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Rock
夏虫语冰 豆瓣
6.0 (6 个评分) 沼泽 Zhaoze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21年9月25日 出版发行: 独立发行
沼泽乐队 | 《夏虫语冰》
每首曲32秒?这就是沼泽乐队的新专?就是那个一首曲动辄十几甚至几十分钟的沼泽?!
没错,这一回,《夏虫语冰》,一张微型专,十支超短曲,每首32秒,全长5分多。
“夏虫语冰”,典出《庄子集释》,“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后以之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海亮藉此命名,还有另一层意思。
活不过夏天的虫子们,却在谈论遥远冬季之冰雪;而这些只有32秒的曲子,就像虫子的寿命一样转瞬即逝,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又能表达多少内容和意涵呢?
这要从年初,海亮遇到了一张名为《PRSNT》的专辑说起。
由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Visible Cloaks 及 Lyra Pramuk等艺术家共同创作的《PRSNT》,12首曲,整专却仅6分钟,约合每首32秒。
介绍说,研究发现,在各大数字平台,约三分之一听众会在播放音乐的前30秒内跳到下一首。
“如果你不能打败他们,就加入他们”。
“PRSNT”是对快餐文化的批判,但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在《PRSNT》里,每位音乐家都被赋予一项挑战,要在这极短时间内创作出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动人作品。
于是,就有了这一张32秒每首的超微型专辑:《夏虫语冰》。
十首器乐曲,十则虫族的微小说。
蜕变化蝶的毛毛虫,寻觅勇敢的蛐蛐儿,追月扑火的飞蛾,孤独离群的小蚂蚁,粪土王侯的屎壳郎,星星闪烁的萤火虫,走马远方的牛虻,顽强挡车的螳螂,珍惜短暂的蜉蝣,冰箱历险的苍蝇。
专辑的风格元素,除了作为基石的Post-rock和中国国乐,还广泛取材于Math-rock、Metal、Progressive-rock、Classical、Jazz、Experimental、Ambient,等等。
以及诸多沼泽的特色配方:古琴以弓拉奏;吉他装设ebow;口琴低调首演;以中国鼓法敲击西洋架子鼓;乐手人均效果器组,甚至加给了贝司、钟片琴;节拍多变,4、6、7、9、11拍或散拍;大量非常规小节数;不一而足。
沼泽 Zhaoze
海亮:古琴、箫、键盘 Hoyliang: Guqin, Xiao, Keyboard
细辉:吉他 Littledream: Guitar
阿来:贝司、口琴 Roy: Bass, Harmonica
海逊:鼓、槌击键盘 Seasean: Drums, Mallet Keyboard
2021年11月26日 听过
听了一百遍《珍惜短暂 蜉蝣叹》吧,是真的一百遍……
Post-Rock 沼泽
Islands on the ocean of the mind / 脑海群岛 豆瓣
8.2 (54 个评分) 甜梅號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0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前衛花園
「甜梅號成軍至今最痛快的一次出擊;在那些拉扯與釋放、不安與從容間,我們似乎也替自己的心與靈,找到一處溫暖的棲息所。」
甜梅號 / 腦海群島
sugarplumferry / Islands on the ocean of the mind
發行日期:2010.02.13
發行公司:前衛花園 (Avant Garden Records)
專輯曲目:
1. 清醒夢 / false awakening / 07:50
2. 黃昏鹿場 / deerfield at dusk / 06:01
3. 站在太陽上 / feet on the sun / 07:54
4. 人兒呀 / people, people / 08:16
5. 夜星子 / night celestials / 06:23
6. 敲響的鐘 / the tolling bell / 07:14
Total:43:40
陳德政推薦:
第一次聽到甜梅號是大二的搖滾社期初公演,他們從世新來政大演出;那是1999年,時光倏然而逝。過去十年,甜梅號出版了兩張錄音室專輯,01年的《是不是少了什麼》,與07年的《謝謝你提醒我》。發片時程一如他們說話的速度 - 緩慢,卻將每個字說得清楚。音樂也是,寡言的表層藏著隱隱發熱的心臟,正如團員不太張揚的性格。這回只花兩年就帶來新作,動機是什麼?我以為,因吉他手小蘇加入成為四人編制的甜梅號,正在尋找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方式;也可以說,他們試圖掙脫過去的自己,理出一塊足供四個大男生站穩腳步的緩衝地帶。新專輯所紀錄的,就是這樣一段再次摸索,然後再次確認的過程。
這是甜梅號成軍至今最「痛快」的一次出擊:因為直指內心,所以痛。不迂迴繞路,總長只有四十三分鐘,相較前兩張專輯的一小時,精煉了醞釀的步驟,濃縮鋪陳的篇幅,也減少來回的次數,配合適量的鋼琴、弦樂與管樂直接「切入重點」。甚至連歌都不唱,全然專注在樂器敲出的火光,突顯曲式本身的轉折力量。 尤其當全碟最狂暴的〈夜星子〉,接上最柔情的收尾曲〈敲響的鐘〉;在那些拉扯與釋放間,不安與從容間,我們似乎也替自己的心與靈,找到一處溫暖的棲息所。
是不是少了什麽 豆瓣
8.2 (57 个评分) 甜梅号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1年8月15日 出版发行: 水晶唱片
甜梅號成軍於1998年3月,三位成員分別是黃建勳(小白;主唱兼吉他手)、李柏曄(葉子;低音吉他手)和林佑青(佑子;鼓手);三人目前分別就讀於世新、實踐和台大的學生。
甜梅號的樂風融合90年代西方另類搖滾興起的三個重要類型概念──緩飆﹝slowcore﹞、低傳真﹝lo-fi﹞和後搖滾﹝post- rock﹞,令人想起Yo La Tengo、Sonic Youth、Seam、Mogwai等樂團。
音樂簡單而自溺,在甜美的旋律下,往往在同一首歌裡,表現時而沉靜飄渺,時而吵雜激亢,藉著樂曲的累積和堆砌,將聽者內心最深沈的情緒牽引出來,繼而爆發開來。三年多來經過多張合輯和數十場現場演唱的歷練,甜梅號已經成為目前台灣最具風格和號召力的樂團之一。
實幹文化製作的首張專輯《是不是少了什麼》,在八月二十五日正式發行。
謝謝你提醒我 豆瓣 Spotify
8.5 (83 个评分) 甜梅號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30日 出版发行: 小白兔橘子
「在矮樹叢環繞四週的羊腸小徑,沿路上縈繞不斷的耳語,和著安靜而沉默的節奏,我被捲進了擁有一整片夕陽的旅行漩渦」,這是屬於甜梅號的溫暖,象徵青春白皮書的輕狂、帶著曖昧羞澀的明亮心情、串結每段傷心故事的始末......。
三人男孩團體的甜梅號,在台灣代表著不可思議的後搖滾先驅!90年代末期,在眾家爭鳴的水晶唱片初露頭角,2001年發行了第一張專輯"是不是少了什麼"後,甜梅號經歷了團員離團、當兵等種種驟變,沉寂了好一陣子。吉他手小白,是個連呼吸都是後搖滾的吉他達人,前陣子參加電影配樂刺青的製作,新專輯中,一人分飾多角的雙吉他與合成音效;貝斯手葉子,比擬賭神般的真人不露相,拍照和表演都不會出現五官的神祕型男;最後加入的孟諺,是個精通各類鼓藝的天才型鼓手,花式碎拍和數學派炫技都難不倒!
甜梅號有的不只是音樂,所擁有,是象徵著對音樂永遠不會死的堅持與熱血。漫漫十年歲月幾近飄逝,終於在眾所期盼下,發行了第二張正式專輯「謝謝你提醒我」,像是對老友突如其來的擁抱。擺脫一般搖滾曲式的規範,這次僅僅五首歌的專輯中,卻擁有超長史詩般的氣魄,意圖在長篇之中找尋音樂演繹的真正解答,吉他堆疊出步步溫暖而動人的旋律,貝斯與鼓精準穩定的提供最厚實的背景,客串的長笛聲,彷若撰述著戀侶們所發生的,種種心碎而美好的回憶,結束的篇章則是充斥著情緒糾結的吟唱。
搭乘著甜梅號的列車,有蒸汽火車的高溫,還有子彈列車的脫序,或慢或快的律動,最適合在深夜與季節轉換之際盤旋,都將記錄我們難以啟齒的夢想。
2021年11月12日 听过
原来听到过一万遍旋律的就是你南方蝶道!
Post-Rock 甜梅号
是不是該謝謝你提醒我少了什麼 豆瓣
8.6 (25 个评分) 甜梅號 / Sugarplumferry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8年10月18日 出版发行: 甜梅號 X 有料音樂
2008年,甜梅號成軍十週年,十月至十一月在台北、台中、台南舉辦了三場《是不是該謝謝你提醒我少了什麼》巡迴表演。這張限量1000張的迷你專輯,收錄了重新錄製的兩首舊曲,以及一首未發表曲,只於巡迴現場贈送給入場觀眾,非賣品。
金光之乡 豆瓣
8.6 (55 个评分) 甜梅号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13日 出版发行: 风和日丽
我城黑雨滂沱 - 说说甜梅号新专辑 撰文: 詹伟雄
甜梅号的新专辑取名《金光之乡(Hometown of Glitter)》,关键字在于「Glitter」的一字二义,它既代表某个金光闪闪、扣人心弦的事物,又代表耀眼的光芒背后,一种深沉而惆怅的迷惘。
1971年,齐柏林飞船发行的单曲《Stairway to Heaven》,前两行歌词这么写着:「有一位确信所有发光事物都是黄金的女士,正要买一只通往天堂的梯子(There's a lady who's sure all that glitters is gold, and she's buying a stairway to heaven)」;当然,最终,女士并没有在天上的商街寻获黄金,但却让「Glitter」成为摇滚乐历史中一个亘古永恒的隐喻: 当社会疯狂地追逐夺目的光亮,摇滚客得孤独地咀嚼真实且巨大的黑暗。
70年代,正是美国与世界「敲打的一代」敲打芝加哥摩天楼与钢铁坦克的年代。
「金光之乡」是一张典型的后摇滚专辑,它没有歌词可明白地勾勒那黑暗,也没有主唱来嘶喊微光中倨傲的英雄身影,但就音乐形式的要素本身,听者应当可由钟铃般的电吉他拨弦到电气音墙竖起的齐奏间,探寻到台湾都市化生活中的孤独、黑暗与迷惘。
甜梅号,其实是台湾最具时代感的摇滚乐团,虽然,他们操作的是所谓的「后摇滚」(post rock)形式:让一般听众不耐的乐曲长度、扬弃主副歌的ABA曲式、像织绣花布般细密地建构旋律肌理、层层堆叠之后的爆发情绪、自高潮退烧下来的冷漠冰原之够冷够硬,主唱缺席或仅把人声当作另一种乐器……等等;虽然,也常有人说他们的音乐背后有着苏格兰乐团Mogwai的影子;但只要你生活在台北、台中、高雄,你岂会不对那四面八方的工业噪音(《吃伏冒有礼貌 our good strong neighbor》)有所共鸣,不为一把吉他与奔腾套鼓扬起的英雄气质(《1vs99 one versus ninety-nine》)所悸动,不因其精巧设计的都市田园牧歌(《关闭罐头工厂the cannery must go》)而记起童贞情怀曾那么永远、永远的失落。
虽然「敲打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这一词已被Jack Kerouac在半个多世纪前用过了(他巧妙地把「beat/垮掉」转换成「beat/敲打」,殊途同归地呼应了摇滚乐在另一侧的崛起),但千禧年后的台北、台中或高雄,你不觉得我们正也该拿些什么来敲打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与天堂幻想吗?
在英、美、欧洲、日本陆续崛起的后摇滚乐团,有着清晰的时代社会发展脉络:六、七○年代壮大的摇滚(吉他、套鼓与贝斯为基本组,以清晰可辨的riff结合强力节奏,外加破嗓主唱),因为大量成员的加入,逐步开始庸俗化(电吉他大厂Fender的产能1964年一下子扩大了三倍,因为自从Beatles上了Ed Sullivan的电视节目后,每个美国年轻人都得要把电吉他),因而催生了80年代的庞克,他们不要Jimmy Page或Jimi Hendrix出神入化的吉他吟唱,而更强调直截了当的情感吐露与社会抗议,最好直接到把乐器当场摔碎;但正如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当B咖和C咖一齐近来搅和,庞克就得必须被更酷、更本真(authentic)的音乐风格淘汰。
8、90年代交错之际,「后摇滚」诞生了:: 好吧,既然有人声就免不了矫情,那就更纯粹点,回到基本的乐器声音就好;再者,既然每首曲子三、四分钟已成单曲唱片的常态,象徵着乐手屈从工业标准(以便电台播放,从而进军排行榜)、泯灭良心,那么就来个十分钟或以上的海枯石烂,重新抓回创作主导权;更重要的是,乐手愈来愈「感冒」买他们唱片且对副歌还朗朗上口的歌迷,因为「大众」(the mass)不断要求他们重回过去,而天杀的--那正是艺术家想杀死的第一批灵魂。摆脱「大合唱」的后摇滚,在音乐形式上更接近古典世界的奏鸣曲,它更要求听者运用知性、感性的交相错位与自我控制,解开布局以获得更巨大的聆听快感,有西方乐评说: 聆听后摇滚漫长的飘摇乐音,有如淋着从细密到磅礡的黑色之雨;然而,这样的譬喻,不也暗示着工业体制裡更巨大的绝望,反抗再无可能,惟美学得以救赎。
换个说法: 后摇滚让摇滚乐「变抽象了」,乐迷没有歌词和人声这种肉感的媒材来辅助,必须自己透过声音的感受(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来想像音乐所对应的生命世界,这过程与企图类似当年马勒与华格纳面对工业社会的那般心境,只是乐器换成电吉他与电贝斯,而鼓手不再是龙套而变成了诗人。
台湾没有西方摇滚乐的发展历程,本土乐团同时面对西方各种风格的冲击与洗礼,各自咀嚼生命经验,发而为创作。此际,如何辨别浮光掠影,双脚能直朗朗地踩穿流沙站牢台湾土地,而又能摆脱大众的魅惑与陈腔滥调(它们可是比摩天大楼的玻璃更油亮),本身就是一件英雄事业。 孤独、黑暗、迷惘?是的,你该搭上甜梅号,台湾这个时代的齐柏林飞船。
豆瓣
8.3 (40 个评分) 沼泽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3年9月9日 出版发行: 声锐文化
即使在世界范围的器乐摇滚领域里,也堪称蹊径独行、自成一派的沼泽乐队,2013年9月,再推出一张大胆雄奇、恢宏而细腻的纯器乐概念专辑——《远》(Yond)。
.
从生活之“近”,到想象之“远”,专辑《远》带出一种强烈的对立感。
不同于《沧浪星》的悠然古风和《1911》的悲怆史诗,《远》的音乐主题依附着我们的时代和城市生活,但这些近在当下的情景情感,在每一次乘搭思绪出发后,又都自由驰骋到无垠的远境。恍惚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别致的封套设计呼应了这种意涵,唱片封套在正面开合,以“远-Yond”为界一分为二,内页是一张狭小的排练房照片,寓意从近到远,展开封套外侧,则是一张完整的公路图轴,而首尾边界又可重新拼接在一起。专辑名“远-Yond”和曲名“离-Leave”,是两组音义相近的中英文,它们甚至有可能是一些远古的同源词。海亮内页有诗云:“苍茫两端/其或肇始同源/辕辙穷处/便又回到当初”。
.
对立和反差在音乐形式上亦处处可见,新专辑风格取材多样化,从古风、后摇、迷幻、氛围到电音等,配器编排更丰富多彩,其中远与近,古与今,缓急噪静,简约与纷繁,相互冲突而又毫不违和。
沼泽的独门配置依旧鲜明,大部分曲目用到古琴,但这次的古琴创作无疑更具颠覆性:海亮第一次录制了琴弓拉奏的古琴,音色介乎提琴与胡琴,又有古琴自身腔体特性;以及为古琴加上失真,不协和和弦,创新指法等等。这些尝试既与主题呼应,亦体现了乐队探索的方向:古琴亦可不古,甚至很年轻。
还有不少新元素在这张唱片初露头角:阿来的五弦贝司、箫,海逊的钟片琴。
海亮在多首曲子中再次弹起了暂别的吉他,包括整首《变形记》的吉他,层层递进至狂飙。细辉重拾了小键盘,并将改装的内置ebow吉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贝司的灵动绵延和鼓手的自由多变,构筑起沼泽张力十足的声音骨架。作为一队成军多年且阵容稳定的乐团,许多细节都听出四位乐手的默契。
远,也可以是革新和承续的跨度。
.
近1小时6首曲子,从不同角度,聆听远是什么。是陌生新世界,未知将来,是遗失旧梦,回不去的故园,是貌合神离,人心变异,是憧憬与绝望的岔路,喧嚣和落寞的对视……这一切都发声于专辑《远》当中,和沼泽的音乐遥相碰撞。
.
开篇《离》。远,正始于足下。离开故土旧地,离开所爱所恨,离开过去的自己。古琴清微疏淡,与钟片琴零落相对,中间有些小爆发,却始终驻留在热望与依恋的拉锯中。
.
《失梦客》,更象是经历了一个个曲折斑斓的梦。风格元素多元,节奏结构变化多端。改编自《失落的梦想》并扩充成9分多钟的曲子。
.
《世界是块忧伤的石头》,其实忧伤的只是我们自己。石头是地球是世界,也是我们从不安定的内心。全曲长河奔流,古琴矫若游龙,盘旋翻腾,蓄势待发,从缓慢与平静出发,直至天崩地摧。
.
《憧憬之船》和《变形记》,两首情绪上一正一反的曲目,希望和绝望,奋争和麻木,形成激励的碰撞。这也是仅有两首没用到古琴的曲子,经过多年现场演绎和改编,也终于第一次收录进录音室专辑。
《憧憬之船》,是沼泽历来最接近所谓标准后摇的作品,但同样刻有沼泽鲜明色调,中国式乐句,泼墨画般的氛围渲染,童话似的奇思异想,流畅舒展起伏有致。
与卡夫卡小说同名的《变形记》,情绪最为晦暗和阴沉,和《憧憬之船》带出的憧憬和生机形成强烈反差。各种Loop的聚合衍变,键盘弦乐冰冷凄清,鼓贝司阴郁漠然,吉他是抑郁潜行的意识流,忧伤沮丧,最后独余绝望的哀鸣。
.
终曲《灰鹱望海》。一辈子都忙于飞行的灰剃水鸟,在长途跋涉后,短暂地回到陆地。细碎钟片琴和逐渐弥漫开的吉他键盘声效,琴箫唱和,隐隐鼓声隆隆。远是什么,没有确切答案。人们就象偶尔驻足海边的灰鹱鸟,听涛声拍岸,情不禁引颈遥望,那一片遥远而辽阔的蔚蓝。
.
.
封套内页附诗:
《远》
何谓之远
遥遥太虚 一任意马飞驰
浩浩汪洋 未及旧梦茫茫
归吾故园 独余思忆颓黄
同床异想 不亦咫尺参商
噫吁 何谓之远
苍茫两端 其或肇始同源
辕辙穷处 便又回到当初
疲倦的灰鹱鸟
将息海岸 听涛
极目远眺
那一片
蔚蓝 辽阔 旷远
海亮
2013年5月30日于珠江南
California Nebula 豆瓣
7.3 (51 个评分) 缺省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7年5月13日 出版发行: 生煎唱片
“愚梦不醒,逝者如川。情绪丢在光程千年外的星云。故事编造从未存在的灵魂。”
乐手:Chop LooperD E Eric
录音棚:华北电力大学三食堂地下室
录音制作混音:Eric
2021年8月3日 听过
挺不错诶,曲名很有意思,吉他手给自家专辑打两星就更有意思了。
Post-Rock 缺省
Ágætis Byrjun 豆瓣
9.0 (101 个评分) Sigur Ró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Fat Cat Records
來自冰島樂隊的第二張大賣大碟。不食人間煙火、令人流淚的音樂。
十万个为什么 豆瓣
7.5 (91 个评分) 惘闻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20年9月24日 出版发行: Space Circle
“第一次是先有了专辑名字才开始的歌曲创作,然而这也没有帮我们确定内容的框架和边界,大家一如既往的天马行空起来。唯一不同的是在《十万个为什么》创作的两年里,我不像以往那样在意专辑的时间计划和工作的节奏,开始喜欢上了这个过程本身。结果就是更多的时间在不断的试来试去,大部分时间里歌曲本身并没有太多进展,但这帮我解开了很多的“为什么”。就好似“十万个为什么”本来的源头 “One million Hows, two million Wheres,and seven million Whys!”总是有那么多需要弄明白的事情,也只有浸入在这个过程里才能逐渐理清自己的思路吧。
我们一直喜欢做「专辑」而不是「单曲」,因为这需要一段相对长的过程,正是这一相对长的过程赋予了专辑「时间」的烙印。一首歌并不能记录某个阶段相对完整的思考,但一张专辑可以。而对于这张专辑里每一首歌,讲述的又是各自独立的故事,它可以是关于无数的“?”,也可以是关于遥远处依旧需要去探寻的光亮。”
2020 年 9 月 22 日 谢玉岗
( ) 豆瓣
9.2 (72 个评分) Sigur Ró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ca
SIGUR ROS在1994年成立于冰岛REYKJAIL,早年一行三人姿态的他们包括歌手兼吉他手JON TONR BIRGISSON、低音吉他手GEORG HOLM和鼓手AGUST OVAR GUNNARSON,乐队取名自JON 年幼妹妹的名字(SINGUR ROS即VICTORY ROSE之意)。三年后,乐队终于在SMEKKLEYSA这所冰岛独立厂牌旗下发表了第一张专辑《VON》。然后乐队设立了一名键盘手KJARTAN SVEINSSON,自此SIGUR ROS拓展成四人阵容,乐队随即展开第二张专辑《AGAETIS BYRJUN》的工作。唱片在99年6月于冰岛SMEKKLEYSA厂牌推出,这张专辑在冰岛稳站排行榜冠军达8个星期,乐队在冰岛的成功,且由于这张专辑的出色表现更是令他们受到英国独立厂牌FAT CAT之青睐、把他们罗致旗下,并横扫当年的英伦独立音乐圈,也称为当年最令人瞩目的优秀作品之一。2000年,AGUST的鼓手位置由ORRI PALL DYRASON代替,乐队亦于伦敦举行了他们的首场演唱会。2002年,乐队由FAT CAT公司推出了第三张专辑()。
我不能确定那是云中隐隐的雷声还是SIGUR ROS伤感而铿锵的鼓声,我好象回到了遥远而熟悉的时间和空间,远得仿佛手伸得再长也触碰不到边缘的土地。有风,暖的,冷的,就这样拂面而来。夹杂着一些干净的泥土,沙砾,打在你脸上,细微的疼痛感,稍瞬即逝。有些仿佛是婴儿的声音,轻轻地唱着,念着,无意识的,或者有意义的,都可以。女的,男的,分不清的。什么都有。杂合着那样的风,那样的气息,就像是冰岛的空气,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在冰岛有风吹到,都会有想哭的感觉。到处弥漫的,是音乐的,无处不在的音乐的气息。”就像是这样的,冰冰冷冷,又惬意非常的感觉。当然,还有一种季节叫冬天,冬天一定会有雪,雪是飞舞的,无论是黑夜还是白昼。在雪的世界里,就算阳光温暖明媚,也无法融化它们的躯体,生命就像雪季的一个过程,开始,白色的雪花覆盖了我们幼稚的童年,我哭了,旷野中,精灵们好奇而无奈的看着我,和着我的哭泣和风声轻轻吟唱着,我听不懂这语言,我只感到这歌声高亢,这风声像大提琴的鸣奏。雪慢慢的又覆盖了我脆弱的青春,我还来不及向往和期盼,这时我的身体强壮,却无法摆脱身边的束缚,一切的努力好象都只是在挣扎,广袤的原野只有我和在我腰际无边的雪,突然间雪到了我的头顶,原来白发是这样染成的......我笑了,听着精灵们朦胧、萧条的吟唱,我继续的等待。这就是驻留在我心灵角落的SIGUR ROS,连噩梦都是这般的诗意。我们会迷失的,会迷失在梦里的,会迷失在过去和现在的。纪伯伦曾说,遗忘是选择自由的一种方式。听这SIGUR ROS的《AGAETIS BYRJUN》,也许是可以选择迷失在自由里的,也许是可以选择彻底地束缚自己的。
无论是从概念还是从感觉来说,来自冰岛的SIGUR ROS都代表着空灵简约的美学主义。八首无名的歌曲,一对()作为标题,一本无字的小书,这是SIGUR ROS的第三张专辑,它再一次把乐队的简约主义风格发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层面之上。正如SIGUR ROS所说的“每个人对这唱片里的音乐都会拥有完全的个性化体验与感知,对于每个人来说,唱片都是为他们个人而创作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实在不需要把此唱片分为任何的歌曲,因为所有作品都是来得那么凄美动人,它们是为人类灵魂深处而存在的一系列配乐。TRACK-1缓慢凝重的前奏,高潮部分的凄厉假声将让人痛得彻骨,纯音乐作品TRACK-3在最简约的音符上描绘着无垠的宏大,纯正的电影质感,然而我想这需要怎样的一部电影才能表达这份感觉?而在这张专集中最为出色的是TRACK-4,空灵飘逸的吉他在神圣的鼓点声中延伸、渗透,JON TONR BIRGISSON的歌声再次响起,虽然始终重复着一句歌词,但是依然非常富有变化和感染力,一曲终了,总有意犹未尽之感。TRACK-6深具内聚力的演奏,好比PINK FLOYD鼓手NICK MASON来演奏的GOTHIC作品,歌曲也渐趋激情。在碟末TRACK-8内更展现出他凌厉的鼓技。而TRACK-6则让我隐约的感觉到大海,兰色和白色的世界,是悲伤之人的眼泪汇聚而成地方,因为它的味道也是咸的,我们无时无刻的,日以继夜的带着这种液体奔波着,只要生命存在,它们就有理由存在,因为它们是悲伤和快乐的载体。就算生命不在了,我们的泪水会合在一起,来自每一个村庄和城市,每一个清晨和黄昏。也许这就是殊途同归的最终体现。大海的边缘是和天空相接的。在每一个晴朗的日子,总有一些人在这无边无际的痛苦汪洋中快乐的戏水,俨然忘记了这是一个苦涩之源。(),简单的符号,却到底是什么意义?谁都有他的感觉和想法。我却无从理解。是圆满吗?残缺的圆满吗?或者是两个月亮?上弦月,遥对着下弦月?或者只是括号?包括了没有指定意义的括号?太多答案。甚至这已成为一个迷失的乐园。好像越扯越远了。只在回忆中感觉那样的音乐。因为无风,因为微冷,因为无声,因为疲惫。
全碟的歌词是一种混合英语及冰岛语的一种语文,被SIGUR ROS们自称为HOPELANDISH,所以很难听懂齐歌词的意思,但是这并不重要,JON TONR BIRGISSON犹如天籁的歌声本身就是一种乐器。
听POST ROCK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要对音乐有开放的心,如果你是一个“死硬派”乐迷可能你会觉的POST-ROCK只是一些乱来的东西,甚至是垃圾,这在乎你对音乐是否勇于尝试及接受。
至死方休 豆瓣
8.5 (61 个评分) Mogwai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atador Records
“如果遥远天际中散烁的星星也有声音的话,那它听起来一定像是Mogwai这样”——《NME》杂志
又是几个苏格兰的孤独男人——Mogwai,和Arab Strap同属Chemikal Underground公司,以及后来北美最大的另类音乐公司Matador。受Sonic Youth和My Bloody Valentine的深处启发,甚至还有The Smashing Pumpkins(其实听听“Gish”未尾,便知Billy Corga也是在巨大的噪音中冰冷的质疑生活的变数),当然还有Slint(后摇滚的启蒙人之一)90年代初就有的示范表演,只是Mogwai更迷于制造有巨大声响的哀伤之曲,徐徐推进沉稳的沉思,“Mogwai曾认为一段好的旋律,即使不断重复地演奏十分钟也会是好听的”。
相比Tortoise、Experimental Audio Research、Movietone等后摇滚代表,Mogwai稀少的人声反而是最多的,他们埋头精调细琢,爆发时比Bedhead更内敛些。用了大量新的吉它音色,把鼓调成如沉闷心跳的节奏,贝司厚重、缓和的流淌,淡然的声音若即若离的在音乐的边线,大段大段华丽轰鸣的段落起起伏伏。“当史诗般作品“Mogwai Fears Satan”结束整张专集的时候,Mogwai提升了整个后摇滚音乐的水平,创造新的音乐革命和情感力量,不同于所有当代的吉他为基本乐队的东西。”他们让音乐回归到心灵的无援之处,放弃了人声有时候对音乐过份的虚饰和为难,后摇滚实际上比摇滚乐多了更多可能的音乐语言,于“无声”处,音乐是第一位的,所以我想不是后摇滚结束了摇滚乐,而是新血滋生了新肉,后摇滚让摇滚乐有了另一重生命力。
1997年Mogwai《Young Team》问世时,不该的是这一年Radiohead的《OK Computer》大行其道,几乎拿走了所有的盛誉(而今又有多少人还在为《OK Computer》竖起耳朵就不得而知了),好像没有人不喜欢滥美之词并热衷参于,总有一些人为了省事和嫌麻烦而容易满足追随。
世界由此喧嚣,愤怒大行其道,而它并非一律可贵,Mogwai也有啸杀感肆起的乐段,却嗜好把愤怒深埋在各种声效的表层下,他们坦诚了无助的脆弱,熨烫人心,由此得以自救,Mogwai不诅咒爱,却把矛头指向了生活对个性和人性的伤残,缓解了我们常年心头积压的心悸。
少年心气般的兴奋《Young Team》过后,1997年精选辑《Ten Rapid》是1995 -- 1997年大批单曲的合集,可整个音乐的音色和概念上感觉还是有一贯性,象是同时期的作品。如其他后摇滚乐队一样,Mogwai做得非常精细,变幻莫测的音色和反复的乐段,也象其他乐队一样充满睿智。他们找来了Mercury Rev的成员及监制Dave Fridman(Dave以往较叫好的作品包括为Flaming Lips制作的唱片),泡制了1999年《Come on Die Young》,“年轻人你快点死吧”——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魔鬼的,权势、容貌、名利、荣辱上太多太多的杂念让心魔在无止的滋长,它们合力抹杀了爱,以龌龊为乐,退化到像动物一样撕杀。“Come on Die Young”,要不到后来都会变成了“Mogwai”。谁都想活的好点——“在三十岁的时候人们都希望有条捷径可以走”,“Mogwai Fear Satan”(魔鬼面对馓旦)就是Mogwai对人生的一次嘲讽。
而Mogwai的感性一面也是纯净、真切的,欲说还休的“Cody”的余味绕梁三尺,“如果我试图让你停下脚步,你是否也会想让我停留,古老的歌一直萦绕,直到最后的时刻,悲伤的歌让我回忆起儿时的旧友,如果这就是命运,我想我只能离开……”
爱是一个高温的主题(Mogwai好些起伏颇大的段落很适合给《37度2》中贝蒂那段失控的街头奔跑做配乐),有时候她的冰冷比热更令人嗜好,我们经常忍不住像怀疑生命一样对它,如果说生命无常,爱情何尝又不是更脆弱的呢?“End”是无声的所在,比Joy Division“The Eternal”还可怕的青春衰曲,它可能有三个以上的版本?写此曲的时候Mogwai们平均年龄不到22岁,22岁——大部份这个年龄的人还在街上用着父母的钱,回家在卧室里苦恼,算计着爱情和明天,而他们给了未完青春最好的沉思。
2001年《Rock Action》好像评论有些低落,但却是《Young Team》后最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为“Rock Action”(摇滚行动),这又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名头。《Rock Action》结合了富于棱角的扭曲噪音,具有推动力的鼓点,Tortoise般的电子构架,尤以长达九分钟的史诗般作品“2 Rights Make One Wrong”为佳,以铜制乐器,弦乐,Banjo,行云流水般的吉他,时隐时没的人声编制成一层层意犹未尽的音墙,它让我们的耳朵良久的幸福着……
Mogwai得到了不单是英国及欧洲后来也有美国评论界太多的赞美,在独立音乐同仁当中也得到了许多的尊敬。他们每每赶走了陈腐的气息,建立了自己的音乐美学体系,对所有的赞美都当之无愧。后来甚至也深情款款的翻唱了Guns N' Roses的“Don'T Cry”,在其主页上就有这首曾经博得不少少女之心的歌,不过你听了之后就明白这仍然是Mogwai一以惯之的作风,他们一直在试着用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并让艺术的血液得以畅通。
“对于我们的东西,这世界还没做好准备,” Suart Braithwaite却一锤定音的说过,是的,他们还年轻着,Mogwai如今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6岁,大胡子Dominic Aitchison今年可能26了,Stuart Leslie Braithwaite更是1976年5月10日生,在后摇滚的阵营里他们还没到“向后看”的时候,他们享受着音乐,甩掉“陈年往事”的累赘,把生命中多余的包袱远远甩在了脑后……
每一个夜晚都是心衰者的逃离,生命无可把持,每个地方都有这么多的陈词缆调,如果这就是命运,我想我只能离开。让我们一起跑,跑过城市,跑过山谷和平原,在风中跑,跑过了无尽的年岁,跑过了绝望也跑过了温暖,让身后的东西统统腐烂吧……
Those Who Tell the Truth Shall Die, Those Who Tell the Truth Shall Live Forever 豆瓣
8.6 (69 个评分) Explosions in the Sky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Temporary Residence
Opening October 15th nationwide, Friday Night Lights (a Universal picture starring Billy Bob Thornton and Tim McGraw, based on the best-selling book of the same name) features an original score by Temporary Residence top-seller Explosions In The Sky!
The film chronicles the entire 1988 season of a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 from Odessa, TX (adjacent to Explosions In The Sky's hometown of Midland, TX). It focuses on the ongoing financial and emotional struggles of a small town that places all of its hopes on the team's chances at winning the state championship.
The Universal soundtrack - scheduled for release October 5 - includes Explosions In The Sky's score, as well as a new Faith Hill/Tim McGraw duet and a new track by No Doubt's Gwen Stefani. Universal estimates the soundtrack will top one million copies sold by Christmas 2004. It is expected to debut in Billboard's Top 10.
"Have You Passed Through This Night," from Those Who Tell the Truth Shall Die... is featured in the film's trailer, which began airing in theaters nationwide June 11. The trailer began airing on national television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You Are There 豆瓣
9.0 (69 个评分) Mono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6年4月11日 出版发行: Temporary Residence
Throughout their six-year career, this Japanese quartet has ascended consistently in both popularity and critical acclaim. But still elusive is the successful translation of their powerful and violently beautiful live performances to their recordings, until now. Once again recorded by Steve Albini, the album extends the cinematic drama of 2003's "Walking Cloud And Deep Red Sky, Flag Fluttered And The Sun Shined" while surpassing the sinister heaviness of 2002's lauded "One Step More And You Die". If "Walking Cloud" was a nuclear winter, then "You Are There" is the post-war rebirth. This band isn't heavy like Black Sabbath. They're heavy like Beethoven.
Minor Shadows 豆瓣
6.3 (6 个评分) One Mile North
发布日期 2003年5月6日 出版发行: Ba Da Bing
2019年10月14日 听过
In 1983 He Loved To Fly!
Post-Rock
Khartoum 豆瓣
8.9 (46 个评分) There's A Light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2年7月8日 出版发行: Self-Released
Genre: Post-Rock / Ambient
Country: Germany
无穹 豆瓣
8.0 (27 个评分) 惘闻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9年2月22日 出版发行: Space Circle
关于外太空,关于我们生活的地球之外的世界,始终是人类执迷于去发现和探索的领域。在人类的历史中,我们如痴人般不断思考着我们是谁,到底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这个人类哲学第一命题。那对于整个宇宙的畅想更是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所以当刚开始接触到《挑战吧!太空》这个节目的主曲创作的时候,我很兴奋但同时也感到有些无从下手。于是乐队的每个人都分头去准备了一些自己根据这一命题而创作的动机和想法。当我们把这些素材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聆听感觉是这些素材更多的都是指向了关于摆脱束缚和突破现有极限的情绪和话题。所以乐队据此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我们将整个的主曲做成了一个两段式的结构,第一段对我来说更像是描绘了一幅想象中的飘渺未知的外太空景象,它既荒凉也优美。第二段更像是在一片荒凉之中重新一点一滴的构建和向外突破。在配器上,我们加入了一个小编制的弦乐团和合唱团,试图放大一种不同人把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发力的状态,所以最后的混音制作,我们也是把它交给了远在瑞典的制作人Kristian, 他同样对这一命题的音乐非常感兴趣,所以在最终的混音中他也加入了他的想法,并配合着合唱团加入了他标志性的高音吟唱。当最终的母带在瑞典由母带师Magnus完成并通过因特网传给我再次聆听的时候,我非常感动,不同于之前所做的任何配乐,它汇集了那么多人的想法和劳动,这就像今天我们的宇航员能离开地球,迈出一下步进入外太空一样,背后是无数人工作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谢玉岗于大连
2018年10月10日
发行:Space Circle
曲/编曲:惘闻乐队
吉他手:谢玉岗/耿鑫
贝斯手:徐增铮
号手:黄凯
键盘手:张岩峰
鼓手:周连江
混音制作:Kristian Karlsson
母带:Magnus
录音:王亚楠
合音:男高音:刘斌;男中音:徐伟 ;女高音:张健男;女中音:鄢红
弦乐组: 小提琴:程冠又/PALAMARCHUK VERONIKA;中提琴:牛雪莹;大提琴:苗雨壮
行进军鼓:王琦
合成器:曲睿宁
封面手绘:好好姑娘小可
Nowhere Now Here 豆瓣
7.6 (32 个评分) Mono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9年1月25日 出版发行: Temporary Residence
The conflict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dark and light is a universal theme with a historically rich history. Musically, perhaps no band in the 21st Century has mined that relationship more consistently or effectively than Japan’s MONO.
Across 10 albums in 20 years, MONO have convincingly reflected the quietest and most chaotic parts of life through their music. Their ever-expanding instrumental palette – which began in earnest in 1999 with the traditional guitar-bass-drums rock band setup – has evolved to include as many as 30 orchestral instruments. Now, on Nowhere Now Here, the band add electronics to their repertoire – perhaps inspired by guitarist/composer Takaakira ‘Taka’ Goto’s recent collaboration with John McEntire, the beguiling Behind the Shadow Drops. Nowhere Now Here also sees MONO’s first-ever lineup change, adding new drummer Dahm Majuri Cipolla (The Phantom Family Halo) to the core trio of Goto, Tamaki, and Yoda. Tamaki also makes her vocal debut here, singing into the shadows of vintage Nico on the poetically hazy “Breathe.”
The unlikely career of MONO has taken them to virtually every corner of the planet, several times over. Those corners have all left indelible marks on their music, as it drills deeper towards the sound of feeling not quite human and all too human – often at the same time.
2019年1月21日 听过
除了午睡一刻也没睡着好像也没哪首留下印象
Mono Post-Rock
争鸣 豆瓣
8.3 (27 个评分) 沼泽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23日 出版发行: 声锐文化
沼泽乐队全新专辑《争鸣》
《争鸣》
——沼泽乐队 2018全新专辑
器乐长篇 后摇寓言
前无古人 弓拉电声古琴
别出心裁 欧洲森林录音
简介:
沼泽乐队2018年全新专辑——《争鸣》。专辑只有一曲,但时长四十多分钟,一首曲子就是一张唱片的容量!
作品主要录制地在比利时佐特海姆(Zottegem)市郊的一处小森林里,在乐曲里甚至不时可听到林中啾啾鸟鸣声。
专辑由沼泽的音响工程师阿星(Park)负责录音和混缩;比利时Deaftone Studio提供技术支持,Deaftone Studio也是全球最著名的后摇音乐节Dunk! Festival的指定合作方。
专辑封面的飞鸟沙画由陈益谦所绘,还有白川的摄影,海亮海逊的爸爸则执笔书法,然后由沼泽鼓手海逊作封套设计。
海亮说:“很庆幸,一起走过20年,我们依然能够以一张全新的专辑来庆祝,来展望,而不只是追忆。新作也没有重复过去,而是有着许多崭新的改变。”
沼泽:
海亮:电古琴 箫
细辉:吉他
阿来:贝司
海逊:鼓 钢片琴
Zhaoze:
Hoyliang: Electric Guqin, Xiao
Littledream: Guitar
Roy: Bass
Seasean: Drums, Cele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