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内心活动 豆瓣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黄灿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库切能够把诸如塞巴尔德和本雅明这样充满异国情调的名家,变得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这不仅说明他作为解释者的高超本领,而且说明他作为同伴的魅力。他的博学和分析的敏锐是如此妙巧地融化在他优雅的风度中,你走在他身边极少会感到不自在。当他带着我们走了约一半路,来到了想必我们已见过的英语作家(福克纳、贝克特、贝娄、罗斯等人)较平缓的地面,散步便有所加快,也变得更精神爽利……《内心活动》是库切的大师课。——《纽约时报》
在《内心活动》中,不管是写到萨缪尔·贝克特、罗伯特·穆齐尔或索尔·贝娄,库切都给自己一个任务,就是审视哲学家胡塞尔所称的“欧洲人文危机”的文学余震……他最好的随笔,论贝克特和策兰,称赞那些挺身迎接挑战的作家。在颂扬他们艺术上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他们对语言的力量的英雄式的、尽管“非总是毫不动摇的信念”时,他拐弯抹角地向读者解释作家“复杂、争执和痛苦的”努力,这努力也正是他自己的小说的特点。——《澳大利亚人报》
2017年1月17日 想读
批评与临床 豆瓣
Critique et clinique
8.9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刘云虹 /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语言中是如何诞生了另一种新的语言,致使整个语言向其极限或自身的“外在”倾斜。
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谵妄的现实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的。
言语活动的外在是如何由非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构成,然而只有言语活动本身才能令这些视觉或听觉成为可能。
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
2017年1月17日 想读
路边狗 豆瓣
Piesek przydrozny
8.0 (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赵玮婷 花城出版社 2017 - 1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著名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散文集。书中包含多种文体,第一部分“路边狗”,由简短的冥想、思考和诗歌组成;第二部分题为“贡献出来的话题”,由稍长一点的故事、散文、诗歌组成,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中诸多文体的思考,神往、执着和焦虑……米沃什在书中试图多方面探寻“一种更广阔”的著述形式,书中题材多样,文字有趣、跳跃,非常个性化,读者可充分领略米沃什思想的开阔性和深广性。
2017年1月15日 想读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 豆瓣
忘れられた日本人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本常一 译者: 郑民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1
一位学者,七十三年,四千个日夜,一生徒步十六万公里。
他穿过荒芜的小径、进入人烟稀少的深山,走入一处处鲜有外人到访的村落,在篝火边、在溪边,在夜晚的小径和小屋门前,听那些掩埋在记忆中的故事。佐护八旬老人苍老而悠远的歌声、村里男女赌上身体的对歌比赛、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姑娘闺房的年轻男子、女人们富有情趣的笑话、盲眼老人充满情爱纠葛的一生、只有麻风病人通行的小道……
著名学者宫本常一对偏远地区进行调查。他走访许多遥远的村落,与那里的人们秉烛夜谈,记录下大量详实的资料。他将调查的经历写成本书,真实再现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被遗忘的村落》成为了解现代文明高速发展前的日本与日本人的珍贵著作。
2017年1月11日 想读
文章皆岁月 豆瓣
作者: 萧乾 重庆出版社 2015
本书为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的晚年所作散杂文随笔集,所收篇目由萧乾夫人文洁若亲自审定,全书向人们展现萧乾晚年关于自己关于人生的回忆和反思,他的公允,他的忠厚,他的软弱,他的自卑,他的谨小慎微,他的坚忍自律,他的坦白直言,他的自我反省,都会给当今读者更多启发和诫勉。
2017年1月9日 想读
莫里哀先生传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译者: 孔延庚 / 臧传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2
伟大的喜剧往往包孕着悲剧的精神内核,而这内核就是一个喜剧作家最
正直的良心。一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有什么能妨碍我含笑谈真
理呢?”
十七世纪法国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是布尔加科夫最喜欢的喜剧作家之
一,布尔加科夫不仅改编过莫里哀的多部戏剧作品,还为他创作了传记
体小说,用生动而富幽默的笔触记录他如戏一样“含笑谈真理”的一
生。两位深谙喜剧之最高精神的大师之间,虽然生活的年代相隔三百余
年,相互之间却存在着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契合。他们操着讽刺、
幽默、荒诞的喜剧语言,撕下了各自时代社会和体制最丑陋的外衣。
2017年1月9日 想读
福柯看电影 豆瓣
Foucault va au cinéma
7.1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斯·马尼利耶 / [法] 道尔·扎班扬 译者: 谢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电影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别样地书写历史?电影是否可能评判和揭示构成福柯称之为“权力技术论”齿轮的那些既意外又必然的微小元素?电影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现在的批判?
《福柯看电影》一书通过福柯关于电影的若干访谈以及马尼利耶和扎班扬的两篇研究论文,在哲学、历史和电影的交叉中,向读者揭示了福柯对电影评论、对电影理论与美学、对哲学实践、对历史调查等的影响,在另一种情境下重论了福柯曾经阐释过的问题。
2017年1月5日 想读
文章自在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写文章,不要搞作文!
有感于家中孩子苦于应试作文及语文教育,更长期受困于各种不假思索的空话、套话和口头语,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创作新书《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文章演绎文章之道,既谈他对文章写作和当前语文教育的看法,剖析常人习焉不察的种种说话恶习,也示范各种写作技巧。同时征引苏洵、鲁迅、胡适、梁实秋、毛尖等古今名家文章各一篇,进一步阐述文章妙趣、语言美好。
2017年1月4日 想读
语言的第七功能 豆瓣
La septième fonction du langage
7.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洛朗·比内 译者: 时利和 / 黄雅琴 海天出版社 2017 - 1
1980年2月25日,罗兰•巴特与密特朗总统用完午餐,刚走到大街,一辆卡车迎面而来,把他撞倒在地。光天化日之下,一场暗杀如是发生。
巴特身上有一份罗曼•雅各布森未公开的文件《语言的第七功能》。据说只要掌握了这种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语言来控制和战胜他人。
警长巴雅尔请来了年轻的语言学家西蒙参与调查。正在进行总统竞选的吉斯卡尔给他们的任务是找到这种第七功能。这意味着要质疑知识界的一批精英:福柯、德勒兹、阿尔都塞……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神秘强大的罗格斯俱乐部浮出了水面,他们在博洛尼亚见到了翁贝托•埃科,在美国校园中遇到了正在经历生死对决的德里达与塞尔……
渐渐地,西蒙身上表现福尔摩斯和007的特质,而巴亚尔警长则对法国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他们也开始感到困扰:或许自己并非真实地存在,而只是小说中的角色?
2017年1月1日 想读
托马斯·伯恩哈德自传小说五部曲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 韩瑞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托马斯·伯恩哈德的自传小说五部曲,即《原因——一种预示》(1975)、《地下室——一种解脱》(1976)、《呼吸——一个决定》(1978)、《寒冻——一种孤独》(1981)和《一个孩子》(1982)。他以深沉的幽默,冷漠的讽刺展示了其坎坷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战后奥地利社会各时期的一幅幅历史画面。德国文学评论家赖希-拉尼茨基称之为伯恩哈德“最丰满最成熟的作品”。
2016年12月29日 想读
内在经验 豆瓣
L'expérience intérieure
7.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程小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是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之一种。法国思想家巴塔耶的这部著作,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作品。它是作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份隐秘的个人心灵纪录,是巴塔耶的一部代表作。
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重创,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巴塔耶,于灾难中不断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欧洲启蒙传统。循着尼采的轨迹,他试图以经验和直觉的方式,探讨主体如困兽般的处境及超越界限的可能。本书的思想核心仍是对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批判,包含着对笛卡尔、黑格尔的反思或对尼采、兰波、普鲁斯特的解读。这部书介于哲学与文学之间,思辩、叙事与诗歌杂糅,分析、想象与抒情并置。此书的出版,在法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深远的影响。
2016年12月5日 想读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豆瓣
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
8.5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柄谷行人 译者: 赵京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7
《柄谷行人文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是日本著名学者柄谷行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表于文艺杂志上的批评随笔结集。1980年成书以来,这部代表日本后现代批评水准的经典著作受到高度评价,同时随着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土耳其文版等的陆续问世,更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柄谷行人文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由八章构成,分别探讨了风景、内面(内心)、自白、病态、儿童及结构力(文学叙事)等日本现代文学独有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并从明治20年代的日本文学和19世纪的西方文学中挖掘出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这种对文学现代性的解构分析,揭示了日本现代文学的诞生与民族国家建制的共谋关系,以及其本身的制度化性格。这种通过对文学现代性的批判来解构现代性文化的写作策略,显示了批评家柄谷行人卓越的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重建文学研究的思考方式和阐释构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2016年12月3日 想读
拉美科幻文学史 豆瓣
The Emergence of Latin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作者: [美] 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 译者: 穆从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5
科幻文学作为类型文学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一支,但是近年来却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关注。只是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认知的科幻还是北美科幻,因为无论是科幻文学的影视化还是科幻电影的输出,美国都首屈一指。再者,美国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学发展水平都在世界前列,这些都有利于美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本书作者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却剑走偏锋,选择南美的科幻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花了十余年时间准备、搜集资料和写作,完成了这部作品。
首先,这部作品为拉美科幻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与思考。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些年来,陆续有学者进行对于拉美科幻的研究,却大多是较为碎片化与片段式的研究,常常聚焦于几部作品或是一段时期。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拉美科幻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对重要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书中大量的信息与作者独特的分析,以及所附《一九二〇年以前的拉美科幻小说年表》等资料相信对未来拉美科幻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与启发作用。
其次,对于拉美科幻发展的每个时代,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都给出了相应时代背景,并总结了这个时代作品的总体特征,这对读者理解作品非常有帮助。在分析时,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通过选取一个角度,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所以,虽然全书涉及许多拉美科幻作家与作品,时代的中心特征却始终明朗,成为线索牵引着所有作品,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清晰明了。而作者对于作品的分析,深入浅出,无论是对拉美科幻有所研究的学者还是一般读者,都能从书中获益匪浅。
最后,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没有将目光拘泥于拉美的科幻。由于拉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拉美与北半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密不可分。所以作者在分析作品时,一方面着重关注拉美地区对北半球的心态,分析作品中的民族成分与国家认同感的变化,探讨拉美科幻作品中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作者也关注北半球作家作品对拉美地区的影响,适当进行分析与比较。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并没有就拉美论拉美,宽阔的比较视野让这部作品的内容更加深刻,也更加客观、公正。
当然,这部作品也不是十全十美。虽然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尽量选择更多、更广泛的作品进行分析,却仍然没有避免多次选择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拉美科幻这个较大的概念。当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而且拉美科幻的资料缺乏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因素,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已经就其能搜集到的最多的资料写了这部书,她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在书的点滴中看出来。所以总体上,这部《拉美科幻文学史》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2016年11月23日 想读
攫权 豆瓣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李小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14日 想读
森林的沉默:诗集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吴兴华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当我想到一生不过是有数的几十年,
自己还正走在中途,说不清再有多远,
就达到大家共同的目标,那时,向后转
看看从前的事准是可悲可笑又可怜。”
——吴兴华
继陈寅恪、钱锺书之后的第三代兼通中西之大家
增补诗歌百余首,“中国新诗的转折点”——吴兴华诗歌全貌五十年来首次呈现。
重新认识这位16岁便轰动诗坛的天才诗人:收录吴兴华夫人谢蔚英序言《忆兴华》以及冯睎乾诗论文章《吴兴华:A Space Odyssey》。
吴兴华的作品集曾于2005年初版,但遗漏错讹较多,本次通过家人及学界支持,全面增补修订,重新整理为包含诗集、文集、致宋淇书信集、译文集及《亨利四世》在内的“吴兴华全集”共五卷,增补一百五十余篇诗文。
其中《森林的沉默:诗集》收录了吴兴华自1934年至辞世为止所有的诗歌创作。在初版基础上,又由吴氏家人增补了百余首诗,对照其手稿全新修订。包含成名作《森林的沉默》,将中国古代咏史诗现代化的“古事新咏”抒情诗《解佩令》《盗兵符之前》《北辕适楚》,以及以西洋诗格律来探索中国新诗可能性的长诗《西珈》《画家的手册》等,让最完整的吴兴华历年诗作呈现在国内读者眼前。吴兴华毕生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两者之间,开辟出一个中国文学及文化的新的可能性,他的诗深藏典故,并严格以西方诗歌韵律为标准。周煦良称赞他的诗:“读者会看出,他和旧诗,和西洋诗深缔的因缘,但他的诗是一种新的综合,不论在意境上,在文字上。新诗在新旧氛围里摸索了三十余年,现在一道天才的火花,结晶体形成了。”
2016年11月12日 想读
盲刺客 豆瓣 Goodreads
The Blind Assassin
9.0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韩忠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这是一部结构奇巧、故事里套故事的小说。小说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劳拉,小说一开始就在车祸中死去;另一个是她的姐姐艾丽丝,生活在死者的阴影中,回忆着 快被湮没的往事。有关盲刺客的故事是劳拉生前写的,描述了在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一个富家小姐和一个在逃的穷小伙子的恋情。同时,这对恋人想象出了发 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故事里充满了爱、牺牲与背叛。而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艾丽丝嫁给了富商理查德,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桩美满的婚姻,殊不知,理查德将魔爪伸向了小姨子劳拉,于是,劳拉的车祸令人产生了怀疑……
2016年10月18日 想读
水之焰 豆瓣
水の炎
作者: [日本] 松本清张 译者: 刘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日本昭和时代最后一位文学巨擘,社会派推理小说一代宗师!
★松本清张悬疑小说极作。
★她把生命活成了焰火,却比烟花寂寞。
---------------------------------------------------------------------------------------------------------------
看似幸福的家庭实则各有各的不幸。外人眼里婚姻美满的美丽人妻盐川信子和丈夫盐川弘治早已貌合神离。为填补生活空虚信子去参加大学函授,助教浅野被信子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可不久之后浅野却出人意料地自杀身亡……薄情寡义的盐川弘治为了投资生意不仅向妻子娘家借下巨款无意归还,还唆使情人枝理子勾引他人。为牟一己私利,弘治自以为设下了毫无破绽的骗局,其实波谲云诡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2016年10月15日 想读
德语七人诗选 豆瓣
Gedichte der 7 deutschsprachigen Lyriker
作者: [德国] 斯特凡·格奥尔格 /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冯至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6 - 10
█编辑推荐
★歌德、荷尔德林、里尔克、海涅等七位德语大诗人的代表作。
★被鲁迅称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著名翻译家冯至的译笔是德语诗歌翻译的典范。
★冯至对里尔克、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等人诗歌的翻译堪称神来之笔。
★楚尘文化“新陆诗丛·外国卷”丛书又一重磅作品。
█内容 简介:
本书所收译诗包括德国、奥地利等国诗人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等人诗作166首,以诗人生卒年代先后顺序排列,是这些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冯至的翻译堪称德语诗歌翻译的典范,通过他的翻译,我们得以窥见德语诗歌钻石般的光芒。
█媒体及专家评论:
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在我们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
——海德格尔
歌德的初始现象并不已经意味着一种理念,而是意味着一种精神——感性的本质,在纯粹的本质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现象之间进行调和。
——黑格尔
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恩格斯
海涅让我体会到抒情诗人的最高境界,我上溯几千年内的古老帝国,都无法找到像他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悦耳又热情奔放的乐调。
——尼采
里尔克是世界上最柔美、精神最充溢的人。
——瓦莱里
里尔克的世界使我感到亲切,正因为苦难的中国需要那种精神。
——冯至
2016年10月11日 想读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豆瓣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8.9 (2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普·迪克 译者: 许东华 译林出版社 2013 - 9
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 移民到外 星球,就可以为每个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
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 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九死之后,能否一生?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2016年10月9日 想读
猫的私人词典 豆瓣
Dictionnaire amoureux des Chats
作者: [法] 弗雷德里克·维杜 译者: 黄荭 / 唐洋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关于猫】
猫爱吃鱼,却不想弄湿爪子。 ——公元10世纪谚语
当我和我的母猫玩耍时,谁知道是它在打发我的时间呢,还是我在打发它的时间?我们彼此用滑稽的动作来交谈。如果说有时候是我先开始,或我拒绝和它玩,同样有时候是它。 ——蒙田
天空在它的眼里,地狱在它 的心中。 —— 巴尔扎克
所有猫都有一死,苏格拉底也有一死,所以苏格拉底是一只猫。 ——尤内斯库
我相信猫是谪仙的神灵,一只猫,我坚信,可以行走云端。 ——儒勒•凡尔纳
上帝造了猫是为了给予人类抚摸老虎的乐趣。 ——约瑟夫•梅里
【关于猫词典】
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曾经说过: “猫是唯一最终把人类驯服的动物。” 在众生沦为猫奴的年代,点点君强烈向大家安利一本“猫控”们必备款图书——《猫的私人词典》。
本书的作者弗雷德里克•维杜是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也是一位“骨灰级猫奴”。在这部猫词典中,他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人与猫之间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战争、戏剧、音乐等各领域的奇妙轶事。正如作者所言,“猫”这个意象拥有无尽的意义。而这个意象则让读者们沉浸在一片温柔活泼的感动之中,并让每一位读者以一种奇特愉悦的方式,重新审视、理解人生,认识世界。
如果你愿意,可以随意翻开这本书,从对猫本身的描写读到关于猫的逸闻趣事,一定让你惊喜连连。希望猫是在这个也算最高文明领域漫步的同行者——因为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当他接受猫在身边之后才开始文明的历程,把猫当作一个自由的伙伴、一个同谋,而不再是一个被驯服、被豢养的家畜;而猫,也从来不想被驯服、被豢养,它更喜欢扮演同伴的角色,甚至是优雅、美丽的主人的角色。谁知道呢?它不能说出口的智慧里蕴含了多少宇宙的秘密。
2016年10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