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我走不出我的黑夜 豆瓣 Goodreads
Je ne suis pas sortie de ma nuit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黄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我走不出我的黑夜》是一本病中探望日记,也是一部关于衰老、死亡和母女关系的沉思录。它记录了安妮·埃尔诺试图帮助母亲从阿尔茨海默病中康复,但最终徒劳无功,以及在照护过程中她感受到的内疚、恐惧、沮丧与和解。

“我走不出我的黑夜”是作者母亲写下的最后一句话。在只有“黑夜”的时刻,埃尔诺不离弃失智症的母亲,坚持在痛苦中书写。这本书是作者和自己母亲的故事,也是所有女儿和母亲的故事,也是走向衰老和死亡之人的故事。
2025年6月21日 已读
在间歇又不断的记录中突然迎来“她死了”,忍不住往前翻征兆,翻埃尔诺的反应,但是没有任何异常。
死亡,就是这么突然袭来。
安妮·埃尔诺 法国
美国故事:食物,家庭和哲学 (1989) 豆瓣 TMDB
Histoires d'Amérique(Food, Family and Philosophy)
7.5 (17 个评分) 导演: 香特尔·阿克曼 演员: Mark Amitin / 巴林特·埃斯特
其它标题: Histoires d'Amérique(Food, Family and Philosophy) / American Stories: Food, Family and Philosophy
A vibrant account of immigrant Jewish life (and loss) as told by denizens of Manhattan’s Lower East Side (including The Living Theatre cofounder Judith Malina).
提行李箱的人 (1983) 豆瓣 TMDB
L'homme à la valise
8.3 (30 个评分) 导演: 香特尔·阿克曼 演员: 香特尔·阿克曼 / Jeffrey Kime
其它标题: L'homme à la valise / L'Homme à la valise
离家两月,女作家回来后发现一个朋友的朋友住在自己家,而且一点也没显出要离开的意思。此人的存在非常影响写作,为了避开他,女作家把自己关在卧室,越来越少出门,过上了禁闭一般的生活…… (豆瓣电影字幕翻译2.0小组)
让娜·迪尔曼 (1975)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9.0 (177 个评分) 导演: 香特尔·阿克曼 演员: 德菲因·塞里格 / 亨利.斯多克
其它标题: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 布鲁塞尔1080商业街23号让娜·迪尔曼
《让娜·迪尔曼》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它是阿克曼1975年的一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它又是一部著名的“女权主义”电影,它还是一部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极富革命精神的电影。总之,阿克曼这位拍片数极少的比利时女导演凭借她二十出头拍出的这部电影,就足以让无数的影评人、电影史学家为她 树碑立传了。它的独特、先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相信,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如此奇妙的观影体验了!
影片内容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中年寡妇三天的日常生活(影片其实是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三天的下午,仔细算下来也就两天多一点),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十分“简单”——固定长镜头(影片中的机位选择非常严格,比如说厨房是正面、侧面两个机位,算下来全片也就只有十几个机位),影片场景同样十分“单调”——超过90%是在让娜?迪尔曼所住的公寓里拍摄的。
2025年6月7日 看过
以琐碎但井井有条的日常劳作来抵抗生活重压,而一旦枯燥平静的有序都被打破,一次迟到一次拖延也会迎来崩溃,化为利刃。
法国 香特尔·阿克曼
豆瓣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许予朋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尤瑟纳尔唯一的散文诗集,是一场感情危机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以爱情为主题连起来的一组抒情散文。
一场对谈 豆瓣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 [法] 罗斯-玛丽·拉格拉夫 译者: 苏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编辑推荐----
* 一场诺奖女作家和女性社会学家之间的真诚对谈,打破文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
* 一场关于阶级问题、代际问题、老年问题和女性主义问题的对谈
*一场反思个体的亲密关系、情感和人生经历的对谈
----内容简介---
安妮·埃尔诺是著名女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斯-玛丽·拉格拉夫是著名女性社会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自1970年代以来,这两位女性知识分子一直在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保持交流。她们都出身平民阶层,如今成为社会精英,都曾受到布尔迪厄的影响,都有阶级跨越的共同经历,都是“阶级叛离者”。
本书记录了两位女性之间一场关于阶级问题、代际问题、老年问题和女性主义的对谈。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最终在文学和社会学之间勾勒出个体和社会解放的共同愿景。
2025年4月17日 已读
在看了一堆埃尔诺以后再读这本非常合适,可以了解她的成长历程、创作脉络。
安妮·埃尔诺 法国
外面的生活 豆瓣
La Vie extérieure
6.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马利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记录7年的社会观察,收集群体的日常生活
★ 一把切开现实截面的刀
★ 在一切熟悉以至于显得微不足道且毫无意义的事物中,存在着一个时代的人类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自己为写作出发点的安妮·埃尔诺,为什么将写作视角反转,投向外部世界?答案就在这本时间跨度长达7年(1993—1999)的社会观察记录中。从波斯尼亚的战争到贫困、艾滋病等社会问题,从巴黎地铁的恐怖袭击到与普通店员的细微互动,埃尔诺试图通过捕捉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快照,抵达一个时代的真实。
时间流逝的感觉不是来自我们自身。它来自外部,来自成长中的孩子,来自搬离的邻居,来自那些变老和死去的人。
——《外面的生活》
《外面的生活》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说明了写作行为存在的理由。
——《世界报》
看那些灯光,亲爱的 豆瓣
Regarde les lumières mon amour
6.7 (12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田嘉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我再也不会在超市排队结账时,不想起安妮·埃尔诺了。”
★ 观察超市,思考社会阶层、消费主义、女性地位,深入地凝视平凡的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妮·埃尔诺一直在突破哪些故事值得讲述、哪些主题值得探讨的约定俗成的界限。在这本书中,她将目光投向了大卖场和超市。这是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个特征,但文学作品却鲜有关注。
埃尔诺用一年多的时间记录了她对位于巴黎郊区的大型连锁超市欧尚的访问。在她看来,超市是“一个巨大的人类聚会的场所,一个真正的人文景观”。资本生产、文化生产和阶级分层在这里汇聚,并支配着我们的欲望。埃尔诺用她无情的犀利观察,打量着这个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场所,号召探寻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更深入地凝视平凡的生活。
2025年4月6日 已读
自动收银、孟加拉。人文关怀还是比较多的,想到要是英国人来写刻薄超市观察日记已经开始笑了。
安妮·埃尔诺 法国
相片之用 豆瓣 Eggplant.place
L'Usage de la photo
8.3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 [法]马克·马力 译者: 陆一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相片的用途是为了书写,用文学诠释的“向死而生”
★ 用文字写下的相片,记录着昨天的欲望、今天的缺席、明天的死亡预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妮·埃尔诺和她的爱人马克·马力,拍摄下14张两人云雨过后的杂物相片,然后分别用文字记录下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
在拍摄这些相片的时间前后,埃尔诺罹患乳腺癌。生长肿瘤的乳房,大量脱落的头发,抗癌药物侵害的病体,这位用自身经历书写生活的作家将残缺的身体转移到相片之中。物质性的东西成为爱、死亡、欲望、缺失的唯一证据。
“我意识到我为相片所着迷,正如自孩提时代起,我总是被污迹所吸引:床单或是扔在走道里的旧床垫上的血迹、精液痕迹、尿渍;嵌入木质冷餐台上的酒渍或食物残迹;旧时信纸上的咖啡渍或油腻腻的指印。最具物质性的有机污渍。我意识到我对写作有着同样的期待。我希望词语就像那些我们无法去除的污迹一样。”
——《相片之用》
2025年4月6日 已读
令人向往的写作方式、情爱记录,照片现场之凌乱带来的动之痕迹。可惜黑白照片削减了一大截阅读趣味。
安妮·埃尔诺 法国
羞耻 豆瓣
La Hont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代表作
* 十二岁的女孩以羞耻为框架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 直面生存的不适,成为自己的人类学家
* 一本“让他人的目光无法承受”的书,将自传写作推向极限
----内容简介----
“六月的一个星期日,中午刚过,我的父亲想要杀死我的母亲……”
本书以这个在作者十二岁那年发生的骇人场景开篇。此后,在家庭中这件可怕的事情从未被提及,埃尔诺被迫在余生中独自应对她的恐惧和羞耻。
在本书中,安妮·埃尔诺以文学家的丰富情感和锐利眼光,对生活经验和暴力记忆的力量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思,展示出对生活的洞察如何成为写作的动力。
---媒体推荐----
*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羞耻》中仔细、不留情面的具体内容为一个共鸣和普遍的真理提供了声音;而埃尔诺的特殊不适,最深刻的是作为人类的不适。——《纽约时报》
* 埃尔诺的写作没有开头或结尾。她的故事没有“弧线”。但它们往往在通勤地铁上坐在你身边,无论你如何礼貌地要求它们,它们都不会离开。——《洛杉矶时报周日书评》
* 埃尔诺以毫不留情的清醒态度,将她自己和她的记忆从任何令人欣慰的神话中剥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她迫使我们面对做人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出版人周刊》
* 埃尔诺的这本炙手可热的小说有一种忏悔的、真实的生活气息,她常常模糊了经历和想象之间的界限。她完全袒露自己的灵魂,写出了一本简洁有力的回忆录,讲述了她十二岁时在六月的一个星期日受到的冲击的深刻影响,当时她的父亲试图杀死她的母亲。这个可怕的事件从未被提及,埃尔诺是一个听话的独生女,她被迫在余生中孤独地应对她的恐惧和羞耻。羞耻感是埃尔诺的支柱,她以科学家的精确性追踪了羞耻感对她心理的影响,把对她所居住的法国小镇看似直率的描述变成了对其僵化的社会等级制度、流言蜚语的倾向和坚持一致性的严酷揭露。埃尔诺精美而令人不安的叙述提供了对法国战后重建时期的一瞥,以及对写作生活的动力的洞察力。——《书单》
* 安妮·埃尔诺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新颖而真实。读完她的书后,我总是在她的世界里走动几个月。——希拉·海蒂(Sheila Heti),《母性》的作者
* 我觉得她的作品很特别。
——艾米尔·麦克布赖德(Eimear McBride),《女孩是半成品》的作者
2025年4月5日 已读
《回归故里》映照之作,虽直白,但更坦诚地揭露一切。
安妮·埃尔诺 法国
占据 豆瓣
L'Occupation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米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简体中文首版
* 赤裸坦诚地挖掘、暴露、剖析自身的欲望
* 以手术刀的笔触,犀利刻画嫉妒占据生活所有面向的过程
* 写作成为哀悼感情的最后的救赎
--内容简介--
出于倦怠感,也因为才从十几年的婚姻中脱身,无法放弃重获的自由,作者主动结束了与W的六年恋情。一晚,W来电告知要搬出去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从此这个未知的女人侵占她的脑海,左右她的情绪,进入她的身体。她被彻底占据。
作者以第一人称,赤裸坦诚地挖掘、暴露、解剖自身的欲望,呈现一种毫不矫饰造作的女性叙事声音。
2025年3月31日 已读
看《年轻男人》再看这本,埃尔诺对于细节的怀疑真的太真实了,无论是马桶盖还是那句“还没告诉过你吗”以及种种,这一定是她近乎变态的嫉妒内心剖析。
安妮·埃尔诺 法国
年轻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Le Jeune homme
7.9 (23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栾颖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最新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打破最后的禁忌,讲述一段丑闻般的恋情,战胜困扰一生的羞耻
* 一位中年女性面对阶层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的宣言
* 简短有力,后劲十足,如手术刀般锋利
--内容简介--
她五十多 岁,开始和一个比她年轻三十岁的男人约会。他离开了同龄的女朋友,并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爱着她。但这段亲密的爱情插曲同时也是政治性的,在街头、餐馆和沙滩,他们总是遭受恶意的目光。她又成了青年时代的“丑闻女孩”,不过现在已完全不感到羞耻,反而有了解脱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他不再能忍受她曾经的美丽,而她只是在重复她的过去。尽管“他是她的天使,唤起了过去,让过去永远存在”,但这对未来有何意义?
--媒体推荐---
*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年轻男人》是安妮·埃尔诺的杰作,是一个完美的缩影。她用一种令人眩晕的美丽的普鲁斯特式的姿态浓缩了她以前所有的书。——《左派文艺杂志》
* 世界文学中的“恋母情结”可能从未被如此无畏地还原到其真正的核心。——《南德意志报》
* 寥寥数语,影响巨大……这本薄薄的书彻底改变了法国!——《南德意志报》
* 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的复杂性在于,作者的人生主题——从底层的社会地位上升——再次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出现……《年轻男人》的特殊文学性在于,作者将其与她的另一部作品巧妙地联系起来。——西德广播电台
* 《年轻男人》浓缩了对埃尔诺来说所有重要的主题:对社会起源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对作为一个女人的思考,以及再一次对堕胎的思考,这是她的《事件》一书的核心。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
* 埃尔诺继承了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一代人记录者的角色。——《新政治家》
真正的归宿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黄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9
--编辑推荐--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安妮·埃尔诺访谈录
🌞与拍摄过伍尔夫、杜拉斯的女性纪录片导演的真诚对谈
🌞解释生活、写作、地点与文学之间的关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谁都不会替你生活。但你不能把它写成仅仅是你自己的经历。那些经历必须是跨人称的,超越个体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探索自我,用不同的方式生活。”——安妮·埃尔诺
--内容简介--
2011年,在其日常写作的地点——塞尔吉的家中,安妮·埃尔诺接受了纪录片女导演米歇尔·波尔特的采访。没有哪个作家比埃尔诺更符合这样的访谈前提:我们长大和生活的地方是写作扎根的现实背景。
在这本访谈录中,埃尔诺谈论了自己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谈到了其写作欲望的诞生,以及她赋予写作的社会、政治和神话的意义。
如何以作家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为什么会有这样风格的作品?为什么必须书写生活?文学意味着什么?通过书中作家本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读者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她的作品。
2025年3月25日 已读
字字句句都体现了:写作,才是埃尔诺真正的归宿。
安妮·埃尔诺 法国
事件 豆瓣
L’événement
8.9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甘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9
🌞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影片《正发生》原著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记录一个永远无法回到前世的“事件”。
🌞“我要写下女性所遭遇的恶,写它是为了记住针对数百万女孩和妇女的暴力,不惜以冒犯读者的情感为代价。”
- --内容简介----
1963年,23岁未婚的安妮·埃尔诺发现自己怀孕了。羞耻感袭来,她明白自己的意外怀孕将使她和她的家庭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她知道自己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四十年后,埃尔诺写下这个故事,讲述她从未克服的创伤。在当时堕胎属于犯罪的法国,她试图用毛衣针自行解决,但徒劳无功。在恐惧与绝望中,她终于找到一名地下医生,结果最后却被送进了医院的急诊室,差点丧命。
在《事件》一书中,埃尔诺梳理了她的记忆,清晰准确地挖掘出身为女性的这段特殊经历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媒体赞誉----
《事件》具有普遍性、原始性和勇气,是一部激烈错位、意义深远的作品;既是一部艺术作品,也是一部人类经验的作品。它应该成为必读书。
——《金融时报》
《事件》读起来扣人心弦、痛苦难免,就像一部惊悚片。在安妮·埃尔诺的孤独中,我感到自己与她很亲近,这种亲近感是我在其他书中很少感受到的。女人会感谢埃尔诺的智慧、简洁和对死亡与生命的执着。
——黛西·希尔德亚德
埃尔诺的作品是对真实的探寻。不是对真相的叙述,而是“努力重新审视每一个画面”。埃尔诺的作品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她的主题,还因为她处理主题的方式:微妙的矛盾;她冷静的委曲求全,夹杂着暴力;她详细的讲述,夹杂着零碎的文字。
——《爱尔兰时报》
埃尔诺的作品细致入微地记录了欲望、羞耻、阶级焦虑和情感苦恼,在细节上毫无保留,在语气上毫不留情。她的震撼手段让人感到有原则,与其说是出于自恋或自我辩解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某种更崇高的冲动:她渴望捕捉过去的真实面貌,不受错误记忆、道德判断或装饰性文学粉饰的干扰。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重要的、引起共鸣的作品。
——《出版人周刊》
简单的激情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Passion simple
8.3 (4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袁筱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代表作
* 一部分析普遍激情的反情感作品
* 以主观彻底客观化的视角,写出饱受离别和孤独无益之苦的人的内心
----媒体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埃尔诺的成功之处在于珍视平凡的情感,同时提升情感的平凡表达......这是一座无法简单解释的激情纪念碑。——《纽约时报》
一部抒情精确,如钻石般清晰的作品。——《纽约客》
等待的痛苦和焦虑、做爱后短暂的灵魂接触、随之而来的昏昏欲睡和疲惫、欲望的重燃、迷恋和抛弃的微不足道的侮辱和蔑视,所有这一切埃尔诺都以平静的、冷酷的态度娓娓道来,让人感到坚定的、真实的自我。——《华盛顿邮报》
在这本书中,安妮·埃尔诺描述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男主角并不自由。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都让读者更接近一种最纯粹的渴望......——《观察家》
与埃尔诺的其他作品一样,《简单的激情》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生活材料的个体自我性与纪实性、无功利性、几乎无我的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政治家》
----内容简介-----
安妮·埃尔诺以其简洁、质朴的风格,记录了一颗完全被激情吞噬的人心的欲望和卑微。她模糊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试图描绘她与一个已婚男人之间两年的情感和身体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要么都与她的爱人产生关联,要么她都漠不关心。埃尔诺以勇气和精确性,寻求一个完全为他人而存在的时代背后的真相。
秋日何时来 (2024) 豆瓣 TMDB
Quand vient l'automne
7.8 (31 个评分) 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 演员: 露德温·塞尼耶 / 索菲·吉耶曼
其它标题: Quand vient l'automne / When Autumn Comes
退休的米雪儿安居在幽静的勃根地农村,虽有好友比邻作陪,独居的空虚却仍令她难以承受。唯有长假来临,住在巴黎的女儿带着心爱孙子前来同住,才能点亮她的生活。然而,餐桌上一场意外的毒菇风暴,让原本就因往事无法谅解她的女儿带着孙子远离,使她陷入孤独终老的恐惧深渊;而好友刚出狱的儿子,更为事态增添无法预期的变数。
2025年2月5日 看过
看似温情日常中的悬疑感实在是欧容的拿手好戏,最后长大成人的外孙一句“我一直喜欢吃蘑菇”直接拉到顶点。
弗朗索瓦·欧容 法国
束草的冬天 豆瓣 Goodreads
Hiver à Sokcho
6.3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莉萨·秀雅·迪萨潘 译者: 狄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10
现在是束草的冬天,这里是韩国与朝鲜边境的一座旅游小镇,一个年轻的法韩混血女孩在一家破旧的招待所做前台。一天晚上,来了一位罕见的客人:决心在这片荒凉的景象中寻找灵感的法国漫画家。

女孩不断违抗社会的期望,与她的异地男友分手,抵抗母亲对整容的催促,她与漫画家之间形成一种微妙又流动的关系。她同意陪他去寻找“真实”的束草,两人前往雪山和壮观的瀑布,甚至到达边境。可他对她熟悉的束草毫无兴趣——花哨的霓虹灯,战争的伤痕,母亲工作的鱼市。她有了一个隐秘的愿望,想要成为他画中的人。
2024年12月22日 已读
氛围塑造很到位,既疏冷有些些许潮热,但故事却写得想抓又抓不住。
法国
记者加缪 豆瓣
作者: [法] 玛丽亚·桑托斯-赛恩斯 译者: 张冬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4 - 10
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阿尔贝·加缪从阿尔及利亚的贫民区走向巴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享誉世界的一生,其中着重讲述了加缪在《阿尔及利亚共和报》《巴黎晚报》《战斗报》这几家报纸工作的记者生涯。作者分析了加缪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文字,指出加缪的记者经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极深厚的养分,尤其是奥登案——堪称加缪版本的《我控诉》——与《局外人》的故事极为相似。
《记者加缪》也是第一本分析加缪的新闻作品的专著,加缪在评论分析时事时体现出的对弱者的关注和对公平的追求,对现如今的新闻报道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2024年12月8日 已读
对加缪来说,文学和新闻一直是互相介入的,生活与工作共生。记者是一个日复一日的历史学家。
“言论自由以思考的权利为前提,谵妄是自由的反面。”
加缪 法国
这不是我 (2024) 豆瓣 TMDB
C’est pas moi
6.9 (16 个评分) 导演: 莱奥·卡拉克斯 演员: 娜斯提亚·戈卢别娃·卡拉克斯 / 德尼·拉旺
其它标题: C’est pas moi / It’s Not Me
一部形式自由的电影,一幅自画像,重新审视现实,质问他生命中的重要阶段,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应对那个时代的政治动荡。
某种物质 (2024) Eggplant.place IMDb 豆瓣 TMDB
The Substance
6.8 (407 个评分) 导演: 科拉莉·法尔雅 演员: 黛米·摩尔 / 玛格丽特·库里
其它标题: 서브스턴스 / The Substance
曾经红极一时的好莱坞巨星伊丽莎白(黛米·摩尔 Demi Moore 饰),无法面对自己老去的容颜,决定使用一种名为“完美物质”的黑市药物,透过注射药物的细胞复制物质,创造出更年轻、更好的另一个自己(玛格丽特·库里 Margaret Qualley 饰)。“年华老去”及“年轻貌美”的自己该如何共存?会是更强烈的容貌焦虑大战?还是要不断迎合大众对“美”的期待?一场自我身体主导权的争夺战即将上演……
2024年10月13日 看过 太掉san值了。。。结尾的血浆和最后一幕还是不错的。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