草、铁犁,书还没有诞生,字还在土里细微地趴着,死亡还没有诞生,中世纪的尖塔远没生长起来。
这就是我知道的一点事情。生命是盲目的,幽灵是飘动的;而世界则充满了“喧哗与骚动”。
2016年7月22日 已读
中学时代 初遇此书 数十年了。难以忘怀。顾城太自我了 他的伟大与悲剧都扎根于他孩子般的单纯和天真(因而也不免于孩童般的自私) 如此纯粹的诗人 如此动人心弦的乐章 曾经有过 也不会再有了。他的诗文都可算是我的挚爱。
poem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2012年7月28日 已读
回忆代表的是一种眷恋 还有执著于自己存在的一种探寻 借以抗拒的是消逝 毁灭引发的恐惧及遗憾。文学在时间的川流外 创造出一个个独立的 具有坚韧生命力和个性特征的小小世界 即使有时那些抵抗的努力也只是虚妄 而构筑本身就容易让人陷入悲伤
cal culture han poem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豆瓣
顾随
9.1 (16 个评分) 作者: 顾随 / 叶嘉莹(笔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本书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第一次全部公之于世。本书作者站在较高的人生境界,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文化艺术学术文化融会贯通,把人生社会文学融为一体,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阐发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智慧。给大众人群提供人生的智慧、生活的启迪是做人治学、为官经商、出世入世等不可或缺的宝典。作者以沉稳舒缓、优美凝炼的语言,讲述以其博学、锐感、深思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真正的精华妙义。他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使读者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得到很大的激励。他所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微妙理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具有真正的启迪感发作用。他讲述的方法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使读者在深造自得、左右逢源、极富启发的讲解中,学到最可贵的诗词及人生的妙理。作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是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师,也是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他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谈出不同凡响之处。本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人生的境界,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散发着诱人的独特魅力,激励人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2016年7月22日 已读
顾随先生的点拨真是拨云见日 看来不止是写诗需要时机和灵感 读诗也是。本书主要分唐诗和宋词两部分。文字读来深刻又显得亲切 诗词点评能讲成这样 也没几人了
poem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豆瓣
8.1 (37 个评分) 作者: 海桑 新星出版社 2012 - 8
海桑的诗集曾由央视主持人张越印制一千本,黄集伟老师亦曾得到诗人寄的一箱书,并让他随便送朋友。读库老六认为“书只有卖出去,才能成其为书。诗只有更多的人读出来,才能成其为诗。”后经读库代售诗集很快脱销。
此书即诗集绝版后由读库进行全新编排和设计的版本。这个版本小巧、轻便。全书内文用轻型纸,看起来很厚,拿起来很轻。开本设计得很小,一只手可以拿下。封面和封底用了西方绘画的设计素材,让这本诗集有些典雅味道。
书中共收录海桑的二百一十五首诗歌,书末附有张越与他的访谈,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位诗人。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cn/RGkQPLl
2014年10月10日 已读
讀著讀著 就忘了到底是誰誤闖進了誰的園地 唱起了誰熟悉的歌兒 只是 那麼動聽 愉悅了我心。王海桑無疑是一個赤誠的詩人 他的詩該是他的生活 而他的生活 更灑脫更鮮亮 哪怕終究平凡 可平凡 誰又不是呢 回過頭想 卻又有多少人 書寫得如你一般動人?在這一番流浪中相逢 相逢也透得見自己的心意
poem
唐诗三百首 豆瓣
9.2 (62 个评分) 作者: 蘅塘退士 / 陈婉俊 中华书局 1998 - 1
《唐诗三百首》的旧注本亦有许多种,其中以陈婉俊的补注本简明精当,流行最广。她的注解除简介作者生平外,比较注重语词名物的诠释,博引旁征,字梳句栉,对今天的读者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4年2月19日 已读
作為唐詩經典選本 真心不錯 小時候那會抄錄的原本啊 懷念那會兒的美好時光 哪怕背詩 也是一字一字品著的樣子
poem
守夜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北島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6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守夜》是最享聲譽的中國作家北島最新的著作,內容收錄他一九七二至二零零八年的詩歌。而《藍房子》、《午夜之門》和《青燈》則是他自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七年十年間所寫的散文結集,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十年的散文寫作,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在大地上鋪開白紙,任揮灑筆墨,幸事也。
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這四本書的出版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悲嘆之餘,又心懷感激:幸好有香港,給他恢復本來面目的可能。
2014年3月9日 已读
“燈下翻開褪色的照片和字跡”“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測的眼睛”赤誠而坦蕩的詩人 讓那些詩 隨著你的足跡 隨著那些書寫屬於你的文字的書頁一起 傳遍世界。 願你在遠方 安好
poem 北岛
在春天走进果园 豆瓣
8.3 (22 个评分) 作者: [波斯] 鲁米 译者: 梁永安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 8
鲁米被联合国评价为“属于整个人类的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哲学家和诗人”。本书是鲁米这位大彻大悟的圣哲的心灵语录。鲁米的诗歌击穿事物的表象,直达灵魂深处。对灵性的逼视和反省,让人身心震荡。当城市文明的坚硬外壳将我们的心层层包裹,呼吸不畅的时候,鲁米像山间溪流一样的清澈语录,慢慢化开这层岩石,原本深藏在我们自性深处的生命嫩芽,才有勇气破冰而出。鲁米教导我们放下包袱,慢慢走,回头看,找回自己的初心。现代文明谈工作、谈业绩、谈进度、谈财富,鲁米却让人谈谈灵魂。
2014年4月10日 已读
讀這冊詩集我的眼中只有一首詩 唸那一首詩時我的心裡只有妳。妳是萬事萬物 我卻像想家一樣想妳。
poem
顾城的诗 豆瓣
7.8 (22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1
《蓝星诗库(金版):顾城的诗》主要内容包括:星月的来由·烟囱、对宇宙大声发问、我的幻想·美、怀念、铭言(二首)、割草谣、找寻、无名的小花、幼芽、小风景、我赞美世界、生命幻想曲、幻想与梦、小树、地基、友谊等。
2014年7月15日 已读
清澈灵动 生生不息。
poem 顾城
时间之书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方思 精華印書館 1958
时间之书
里尔克
现代译丛 方思 译
1958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版
To
the mature age

自从我开始介绍里尔克,这位被誉为德文诗中自歌德以来最重要的诗人,自从我开始以文章与翻译(诗与信札)介绍里尔克给我国读者,迄今已逾六个整年。《时间之书》(Das Studen-Buch)内的诗之译介,则始于民国四十四年六月。那时,《时间之书》却直至去年晚秋方才试译。我的心灵已恢复其微妙的均衡,可以感知一叶之落与一羽之重而仍保持其宁澄平静,似乎我正步入一个新的收获与丰美的果实的时季。以此欢欣遂油然从我的内心流出,如乳色的温泉。
创造恒为一种愉乐,处于人生的中点,我以一向从事于 创造工作为慰,亦以继续从事于创造工作为勉。有人说人生如攀越山岭,中点即在顶峰,往后即为下落之路。我却视人生为长远的征途,向前愈迈进一步,地平线的辽阔即愈展示于我眼前。人生的中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再出发,不断向上,往前征服更广的空间。
我对里尔克的专一的欣赏,体验与研究,以及加以译介,给与我不少益处。茨威格,又一位奥国作家,说过:"而若进入,我被请对一位已然对他自己的道路未曾确定的年轻作家给与忠告,我会试图劝服他首先为某些较伟大的艺术作品服务,或用描述的方式,或取翻译的方法。在所有这种自我牺牲的服务中,对于一位初学者有比较在创作中更多的安全,而凡以一种专一的精神所完成的事物,决不会是徒劳的。"
里尔克所给与的是深度以及平衡,对所处理的种种加以约制,获致微妙的定匀。里尔克教人建筑,不是宫殿,不是摩天大楼,而是精致的别墅,其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寸地基,都是最佳最优美的工作。为了获致如此卓越的艺术,里尔克学会了无比的忍耐。他亦有所师承,他效法罗丹,伟大的雕刻家。一九零四年五月十二日里尔克写给路·安特兰亚莎洛美的信中说:
艺术是一漫长的终身道途,而当我想及我迄今所以成就的是何等微小与发育不全的,此成就之(好似一手宽的半耕的田地)不能维持我,遂非可惊之事。"计画不会结果,过早播种的谷不会茁长。但忍耐与工作是真实的而在任何时刻可以转变成面包。'必须恒在工作,'罗丹告诉我,……不断工作而信任它,就是它,这是我从他的伟大的而且以伟大的方式显示人看的榜样所正学得的,就同我正从他学得忍耐……
且看诗人自己如此说及他的作品:
"啊,那些在年青时写的诗不值得什么。应当终生(可能的话,悠久的一生)等待,而且聚焦甜蜜与光,于是最后他可能写下十行好诗。因为诗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仅乎感情而已(这些来得足够迅速);它是种种体验。要写下一行诗,应当见许多城市,人们,以及事物;他必须学的道路……通至久已先见的别离的……通至孩提时代的……通至双亲的……通至海上的日子的……通至旅途的夜晚的……而必须有血多爱情之夜的回忆,没有二夜是相似的……以及产褥中的妇人的哭喊的回忆……必须曾在濒死着的身旁坐过,必须曾坐在已死者的身旁,在一间有着开启的窗户的屋子中……但仅乎有着回忆仍是不够的。必须能忘记他们而有大大的忍耐,直至它们复又来临……而当它们成为我们体内的血液,以及顾瞥与姿态……于是第一次在一个稀有的时刻,一首诗的第一个字会升起来而且出来……"
里尔克为了专一,在从事创作时常喜连日独处,从或一犬都不欲其在身旁。瓦莱里拜访里尔克于姆楚特(Muzot)之古塔以后,为其极端的岑寂所惊,写信给里尔克说:
"我认为这种与世隔绝为几乎不可能的;在如此密切与寂静相亲近中,无尽的冬季……亲爱的里尔克,你对我看来似乎闭锁于纯粹的时间中,而我为你恐惧那一种太千篇一律的生活所有的透明,这种生活让死亡太明显地照耀外表相同的一个个日子的序列。"
灵感来时里尔克即一挥而就,一系列的诗于短期内写成。在此以前则为无比的忍耐与等待。这种循环成为里尔克写作的特色。《时间之书》分三部:一、《僧侣生活之书》,作于一八九九年九月二十日与十月十四日之间,正当他第一次去俄国归来不久,在许玛根道夫写成;二、《朝圣之书》,作于一九零一年九月十五日至廿五日,系于他与路·安特兰亚莎洛美在柏林逗留,第二场去俄国,回归许玛根道夫,以及于一九零一年春与克莱拉·凡斯霍夫,罗丹的学生,结婚之后,在凡斯透凡特写成;三、《贫与死之书》作于一九零三年四月十三日与二十日之间,彼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去过巴黎,结识了罗丹,并避居于维亚雷乔,该第三部即于此意大利中部的城市写成。
一九一一年春里尔克答复一位女学生问及《时间之书》的源始,他在巴黎写下:
"……我正忙于其它事务。于是,在清晨醒来,或在夜晚当你能听见寂静的时候,在我心内即升起--过去有时亦如此--从我自身出来的字语,似乎就是,祈祷,倘若你愿意如此相称的话,就是祈祷--至少我以为它们是祈祷,……"
里尔克在好几封给友人的心中都提及这些祈祷。《时间之书》,只当视为一些列的对神的诉告,方才具有确切的意义。对于一位于此诗集中发现无穷意义的人,固然如此;而对于一位本无所觉于此诗集的意义的人,这就是赋予意义的线索。在这些诗中,里尔克被目为一位神的寻求者。他的神被人视为实系艺术家的神,人类心灵的创造。以"你,神啊我的紧邻"开始的一诗,以及,尤其,以"你将如何,神啊,当我逝去?"开始的一诗,即可证之。但我却认为这里所表现的神与基督教的实不冲突。约翰福音第十五章第五、六节:"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而若没有枝子,葡萄树即无从发扬其生命。神是身躯,则我们为其肢体。没有身躯肢体自将干萎;而依藉肢体,方能工作。里尔克的这些诗,表现诗人之于神密切相迩,携手同工,亦表现了诗人对人之尊严与责任心的自觉。
你将如何,神啊,当我逝去?
当我,你的水壶,碎成片片?
当我你的饮料,成为腐臭或已干竭?
我是你的衣,你所从事的行业
你失却你的意义,倘若将我失却。
…………
你将如何呢,神?我在焦急。
里尔克另外有诗全为赞美神而作,以"啊,告诉我们诗人,你做什么?--我赞美。"为第一行而开始,而以"因为我赞美。"为终结。正如任何信神的人一样,诗人赞美神。感恩的心,是真正的爱的开始。
据我所读的看来,里尔克的宗教诗(倘若可如此称呼的话),实超弗朗西斯·汤姆普森与霍普金斯而上之。有所信的人,固然可充分了解、体验;而一般读者,亦自为他的思想的深沉感受的真切与多面的敏锐,亦自为他的特色独具的声音所感动。
怎样时间俯身向我啊
将我触及
以清澈的,金属性的拍击!
读者的感觉真是战栗着,被触及这清澈的,金属性的拍击!
然而这种题材在中国诗中,似为新的对象。实则观念与信仰,皆与情感密不可分。一位真正的诗人的感性,必然如此。而诗为全人格的表现则观念、信仰与情感皆有所流露,自不足奇。再,我们亦常对观念或信仰有所动于情感。观念与信仰的字语又可作为譬喻之一种,有时与意象的运用实异曲而同工。诗的领域之推广,于此有甚大关系。
"挖出我的双眼,而我依然能见你",以这一行开始的有名的诗在作为《时间之书》的一首看来自是对神的寻求之有力表现,但此诗本为路·安特兰亚莎洛美而写。一首诗本身即是一个存在,故其意义多端,亦因读者而异。但对一是所有的种种感应,宜受支持整个诗的结构的意义间架所控制与限制。意义使情绪获得确切的面貌。意义间架自涉及一诗中各部分之含义与相互关系的审查,而此意义间架对了解一首诗之情绪的结构乃为必要。除非读者知道一首诗是关于什么的,他若受感动即属无所为而感动,浮泛而且空洞,不了解此,则没有具有含义的感情,而一诗之意义多端的说法亦即不再合适。
里尔克的诗以难懂著称。其标点使用甚为特别,与一般用法有殊。(今译时尽量依循原诗之标点,间有变更,行内之标点尤然。)里尔克的诗之难懂,可自《新诗集:第二部》句子译成意思恰正相反!他的诗之所以难懂,有时与其所用譬喻,以及所用譬喻间常有所省略有关。他又常于一诗中运用好几个譬喻,其意义所取之方向各别,或且似为矛盾。于是我们眼前跳动着形形色色的譬喻,各自放射异彩,我们遂目为之眩。他在一诗中藉僧侣之口对神祈祷:"你们行走似许多闪光的鹿,而我是黑暗,而我是森林。"他感觉在他身中经过,就如群鹿跃过森林之黑暗。下一首诗中他又说,"因为什么是教堂与修院,当它们浮现而且升起,它们只是竖琴,音调曼妙的慰安者,而已半为济度的人们之双手在国王与童女之前拨动它们。"这首诗是晨祷,故森林显然呈现其棵棵树干:树干对于闪光的鹿就如竖琴的弦对于乐音,就如升起的教堂与修院对于祈祷的众手。但他的长处之一即在于其譬喻。它们决非托在后面的像尾巴,又非勉强凑上已使诗"美"的,像雪莱在《云雀颂》一诗中所为。里尔克的譬喻使人目为之眩,然一加注视,即见其闪耀真正的光彩,确切而妥适。
我未将《时间之书》全译,亦以因此不能将一些至美的诗介绍于国人为憾。(容有机会当在续译。)翻译时得到区女士的英译之助极大。译里尔克须对文字有极大的把握。我以无此把握而自愧。因此对好几位友人常有所请益。打扰了他们,我深以为歉,而承他们不吝指教,则我永远铭感的。原诗于以"而毕竟,虽然每人勉图从自己挣脱"开始的一诗中,于第四行之"ALLES LEBEN WIRD GELEBT",又于以"你决不会忧惧,神啊"开始的一诗中,于第四行之"MEN",第五行之"WOLLEN",与第廿九行之"HABEN",每一字母均用小的大写字体,翻译中即用黑体字排印。我译的时候,押韵全依原诗的模式。(其实译诗首重节奏,即使依了原诗的模式押韵,所押之韵与原诗中的自不相同,给予读者的感受亦自有殊异。)因此更增加翻译的困难。一时之译,速则一小时有余,缓则三、四小时以上,且以后常一改再改以致三改。试译而遭遇极大阻碍,似乎无法克服时,心中真有绝望的感觉,但仅仅一刹那而已;凭藉自信,终究觅得解决之道。而想及麦金塔尔亦常失望于里尔克诗中的文字,心中的负担遂决轻减。而每当我发现此翻译工作真是坚决万分,每当我见到因此而来的种种麻烦,每当我念及此种工作没有分文金钱的报酬,我感谢神:我所从事的是诗,而非其他;因为诗是最佳的训练,使人忍受寂寞,默默无闻,甚或误解,而作为艺术,对人苛求最多。
布根女士说,里尔克的诗"是精神,现代的精神所发出的呼喊,此精神终于发现一条超越当代的现实世界所隐藏的焦虑无望之路。以之迎受这些诗的热诚,在一个当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普遍为人接受的十年间(指三十年代),足够证明精神方面兴趣的一切痕迹犹未自现代的意识中擦抹净尽。"倘若拙译(其实仅乎原诗的苍白的面影而已)能助人们在精神上有所觉醒,那么我的工作即非没有任何报酬的了。
戊戌二月长沙方思记于台北
2014年8月24日 已读
“做夢者 我方是你的夢哪 但倘若你醒來 我即是你的意志 以及一切光耀的主人 而我生長到一個領域 就如星星高懸而靜寂 底下伸展著時間之神奇的城” 讀 不需要懂 讀 就沉浸其中 靜靜傾聽 那川流不息 那神祗之意。
poem rlike
望舒草 豆瓣
作者: 戴望舒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7
本书是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的一部,收录了戴望舒的诗歌集《望舒草》,这部诗歌集搜集了《我的记忆》以下以迄今日的诗作底全部,凡四十一篇,末附以诗论客札十七条。
2014年9月17日 已读
“當一個少女開始愛我的時候 / 我就先慄然地惶恐 / 我怕著溫存的眼睛 / 像那初春青空的朝陽” 夠婉轉而憂愁了 哪怕不行過那雨巷
poem
给孩子的诗 豆瓣
8.1 (46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选编 中信出版社 2014 - 7
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公布于世,“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实现诗人长久以来的宿愿。
重绘新诗版图,确立经典标准,诗人、篇目、译文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诗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新诗“蒙学”的引路者,汇集新老名家的经典译作,是范文,也是美文,集聚最伟大的文学灵魂,最精要的不朽文本,涵养心性,助育美感。
作为开放性的经典诗歌选本,因编者的眼光与热忱,品质的特出和优异,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广泛、持久而巨大的影响。
2014年9月17日 已读
“回頭望去 我跟你們一樣年輕過 當年遇上詩歌 就像遇上心中的愛人 而愛情 幾乎就是詩歌原初的動力” 當一個詩人為孩子們編集起一百零一首中外的詩歌 為著這份努力促成孩子與好詩有更多緣分的初衷 為那些曾經而必然將再次照亮突然醒來的人的美好的詩 給北島致敬 即使就譯本來說 或許有待商榷 但 這樣一份禮物已經足夠有分量了 不是麼。
poem
我知道怎样去爱 豆瓣
7.4 (12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娜·阿赫玛托娃 译者: 伊沙 外文出版社 2013 - 7
这本《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是由伊沙和老G编译的,囊括了俄罗斯最富盛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几乎一生的诗歌精品。
整本诗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卷是女诗人前期(1904-1925)的作品;第二卷是阿赫玛托娃中期(1927-1949)的诗歌;第三卷总结了诗人后期(1950-1966)的写作;第四卷是长诗《安魂曲》,这首抒情长诗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
写于安娜·阿赫玛托娃诞辰100周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
这磨难和诗页,这断发和宝剑,
这谷物和燧石,这喃喃低语和铮铮有声——
上帝拯救了所有的一切——尤其是爱与怜悯
的话语,作为他说出的唯一途径。
严酷的脉搏猛击着,血液的激流鞭打着,
铁锹均匀地敲打在它们之中,通过温柔的缪斯产生,
因为生命如此独特,它们来自凡人的嘴唇
声音比草包牧师更清澈。
哦,伟大的灵魂,我正在海外向你
鞠躬,你发现了它们,还有那——你暗自燃烧的命运,
长眠于祖国大地,她感谢你,至少让她
得到了在聋哑的天空海洋中发言的礼物。
2015年4月25日 已读
我不知道怎样去爱 不过 没有关系 笨拙一点 也要好好爱
poem
给孩子的古诗词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2015 - 9
《给孩子的古诗词》是当今中国古典诗词讲坛影响最大、绝无仅有的叶嘉莹先生的心血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和词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叶嘉莹先生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的中国古诗词结集成册。
《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不同风格的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带给孩子感动和召唤,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给孩子一部好作品”,实现编者长久以来的夙愿。
《给孩子的古诗词》重绘中国古典诗词版图,确立经典标准。作家、篇目、版本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慧眼的文学理念与美学目光。以“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为唯一标准,严格精心编选。
《给孩子的古诗词》因编者叶嘉莹先生的眼光与公信力,这部选本以其品质的优秀和独到,会给孩子留下一部传世经典。
2015年11月4日 已读
朗读与抄写皆宜
poem
唐诗杂论 豆瓣
8.8 (19 个评分) 作者: 闻一多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卓见颇多。书中的文章大多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导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他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这是闻先生唐诗研究的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吸取。
2016年6月16日 已读
不成体系 相对是零散的阐发论述 但颇具诚意与苦心 有见地 实不简单。谈杜甫的那篇最见同样作为诗人的作者的怀想。只是读到后边不免有些难过 闻先生倘若再在人间辗转几十载 能在唐诗的殿堂中 打磨出多么精致的诗评集。
poem
飞鸟集 豆瓣
8.8 (137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译者: 徐翰林 哈尔滨出版社 2004 - 6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读这些诗篇,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2016年7月22日 已读
写作风格受泰戈尔影响蛮大 源于此。
poem
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 译者: 方平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 4
1889年,白朗宁在威尼斯逝世前不久,把一个镶嵌细工的木盒交托给他的儿子,里面珍藏着他和妻子间的全部书信。1898年,两位诗人间的情书公开发表,即两卷本《白朗宁——巴莱特书信集》,这洋洋一百万字以上的来自现实生活的“情书文学”在世上绝少出现,它情深意真,诗趣盎然,受到读者的喜爱,短短十四年间再印六次。
十四行诗的故乡在意大利,它原是配合曲调的一种意大利民歌体,后来才演变为文人笔下的抒情诗,以莎士比亚成就最高,英国文学史上每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如弥尔顿、雪莱、拜伦、济慈都曾写过十四行诗。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白朗宁夫人的代表作,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相互媲美。
这部感人的诗集就是他们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之一。其美丽动人,甚至超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
白朗宁夫人最初开始写这十四行组诗,大概是在她答应了白朗宁的求婚以后那一段时期。直到他们婚后住到了比萨,白朗宁才读到这本诗集。他不敢把这文学上的无价之宝留给他一个人享受。1850年白朗宁夫人出版了一卷诗集,把这组十四行诗也收进在内,共四十四首,还取了一个总名,叫做《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用以掩饰作者身分,因白朗宁夫人不愿意把个人情诗发表。
2016年7月23日 已读
伊丽莎白·勃朗宁的生平真是让人惊讶不已 而她与罗伯特的传奇爱恋 诞生了如此的爱之诗篇。
poem
诗的时光书 豆瓣
作者: 苏缨 / 毛晓雯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1
让我们一起旅行。让我们一起在时光的中途,遇见叶芝、艾吕雅、惠特曼,遇见唱着葬礼蓝调的奥登和驾着醉舟的兰波,遇见诗的时光里所有的阳光与阴霾,圣洁与堕落。
透过文字,和21位大诗人交换灵魂的秘密……
《诗的时光书》收录了西方诗歌史上一流的诗作,包括叶芝、艾吕雅、兰波等著名诗人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并通过作者细腻、空灵的才思进行品鉴。诗人的命运与品评者的心绪交融,再现这些经过时光淘洗的诗歌韵味。
2016年7月23日 已读
原打算随手翻的书 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好看。谈诗人品诗作 不讲空话 不罗列铺陈 切入寻常生活 细腻真诚 通俗晓畅 蛮难得的。
poem
Song of Myself 豆瓣
作者: Whitman, Walt/ Mitchell, Stephen Random House Inc 1998 - 6
Song of Myself may be the greatest poem ever written by an American. First published in 1855 as part of Leaves of Grass, it was revised and expanded by Whitman in subsequent editions in ways that sometimes undermined to its original freshness and vitality. Stephen Mitchell has gone back to the first edition and painstakingly compared it with the later versions, substituting only those revisions by Whitman that improved the poem. Here is Whitman at his most wild and raw, as large and lusty as life, fulfilling his promise to all future generations: I stand on this spot with my soul.
2016年8月4日 已读
很喜欢惠特曼的这册小诗集 Song of Myself 也是惠特曼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poem
夏宇詩集/Salsa 豆瓣
8.5 (60 个评分) 作者: 夏宇 現代詩 1999 - 9
这集子里的46首诗最早一首写于1991年最晚的一首1998年.其余 半在1992年至1997年以一种兴奋片段混乱探路般的方式出现在我的笔记本里.然后就搁着搁了好久.其间冒出一本古怪的剪贴诗集始料未及.
98年中在台北获得一笔写作补助回到巴黎.在蒙马特的公寓里用600字稿纸慢慢把那些片段 出来.修改润饰排列装置.直到每一个片段找到它们最好的位置.有些片段不停的走远迷路到了最远变成另一首诗.那意味着笔很重要.还有一种很黑很黑黑得令人不做他想的黑墨水.中指沾着墨水写完,笔套总是忘记套上.
最好的是工作了整个下午后有人来敲门出去喝一杯,看戏,吃饭.
99年1月终于完成诗作46首2月带得朋友为我打好字的一片磁碟回到台北.然后又终于买了电脑又一键一键五音不全地修改.
在一些美好强壮的日子里,我灵感丰沛触须密布,梦想把诗带到各各陌生异化之境予以急速冷冻,唯有读的那一端的了然的温度令其慢慢解冻.汉字,以其取象,特别美于急动后的诗之思维闪着透明冷光冒出暗示的清烟.它的无时间性,仍有某野性忧郁.
犹若在寻常茶座酒馆里看邻座不认识之人正看他们刚刚冲洗好的照片因领悟那些简单的、普通的、强大的生活动作之无可替代而感动而深感寂寞地离开而也确信一切都可以变成诗的形式也就索性全心全意地挥霍. (后记)
2016年8月17日 已读
自有一番迷人之处。
poem taiwan
致未来的诗人 豆瓣
9.0 (56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 译者: 范晔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然而我不在乎无人了解
在这些近乎同代的身体之间,
他们活着的方式不像我
这来自疯狂土地的身体
挣扎着成为翅膀抵达空间之墙
是那墙壁将我的岁月与你的未来相隔。
我只想我的手臂迎上另一只友好的手臂,
另一双眼睛分享我眼中所见。
尽管你不会知道今天的我以怎样的爱
在未来时间的白色深渊
寻找你灵魂的影子,从她学会
按新的尺度安顿我的激情。
——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
如果诗歌艺术也有自己的守护圣徒,比如狄金森和保罗•策兰,那么塞尔努达也在其列。
——哈罗德•布鲁姆
最不西班牙的西班牙诗人。
——奥克塔维奥•帕斯
2016年8月23日 已读
有一番独特味道 或是许久未读诗的缘故
po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