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se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豆瓣
7.1 (124 个评分) 作者: 七堇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11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七堇年的首部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两部分,惊蛰与清明,寓意成长与写作路途上的不同阶段;收录曾经发表在杂志上的部分中短篇作品,并加入了大部分最新创作的散文等作品。
我能否相信自己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明天出版社 2007 - 3
《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集》收入余华的二十三篇阅读和音乐随笔,他从读者和听者的角度对大师们的经典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
文化苦旅 豆瓣
7.2 (273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东方出版中心 2001 - 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行者无疆 豆瓣
7.2 (105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华艺出版社 2001 - 10
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的这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作者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为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书中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书的装帧设计力求与内容谐调统一,特制的正文纸和书中的图片,刻意做旧,配以精致的装饰图案,给人以欧洲古典华美的感觉。
山居笔记 豆瓣
7.8 (66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2002 - 1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出走十五年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 9
余秋雨更愿意人们称他为“文化行者”。走出书斋十几年来,“我品味到的是一个行者的艰辛,在世界各地感悟到的是历史留下的种种细节。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把我对于自然景观的思考和体验,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收藏,它们是我对生命、文化和历史的体会,也是我作为一个行者的责任。我愿意与读者一起分享内心对文化的渴念……”
十五年前,余秋雨携《文化苦旅》亮相《收获》,融历史积淀和现代意识的文化大散文由此发端,轰动海内外;十五年后,余秋雨检视漫漫旅程的每一个脚印,把最精彩的风景留在这部《出走十五年》里。
这本书收录了我考察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十五年间写下的小部分文章。我的考察,路虽不少,但主要还是在寻找各大文明的“经络系统”和相关“穴位”,因此一路上所遇到的艰难是双重的:行旅的艰难和思考的艰难。
其实还有一项更隐秘的艰难,那就是表述的艰难。我不能把行旅者独特的精神悖论展示给读者,也不能把路上已经解决了的艰难说得危言耸听,更不能把思考中尚未获得晓达的障碍丢给读者,以上这重重叠叠的表述的艰难,几乎贯穿了我十五年的全部时日。因此,读者看到的这些文章,不管表面上如何轻松洒脱,字字句句都伴随着生命的全方位煎熬。我历来非常珍惜自己的文字,这是读者能理解的。我考察中国文化的篇什被选编和转载得较多,这次选择主要偏向于我考察世界文化的部分。
——余秋雨
沧桑无语 豆瓣
作者: 王充闾 东方出版中心 1999 - 7
本书是著名散文作家王充闾将历史传统引向现实、以现代意识、独特视角对文化与人性予以双重关照而创作的系列历史大散文结集。
全书以广博的视野、雄浑的笔致,开掘自然、社会、人生的精深意蕴,从中获取超越性感悟;在敏锐的思辨之中,以冷隽深邃的史家目光审视存在的价值,诠释人生哲理意趣,体验审美情景;在注重诗性、理趣与历史感的有机结合的同时,充溢着对于人的命运、人性弱点、人类处境、生存价值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度关怀,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把握具体的人生形态,揭橥心理结构的复杂性,以深刻的警示意味与批判精神,赢得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古文观止 豆瓣
作者: 吴楚材 / 吴调侯 译者: 阙勋吾 / 许凌云 岳麓书社 2001
《古文观止(言文对照)》共分十二卷,收录了《古文观止》中周至明代的古文百余篇,除了原文外,还附有白话译文详尽的注释及文章的内容概要。 《古文观止(言文对照)》自周、秦文迄明文为止。《古文观止(言文对照)》专辑有清一代之文,以与《古文观止》相衔接,名曰《清文观止》。凡已读《古文观止》者得此一编,斯成完壁。《古文观止》的编选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蘅塘退士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们也不妨说:“熟读《古文观止(言文对照)》中的大部分文间,就熟悉了文言的词汇、语法现象和文章布局谋篇的道理,具有了大量感情知识,打下了阅读乃至写作文言文的基础,并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进一步深造也就有门径了。而且,这两百多篇文章篇幅短小,大多脍炙人口,易于记诵。所以三百年来,它受到了读者的势烈欢迎,在一般群众中流传之广,可以说在清代就压倒了桐城派大师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成了初学文言文的必读课本;辛亥革命以后,仍有很多学校用它作为国文教材。
守望的距离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黄山书社 2007 - 2
在我的生命中,《守望的距离》写作的那十余年真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岁月。那时候,我刚读完研究生,以接受不惑的年龄迎来了迟到的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一切都仿佛正在开始,要在哲学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然而,也是在此期间,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变故。回想起来,也许正是那些变故迫使我暂时搁下我的学术计划,而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我困惑的人生难题。表面看来,这好像是一个外力把我从一条轨道上撞到了另一条轨道上。可是,我因此脱离哲学的轨道了吗?我相信没有。在我迄今为止的全部生涯中,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个时候,我从哲学那里获得了如此有益的帮助,为此我对哲学满怀感激。
各自的朝圣路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黄山书社 2007 - 2
《各自的朝圣路》是作者1995年4月至1998年散文的结集,在与原出版社全同到期后重新出版。作者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自成一个系列,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收入了到2002年8月为止将近二十年间的我所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现在,这三种书均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方便了读者的选取和配套。
偶尔远行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周国平 2006 - 10
周国平的首部“出行哲思录”,极其真实详尽地记录了每一次远离国门的日子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再现作者执著而超脱的灵魂之旅。无论是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采和哲思中读取智慧和超然。
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 豆瓣
作者: 华盛顿 哈尔滨出版社 2004 - 4
本书选编了华盛顿、林肯、卢梭等曾在历史上感动、安慰、鼓舞、激励过美国人民的文章,句句铿锵,篇篇经典, 这些本书将使你了解美国数百年的历史,体味影响美国的伟大人物深邃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人文知识素养。
才子文章 豆瓣
作者: 秋子 哈尔滨出版社 2005 - 8
《才子文章》收录了10位作家的79篇文章。在文章的选择上,主要考虑的是其文学价值,多是文采飞扬、结构精致的作品,而尽量摒弃了议论性的文章,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桌纯粹的文学大餐。《才子文章》中所选的作品,均是现代文学三十年间出现的才华横溢的佳作,是“白话文之古典时代”的优秀代表。汇集了多种风格流派:冲淡平合有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热情浪漫有梁遇春;风雅幽默有梁实秋、林语堂;精巧别致有许地山;柔美灵秀有沈从文......方寸之间,尽览才子风流
流动的盛宴 豆瓣
7.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蔡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本书记录了海明威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的一段生活。书中描述了作者记忆中巴黎的一幅幅图景。《流动的盛宴》是指巴黎历久长青,人才荟萃,一些献身艺术的人来到这里奋斗也在这里成名,文人沙龙、歌台舞榭,年复一年而岁岁不同,像一席流动的盛宴。
2010年9月21日 已读
巴黎 是一个流动的盛宴 讲述海明威在巴黎的青年岁月 他的朋友 他的经历 他的写作 他恣意又有些许诗意的生活 带着些许幽暗 还有 幽暗里的光芒。因为那不可重复的时代 那不可重复的青春
leave mfl paris prose us
浮生六记 Goodreads 豆瓣
浮生六記 [Fú Shēng Liù Jì]
8.6 (179 个评分) 作者: (清)沈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作品,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有所谓“足本”者,后二记系伪作。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
真话能走多远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新星出版社 2008
本书将季羡林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按全新的角度重新结集出版,文字典雅清丽、感情充沛动人,淳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揉,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炽热的人文情怀,充满趣味和韵味,值得品评和玩味。读此经典选本,既能享受季羡林先生散文的风采,又能领略他的人格魅力,从而悟出做人的真谛。
这些年 豆瓣
作者: 毛尖 东方出版社 2010 - 1
解读友人和世相的能力.如穿堂风。其看的经纬.取自古典,而非来自当下的标准。像锣鼓点儿一样的或紧或缓的节奏,音质干净、杂质被删除,翩翩于四季。
2010年11月15日 已读
初时 看得很有味道 文笔让人爽快 而且有一个读书人的广博和细致 读到后来 觉得未免有点粗制滥造之嫌
cc humour prose 毛尖
孩子你慢慢来 豆瓣
8.3 (179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十五年过去,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在《孩子你慢慢来》出版十五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全新简体版:大开本彩色印刷,精美呈现数十幅龙应台私家珍藏照片;特别收录龙应台的孩子:少年华飞、青年华安在该书出版十周年时所撰的跋——看华文世界最受瞩目的女性,原来她是这样做妈妈的。
2010年12月3日 已读
一本温情脉脉的书 来自一个母亲 也来自可爱的孩子。那些孩子呀 真的可爱 乃至神奇。在某一个瞬间就让人产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莫名的敬畏。他们有一种力量 叫做成长。然而,也正如书名所想表达的,孩子 你慢慢来 慢慢长大吧
childhood prose taiwan warm 龙应台
人间草木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周宁 商务印书馆 2009 - 10
《人间草木》内容简介:这本学术随笔写四组人物,马礼逊和柏格理、苏曼殊和李叔同、托尔斯泰和马克斯。韦伯、梁济和王国维,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或理论,而是因为他们的人生。他们是些亲切而又高贵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绝望中爱,在希望中死去,带着精神的闪光。这闪光不仅让我们看见他们,并在他们身上看到自我;也让他们彼此看见对方,在灵性上相互照应,从世俗通往神圣。
2011年5月23日 已读
文笔优美地勾勒出一组时代变革文化冲突碰撞中那些思想高远的人的身影 简单的成败无法定义他们 曾经各自为着信仰困扰 为了意义而努力探寻 他们的人生 比他们自己的作品更重要
belief cc culture leaves prose
大山里的人生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2001 - 1
本书从作者浩繁的著述中,选取有关人生的纪实和思考的部分散文,以展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凤凰的石板路上,在湘西的大山深处,在都市的街头巷口留下的深深足迹;展示一个以小学毕业的学历而成为作家、学者,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旅途上的奋斗与挣扎,辛酸与欢乐,失败与成功;展示一个普普通通的灵魂的苏醒与叛逆、磨炼与裂变……
2014年3月19日 已读
從文先生的散文彙編 以湘西人文地理 社會批判 人生哲思為核心主題的縱談 創作時間橫跨數十年 讀來唯有嘆服與敬意。學歷微淺 但一直都扎根於生活的土壤 通過翻閱社會那部大書 終有所得 有所建立 歷經世事糾纏 不改赤子之心。殊為難得。
prose 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