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丁西林代表作:一只马蜂 豆瓣
作者: 丁西林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丁西林,原名丁变林,字巽甫;现代著名剧作家。江苏省泰春县人。本书收其独幕剧七篇,多幕剧两部。另附其小传及主要著译书目。早期的独幕喜剧《一只马蜂》等,反映了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以清新喜人的形式、轻松幽默的风格、机智风趣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和观众。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妙峰山》等,以别致有趣的方式,歌颂抗日爱国者的英雄行为,极富染力。
2017年4月26日 想读
田园的忧郁 豆瓣
作者: [日本] 佐藤春夫 译者: 吴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据筑摩书房1977年版译出。
2017年4月25日 想读
逃亡 豆瓣
作者: [苏联]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译者: 周湘鲁 / 陈世雄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2
这是七部荒诞而合理、梦幻又现实、滑稽中夹杂讽刺的戏剧杰作。在布尔加科夫的笔下,历来被骂作嗜血禽兽的“反动派”,和被歌颂为“伟大正确”的正面人物,都被还原为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他的作品,既写出了白卫军军官、怀旧贵族、温和知识分子,面对革命的巨大风潮,感到的迷茫和痛苦、眷恋和彷徨;也披露了表面冠冕堂皇的“模范裁缝作坊”,私底下却是赌徒和官员狂欢作乐、灯红酒绿,甚至谋财害命之所;既讽刺为了贴合“思想正确”,不惜张冠李戴、胡编乱改的荒唐剧本,最后竟获得官员的批准和表扬;也惋惜有着伟大心灵和才能的艺术家,其成就和灭亡却始终攥在权力的指掌。而剧作《巴统》更是引起了巨大争议…
2017年4月24日 想读
鱼王 豆瓣
Царь-рыба
8.9 (63 个评分) 作者: [俄] 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译者: 夏仲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4
长篇小说《鱼王》是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最具个性的一部代表作,俄罗斯当代文学的经典。全书由十三个内容相对独立的“叙事短篇小说”组成,全部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诱惑的西伯利亚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关于生
活的沉思。荒凉苦寒的自然环境,同时又是大自然尽显壮美广袤富饶之地,人类的足迹在其间虽如雪泥鸿爪,却又带着生命不息的尊严。
这些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显示了独特的风格,淡化情节,描写细腻鲜活,“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抒情散文、道德议论为一体”(王小波),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显露出连贯的内容和意象,犹如
不经意穿成的一串珍珠,每一颗都以其自身的美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鱼王》写作时为十三篇,其中《没心没肺》一
篇在1975年首次出版时未能收入,此后的汉语译本皆因袭此删节版。本次由俄语翻译家张冰将该篇翻译补入,首次呈现这部杰作的全貌,并收入俄罗斯原版精美彩插,满足读者多年期待。
2017年4月24日 想读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9.2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 李钧鹏 闻翔 主编 译者: 李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2017年4月19日 想读
众妙之门 豆瓣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 Heaven and Hell
7.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陈苍多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7 - 4
★西方世界的“迷幻圣经”,全译无删节中文简体版初次出版,精装插图版。
★《美丽新世界》作者赫胥黎亲试迷幻药物、经历神秘体验的真实记录,也是一部影响广泛的现代艺术评论集,同时还是探索人生极限以及通往天堂、地狱或炼狱等神秘经验法门的先锋之作。
★与荣格的《回忆•梦•思考》、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尼尔•唐纳德•沃尔什的《与神对话》、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等同列现代50部灵性经典。
★深刻影响垮掉的一代、摇滚乐、嬉皮士、雅皮士、杰克•凯鲁亚克、约翰•肯尼迪、艾伦•金斯伯格、威廉•博罗斯、史蒂夫•乔布斯、鲍勃•迪伦等,是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20世纪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颇负争议的摇滚乐团——“大门”乐队,名字就源自《众妙之门》。
本书包括阿道司•赫胥黎的两部经典作品:《众妙之门》和《天堂与地狱》。
《众妙之门》书名源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句:“如果我们将知觉之门洗涤致净,万物便会以其无限的原貌出现在我们眼前。人们若将自己封闭起来,便只能从洞穴的狭窄细缝中窥探事物。” 也与《老子》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众妙之门》是赫胥黎记录自己服用一种从美洲仙人掌中提取的麦司卡林后的视幻体验,以及一些神秘经验造成的影响:“我想,我见证了亚当被造出来那个清晨所见的一切──每时每刻都有奇迹,以赤裸裸的方式显现。”是其亲临天堂、地狱般神秘领域的第一手经验记录,开启了现代知觉、灵性、极限探索的先河,深刻影响了西方当代文化。《天堂与地狱》是《众妙之门》的续篇,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艺术经验的感官极限与非常态的心智体验。
【评价】
他是融科学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人,也是这支离破碎的世界最最需要的人。这世界是一面砸碎了的大镜子,我们每人手上拿着一小块变形的碎片。他的责任就是把这些碎片重新拼凑起来,至少在他努力之下,人类又成为一个整体。
——小提琴大师 梅纽因
当我大约十八岁的时候,《众妙之门》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中有一段,赫胥黎谈到能够在布料的褶皱中看到无限和涉及它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绘画,令我终生难忘。
——美国画家 汤姆•休厄尔
……大脑是禁锢者。它会收束我们的知识,然而一旦我们的大脑被迷幻药炸得粉碎,那些禁锢便消失了。我们固然都得生活于此时此地,局限于我们的特殊观点,然我们若想成为类似托马斯‧曼、乔伊斯、保罗‧克利与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家,就须进入其他观点,进入总体的全局幅度。这是一个极深刻的挑战。
——神话学大师 约瑟夫•坎贝尔
2017年4月18日 想读
现实感 豆瓣
The Sense of Reality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潘荣荣 / 林茂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在《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所收录的九篇文章中,以赛亚·伯林探讨了近三个世纪以来主导了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观念,尤其是追溯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重要思想潮流的兴起与流变。伯林所探讨的主题包括:历史中的实在论,政治判断力,社会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影响,浪漫主义所激起的激进文化革命,俄国的艺术责任概念,以及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实践。这些文章展现了伯林极度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思的洞察力。
2017年4月16日 想读
语言与沉默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and Silence
9.3 (6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李小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2017年4月13日 想读
南十字星共和国 豆瓣
8.7 (21 个评分) 作者: 费·索洛古勃 / 瓦·勃留索夫 译者: 刘开华 / 周启超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2
俄国象征派中短篇小说的精华结集,收入费·索洛古勃、瓦·勃留索夫和安德列·别雷三位著名诗人、小说家的作品十九篇。
费·索洛古勃在其小说创作中将梦幻、魔幻的层面与现实、自然的层面糅合得水乳交融,将文学的假定性痕迹、虚构性品质深深地掩藏起来,使小说的叙述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 中不动声色地过渡。
瓦·勃留索夫“写情境的短篇小说”,其关注点集中在事件的“奇特性”上面,作者不关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不是独立自主,人物形象随情节而动。
安德列·别雷在西方被看作20世纪俄国小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他的小说甚至被视为“划时代”的现象。
索洛古勃“用平稳而带有教训味道的语调讲述最恐怖和最荒诞的事物”。——霍尔索森
勃留索夫是“俄罗斯最有文化修养的作家”。——高尔基
别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小说家”。——雅·尚达
2017年4月12日 想读
照夜白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韦羲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 - 1
这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依作者设想,各篇之间具有关联性,隐藏结构、脉络、体系,但每篇各自又是独立的,读者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读。一般而言,画家的写作大多偏重感觉,相对缺乏理论性和历史性的研究,学者的写作则会忽略绘画经验,本书试图打通两者,既有画家视角的经验论述,也有学术领域的 探讨。读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当作一首美好的长诗,可以是一篇关于绘画的方法论,也可以是一部独特的艺术史著作,在这三者之外,本书更提供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新鲜视角,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
2017年3月31日 想读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豆瓣
The Moor's Last Sigh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译者: 陆大鹏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7 - 5
“全球最有争议作家”、凭《午夜之子》史无前例“三获布克奖”的“王中王”天才作家鲁西迪(又译拉什迪)代表作。《时代周刊》杂志年度最佳书籍!斩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欧洲亚里斯提奖等多项文学大奖!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是鲁西迪受追杀隐匿七年后的首部作品。这是一部气势宏大、文笔 汹涌、内容博杂、阅读快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作品,与鲁西迪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深沉的反思之作:关于家国的反思、文化的反思、宗教信仰的反思、阶级地位的反思、政治政体政务的反思、艺术与思想的反思、财富与人生的反思、男人和女人的反思、父母与子女的反思……所有的反思都是思考、都是悬念、都是故事。
小说影射和讽刺了多位世界政治领袖,争议不断。不过,这部作品出版以来好评如潮,获奖频频,斩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欧洲亚里斯提奖等多项文学大奖!获评《时代》杂志年度最佳书籍,入选《纽约时报书评》最佳书单!
——————————————————————————
一个逃亡者,带着耶稣、马丁•路德、但丁、摩尔人末世苏丹、“红色城堡”阿尔罕布拉宫、瓦斯科•达•伽马,还有列宁、尼赫鲁、印度香料巨商家族,以及被称为“美利坚”与“莫斯科”的母亲奥罗拉与情人乌玛,等等神秘信息站在垂死的门前,开始讲述一个漫长的家族史诗故事……
这个逃亡者,绰号“摩尔人”。当他出现在小说开始那一幕时,36岁,可是他的身体和内心却已经是历经世事沧桑的72岁了(他背负着一个恶毒的诅咒,生长速度是常人的两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谈到这个小说人物时说:“他是默罕默德十一世,或者是在地狱般乱世中的但丁;是在寻找张贴自己人生故事之门的马丁• 路德,还是在橄榄山上等待迫害者到来的耶稣!”
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座城市,或许整个国家,是一张被反复擦净重写的羊皮纸……隐形的现实如幽灵般在有形的虚构之下运行,颠覆了表层的所有意义。” 叩问:“我们如何能接触到底层已经迷失的母亲的全部的、感官的真相?我们如何能过货真价实的生活?我们如何能避免变得畸形?”
2017年3月28日 想读
积木书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赵松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3
继2015年登上国内众多年度好书排行榜的《抚顺故事集》之后,2017年,作家赵松推出了风格迥异的新作——《积木书》。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集”。因为它并非“短篇小说”的“合集”。
我们可以称它是“一部小说”。因为它是由很多闪烁着各种小说元素的独立短章构成的书。
它不是各种故事碎片的收纳箱,也不构建完整的故事。它改造那些仿佛要生成故事的碎片,顺势将原本残缺的它们雕为成品,像安静的零部件……
其中总会有某些篇章,让你在读后自然联想到其它的某些。它们之间总是隐约着暧昧不明的关系或相投的气息。
当然,它们也像积木,只是它们并没有那么单纯。构成它的每一篇里都会这样或那样一些短篇小说的特质。但它们绝非那种果实的状态——轮廓清晰、形象明确,不,它们更像被突然击中的果实,而文字像镜头模糊的高速摄像机,捕捉到那些瞬间,又近乎虚拟。
在这部书即将付印的最后时刻,我们跟赵松做出了一个默契的决定:删除长达八页的目录。“这样,”赵松说道。“就意味着,谁要想在看后重新找到其中的某一篇,就不得不在书里仔细查找……我自己也不例外。”
《积木书》是一场“小说”的阅读游戏。它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路线和想象的方式。
2017年3月27日 想读
大问题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The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9.1 (96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所罗门 / 凯思林•希金斯 译者: 张卜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其它标题: 大问题 / 简明哲学导论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2017年3月27日 想读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豆瓣
9.1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编 译者: 汪民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对疯癫、文学、死亡……的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哲学大家谈福柯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2017年3月25日 想读
生火 豆瓣
Construire un feu
8.3 (2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译者: 曹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3
改编自杰克·伦敦同名小说
漫画诗人、《灯塔》作者夏布特再现自然主义文学经典
...................
※编辑推荐※
《生火》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描写极北严寒生活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短篇小说。
1896年,人们在加拿大北部的育空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金矿。成千上万的冒险者们蜂拥而至,而去往那里的交通方式却非常有限。为了到达这个黄金国,他们不得不携带沉重的工具和生存必需品。不计其数的人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碰运气,其中很多人再也没能回去。这些人没有意识到当地环境之恶劣:零下45摄氏度的气温,严寒穿透身体,白雪覆盖了一切景致。《生火》中的这名男子就是淘金队伍中的一员,他与他的狗一起,将面临比这更严酷的考验。他的同伴只想蜷作一团守在篝火的旁边,男子却一心想快点赶到营地与伙伴们汇合。然而,天气在持续恶化,严寒将成为一位真正无情的敌人……
《灯塔》作者克里斯托夫·夏布特根据杰克·伦敦小说改编的这部漫画在原创性和图像质量上都令人惊叹不已。他通过画面将原作的精华提炼出来,生动再现了在这个广袤的冰雪荒原上一个男人与他的狗的惊险故事。在书中,人物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与其命运的走向息息相关,情节随着书页的翻动变得越来越紧张。他描绘的茫茫雪原成功营造出一种寒冷、肃穆和令人深感担忧的氛围,仅有的几句旁白把这种氛围突显得更为凝重、压抑。这是夏布特为数不多的彩色漫画作品,他对颜色和光影的把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的笔下,杰克·伦敦所描述的冰雪荒原被具象化,黑白灰色调以令人窒息的对比方式完美呈现出极地之寒,只有那团带给人温暖和希望的火是鲜艳、明快的,而它却转瞬即逝……夏布特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引领读者目睹这段坠入地狱的旅程。
★改编自杰克•伦敦描写北疆生活的最著名短篇小说
★原著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主义文学代表,美国中学生语文必读经典
★本书作者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是曾两次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漫画家,被业界誉为“漫画家中的诗人”。他首部引进国内的作品《灯塔》,广获媒体推荐、读者好评。
★《生火》是夏布特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彩色作品,背景运用黑白灰色调突显冰原的广袤与荒凉,人物与近景则着以彩色,令画面更逼真写实,具有电影镜头般聚焦的效果。
★画风线条刚硬,既塑造出雪原环境之恶劣,又刻画出人物经历之艰辛。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荒野生存的漫画。一个男人,为了寻求财富和刺激,迷失在遥远北方的中心地带,他正试着找到他的同伴们。在这个冰雪荒漠,除了他,就只有一条狗,再无他人。面对大自然的残酷考验——刺骨的严寒,他的生命全依赖于帮助他生火的几根小小的火柴……
...................
※媒体推荐※
他把火生起来了,但接着发生了什么。一团雪块掉到火上。火灭了。天变得越来越冷。夜幕开始降临。
——卡佛《我打电话的地方》
故事中比什么都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那男子基本上是在求死。
——村上春树《有熨斗的风景》
这是对杰克·伦敦小说的完美改编,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同样的气氛:广袤、空旷、极寒、孤独。这个男人鲁莽的长途旅行得到了完美呈现。
——亚马逊读者评论
...................
※获奖记录※
2008年科涅克艺术节“最佳单册漫画奖”
2017年3月24日 想读
日本物哀 豆瓣
作者: [日本] 本居宣长 译者: 王向远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10
李长声 叶渭渠力荐──日本的《文心雕龙》
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扛鼎名著首次中文引进
理解日本文化,从《日本物哀》开始
站在《菊花与刀》的另一面看日本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了解“物哀”就不能把握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难以正确深入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学以及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也很难全面地进行日本文论及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本书是日本复古国学大师本居宣长通过注解《源氏物语》等日本经典著作,全面深入地阐释物哀论之代表作品,对理解日本文学及文化意义重大。
2017年3月22日 想读
鲍勃·迪伦:诗人之歌 豆瓣
Bob Dylan, poète de sa vie
作者: [法] 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译者: 文蕴 湖南文艺出版社·读行者品牌 2017 - 3
在他的一生中,鲍勃·迪伦扮演了很多种角色:他是伍迪•格思里的精神传人,是广为人知的民谣歌手,是著名的摇滚明星,是孩子们可靠的父亲,也是孤独的吟游诗人……但是,有一种角色始终代表着他自己: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幽默与颠覆的支持者。
以上所有的角色,构成了鲍勃·迪伦传奇的一生。 而在这个传奇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过去五十年里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五百多首歌曲的作者,而且已经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长达二十五年。歌手、音乐家以及画家、电影制作人、作家……在这些身份之上,最重要的是,鲍勃·迪伦是一位诗人。
基于他从1962年到2015年的作品及访谈,本书作者让-多米尼克·布里埃重新勾勒了鲍勃·迪伦的传奇一生。本书截取他的电影、歌曲、诗歌和演讲及其相关的人生片段,以时间和主题为双重线索,涵盖了鲍勃·迪伦的感情经历、电影情结、宗教信仰和人生中的重要场景,展现了一个真正的鲍勃·迪伦。
2017年3月17日 想读
色情史 豆瓣 谷歌图书
L'Histoire de l'érotisme
6.7 (6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刘晖 商务印书馆 2003 - 3 其它标题: 色情史
《色情史》是法国著名学者乔治·巴塔耶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作者试图从被社会排斥的色情活动中寻找一种至高无上的意义,并认为色情是一种精神满足,与思想世界是互为补充的,主张人类要有不回避一切(包括厌恶与羞耻)的自我意识,对可能性的探索进行到底。
2017年3月16日 想读
秦汉魏晋史探微 豆瓣 Goodreads
9.8 (26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中华书局 2011 - 6
本书探讨了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历程,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东三郡与蜀魏的历史,孙吴建国的道路,北府兵始末等。
2017年3月14日 想读
大门口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at the Gate: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1861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译者: 王小荷 新星出版社 2017 - 2
纪念魏斐德先生诞辰八十周年
美国汉学三杰之一
魏斐德成名力作社会史与地区史写作的“典范之书”
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解读时代变迁中易被忽略的底层百态从“地方视角”到“世界视野”重现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社会裂变
1、 美国著名汉学家、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教授博士毕业论文及成名力作
2、深刻启发了后来众多汉学家的研究和写作(如蓝诗玲《鸦片战争》)
本书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名人推荐】
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最伟大的成就和贡献是他的叙事能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中学者们发明了复杂的理论和晦涩的专业名词使读者们望而却步。魏斐德对于所有在学术中呈现的理论都谙熟于胸,但是他有讲故事的能力,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力。他有一个小说家的想象力,他把这种特质和历史学家的精确性结合在一起。
——夏多明 (Dominic Sachsenmaier,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
2017年3月1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