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
场所精神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诺伯舒兹
译者:
施植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词与物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词与物》是西方文化考古学家福柯最要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新思想的伟大作品”(德勒兹语)。这不仅是因为《词物》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而且更因为它从根本上驱除了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Henri Lefebvre
译者:
Donald Nicholson-Smith
Wiley-Blackwell
1992
- 4
Henri Lefebvre has considerable claims to be the greatest living philosopher. His work spans some sixty years and includes original work on a divers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s his major philosophical work and its translation has been long awaited by scholars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The book is a search for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ental space (the space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real spac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pheres in which we all live). In the course of his exploration, Henri Lefebvre moves from metaphys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space to its experienc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home and city. He seeks, in other word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social, and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ality. In doing so, he ranges through art,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powerful antidote to the sterile and obfuscatory methods and theories characteristic of much recen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is is a work of great vision and incisiveness.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author's wit and by anecdote, as well as by a deftness of style which Donald Nicholson-Smith's sensitive translation precisely captures.
The book is a search for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ental space (the space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real spac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pheres in which we all live). In the course of his exploration, Henri Lefebvre moves from metaphys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space to its experienc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home and city. He seeks, in other word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social, and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ality. In doing so, he ranges through art,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powerful antidote to the sterile and obfuscatory methods and theories characteristic of much recen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is is a work of great vision and incisiveness.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author's wit and by anecdote, as well as by a deftness of style which Donald Nicholson-Smith's sensitive translation precisely captures.
后现代城市主义 豆瓣
Postmodern Urbanism
作者:
[美] 艾琳
译者:
张冠增
同济大学
2007
《后现代城市主义》中涉及的最后年代,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标志着人们将跨入一个新领域的门槛,尽管对我们而言这多少有些熟悉,但以前从未用同样的方法来讨论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最流行的城市设计,包括历史主义、地方主义、主题设定、防卫性城市主义等,一方面要满足对城市共同体和安全性的渴求,另一方面则要满足对私密性和探索性的渴求,而这些在现代城市主义中都极其缺乏。尽管后现代城市主义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矫正,但结果不仅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持续存在的渴望,相反,在很多实例中却更进一步地增强了这些渴望(参看第五章的结尾)。
后现代城市主义的失败引起人们重新去思考设计价值、设计目的和为达成这些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与通过逃避现实和改变战略的方法来积极应对迅速变化的思路相反,很多人的实际行动就是欣然接受、直接应对并且参与到这些变化之中(但不是去控制和管理)。事实上,往往越是不必要做的事我们反而越要去做,因为现实对我们感情的巨大冲击,刺激着并产生出一种自然而然的防御性城市主义。
后现代城市主义的失败引起人们重新去思考设计价值、设计目的和为达成这些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与通过逃避现实和改变战略的方法来积极应对迅速变化的思路相反,很多人的实际行动就是欣然接受、直接应对并且参与到这些变化之中(但不是去控制和管理)。事实上,往往越是不必要做的事我们反而越要去做,因为现实对我们感情的巨大冲击,刺激着并产生出一种自然而然的防御性城市主义。
思考建筑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皮特·卒姆托
译者:
张宇
中国建筑工业
2010
- 9
《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内辑录的多篇文字曾被译为中文,并刊载在国内建筑专业杂志上。《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思考”一词没有用静时态的“thought”,而使用显示着动态过程的“thinking”,卒姆托在此意指不断接近的思考过程。所有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为彼得•卒姆托建筑思考的沉思品质提供了证明,这种品质有材料的美感、尺度的精确模制化、抽象构图的纯粹性、完美细部的快感、以及建筑与自然之间动态的联系共同构成。卒姆托的建筑将色彩范围控制到光与影的尾差之中约束了光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它通过增强建筑的形体与体谅的感觉强调了建筑物固有的严密与精确。这些照片所展现的建筑抽象的美感恰到好处地解说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句:“‘简洁’修饰着美!” 为了设计一幢与生活感性相联的建筑,设计师必须从远远超出形式和构造的层次来考虑。《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自第1版脱销数年以来,在此第2版中增加了三篇新论文:“美是有形式的吗?”,“现实的魔力”和“景观中的光线”。《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不仅由Hannele Graulund重新排版,还新增了卒姆托在哈尔登斯坦新家和工作室的彩色照片,由Laura Padgett本人亲自为此书摄影。在文中,彼得•卒姆托表达了他设计这些建筑的动力,是出于我们自身多方面的感受和理解,并拥有了强大和正确的表现方式和人格。同样的宁静平和的感觉也同样体现在《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的姊妹篇《氛围——建筑环境》一书中。
建筑氛围 豆瓣
Atmosphere
8.7 (12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彼得·卒姆托
译者:
张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9
《建筑氛围》会使读者洞察,“氛围”在卒姆托作品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它对他意味着什么。有一种交流,一种相互予求,存在于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房子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专注。充实。当面对卒姆托的建筑时,像“氛围”和“心境”这样的词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在脑海:从他营造的空间中,立刻就有完美调配出的感受传达给观赏者、居住者、参观者和左邻右舍。彼得•卒姆托欣赏的场所和建筑是这样的:它提供给人们一个避风港,适于居住,不动声色地有所助益。因此,解读某处场所,介入其中,订出纲要性的用途、意义及目标,起草、筹划、设计出一件建筑作品,这是个曲折旋绕的过程,并非一条笔直的坦途。 对彼得•卒姆托来说,氛围属于美学范畴。
建筑十书 豆瓣
作者:
维特鲁威
译者:
陈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典时代唯一幸存下来的建筑全书,也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学著作。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维特鲁威的接受史,两千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对于维特鲁威的认识和评价,折射出建筑观念的流变,也决定了西方城市与乡村的景观。除了建筑史的价值外,它还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造型艺术等诸多领域,它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已无法寻觅,为科技史、文献学与语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维特鲁威生活在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期,他在文化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着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文化价值观和建筑理想。他在书中所强调的建筑师的通识教育、知识的统一性、建筑的意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筑与社会伦理、人类健康与环境等问题,至今仍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本中译本根据剑桥大学1999年的英译评注本译出,此版本是唯一的英文评注本,也是所有现代语言版本中插图最丰富的版本,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古典学与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当今,处于国际视野下的我国的建筑学与美术学,迫切需要系统引入西方经典文献,尤其是经典著作的新译本,以奠定学科的基础,并惠及其他人文学科。
维特鲁威生活在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期,他在文化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着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文化价值观和建筑理想。他在书中所强调的建筑师的通识教育、知识的统一性、建筑的意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筑与社会伦理、人类健康与环境等问题,至今仍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本中译本根据剑桥大学1999年的英译评注本译出,此版本是唯一的英文评注本,也是所有现代语言版本中插图最丰富的版本,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古典学与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当今,处于国际视野下的我国的建筑学与美术学,迫切需要系统引入西方经典文献,尤其是经典著作的新译本,以奠定学科的基础,并惠及其他人文学科。
现代建筑 豆瓣
Modern Architecture
作者:
[美国]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译者:
张钦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5
本书是对世界现代建筑的一次全面审视,是国际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成名作,1980年问世以来即获极高赞誉,被称为现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多次再版。2004年,三联书店曾出版该书第三版中译本,深受读者欢迎,亦多次重印。在此第四版中,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增补一章,从地形、形态、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及公共形式等六个方面分析世界建筑在近三十年来的变化。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豆瓣
Lessons for Students in Architecture
8.7 (9 个评分)
作者:
[荷] 赫曼·赫茨伯格
译者:
仲德崑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 2
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建筑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青睐。在这本根据1973年以来赫茨伯格在代尔夫特科技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授课内容编写的专著中,建筑师把本人的设计作品和构思时的设计理念用文字的形式进行了表述。本书涵盖广泛的主题和众多的项目,汇集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对建筑物用途的评价。该书1991年在荷兰初版以来,多次再版,并已在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版。
在世界建筑中,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建筑的发展。通常科学、技术创造了惊人的成就,也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因素。今天建筑业成了万物发展的晴雨表,从中很容易看到人们的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们仍在追求一种建筑——一种不受地域或时间限制的建筑,从而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家庭生活工作,使之丰富多彩。《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一书追溯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环境。然而面对建筑承担的大量责任,这种“回归本体的建筑”却总是太容易被人们忽视。每一次,我们的目标都是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即适于人们使用的、舒适的环境,使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世界建筑中,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建筑的发展。通常科学、技术创造了惊人的成就,也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因素。今天建筑业成了万物发展的晴雨表,从中很容易看到人们的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们仍在追求一种建筑——一种不受地域或时间限制的建筑,从而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家庭生活工作,使之丰富多彩。《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一书追溯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环境。然而面对建筑承担的大量责任,这种“回归本体的建筑”却总是太容易被人们忽视。每一次,我们的目标都是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即适于人们使用的、舒适的环境,使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