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人口 豆瓣 谷歌图书
8.4 (5 个评分) 作者: 何清涟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本书从宏观上全面分析了中国明清以来近400年人口激增对社会进程的巨大影响。《走向未来丛书》之一。
2018年8月7日 想读
在其他的世界 豆瓣
In Other Worlds: SF and the Human Imagination
8.6 (7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蔡希苑 / 吴厚平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4
《在其他的世界》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讲述了她的一生与科幻小说的关系,从作为儿童读者的孩提时代,到在哈佛大学求学,学习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幻小说形式,再到后来成为科幻小说作家和评论家。在这些文章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详细讲述了乌托邦、反乌托邦以及自己对这些构建的探索,她还探究并阐明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差异。
《在其他的世界》不是一部科幻小说目录,不是一个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一部文学史;它不是一部论著,不是不可修改的,不是详尽无遗的,更不是权威认定的。它不是学术训练的成果,也不是知识体系的卫道者。相反,它是对个体生命与一种或多种文学形式、或替代形式之间关系的探讨,对读者和作家都是如此。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具有超常智慧的作家,她总是能纠正我们的偏见。她才华横溢,即使用聪慧绝伦也无法形容或定义她。——《星期日电讯报》
◆通俗易懂,非常值得一读……见解深刻,说理中肯贴切,措辞转变巧妙,富有戏剧性。她的激情和知识运用水平无人能及。——《金融时报》
◆深思熟虑,辨析巧妙,时或出乎意料——(阿特伍德)向读者展示了科幻小说久远而古老的传统……令人兴奋,令人振奋。——《洛杉矶时报》
◆《在其他的世界》收录了阿特伍德精心结撰的文章,充满了幽默的狡黠,无论阿特伍德粉丝,还是科幻迷、小说迷,读此书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迈阿密先驱报》
◆读阿特伍德的文章会上瘾……她的文句有着完美的音调,透露出优雅与高雅的幽默。——《老实人报》
◆阿特伍德在这本书里,慷慨地将自己大量阅读科幻小说后的思考分享给读者。——《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2018年8月1日 想读
灵的编年史 豆瓣
作者: 霍香结 作家出版社 2018 - 6
《灵的编年史》是作者结撰十五年的精心之作,表现为百科全书的样式,是汉语语境罕见的以知识想象为推动力与结构方式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大元即十三世纪上下至二十一世纪中期一千年的时间跨度,以欧亚大陆直抵中国腹地的空间幅度,抟取中西方知识的精华,虚构了一种“法穆知识”,并以该知识波及的个人命运、历史褶皱、伦理转换为书写场地,展示出复杂的世界观和庞大的知识系统,并显现出向内探求的微妙和深度,显示了作者文字创世的野心与能力。其丰沛、精密、光润的细节,让人惊叹。
2018年7月19日 想读
本雅明档案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瓦尔特·本雅明档案馆 编 译者: 李士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这里可以看到的十三个小档案:精心琢磨、编排有序的手稿;为了组织知识而绘制的图标和彩色符号:摆设特别讲究、家具齐全的住宅、走廊和俄国玩具的摄影;来自托斯卡纳和巴利阿里群岛的明信片;细致的、设计独特的目录、卡片索引;每一平方厘米的空间都得到利用的笔记本;儿子的早期词汇和句子汇编;谜语和神秘的女预言家。所有这一切都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互相交织在一起。
瓦尔特•本雅明档案是最高的复合体,很有个性,有时候是非理性的和古怪的。但它们都指向他的著作的中心。它们从他的档案里绘制了一幅作者的肖像。
2018年7月19日 想读
虐恋亚文化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虐恋亚文化》内容简介:虐恋不仅仅是少数人追求快感的活动,它揭示了人性中非理性的方面,又是一种成年人的游戏,一种平常人的戏剧活动。虐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完全像外星球的事一样遥远,“但是我在此斗胆提出一个假设:假设中国文化的包袱对于我们不再是那么沉重;假设中国人除了吃饱穿暖传宗接代之外也有了一点对性快乐的要求;假设中国人也愿意有选择性活动方式的自由;假设中国人也喜欢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趣、更快乐一些。”
2018年6月24日 想读
地方性知识 豆瓣
作者: 霍香结 新世界出版社 2010 - 11
《地方性知识》是霍香结创作的中国大陆先锋异端小说,由新世界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作品主要描述了中国南方一个叫汤错的山村,从疆域、语言、风俗、衡虞、列传、艺文志等多个层面深入挖掘了一个一穷二白的村庄,被喻为微观地域性写作和人类学小说的开山之作。
一部有关“物”的微观地方性作品,作家以方言和人类学家的深广视野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深度描述了中国南方一个叫汤错的山村。作品起用了“方志”体例,从疆域、语言、风俗、衡虞、列传、艺文志等多个层面深入挖掘了一个一穷二白的村庄,从写和写作本身来讲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乃本土小说开拓性的集成实验,被喻为微观地域性写作和人类学小说的开山之作。
长篇小说《地方性知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越城岭山脉下岭南文化和湘楚文化交界地带的一个叫做汤错(铜座)的村落,创作时间十年,涉及汤错地方的诗学与政治。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物”的微观地方性作品,作家以方言和人类学家的深广视野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深度描述了这个桂北山村。作品起用了“方志”体例,从疆域、语言、风俗、衡虞、列传、艺文志等多个层面深入挖掘了一个一穷二白的村庄,从写和写作本身来讲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乃本土小说开拓性的集成实验,被喻为微观地域性写作和人类学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前沿文库》是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也是继长江文艺跨世纪文丛之后又一次对汉语先锋和实验小说的拔梳,整理。该文库集“先锋、实验、异端、集成”式的史诗作品于一体,网络本土新新写作势力,被坊间称之为“中国小说的头脑风暴”。编撰主旨旗帜鲜明地指出,小说创作主体之知识谱系和学问功底已经不同于前三代作者。她是汉语文学新高峰的集结号,新千年华语文学高端阅读将从这里开始。
从拿到这份书稿审读时,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学术著作。因为,此书体例鲜明,是田野考察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一部地方志。从没想到过虚构二字,对汤错这个地方也深信不疑。书中对汤错地方的地理、语言、风俗习惯、动植物等进行的考察无微不至,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没有容许我产生别的想法。直到审读完毕,恰巧碰到此书的责编,言语间才知道这竟然是一部小说。这意味着,我误会了这部书。或者说,一开始我就被这种本能的实证与虚构的博学所牵引而没有产生判断的动机。再加上,艺文志部分――这部分作者声称是在探赜虚构的底限――虽然有虚构的前提声明,但也是在前五卷的基础上生成的。现在的问题是,那么,前五卷是不是虚构的?这个问题,责编也在探问作者本人,作者只是说――这是小说。显然,已经把问题推给了所有进入到这部作品的读者身上了。鉴于这种疑惑,出版社提议,不妨写份“手记”,以示来君。那么,这些问题也只好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了。如果您在进入之前恰好翻到过最后一页,情形或许有所不同,此书的文本属性――即波粒二象性大概会体会的更具体一些吧。
2018年6月24日 想读
四大门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李慰祖 / 周星 补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所谓“四大门”,乃是对四种灵异动物即狐狸(“胡门”)、黄鼠狼(“黄门”)、刺猬(“白门”)和蛇(“常门”)的总称,在华北地区广泛流传着关于它们的民俗信仰。这篇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本科论文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访谈,自觉重视“局内观察法”和“民俗语汇”,站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比较宗教研究的立场上,以严谨认真和超脱公允的态度,详细地描述了北平西北郊一带农民信仰的实际情形,进而讨论了当地民众所信仰的“四大门”宗教及其对于农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尤其着力分析其社会功能。论文写成之后,在学界声誉卓著,被认为超过了现在很多的博士、硕士论文水平,却一直没有公开出版。此次经典重提,实为初刊,以飨读者。
2018年6月21日 想读
雕刻时光 豆瓣
ЗАПЕЧАТЛЕННОЕ ВРЕМЯ
9.6 (89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译者: 张晓东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5
★ 首次由俄文原著翻译出版
★ 他一生都在雕刻时光,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尚未拥有的时间
★ 只要你热爱电影,我们一起雕刻时光
他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他创造了崭新的、忠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镜像、如同梦境。他并不诠释什么,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格玛•伯格曼
倘若我们能将《雕刻时光》浓缩成一则单一的讯息,那么,它必然是: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良知都应先于技巧。——《洛杉矶时报》
---------------------------------------------------------------------------------------------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
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
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
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的部分。
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
《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的求索。
2018年6月20日 想读
中国古代的谣言与谶语 豆瓣
作者: 栾保群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7
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实际上是一部谣言史,形形色色的谣言,被野心家炮制,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他们搜罗穷尽,极尽附会,只为那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性。栾保群先生将这些权力斗争中的谣言与谶语从史书中搜刮出来,按照时间、事件,写成一部别具一格的历史普及读物,正史野史信手拈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掀开极具迷惑性的预言面纱,揭露古代谣谶编造者的真正用意,并窥得谣谶在民间的流传与演变。
2018年5月28日 想读
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丸山真男 译者: 区建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丸山真男是日本著名的思想史大师,他认为,思想史家的特征是:埋没于历史中时表现得傲慢,从历史中脱出时表现得谦逊。一方面是严守历史的拘束性,另一方面是自己对历史的能动工作(所谓“对历史”,并不能误解为对现代,这是指自己对历史对象的能动工作)。在受历史制约的同时,积极对历史对象发挥能动作用,在这种辩证的紧张关系中再现过去的思想。这就是思想史本来的课题,也是思想史之妙趣的源泉。本书是其思想史论著的精粹,可以引领我们深入了解丸山思想史学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8年5月27日 想读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程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题材新颖,方法独特,是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其最具挑战性的见解,是认为60年代西方新左派学生运动及其形形色色的反文化实践,实乃资产阶级政冶革命与经济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延续。作者将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综合成一个历史阐释框架,提供了关于60年代文化革命的一种历史阐释。
本书是一部有关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专著。不仅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理沦文献,而且提出了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反叛资产阶级的名义来完成资产阶级本身的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这一结论打开了我们理解60年代革命之性质的全新视野,并且对理解当今的理沦流派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均有不小的启示。
2018年5月26日 想读
大象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D.H.劳伦斯 译者: [澳]欧阳昱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4
欢乐与痛苦,爱与恨,欲望与神性,无不在他的诗歌中交汇和沸腾
中英双语先锋诗人欧阳昱全新译本,热辣诠释一个活色生香的劳伦斯
国内对劳伦斯诗歌的译介并不多,而《大象》则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劳伦斯的诗歌作品。劳伦斯的诗歌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在这二百余首诗歌作品中,分为十个部分:有关农场景象又带有自传性质的早期作品;将目光转向自然界的中期作品,以生动的语言表达对鸟兽、花草、大自然的热爱;而在他晚期的作品中则表达了对死亡和重生的看法。诗人欧阳昱的译文语言生动有劲,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劳伦斯诗歌的三个阶段诗歌写作主题的变化,还能使读者品位劳伦斯蓬勃的生命能力、观察力、感官的敏锐,以及驳杂的文学审美。
2018年5月15日 想读
问题与方法 豆瓣
作者: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是“三联讲坛”文库的一种,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于2002年8月。书的前面,有出版社撰写的文库出版“缘起”,其中写道:对于孟子而言,“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乐事之一;对于学子来说,游学于高等学府,亲炙名师教泽,亦是人生善缘。
惜乎时下言普及高等教育尚属奢望,大学一时还难望拆除围墙,向社会开放课堂。有鉴于此,我社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据现场录音整理成书,辑为“三联讲坛”文库,尝试把那些精彩的课堂,转化为纸上的学苑风景,使无缘身临其境的普通读者,也能借助阅读,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和前沿问题。
一学校有一学校之学风,一学者有一学者之个性。“三联讲坛”深望兼容不同风格之学人,并取人文社科诸专业领域,吸纳自成一家之言之成果,希望以此开放格局与多元取向,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致力于学术普及与文化积累。
2018年4月27日 想读
背海的人(上) 豆瓣
作者: 王文興 洪範書店 1999 - 9
用24年完成的一部小說
「寫這一篇序言,其實比廿三年餘時間中,每日的書寫此書,猶要困難。因為我不知道該寫什麼好,相反,廿三年餘時間中,我倒還確知我應寫些什麼。關於這本書,我要表呈的,我要隱喻的,都已寫在書裡了,我實在不覺得還有什麼話要補充。似乎再多說一句話,都是多餘的話了。」
《背海的人》為作者繼《家變》後之第二部長篇小說,前後投入二十四年,分上下二冊出版(上冊1981洪範版,下冊1999洪範版):殫精極思,鞭辟入裏,通過現代寓言的形式,以一人的挫折遭遇和困頓、突破、反映,並且批評人性社會,其指涉既廣,發掘更深;文字風格與內容旨趣密切結合,兼有高蹈前衛與圓融之化境。王文興臻極的文學藝術精神,於此揭開最為淋漓盡致。
2018年4月25日 想读
我身在历史何处 豆瓣 豆瓣 Eggplant.place
Où suis-je dans cette histoire?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南斯拉夫]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译者: 苑桂冠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11
两获金棕榈奖的前南斯拉夫电影导演、演员、音乐人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54年出生于萨拉热窝,是世界上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的人生正如他的电影:激烈、丰富、不羁,音乐无处不在。在这部回忆录中,他将个人经历与南斯拉夫——这个消失的国度、昔日的祖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从上世纪50年代他还是个住在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小孩开始讲起,回望摧毁祖国的那场战争,中间穿插了自己在电影创作中取得的成就、与约翰尼·德普的友谊以及对费里尼的仰慕之情……带着电影中同样的真诚与诗意,库斯图里卡向我们讲述了一切。
2018年4月23日 想读
面对疾病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梁其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1 其它标题: 面对疾病
关于本书
本书凝结了著者近二十年来近世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心得,侧重考察医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医疗制度与资源的发展、疾病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的关系。著者跳出传统的医史研究,试图发掘医疗史与近世中国社会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的历史。由于医学知识的传播,不同社会阶层所获得的医疗资源也相当丰富,其中女性作为医疗者的角色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明清以来国人对各类疾病与疗法的观念也随着上述的变化而改变。近世中国医疗史所呈现的社会理性,与近代西方所呈现者并不相同,中西医的相遇与融合,激荡出色彩纷呈的社会文化意涵。这一融合的过程,至今依然在持续。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283957/note/194005236/
2018年4月21日 想读
杜甫 豆瓣
Tu Fu:China's Greatest Poet
8.8 (5 个评分) 作者: 洪业 译者: 曾祥波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3
洪业本人钟情于杜甫其人其诗,故于杜甫的相关研究用力颇深。出版于1952年的“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迄今为止仍被公认是英语世界中关于杜甫的最重要著述。此书可与已故北大教授陈贻焮完成于1988年的三卷本《杜甫评传》并称东、西方杜甫研究的杰构。由于洪业平生所著他书在国内均已出版,本书的出版将填补最后一片空白,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018年4月10日 想读
死缓 豆瓣
Mort à crédit
作者: [法]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译者: 金龙格 漓江出版社 2016 - 1
编辑推荐
法国文坛怪杰塞利纳惊世骇俗之作,《茫茫黑夜漫游》的姊妹篇,首次中译;
《死缓(上下)》被誉为“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长篇力作,一部曾经让西蒙娜·德·波伏瓦“大开眼界”的小说。作品以作者贫困的童年生活为蓝本,以自传体手法描述了小费迪南在贝雷西纳廊巷度过的苦难的童年。
内容简介
《死缓(上下)》创作于1933年,1936年出版,是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第二部长篇力作,也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作品以自传体手法描述了小费迪南度过的暗无天日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作品中表现出的绝望、不道德、癫狂和情色曾让部分评论家感到不安,但也有人认为作者那痛苦的呻吟是人道主义的呐喊,作品中俯拾即是的胡言乱语是对世间罪恶的抗议。法国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达尔声称:“《死缓》是我永远的枕边书,是最伟大的法国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写尽了人世间的一切。爱欲,死亡,厄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媒体推荐
从这个时代起,我们要记住两部主要作品。一部是《茫茫黑夜漫游》,另一部则是同一作者的《死缓》。我读《茫茫黑夜漫游》,觉得对于现有价值体系质疑得淋漓尽致,而人物命运与情节进展又与此相辅相成。《死缓》似乎更进一步。
——皮埃尔·德·布瓦岱弗尔《一九〇〇年以来的法国小说》
对我而言,他那些短小、结巴的句子,遍布的省略号,间杂的叫嚷和黑话,让我的神经无法忍受。尽管如此,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茫茫黑夜漫游》和《死缓》都是有极强说服力的长篇小说,它们那肮脏下流和古怪离奇的倾诉令人心醉神迷。
——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死缓》中的每一个情节似乎都处在安排得恰到好处的系列中,因而允许塞利纳的世界向外扩展:这里的绝望伴随着戏谑、粗野和杂乱。
——J·贝尔沙尼等著《法国现代文学史》
说实在话,塞利纳就是我的普鲁斯特!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是一个了不起的解放者。我为他的声音所吸引。
——菲利普·罗斯《文学半月刊》
塞利纳也许是我们中间永垂不朽的。
——萨特《为自己的时代写作》
2018年4月4日 想读
黑夜中尋找星星 豆瓣
作者: 何榮幸 / 台大新聞研究所 時報文化 2008 - 1
內 容 簡 介
【在時間的快速流動中,總是有一群奇特的人,比別人更容易看見歷史的容顏。】
司馬文武/薛心鎔/黃肇珩/俞國基/南方朔/吳豐山/李旺台/殷允芃/周天瑞/戎撫天/楊憲宏/楊渡/王健壯/李永得/徐璐/黃年/陳銘城……
二十年前,這群人親身見證,台灣這艘希望之船離開戒嚴、報禁港灣,從此航向廣闊無邊、深不可測的民主海洋。他們雖然參與其中、記錄過程,卻也只能載浮載沉,不知道大海的另一邊究竟還有多少風浪。
這群人散佈在最保守到最激進的媒體。他們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高壓氣氛中匍匐前進,姿態多半扭曲變形,很難保持優雅好看。有的人在主流媒體內兢兢業業,有的人想盡辦法在文章中「埋地雷」,有的人努力從中南部發聲,有的人深入觀察民間社會,有的人則與情治單位大玩「捉迷藏」遊戲;後人看似堅定勇敢,他們身處其中卻可能狼狽不堪。
他們像是在無盡的黑夜中尋找星星,對外迎向忽明忽暗的民主亮光,對內追尋若有似無的記者典範。
二十年後,這群人當中的十七位,成為本書深入訪談的主角。他們當年寫下的所有報導與觀察,早已存放在各大圖書館提供公開查閱;他們在新聞界甚或其他領域都是響噹噹的要角,成為菜鳥記者仰之彌高的學習對象;他們新聞生涯的成功與失敗,也已到了可以接受公評檢驗的時刻。
但是,他們走過那段歲月的心靈感受、心情故事與生命情懷,現在才正要開始緩緩傾訴而已。
何榮幸◎策畫、導論
台大新聞研究所◎召集、採訪/張錦華主持,林麗雲、洪貞玲協同主持
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贊助出版
本書版稅捐贈台大新聞研究所
目 錄
推薦序
追尋烏托邦/鄭瑞城(前任政治大學校長)
這是本有意義的好書!/朱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台灣新聞自由今昔/孫震(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董事長)
「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計畫緣起
回首來時路 莫忘初衷/張錦華
老靈魂與新生命的奇妙交織/何榮幸
導論/何榮幸
Part 1:他們看見了歷史
Part 2:歷史看見了他們
本書受訪者歷史年代對照表
一、與警總「捉迷藏」的日子:一九七九年黨外雜誌健將──司馬文武
──只想當「真正的記者」
二、大陸來台的愛國媒體人:一九五○年大華晚報創辦人──薛心鎔
──一甲子的信守與體驗
三、第一位女性黨營媒體高層:一九五九年中央社記者──黃肇珩
──我是「記者」,不是「女記者」!
四、來自中南部的聲音:一九七一年台灣時報總編輯──俞國基
──凌空看政治的專業新聞人
五、一輩子的評論志業:一九七二年民族晚報記者──南方朔
──從文藝青年到自由左派
六、連寫二十年個人專欄:一九七五年自立晚報撰述委員──吳豐山
── 記者是永遠的社會改革先鋒
七、美麗島事件見證人:一九七九年台灣時報採訪主任──李旺台
──對抗威權體制的南部記者
八、國際媒體聲援美麗島:一九八○年紐約時報駐台記者──殷允芃
──我自己跳下來幫台灣加分
九、海外華文媒體的宿命:一九八四年美洲中時總編輯──周天瑞
──永遠在找最大公約數
十、解嚴前夕的主流媒體:一九八四年聯合報政治組召集人──戎撫天
──曲筆奮進迎向新時代
十一、公害環保風潮:一九八五年聯合報環保記者──楊憲宏
──科學精神的人文記者
十二、反杜邦運動與社會力:一九八六年時報新聞周刊記者──楊渡
──以報導文學實踐文人理想
十三、破繭而出的政論雜誌:一九八七年新新聞總編輯──王健壯
──永遠的自由派
十四、歷史性大陸行之一:一九八七年自立晚報政經研究室主任──李永得
──絕不妥協的硬骨記者
十五、歷史性大陸行之二:一九八七年自立晚報政經研究室研究員──徐璐
──不斷追尋自我的女記者
十六、五十八天創辦新報紙:一九八八年聯合晚報總編輯──黃年
──黑金政治的命名者與批判者
十七、解嚴後政治人權報導:一九九一年自立早報記者──陳銘城
──為受難人權發聲
強 力 推 薦
台灣在威權體制的戒嚴時代,絕對稱不上美好之地;一位在一九七○年代受牢獄之災的作家甚至以「看過地獄回來的人」自況並形容那個時候的台灣。台灣在歷經約四十年的戒嚴統治,終於游過了一條又一條湍急、凶險的河流,渡到了民主的對岸;而這群新聞人也歷經身心煎熬,在時代洪流裡載浮載沉地到達彼岸。他(她)們的靈魂深處必然埋著這樣珍貴的種子:深信人類可以更美好,台灣可以更烏托邦;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應該更相互尊重、更相互寬容、更訴諸理性、更追求正義。 ──政治大學前任校長/鄭瑞城
對二、三十歲的年輕一輩言,這本書所呈現的可能只不過是紙上的歷史,但對上一代的媒體工作者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活生生的共同記憶!今天我們享有言論與新聞自由,這十七位以及無數位曾經為自由、民主而奮鬥、犧牲的人功不可沒!《黑夜中尋找星星》叫我們從過去看現在,也叫我們從現在思考未來,它是智慧的記憶!……在迂迴、對抗、後退、前進中,台灣的言論與自由空間一步一步地擴張、變大了!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朱立
我想台灣很多人對報紙有很高的期待。我們希望報紙,至少一部分有格調、有理想的報紙,不只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教育文化事業,為社會維護價值,提供教育,捍衛正義。我年輕時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念學位,奧大餐廳牆上寫著奧克拉荷馬州聞人威利‧羅傑的名言:「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從報紙學來的。」媒體人能不感到責任重大嗎? ──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董事長/孫震
台灣走向民主與自由的過程,並非一條康莊大道,但確實是支流匯集、莫之能禦的長河巨流,許多深具理想與才華的媒體工作者在主流或非主流及黨外媒體等各種不同位置上,以各種方式實踐、結盟、衝撞或議題操作;審時度勢之際,雖時而沉默、時而妥協;但更伺機奮起、時而躍上浪峰,傲視迎向更寬闊的天際。 ──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
2018年4月4日 想读
要么去爱,要么孤独 豆瓣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李洋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从各种文献中精选出法国哲学家的电影文献25篇,包括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莫里斯·梅洛庞蒂、让·鲍德里亚、埃德加·莫兰、吉尔·德勒兹、雅克·德里达、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雅克·朗西埃、阿兰·巴迪欧、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贝尔纳·斯蒂格勒等,这些文章、短评、访谈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电影哲学的重要文献。
2018年4月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