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Paganini: Caprices 豆瓣
James Ehne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1月12日 出版发行: ONYX CLASSICS
2021年7月28日 听过
朋友推荐的,循环了一早上了,太喜欢了!!!这位19年来过sf,可惜没去看那场呀
古典 小提琴
切利比达克/杜普蕾: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豆瓣
9.0 (6 个评分) Celidache / Swedish 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 (Universal)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是继《新大陆交响曲》之后,晚年最重要的作品。而且还可以说,比起“新大陆”来,这首协奏曲是更真率、更诚恳的,其中饱含着作者本人更多、更深、更有质量的人生体验和复杂情感。三个乐章都笼罩在一个整体性的苍凉感之中。音乐是美丽的,却也饱经风霜,有一股烈士暮年的萧瑟之气,令人想起布拉姆斯的晚年作品。(文字摘自李杭育《经典唱片》)
2020年7月25日 听过
听的马友友版,德沃夏克新发现,以前只会听他的新大陆
Concerto 古典 大提琴
Dvorak: Symphony No. 9 "From the New World" / Smetana: Die Moldau 豆瓣 Spotify
9.7 (51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0月12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金装卡拉扬系列。
这张唱片收录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和斯美塔纳《我的祖国》。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灵感源自创业时代的美国,体现了意气勃发的朝气。整部乐曲结构完整,配器丰富,音效丰满,是交响曲这一体裁中口碑极佳的一部伟大作品。四个乐章形象各异,精彩绝伦,均是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的名曲。
卡拉扬指挥的这个版本,不再像柏林爱乐版中那样德国味十足,代之以优雅的维也纳乐风。“企鹅”评价三星保留一星,并得到日本“究极百大”榜单与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共同推荐。
Chopin: The Complete Nocturnes And Impromptus 豆瓣
9.3 (9 个评分) Fryderyk Chopin / Claudio Arrau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8月12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Disk: 1
01 Nr. 1 b-moll
02 Nr. 2 Es-dur
03 Nr. 3 H-dur
04 Nr. 1 F-dur
05 Nr. 2 Fis-dur
06 Nr. 3 g-moll
07 Nr. 1 cis-moll
08 Nr. 2 Des-dur
09 Nr. 1 H-dur
10 Nr. 2 As-dur
11 Nr. 1 g-moll
12 Nr. 2 G-dur
13 Nr. 1 c-moll

Disk: 2
01 Nr. 2 fis-moll
02 Nr. 1 f-moll
03 Nr. 2 Es-dur
04 Nr. 1 H-dur
05 Nr. 2 E-dur
06 Nr. 1 e-moll
07 Nocturne cis-moll op. posth.
08 Nocturne c-moll op. posth.
09 Nr. 1 a-moll op. 29
10 Nr. 2 Fis-dur op. 36
11 Nr. 3 Ges-dur op. 51
12 Nr. 4 Cis-dur op. 66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2 豆瓣
8.8 (5 个评分) 张昊辰 Haochen Zhang /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9年5月17日 出版发行: BIS
继2009年获得了第十三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后,张昊辰通过他对音乐的深刻感触、超凡的想象力以及华丽的技巧俘获了来自美国、欧洲以及亚洲观众的心。2017年,张昊辰荣获久负盛名的艾弗里·费舍尔音乐职业大奖,是为对其音乐潜力的极大认可。
这部全新的《柴可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协奏曲》专辑是继2017年温暖人心的《张昊辰独奏会》专辑之后的重磅归来。不同于之前钢琴小品的抒情与平静,这张新专辑带给我们的则是更深刻的抒发与力量。演奏家携BIS厂牌长期合作乐团Lahti Symphony Orchestra与乐团首席指挥Dima Slobodeniouk为听众呈现不同凡响的古典乐新势力。
Destination Rachmaninov: Departure 豆瓣 Spotify
9.7 (13 个评分) Daniil Trifonov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8年10月12日 出版发行: Decca (UMO) Classics
Grammy winner Daniil Trifonov presents a cycle of Sergei Rachmaninov’s highly virtuosic Piano Concertos.
Recorded with Yannick Nezet-Seguin and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the orchestra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oser with which Rachmaninov himself famously recorded the set of concerti over 80 years ago.
The two-part “Journey with Rachmaninov” begins with DESTINATION RACHMANINOV - DEPARTURE, including the great Piano Concerto No. 2, probably Rachmaninov’s best-loved work, paired with the equally beautiful and rarely performed 4th Concerto. These voluminous works are contrasted with a taste of Rachmaninov the master miniaturist, with solo piano transcriptions of Bach's Partita in E Major.
里赫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9.5 (66 个评分) Sergey Rachmaninov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柴科夫斯基一共有三首钢琴协奏曲,当然就是属第一号最有名了。在这首钢琴中,作者深深情地、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光明的渴望,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成功地实现习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与强烈的、激动人心的交响化效果的高度和谐与协调,从而使产生极其巨大的音乐感染力。

1963年由卡拉杨指挥维也维交响乐团、闻名世界、脾气怪异的前苏联钢琴大师演奏钢琴的"大禾花"版被众多乐评称为无出其右。李希特+卡拉扬+维也纳爱乐,这样的组合,精彩绝对可期。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算是20世纪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里赫特的这一版本充满梦幻色彩,可以说是最接近拉氏原意的演绎,当然成为“拉二”的首选版本!
2019年2月6日 听过
昨天年夜饭吃得心情糟糕,也吃得太多,吃完都十点了。十二点多关了灯还是浑身难受,心中郁结,无法安睡。起来在spotify找这张碟前三首循环,当里赫特的演奏从音箱里缓缓流淌而出,终于心情安定下来,一遍还没有播完就差不多睡着了。
Rachmaninov Richter 古典 钢琴
田园1971 豆瓣 Spotify
9.5 (11 个评分)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arl Böh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5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贝多芬写第六交响曲时正处在他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几部大作品同时构思齐头并进,而这些作品的创
作过程是很艰辛的。贝多芬有室外创作的习惯,他随身带着笔记本和铅笔,记下心头涌现的乐思。这样的
笔记乐谱他留下了2500页之多,使研究贝多芬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他的创作过程。
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
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
“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
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田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第一乐章是“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
,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
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小标题是“在溪边”。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
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
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
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
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田园》交响曲的第三、四、五乐章不停顿连续演奏。第三乐章是“乡民欢乐的集会”。音乐取材于
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
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
断,音乐进入第四乐章“暴风雨”。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
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
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
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音乐进入第五乐章“暴
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激情绪”。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
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从18世纪到19世纪,以维瓦尔第的《四季》为开端,出现了千百首描绘自然或是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的
音乐,其中最为优秀的当属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贝多芬一直到晚年都保持着每天外出散步的习惯,
但却再也没有写过《田园交响曲》这样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他晚年的漫步越走越远,几乎成为行军,有一
次沿着河谷走出太远,竟迷路回不了家,天黑以后在一个小镇上东张西望,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又累又饿
的贝多芬在一家窗户外向里张望,竟被人当做流浪汉抓住,这是他晚年的一段轶话了。
1 Happy feelings aroused on arriving in the country 11:47
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2 Scene by the brook 11:28
溪边小景
3 Peasant’s merry-making 5:01
乡村欢乐的集会
4 Thunderstorm 3:31
暴风雨
5 Shepherds’ Song: Joyous thanksgiving after the storm 8:47
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
这首乐曲是我最钟爱的老贝的乐曲了,勇敢与命运搏斗的斗士贝多芬在这里变成了一位诗人,一个徜徉在大自然母亲怀抱中的孩子,一边拥抱着大自然一边清洗的斗争意志。他仿佛在一场胜仗后小憩了片刻继续投入进新的搏斗当中,就是他的这阵小憩创造出这么完美的音乐语言,让这个世界重新渲染上了新的色彩。听着他我仿佛看见了赤着脚、歇靠在树下的老贝,眯着眼静静地听着大自然最优美的语言,但是事实上此时的他已经完全失聪,他用一个失聪者的心灵描绘出一幅健全人都描绘不出的画卷,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唱歌”这才是真正的奇迹。
说到版本这个版本应该算是比较出众的了,但是我觉得1971年老伯姆(Karl Bohm)DG大花版乃是贝六的传世之作,比起Wlater,Bohm的录音保持了他一贯的平和与柔顺,别有一番风味。这个录音要听其细腻,它朴实无华的在简单朴素的优美乐句上留恋,从宁静安逸中能感受到那种天使般的翅膀振动。被日本《唱片的艺术》评为最佳名曲。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豆瓣
9.9 (152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2018年12月21日 听过
我这个木头耳朵都被这个版本惊艳了。今天听了一整天。
J.S.Bach 古典 钢琴
理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蒂尔的恶作剧、唐璜 豆瓣
9.0 (16 个评分) Richard Strauss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4月9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RICHARD STRAUSS(1864-1949)1-9.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30 [35'05]10.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 op.28 [15'30]11.Don Juan op.20 [18'03]12.Salome:Tanz der sieben schleier [10'09]广告语: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璜》,《蒂尔·尔伦施皮戈尔的恶作剧》,歌剧《莎乐美》中的《七重纱舞》/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企鹅》评价三星,大师版
2018年12月11日 听过
友邻推荐的,让我预习一下下个月去听萨洛宁的现场
Symphony 卡拉扬 古典
Rachmaninov Plays Rachmaninov 豆瓣
拉赫玛尼诺夫 / Rachmaninov
出版发行: 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
在音乐史上,是作曲家同时也是演奏家的大师不在少数,但能够自己演奏自己的作品并留下录音的,却仅有几个。而拉赫玛尼诺夫对自己作品的演奏更是珍品中的珍品。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以抒情、旋律性和戏剧性见长,演奏上注重用激烈的诠释来处理技巧难度较大而不乏委婉华彩的乐章。本唱片收录了他从1919至1929年期间对自己作品的精彩演绎,是收藏架上不可或缺的天碟。
2018年10月12日 听过 听得93年弹钢琴照片封面的版本。录音质量还是不能和现代的唱片比呀。
Rachmaninov 古典 钢琴
卡农绝赞 豆瓣
9.5 (65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MG
卡农的作者,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1653-1706),是巴洛克时期相当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影响了音乐之父巴哈。“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曾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如果帕海贝尔还在世的话,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照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卡农”全长仅五分钟,旋律简单仆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为了庆祝帕海贝尔350周年诞辰,BMG唱片公司特别邀请全世界不同音乐领域的知名乐手、乐团 ,以15首不同编曲、配器与演奏曲格的卡农演出版本,纪念这位音乐家,汇成这张珍贵的“卡农绝赞”!专辑囊括了许多顶尖音乐家和极具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演出版本,更被赋予了电子、吉他独 奏、乐方乐器演绎等十五种新的生命,专辑收录十首全球首度重新编录版本,加上24bit-96khz的超音质呈现,绝对让听众从头听到尾,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进口:霍斯特:行星组曲(477 501-0) 豆瓣
9.5 (8 个评分) 卡拉扬 / 柏林爱乐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G
这张唱片收录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是二十世纪音乐的经典之作,至今常演不衰,也是录音的热门曲目之一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
这是纪念卡拉扬的黄金系列其中之一,是值得优先收藏的一张。卡拉扬对《行星》的观点明显异于以此曲著名的指挥家,如保尔特、普列文。在卡拉扬的指挥棒下,霍尔斯特的曲谱竟奇妙的与德奥浪漫乐派产生了同质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不会令人感到突兀或不舒服。在卡拉扬的催逼之下,柏林爱乐的演奏展现了瑰丽无比的气势,音乐的细节都未曾丝毫遗漏。“水星”与“火星“的演奏相当精采,尤其值得一听。
2018年7月14日 听过
不能免俗的我也是听到Jupiter一下子来了精神。
古典
Diabolus in Musica - Accardo interpreta Paganini 豆瓣
9.6 (53 个评分) Salvatore Accard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收录了10余首帕格尼尼的作品,有名的大概都在其中了。
早年的阿卡多火爆生猛,手中名琴迸发出的琴声华丽雄壮,光辉甜美,令人难以忘怀。
这是DG皇牌录音师Gunter Hermanns亲自所录的杰作之一。碟中独奏部分音色通透,琴声细节分明、空气感强,片中小提琴和打击乐的高频泛音极为丰富,足以试出音响系统中的任何瑕疵。
帕格尼尼的作品并没有出版得太多,很多作品他只作给自己演奏而没有正式出版。原因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演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实在太难演奏了。传说中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非常特别,最快可一秒拉16个音。他在演奏会中,小提琴琴弦常常会被预先设计突然“意外”地拉断,一根接着一根,而帕格尼尼依然用高超的技艺演奏,甚至到最后小提琴只剩下一根弦线。
此碟收录12首帕格尼尼作品的节录曲,但凡有名的作品均在其中。意大利小提琴手阿卡多,是当今举世无双的诠释帕格尼尼的不二人选,他那高超的技巧,疾风般的演奏,令人相信帕格尼尼这魔鬼琴手依然在世。录音将弓弦的摩擦质感,流水般贯穿全曲的急板,空间中自然的堂音,通透亮丽的琴声,甜美的音质和名琴的音色尽收其中。这一切无疑令此张CD为最多人激赏。
本碟收录了1975年至1977年阿卡多演奏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和随想曲12段精华选段,此时正是阿卡多艺术生涯的颠峰期,演奏充满了十足的信心,既有炫目技巧,又有美妙动人的乐曲,伦敦爱乐乐团的协奏更是锦上添花。DG公司的王牌录音师Gunter Hermannsf负责摆放录音话筒,数码翻录技术处理使琴声通透亮丽,细节纤毫毕现,音色真实自然。
此碟也被广大音响发烧友用作专门测试音响系统对小提琴音色的重放标准,在欣赏时,你可留意在小提琴高把位时的发音是否变尖,此时的弓弦摩擦质感还能否保持?如果听起来像是细小笛子般的声音,表明缺乏质感,无疑是系统缺乏解析力。假如听起来觉得琴音太薄太尖,则表明你的音响系统中频以下的声音不够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