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
明亮的时刻 豆瓣
8.0 (14 个评分) 作者: 吴琦(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本辑《单读》继续关注当代青年创作者,与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合作,发表5位当代青年女导演的电影剧本和创作谈。这是单读首次用电影剧本的形式,呈现变化中的当代生活——
王丽娜的《第一次的离别》,讲述了在故乡塔克拉玛干一段不断经历告别的童年;杨明明的《柔情史》,展现了北京胡同里一组痛苦的母女关系;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描绘了一名患癌的女记者在生存和理想间的挣扎;韩帅的《一九九九》,回忆了一名13岁少女初识性与死亡的过程;黄绮琳的《金都》,塑造了一位陷入真假结婚的女子,她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辑《单读》还收录了艺术家陈哲的影像作品、陆茵茵和肯尼亚作家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的小说,以及默音的随笔和张敞的评论,他们用不同的文体和角度,共同逼近女性的世界,在其中寻找出许多个暗夜里的明亮时刻。
世事艰难,这些创作者的柔情与坚定此刻显得更加可贵,如杨明明导演所写:“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对‘痛苦’的感受力,而不是让自己真的去过心魔重重的生活。”
2022年2月6日 已读
主要是读一下剧本,最好的当然是《金都》,不愧是黄绮琳!看《柔情史》那些对话就想起电影里母女的针锋相对和张献民的形象。两篇小说都不太行,随笔《口述笔记员的声音》太妙了。
单读
全球真实故事集 豆瓣
8.6 (37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4
本辑《单读》起源于5部来自第一个全球记者奖“真实故事奖”的作品,并最终以9部非虚构作品和1部纪实影像作品为主体,首次推出了非虚构作品合集。在一个“后真相”时代,继续叩问真实。
这些故事来自洪都拉斯、波兰、刚果、塞内加尔、南非、古巴、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移民、养老、种族、性别等当下性、全球性的议题。由专业写作者深入现场调查,挖掘复杂事件的前因后果,呈现现实世界的光明与灰暗,直击全球社会的矛盾与不公——在真实故事里,世界是不平的。
2022年1月12日 已读
有些故事其实讲得一般,但真相本身够有话题性也够有关注视角。英国民间观察确实不错。
单读
走出孤岛 豆瓣 Goodreads
8.1 (9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单读24·走出孤岛:水手计划特辑》是《单读》在话题、内容与设计上的又一次自我革新。
集中展示单向街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文学活动“水手计划”的作品成果。刘子超、柏琳、曾嘉慧、冯孟婕、郭爽,五位水手前往帕米尔高原、萨拉热窝、日本长崎、摩鹿加群岛和东南亚等地,发回他们的记录与思考;
首发晓宇的“疫区日记”系列文章,紧密关注疫情时期人的物理与精神处境;
与澳大利亚大使馆合作创立的“澳大利亚文学专栏”继续更新,走向更广阔的海外文学世界;
诗人杨键对母亲的哀思,在这个生命消逝的时刻格外触动人心;
作者巫昂充满智识的十封信里,洋溢着令人愉悦的洞见;
青年导演唐棣对于影像与文字两重世界的体验,造就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
在这个人人坠入孤岛的时刻,我们选择走向他人,走向世界,走向更广阔的联结
——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让我们做一群不狭隘的人。
2021年12月1日 已读
《帕米尔公路和瓦罕山谷》《萨拉热窝无消息》确实好看,平静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疫情以后对旅行文学也多了几分兴趣,借别人的眼睛看一看。
单读
争夺记忆 豆瓣
7.4 (21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一场2020年的记忆争夺战,一部记录当下的现实书。
一系列社会与环境危机不断累积、爆发,让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显。从岁初到年末,《单读》向海内外的作者、合作伙伴以及读者发起广泛征文,收集世界各地关于这一年的记录。最终,来自18个国家、34位创作者的24组纪实作品被汇集于此。《单读25·争夺记忆》在结构上打破了过去按照文体分类的方式,以“世界—自我—附近”三组关键词作线索,让诗歌成为另一条起承转合的线索;封面再做创新,以拼贴和重叠作为对纷乱记忆的表意;正书加别册的出版尝试,将是未来《单读》的新方向。
在闪烁其词和置若罔闻大行其道的如今,持续的记录与反思,是我们的回应。
2021年11月22日 已读
在如此现实的全球话题下,大部分文章还在文绉绉地隔靴搔痒,挺“何不食肉糜”的,与其搞这么一些文化精英无病呻吟,不如《全世界的附近》这样简短又真实残忍的故事。
单读
死里逃生 豆瓣 Goodreads
7.3 (6 个评分) 作者: 吴琦(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本辑《单读》回到本土创作,时隔四年,再次推出原创小说选集,汇集了包括郭玉洁、郑在欢、蒯乐昊、索耳、双雪涛、孙一圣和颜歌在内的七位青年小说作者的新作,以及胡波的诗歌、李静的随笔和贾行家、许志强、徐兆正的文学评论。此外,《单读》首次以别册的形式推出“中英小说对读”,收录颜歌小说的中英文两个版本,穿透语言和文化的边界。
这些作品多创作于2019年末至2021年,正值世界危机四伏、我们“死里逃生”的时刻。在理性尚未抵达之时,我们的身体、情绪、欲望已经做出了反应。文学的背后是当下的心灵状况,我们想用新的文学声音,去回应新的现实困境。
2021年11月1日 已读
小说部分,郭玉洁的这篇太“陈旧”了,双雪涛的则太卖弄了,夜游神的生猛冲击似乎也不再新了,其余几篇实在过于臭直男味…但看到一些尝试总比刘震云余华在舒适圈内随意赚稿费好(但我还是忍不住看)。诗歌和评论好!
单读
单读·十周年特辑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单读·十周年特辑》首次推出上下两册,《时间的移民》与《在世界的门外》。
上册聚焦“时代性”,将目光从难以名状的此时此刻移开,转向人类社会在不同年代里的文化状况,试图追问:互联网与新技术是如何影响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如何慢慢吞噬社会,都市与乡村的关系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
下册退后一步,聚焦“空间性”,勾画纽约、柏林、开罗、威尼斯等城市的文化图景,通过文学和历史的方式重游布罗茨基、本雅明、阿斯旺尼等人生活与工作过的地方,在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泛滥的今天,重新成为世界的陌生人,也重新发现自我。
《单读》是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它团结着新一代作者和读者,内容以小说、诗歌、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为主,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
2019年是《单读》书系创办的第十年,《单读·十周年特辑》是过去时光的答卷,也是未来岁月的开篇。这套纪念版《单读》,汇聚了十年来重要作者的原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新人新作,它集中展示了这十年来我们的文学痛点和问题意识,代表着新一代中国作家看待世界以及中国本土社会的历程。
如果你是《单读》的老读者,这套书是最好的纪念,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单读》,那么这套书也是最好的开始。
【名家推荐】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书,《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许知远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读》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郭玉洁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书。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阿乙
《单读》一直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有自己的坚持、审美和品位,有感召力,有愿意为它工作的年轻人和愿意为它添砖加瓦的写作者。它始终在尝试用已有的力量和资源,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态度。
——双雪涛
我理想中的《单读》是不断自我变法,永远免疫于一切标签的……然而我怎么想并不重要。《单读》会给我惊喜。
——范晔
我有点吃惊《单读》活了十年,就像我没有想到自己也写了快十年。十年了,我们都还在这里,不怎么成功,不怎么挣钱,但没有放弃。这件事的唯一意义可能就是,证明一本书和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小众、边缘,像闪亮银河外散落的小星,这条路也没那么辛苦,只要你走下去。
——李静睿
2020年1月18日 已读
特辑质量很高。最喜欢话题和访谈,十年前的《谷歌把我们变蠢?》现在读起来更应景了,《躺椅上的精神分析师》《黑水潭》《布罗茨基在纽约》。从序言更多地了解单读,在这个时代一个刊物能做十年太不容易了,希望单读像吴琦说的那样,继续在今天成为一个“例外”,在各方面自我维持的“例外”。
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