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
一葉秋 豆瓣
作者: 张大春 印刻 2011 - 9
一葉知秋,原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本書十二篇故事說的也正是一些有關「先見之明」的有趣傳說。
故事中人身處世道變化之際,或者見證、洞察其間不可思議難以言說(更甚者化為鬼形妖物,現身於世)的幽微怪態(如書中〈三娘子〉、〈老莊觀〉、〈狐大老〉等篇);或者深悟滔滔濁世的討生活竅門,趨吉避害、全身保家,甚至能搏取名祿福報(如〈吳大刀〉、〈郭老媼〉、〈俞壽鶴〉等篇);又或是溯探正史和傳說罅隙,起出遭沉埋和隱匿的,徒勞追悔或者難以收拾下場的「何必當初」關鍵時刻(如書中〈楊苗子〉、〈潘一絕〉等篇);以及處處顯露豪氣才情知俗而不輕易從俗的超逸形象(如〈蘇小小〉、〈杜麻胡〉等篇)。
作家張大春再度展現嫻熟之極且深具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編織中國傳奇筆記材料,這回新拋出的設問又會是什麼?或許,說的是一些時代中無可挽回的錯誤,生命中的空落;就算能在發端之處見微知著,但為什麼能擺脫那種泥足深陷的遺憾感的,從來都只是極少數的伶俐幸運之人?
小說家同系列前作《春燈公子》內容以描寫市井豪俠故事為主;到《戰夏陽》則聚焦到知識份子在官場與學問之道中的怪態醜態。本書(《一葉秋》)則加入了許多機巧聰敏人物與鬼狐仙怪故事的新題材,說的是「識時務」的人們在濁濁世道中權通達變,趨吉避害、全身保家,乃至承接來自俗世或者天上地下名祿福報的有趣傳說故事。
「……故事逗人悲喜嗔哀,有如天無私覆、地無私傾;故事裡的教訓往往是說故事的人忍不住插科多嘴,踵事增華,猶如宋元人畫,偏教後世之帝王、藏家給添蓋了許許多多的圖章,這些宣示所有之權的圖章一而再、再而三地撲掩而下,反而遮蔽了原作的面目。用我的理解來說,大約就是當人們聽了或者讀了故事,留下的印象卻仍然是自己人生的感懷和體會,那麼這個故事不過就還是在註解著那個聽著、讀著故事的我。」
2015年8月27日 已读
已出的最喜欢这本了。冬冬冬!
张大春
一葉秋 豆瓣
作者: 张大春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11 - 9
以小明大,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說山》
看小說家扮說書人
演罷《春燈公子》市井豪俠江湖快意,
拾掇《戰夏陽》知識份子的官場怪態,
書場時序正逢金秋,且看:
張大春
民國百年最新小說集《一葉秋》
一葉知秋,原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本書十二篇故事說的也正是一些有關「先見之明」的有趣傳說。故事中人身處世道變化之際,或者見證、洞察其間不可思議難以言說(更甚者化為鬼形妖物,現身於世)的幽微怪態(如書中〈三娘子〉、〈老莊觀〉、〈狐大老〉等篇);或者深悟滔滔濁世的討生活竅門,趨吉避害、全身保家,甚至能搏取名祿福報(如書中〈吳大刀〉、〈郭老媼〉、〈俞壽鶴〉等篇);又或是溯探正史和傳說罅隙,起出遭沉埋和隱匿的,徒勞追悔或者難以收拾下場的「何必當初」關鍵時刻(如書中〈楊苗子〉、〈潘一絕〉等篇);以及處處顯露豪氣才情知俗而不輕易從俗的超逸形象(如書中〈蘇小小〉、〈杜麻胡〉等篇)。
作家張大春再度展現嫻熟之極且深具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編織中國傳奇筆記材料,這回新拋出的設問又會是什麼呢……(例如:一些時代中無可挽回的錯誤,生命中的空落;就算能在發端之處見微知著,但為什麼能擺脫那種泥足深陷的遺憾感的,從來都只是極少數的伶俐幸運之人?)
戰夏陽 豆瓣
作者: 张大春 印刻 2006 - 3
本書為作家張大春的中國傳奇筆記材料小說集「春、夏、秋(一葉秋)、冬(島國之冬)」系列的第二本。延續前作《春燈公子》中嫻熟之極卻不失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小說家將關注的視角從廣袤幽邃的江湖林野、眾聲喧嘩的市井書肆進一步聚焦到廟堂之上、塾宮之中,講的笑的皆是古代官場與科場的怪狀、醜態與糗態,是各懷心思機關的諸品人物,也呈現了近代中國知識∕權勢階層流動升降的複雜光譜──同時拋出一個問題:小說家與史家,究竟何者是對方的倒錯?
2014年8月29日 已读
这本木有第一本好玩,开篇有意思至极
张大春
春燈公子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印刻 2005 - 8
春燈公子大宴江湖人物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此會行之有年,幾與尋常歲時典祀無二,但設宴人出身成謎,設宴地點更是直似桃花源,在現實空間裡以及曾與會者的記憶中都不復尋覓。唯一存世的證據,是輾轉流傳的二十則詩、詞「題品」(儒行、藝能、機慎、洞見、俠智、巧慧、運會、奇報、憨福、勇力、義盜、練達、聰明、詭飾、狡詐、薄倖、褊急、頑懦、貪癡……)——這些題品據聞正出自春燈宴中的高潮:由與宴諸客之中秘密地被挑選出來的說話人,傾一年時光琢磨,務求能令聽者咋舌稱奇、公子青眼品論的故事。

小說家自《聆聽父親》的現實與家族史的凝視、《城邦暴力團》的龐雜密語、暗號與陰謀體系中啟程,歸返一個日頭熾豔而翳影益發密緻綽約的世道江湖;重拾起「東家聽來西家播弄,夜裡夢見醒時擺佈,鄉間傳說市上兜售,城裡風聞渡頭搗故」的說書行當,在這十餘篇彼此間看似毫無關聯的短篇傳奇中,不圖藉古諷今,但盼今人能自故事裡跋涉於傳聞、閒話、猜度與算籌之間的古人行徑裡,看出一些意思。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14年8月25日 已读
这炫奇品春灯公子莫不就是大头春么。之前一直以为这个系列是武侠小说,结果原来是传奇笔记小说,正史野史傻傻分不清呀
张大春
聆听父亲 豆瓣
9.2 (25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
全书以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的方式,从祖上五代开始,说到父辈,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除了父亲的讲述外,更贯穿了六大爷所写的“家史漫谈”,另有友人的回忆与叙述。大春祖家——山东济南张家“懋德堂”,是一个有着五大院落、几百口人丁的显赫家族。祖规家训“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在世事变化中,悄悄改换成两副与“福”、“贵”相关的楹联,张家祖业便也从诗书功名转为经商富贵。当中国进入20 世纪中期抗战期间,全家更是在颠沛流离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中见证了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作者在追忆中不断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表达了忧郁而深沉的中国文化乡愁。
这是一部在时代变迁中触摸个人血脉的故事,让读者见到有血有肉的“历史”,也是“小说工匠”张大春的性情之作,还是张大春小说创作的精神源泉。作者以个人的家族史来抢救家族记忆,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
大唐李白·少年游 豆瓣
8.1 (18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一个身为星宿、发为仙音,却只剩下名字的诗人;一个号称盛世,却以虚荣摧残着诗的时代
李白,改变了唐诗,却错过了时代;而整个大唐,又怎么错过了他?
作家张大春融历史、传记、小说、诗论于一体的浩瀚大作,2013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
大唐,文治武功的极盛之世,一个以无比的自信和激昂风采拥抱世界的时代。原本最自由的诗,却被赋予格律的法度,成为改变命运的手段。
飘然不群的李白,心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理想,却为何没有科考资格,甚至隐瞒出身外出飘荡,注定与整个繁华世道错身而过?既然无从追随时代的格律,写诗恰是随意的他,又如何作出无人匹敌的诗句以达天听,成就“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斟酒”的无上光荣?日后名满天下的他,何以还是迷失了最初的自我,以至千载以下,人们居然多只记得他的名字而已?
盛世背后、盛名之下,常常被忽略的,是自由的重负。后人所景仰、企羡、而追之不及的仙,不过是为俗世生涯所排挤在外的人;当现实的人生展开之际,诗句中的仙境,便也随着时代的种种前提、限制,一点一滴地凋零了。
李白,改变了唐诗,却错过了时代;而整个大唐,又怎么错过了他?
《大唐李白》系列是作家张大春现代小说技艺与古典文化素养之集大成作品,拟以百万字篇幅再造诗仙李白的一生、大唐盛世的兴衰。首部曲《少年游》透过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为读者解开诗人的身世、师从之谜,勾勒出盛唐时代的斑斓世相。作者在小说和历史之间捭阖出入,不仅以诗句推理出当时文人笔下心绪由来的内外世界,甚至大胆替李白“代笔”,对其诗作进行续补、改写。虚实难辨,却精彩叫绝,堪称理性和知识的完美狎戏。
我认为《大唐李白》这样的小说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它用了许多“稗的、野的、不可信的历史”去编织李白这个传奇人物的周遭故事,还因为它用了诗这种朦胧的材料去逆推回当时的创作情境,并且试着让那个情境(时代的、社会的、个人的)重新活现,这毋宁对小说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与满足。
因此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考据、一部诗论、一部纪录片,当然还是一部新形式的、极度考验读者的小说。
——吴明益(小说家、台湾东华大学教授)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盛世张皇,侧映出的却是诗人的出处两难。仰天大笑,终成蓬蒿,李白之悲,不亚于杜甫。而盛世张皇,不如说盛世窘迫,张大春竟以豪气写出了这种窘迫。
——廖伟棠(香港作家、诗人)
2014年2月8日 已读
不是很好啃
张大春
离魂 豆瓣
8.1 (36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海豚出版社 2010 - 8
《离魂》,约55千字。共收录了11篇故事,包括《离魂》、《狮子头》、《杭城藏王》、《现世报》、《日南至•野女出》、《吴大刀》、《扶乩》、《祝由》、《场中少一个》、《放枪》、《巴图鲁》,分别于2008—2009年度载于《东方早报》。这11个故事涉及神怪、道法、传奇等方面,故事以戏弄的笔法演义人世荒谬、站在流行的端头吟哦古文历史,此外,鲜明的叙事风格背后有着对写实传统的不断思索、作品与时代脉动强烈合拍。
小说稗类 豆瓣
8.7 (4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
2013年11月26日 已读
这书可以当一堆小论文看了……我承认有些内容看的不是很懂,不过张大春确实很牛逼啊
台湾 张大春 评论
认得几个字(普及本) 豆瓣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著名小说家张大春温馨逗趣的家庭小品,作为父亲的张大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说文解字,谈古论今妙趣横生。原为教导小儿女的家庭课堂,却引申出巨大的文化意蕴与深刻的社会内涵。
本书简体版于2009年出版,荣获年度“十大好书”称号,作者本人获得新浪2009网络盛典“年度文化人物”奖项。最新普及本,内容充实扼要,更富阅读质感,深入体味鲜活的文字与世界。
2013年10月29日 已读
印象比较深的是1.梗乃是哏的错别字,一直误用 2.让不只是让步的意思,还有责备,谴责 3.匸和匚的区别 4.乖,古时本义指背离、违背、不和谐 网络泛滥的一代,文字书写越来越被冷落,识字更不必说,看起来是本小学教科书,其实是本成人书。此书围绕作者、作者父亲、儿子女儿四人小故事为主,详解了近百个字/偏旁,字义的演化其实很有趣。像很多字词现在引申义都无法直视了,如小姐、插嘴、菊花、捡肥皂、小姐、干爹等等,若干年后会不会也不记得以前的原义了呢。 另外我多希望我学的是繁体字,又美又有意义。
台湾 张大春 文化 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