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豆瓣 Goodreads
刘勃
8.2 (45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0 - 11
★打捞《史记》中消失的《今上本纪》,追寻汉武盛世的真实面貌
★还原司马迁作为历史见证人的视角,看尽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
★刘勃最新作品,论文般的历史考据,侦探小说般的阅读快感
这本书写汉武帝时代,但不是全面介绍汉武帝时代。作者刘勃从《史记》的叙述之中,还原司马迁的处境,理解他对许多事件的视角。
在司马迁的见证下,汉武时期的儒臣、名将、酷吏、后宫、游侠、平民命运各异,他个人也成为舞台中的角色。
今人可能怀疑司马迁的视角和书写不够客观,但一个生逢盛世的品格正直、才华横溢、感情充沛的优秀人类的私人记忆,也仍然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2025年6月17日 已读
刘勃献给司马迁的激情澎湃列传。
刘勃 历史
逆行的霸主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新星出版社 2023 - 9
本书是刘勃“拆装《史记》”系列第二本。这是刘勃继“青春中国史”后又一力作,巧妙拆解《史记》的原有文本,通过考证、比勘、推理、猜想,将其拼装成另外一种故事结构,试图在宏大叙事和真实历史之间,寻找属于个体生命的鲜活故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勒着人们对于春秋时期快意恩仇的想象,但在历史中,这件事其实并未发生,吴王夫差的形象也绝非那样单纯而负面。在《逆行的霸主:夫差传奇》中,刘勃通过史料比勘,梳理了吴国北伐和衰落及越国逆袭的全过程,并重新构建了吴王夫差这位极具鲜活感和矛盾性的历史人物:
他是一个来自文明边缘的被视为野蛮人的国家的君主,又是一个努力按照华夏霸主的文明标准来做事的王。他野心勃勃又不乏雄才大略,却出现在“霸主政治”已然过时但新秩序还未形成的时代,最终堕入万劫不复之境。
2025年5月31日 已读
洗一洗被勾践离谱故事植入的脑子,看看夫差的暴发户霸主梦。史料越少,发挥空间就越大,而江浙人民发明历史文化遗迹的能力是无穷的。
刘勃 历史
康熙的红票 豆瓣
8.7 (25 个评分) 作者: 孙立天 商务印书馆 2024 - 3
宣传语: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编辑推荐/图书亮点: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媒体评价: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2025年5月25日 已读
以包衣奴才的点切入既解释了耶稣会在康熙朝的超然地位,也驳斥了排外的既定认知。以及,一朝天子一朝臣,登基前的投资才是真投资,之后只能称为投机了。
虽然作者在跋里怒斥了以观点找材料的书写方法,但自己多少也带一点此味。2亿人的大清受140人的传教士影响有如此之大么,颇有种丘处机一言止杀之感。副标题起太差了&书中重复处不少诶……
历史 清朝
古代日本的战争与阴谋 豆瓣 Goodreads
陰謀の日本中世史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吴座勇一 译者: 姬晓鹏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 - 10
以阴谋串联起的日本中世史,再现一个阴谋丛生的古代日本
揭开本能寺之变等重大事件背后的真相
◎ 编辑推荐
☆中央公论新社2019年新书大奖第3位
☆《应仁之乱》作者又一力作,构思三年而成,再度火爆日本。出版4日销量突破40,000册,3个月销量突破110,000册。《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周刊朝日》《周刊文春》《周刊现代》《京都新闻朝刊》《日刊工业新闻》《书的旅人》等各大报刊竞相报道
☆人人都爱阴谋论,将阴谋的来龙去脉剖析得异彩纷呈的书,更是被誉为“如同优秀的推理小说一般”。但这些阴谋真的发生过吗?看似合理的阴谋论真的解开了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历史谜题吗?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逐一分析了与日本中世史上的著名事件,包括保元之乱、平治之乱、源平合战、建武新政、观应扰乱、应仁之乱、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相关的阴谋与阴谋论,道出阴谋背后的隐情与真相
☆如何有理有据地反驳阴谋论?本书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归纳出“阴谋论法则”,帮助信息化时代的读者避坑防骗
◎ 内容简介
本能寺之变有幕后黑手?关原合战是德川家康精心策划的阴谋?室町幕府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是阴谋家?有“战神”美誉的源义经是阴谋的牺牲者?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从史料出发,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日本中世史上最精彩、最重要的事件,如源平合战、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的来龙去脉,并利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抽丝剥茧,正本清源,深入批判了与这些事件相关的种种阴谋论。本书既可以被当作日本中世史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书,帮助读者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 媒体推荐
历史铭刻于过去与现在的复杂运作之中,从不简单。文献作为“胜利者的书写”,虚构之处甚多。不过,借助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增强对阴谋论的抵抗力,便可整理、分析中世的历史,从而戳破种种阴谋论。这对当今的信息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众议院议员、前国土交通大臣 太田昭宏
阅读此书,能够体会到在法庭上揭开真相过程中的爽快感。—— 社会学家 大泽真幸
本书试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批驳流行的阴谋论。作者强调了用阴谋论解释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的危险。但是,这种危险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都有人在不经查证的情况下相信阴谋论。—— 历史学家 矶田道史
2025年4月26日 已读
以诸多疑案为例猛批民科。终章《阴谋论为什么受欢迎》写得很好,按理说如今查阅资料更便捷,但速食时代反而更让阴谋论大展拳脚。
历史 日本
敌友难辨 豆瓣
作者: 沙青青 中信出版社 2025
全书围绕英、美、苏联的间谍往来,主要是“剑桥五人组”等历史事件,结合相关人物作品、档案、调查等,描述了二战及之后的冷战时期,这三方的间谍和反间谍交锋全过程。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作者选择了大量英美苏政府的公开档案、公开的采访资料、文献记录,以及当事人自述等,回顾了当年轰动一时且影响至今的几件间谍疑案,这些事件互相缠绕纠葛,影响深远且重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冷战期间的波谪云诡和危机重重。全书只涉及英美苏的已公开的真实案件,不夸大,不扭曲,不妄测,力求呈现那一段真实的历史。
2025年4月20日 已读
阅读草台班子的过程中不断浮现谍海轶闻的声音和《流人》的画面。而留下最深印象的话是勒卡雷对菲尔比的评价“我甚至不会把我的猫托付给他过周末。”英国人,刻薄至此!
历史 沙青青
秦汉史讲义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4 - 11
◉深刻揭示出中国文明的框架如何在秦汉被奠定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秦汉史”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
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编辑推荐】
◎为什么说中国三千年历史上发生的最深刻变化是“周秦之变”?“周秦之变”何以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框架?
◎秦汉帝国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是怎么形成的?包含了哪些主要内容?该制度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弊病?这些问题的积累又如何导致了秦汉帝国的解体?
◎为什么历史上对秦汉的评价会有巨大的差异?矛盾的关键点在哪里?能带来怎样的启示?
◎“汉魏之变”又该如何理解?为什么它不如“周秦之变”重要?为什么它没能跳出秦汉奠定的格局?
◎唐宋与秦汉相比又如何?盛唐超越了汉代的“古典商品经济”高峰吗?
◎为什么汉代与古罗马在经济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实质含义会大相径庭?这说明了什么?
这本书讲透了秦汉,也讲透了中国历史和精神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些东西。
2025年2月4日 已读
走进帝制。周秦之变儒法之辩讲得真清晰明了,科举是一种儒家制度吗?完全没想过是如此反常识的儒表法里。最后一章稍显牵强,另外此书源自讲义,章节编排和文字毕竟没那么严谨,有几处重复内容。
历史 秦晖 秦汉史
新史学(第十四卷)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魏斌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1 其它标题: 新史学(第十四卷):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与地域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本书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多年来,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每一卷的主题设计均有所变化,力求迅速追踪和反映史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在已出版的各卷中,已广泛涉及“新文化史”“环境史”“新革命史”等方面的前沿内容。本卷主题为“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与地域”,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魏斌教授组织策划。所收文章均是青年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无论是考证内容还是研究思路方法,都价值颇高。
2025年1月21日 已读
仇鹿鸣魏斌好强,很开眼界,但论行文精彩还得是《武后不死》!
历史
江南困局 豆瓣
作者: 唐元鹏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 - 7
继《熊廷弼之死》后,作者唐元鹏又一部明史非虚构力作!
陈宝良、谌旭彬、郭建龙、刘勃、王笛、张向荣联袂推荐!
晚明江南,十面埋伏,
从奴仆、士大夫到皇帝,一起走入生死一线的危机时刻。
————————
【编辑推荐】
📣晚明江南,繁华富庶的表面之下,已经暗流潜藏,危机四伏?
📣 六个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为何成了刀俎下的鱼肉?
⭐董范之变——湖州两大缙绅世家遭逢滔天巨祸,董家家财散尽,范家状元自缢,江南社会山雨欲来。
⭐荆熊分袒——宣城一件风化案,秀才兴风作浪,世家相互倾轧,朝野环环紧扣,乡间之火燃烧着京师朝局。
⭐火烧董家楼——一场婢女引起的纠纷,让董其昌家百幢华厦,一夜烧成白地,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郑鄤凌迟—— “惑父杖母”被判凌迟,郑鄤是党争下的牺牲品,还是“坑爹”的忤逆恶人?
⭐夜掘周家坟——当“胥吏均衡”被打破后,没有人是安全的。皇帝、官僚、胥吏、豪奴造好的火盆只差一颗火星。
⭐王氏复仇记——逼死王氏丈夫的是一门四进士的缙绅世家,她定要为夫报仇,坚信飞蛾扑火也能闪出一瞬的光辉。
📣看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胥吏、农户、奴仆、雇工、流氓……曾有过怎样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权力斗争、利益分歧、伦理纠纷、嫉妒、怨恨、算计……这六个历史故事背后,是亘古不变的复杂人心?
📣江南社会的动荡,如何波及朝堂,昭示晚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危局?
📣情节环环紧扣,写法通俗诙谐,随书附赠高清明代舆图,按图寻踪,俯瞰江南百景!
————————
【内容简介】
江南,一个长期以来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地区,士大夫,封建王朝里一个尽享荣华、地位超然的社会群体,在晚明政事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大势下,都难逃倾颓的命运。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他们或因朝堂争端,或因乡间龃龉,而泥潭深陷。轻则地位不再,财势散尽;重则被逼上绝路,家破人亡。被裹挟其中的,除却名臣豪绅、莘莘士子,还有平民、胥吏、奴仆等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历史片段中挣扎沉浮。
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微弱,但作者深挖时人档案文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力求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带领我们于历史细微处,感知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生死抉择。
————————
【名家推荐】
若想深入了解明朝历史,江南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区域范例。江南不止是明代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地,更是科举最为发达、士大夫力量极其兴盛的地区。晚明江南士大夫危机的出现,地方秩序的颠倒,固然是士大夫鱼肉乡里所致,却又预示了当时的社会已经陷入困境,以暴力为呈现方式的社会流动随之而来。
——陈宝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江南是明帝国的经济命脉所在,是明帝国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最为复杂的区域。唐元鹏兄这本《江南困局》通过解剖江南民间社会运作的历史细节,将那个表面斯文风流、内在仍以野蛮为底色的时代再度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理解了江南困局,才能洞悉明帝国暮年陷入了怎样的泥潭。
——谌旭彬(历史作家、资深历史编辑)
一本生动的微观史,晚明社会的百态图。我们会看到,地理大发现对中国并非毫无影响,它促成了世俗力量的兴起,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秩序观,在晚明社会留下了一幅幅光怪陆离又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深思。
—— 郭建龙(历史作家)
本书行文如同江南的春潮,盛世的余晖仍然铺洒在江面,大水悄悄漫过许多人的口鼻,不想让自己绝望的人们,仍然可以假装那只是无关紧要的微澜。
——刘勃(历史作家、编剧)
明朝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状元郎在自己的家乡,被草民逼得家破人亡;一门四进士,祖宅被奴仆侵占,却无力讨回……到底后面发生了什么?推荐阅读《江南困局》,在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本书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总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强者可以横行乡里,弱者任人宰割。历史就是这样复杂,其过程和结局经常是出乎意料,并非“常识”就能告诉我们事件的本相。
——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
2025年1月8日 已读
好会讲故事一人。士族斗争尽是舆论引导,大V带风向,暴民一起,墙倒众人推。也不知道写的是晚明江南还是
历史 明朝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修订版) 豆瓣
作者: 王汎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11月7日 已读
康有为心痛,为尊圣而毁经,奈何被后辈们沿袭了章法反过来反圣,甚至被打成了“反动派”,但一旦经典的神性被打落,其经典所尊崇的圣人也必然受到破坏,所以康南海你也不必喊冤! 王汎森二十几岁就写出这样的作品未免太过变态。
历史 王汎森
华风南下 豆瓣
作者: 宋燕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4
马来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关节点马六甲海峡上,也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区,华人在当地占有比较大的人口比例。从17世纪开始,华人纷纷南下马来半岛谋生,经过200多年的迁徙,形塑成当今所见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本书对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结构、近代中国内地对新马地区的认知进行了专门的个案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与田野工作以会馆为例做了方法论的阐述,对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2024年7月20日 已读
你们闽粤区的强势宗族体系到了南洋依然如此稳固而散装2333。史料搜集能力很强,但趣味确实一般。
历史 马来西亚
大逆事件 豆瓣
作者: [日] 田中伸尚 译者: 臧志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11
★ 聚焦日本近代最大思想恐怖事件
★ 打破百年沉寂 照亮湮没于历史的黑暗篇章
★ 第五十九届日本散文家俱乐部奖获奖作品
以无政府主义者宫下太吉制造炸弹为开端,幸德秋水等二十六人被指企图暗杀天皇,以“大逆罪”交付法庭。大审院特别刑事部在非公开审理中,没有传唤任何证人,仅用了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在1911年1月18日做出判决,以“大逆罪”判处二十四人死刑,同时以违反《爆炸物管制处罚规定》判处另外两人有期徒刑。判决后仅过了一个星期左右,被判死刑的秋水等十二人就分别被绞死,其余十二人被减为无期徒刑。史称“大逆事件”。战后研究表明,这是一起以构陷的罪名将个人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视为犯罪加以审判,扼杀心灵自由的国家犯罪事件。
本书作者田中伸尚自1979年左右开始踏上走访“大逆事件”遗属和周边之旅的。那些被强行连坐的人,虽然各自程度和想法有所不同,但都属于当时社会中的少数派。他们反对战争,主张不剥削他人的生活方式,作为宗教人士关心遭受歧视者,思索如何才能实现平等、自由的社会,以及如何处理国家、天皇和个人的关系等这些每一个活着的个体无法回避的问题。他们是一些生活在烦恼、冲突之中,时而又有些性急的人。他们在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影响下发现的这些问题,既是当时文学和思想的题目,也是当时媒体的课题,同时也是当今的问题。
所谓家庭、国家、世界者皆为个人之聚合,只要个人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及帮扶弱者、关爱邻人之真心并付诸行动,所有人皆能过上圆满之团体生活。故此我等人类须始终发挥独立自治、相互扶助之精神,并向反对此种精神者作殊死斗争。
——内山愚童(曹洞宗僧侣、“大逆事件”受难者)
2024年6月25日 已读
历尽万难,但勇于对国家犯罪说不。尽管作者编排叙述的能力稍显薄弱,但事件本身实在精彩。想到《少爷的时代》里把他们叫做明治流星雨,漫画可是给足了管野须贺子以篇幅和极其浓墨激烈的色彩。
历史 日本
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豆瓣
作者: 袁刚 重庆出版社 2023 - 11
本书是一部研究隋唐中枢体制发展演变的政治史作品。所谓中枢体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本书以隋唐两代“三省制”的发展演变为线索,系统考证了隋唐时期三省制确立、发展、再造的过程,及其决策与行政的具体运作方式,反映了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全貌。经过系统梳理,作者特别指出中枢体制在中唐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翰林、枢密、中书门下组成的『新三头』体制取代了以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组成的旧中枢,颠覆了一般认为唐朝中枢体制始终是三省制的传统认识。本书还揭示了中枢体制演变与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和唐朝后期政局剧变的密切关系,是一部隋唐制度史研究的力作。
2024年6月6日 已读
总算认真学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含义,也很难想象一道道门禁对于权力的隔绝有如此大的效力。你们唐朝就开始搞浴堂召对了吗,坦诚相见是吧(但看起来只是单纯在浴堂殿召见而已)。
注释都在章节后,附图都在最末,实在翻得很累想撕下来。
历史 隋唐
神风与铜钱 豆瓣
作者: 康昊 2022 - 9
【编辑推荐】:
◆刘迎胜(元史研究会会长) 李永晶(日本研究新锐学者)沙青青(《东亚观察局》主播)一致推荐
◆跳出战争叙事,多维度呈现“蒙古袭来”前后日本的危机与变局:大兵压境的威胁,权力膨胀的幕府,南北对立的天皇,深入人心的神国幻象,捉襟见肘的财政,穿梭往来的禅僧……
◆钩沉中日史料,揭秘历史的巧合、胜败的代价以及鲜为人知的史实:“战时体制”对日本中世政局造成了哪些冲击?来自中国的铜钱为何让日本官民的趋之若鹜?规模超过唐宋的日本留学僧热潮,将如何影响后世的室町文化?
【内容简介】:面对蒙古帝国的战争威胁,日本竟以不答复、不来往、不允许使节进京的高冷姿态回应。震怒之下,忽必烈两次发兵远征东瀛,却遭遇海上风暴,大败而归。日本将此风暴称为“神风”,这如何影响了日本人的世界想象和自我认识?
尽管两国遥相对峙,海上贸易热度竟超过唐宋时期。作为压舱物抵达日本的铜钱,为何让官民趋之若鹜?不畏风险、渡海求学的禅僧,归国后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与此同时,权力扩张的镰仓幕府,在战后加剧的国内危机中一步步走向崩溃。继起的室町幕府与天皇明争暗斗,权势地位渐趋逆转。日本进入动乱频仍的南北朝,李氏王朝崛起于朝鲜半岛,元亡明兴实施海禁,东亚国际秩序又将何去何从?
以海洋视角重新审视元日关系,环环相扣的历史联系一一浮现。
【媒体评论】:
研究视角独特,其观察点时而在元,时而在日。书中向读者传达了既往了解较少的䥥仓幕府及其背后京都的日本王室的情况,以小中见大的方式展现了元史研究的新进展,值得一读。
——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
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东亚古典世界秩序与文明的根源,双方在意识深处有着近似结构,因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彼此不同的“他者”。认识日本,可以说就是认识“中国”。
——李永晶,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一部讲述中世日本与元朝关系的力作。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以生动的语言、别致的体例娓娓道来,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跳出国别史的局限,以大视角纵观、小细节切入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13至14世纪的东亚风云激荡的大时代。
——沙青青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东亚观察局》主播
2024年5月4日 已读
以神风与铜钱两个角度切入蒙古来袭很妙,庞大的留学僧对中日文化及政治的影响也确实挺有意思,但写得太流水琐碎了吧…………
历史 日本
寻常百姓家 豆瓣
作者: 么书仪 2022 - 9
本书记述的是一户寻常人家在20世纪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起点是1990年代么书仪老师一点点积攒起来的36盘录音带。在录音带中,父母向女儿回忆过往。双亲相继去世后,么老师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又仔细爬梳了父亲留下来的各种遗物:信、账本、单据、思想汇报、合同……
这本书的骨架就是从这些实物和基于那36盘录音带的文字中生长出来的。它记述的是普通一家人的历史:祖父辈生活在河北丰润县农村,克勤克俭经营杂货铺;父辈带着全家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先是搬到唐山,继而是天津,最终落脚北平;子女一辈在1949年之后天翻地覆的巨变中,求学、工作,实现了从商人家庭到知识分子家庭的转变。
无论时代的风向如何变幻,这一家人始终克勤克俭,诚实、努力贯彻为人的责任。我们从这一家人身上可以看到无数中国家庭和无数中国人的身影。
同样是20世纪的不容易,如果说《巨流河》是大江大河,《寻常百姓家》则是滴水穿石、细水长流、百折不回。
2024年3月17日 已读
在政治和各种潮流的力量面前,个人通常是不可抗拒的,寻常百姓在历史大潮里,只能寻找生存的缝隙,朝可能的最好结果尽力。
如此辛勤又坚韧的一家人,无数次都没有找到正确的生存道路,总是被裹挟进坎坷缝隙里,风雨一辈子尽显“活着”的力量。
(题外话,么老师一家也真的说不上是寻常百姓家……
历史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豆瓣
La Vie quotidienne en Chine à la veille de I'invasion Mongole, 1250-1276
7.5 (29 个评分) 作者: [法] 谢和耐 译者: 刘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2024年2月12日 已读
宋元笔记研读概要。虽有趣但少了些串联和深入,至于书名的“前夜”更是大大的误导!
历史 宋朝
美术、神话与祭祀 豆瓣
作者: 张光直 译者: 郭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6
作者在“中译本前记”中坦言,“这本小书是在我历年出土的拙著中我自己最为喜爱的一本”。 原因之一,它的对象是一般的读者,而不是专业的学者,写起来、读起来都比较轻松;原因之二,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由史学、考古、美术史、古文字、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等各行各业的人们携手从各方面来进行,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他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故此,这本小书先后以英、中、日三种文字的文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
《美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先生三十年学术生涯集大成之作,在本书中,张先生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做了推测(夏商周时期),即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在于政治权威的兴起与发展,而不是技术突破。政治权力的取得,则主要依靠道德权威、知识 及其他稀有资源的垄断、对跟人神沟通手段对垄断得以实现。
2024年1月4日 已读
经典科普,但毕竟写得早,材料太少脑补略多,补的后记就有力许多。
历史 张光直
从天书时代到古文运动 豆瓣
作者: 张维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 - 10
【编辑推荐】:
*反省古文运动的典范叙事,新见迭出,从天书与太平的解构重叙北宋前期的政治过程
*联动政治史与儒学史,古文运动是对天书时代的反动!
*文史结合,深入细节,呈析柳开派与杨亿派士大夫的历史贡献
.
本书通过梳理北宋前期的政治过程,分析宋代古文运动展开的历史脉络。上篇探讨1008至1033年的所谓“天书时代”,如何在真宗与徐铉后学的合作下,融合汉唐经学、谶纬学、道教思想于一体;下篇探讨仁宗朝的古文运动如何在批判天书时代的政治文化中诞生。为探讨此一政治过程,本书所关注的士大夫群体远多于范仲淹及其政治支持者,从而深化仁宗朝古文运动的历史过程。本书认为,天书时代是赵宋君臣将汉唐君主对“太平”的想象与操作,进行总结性的重组与展示,以为统治的正当性张本;天书时代在仁宗朝的破产,意味着此时士大夫反省,甚至放弃汉唐儒学所赋予的政治理念。是故,从天书时代到古文运动,可谓是中国政治史与儒学史典范转移的关键时期。
2023年11月9日 已读
以封禅作为王朝初立对正统合法性的最佳证明的视角切入,破除了天书时代是为了洗刷澶渊之盟耻辱的强关联。而进入“太平”盛世后谶纬的盛行以及真宗的沉醉导致整个国家都陷入疯狂的奉神活动和溜须拍马文中。下篇对古文运动的兴起归于对天书时代的瓦解,虽然看起来整条线都如书名一样顺理成章,但实际观感此处论述并无足够说服力。另外就是派系的划分过于简单粗暴了……
历史 宋朝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 豆瓣
Una giornata nell’antica Roma:Vita quotidiana,segreti e curiosità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廖素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
从公元115年的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开始,阿尔贝托•安吉拉(Alberto Angela)引领读者在古罗马城进行一次非凡的探险之旅。此时罗马帝国正处于权力的顶峰。帝都罗马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都会。从富丽的多穆斯到拥挤的公寓大楼,从嘈杂的罗马集市到宏伟的帝都浴场,巴西利卡中的唇枪舌剑,斗兽场里的殊死拼杀,罗马人的酒会、游戏、习俗、禁忌,甚至隐秘性事,等等等等,均呈现在作者笔下。讲述古罗马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但很少有一本书能够使读者如此接近帝国首都的日常生活。作者凭借天才的讲故事能力,并基于丰富的考古发现,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2023年11月5日 已读
写法十分有趣生动,让人廉价游罗马。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生活已有不少和现代生活相似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奇葩的地方:万能的尿液,和赌上叛国罪的口交。
多点配图就好了!!
历史 意大利
读闲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9
该书是仇鹿鸣先生近年撰写的学术随笔的结集。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围绕作者近年倾力的唐史研究,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之外一些有趣现象的探讨;二是作者读书、游学、研究、写作过程中一些经历和感触。全书虽然以闲谈的形式展开,但仍以深厚的学问功底为依托,可谓“基于学术,高于学术”。
2023年10月26日 已读
哈哈哈仇老师连写随笔都这么严肃可爱
仇鹿鸣 历史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豆瓣
9.2 (4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6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2023年10月22日 已读
不愧为学术版火凤燎原,精彩,尤其是高平陵之变一节的紧张感。魏晋嬗变之难度远超三国演义带来的只言片语印象,司马一家培养家族网络堪比下一盘大棋,所做出的皇权合法性努力及平衡派系权力举措更为不易。士族的抱团性和排他性势必造成固化和失衡,而立嗣、外戚、宗亲、功臣,之间的维系又难上加难,但无论多努力维持的平衡在帝王私心面前似乎也不堪一击。
仇鹿鸣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