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民族与美学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柄谷行人 译者: 薛羽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日本当代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柄谷行人围绕民族主义论题的文集。作者通过美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以及地政学独特视角的切入,在理论上对民族这一神秘之物予以说明和批判,同时也对日本明治以降的“美学”及其内在斗争做出了历史性的批评,分析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再到帝国主义这 一近代的推进过程中,塑造国民同质性基础的美学在面向他者时的困境。作者试图为克服“东方主义”,真正与“他者”相遇而做出根本性的思考。
2016年9月23日 想读
树敌 豆瓣
Costruire il nemico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李婧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0
《树敌》全书收文15篇,内容跨越古今、游走多重世界,将作家的多重身份融合于一本书中:从中我们既能看到学者埃科的哲学反思、文学惦念,又能看到公共知识分子埃科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有小说家埃科创作的蛛丝马迹,也有老顽童埃科以妙想奇思书写生活滋味。
热情与好奇,博学而不失风趣:一份献给翁贝托•埃科及其读者的文学惦念。
2016年9月23日 想读
盲歌女阿凛 豆瓣
作者: [日本] 水上勉 译者: 林青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盲歌女阿凛》包含五个故事,分别是《越后筒石亲不知》《桑孩》《盲歌女阿凛》《有明故事》《三条木屋町大道》。越后杜氏出门酿酒时,妻子遭到同村人强暴,她决心忍气吞声,却发现自己怀上了孩子;被逐出师门的盲歌女阿凛带着一把三味线、一副手艺,漂泊流浪。途中她遇见一名逃兵,结伴上路,殊不知不幸正在悄悄降临。水上勉以劳动人民视角描写了背井离乡的酿酒师、沉默寡言的农妇、心灵手巧的鞋匠、无依无靠的盲歌女。坚强、孤独的女性使作品更添一份凄怆。
2016年9月11日 想读
濹东绮谭 豆瓣
作者: [日] 永井荷风 译者: 谭晶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1
《永井荷风小说精选:濹东绮谭(套装共2册)》选录了《濹东绮谭》、《各显神通》、《隅田川》、《两个妻子》、《积雪消融》等5个中短篇小说,均为永井荷风的代表作,内容多描写艺妓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
2016年9月8日 想读
夏日启示录 豆瓣
サマー·アポカリプス
7.4 (1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笠井洁 译者: 简之 新星出版社 2016 - 8
巴黎,炎夏。塞纳河畔枪声响过,警督之女娜迪亚与日本青年矢吹驱遭到了不明身份者的狙击。随之而来的是一封恐吓信,警告他们远离清洁派的秘宝,否则“启示录的愤怒”就会降临。在中世纪清洁派的圣地、法国南部的蒙塞居尔,资助相关调查的罗什福尔家正被血腥的灾祸笼罩。被杀了两次的尸体、城堡密室中的吊死者,以及命案现场必定被虐杀的马,复杂的谜团接连摆在了矢吹驱的面前……
2016年8月31日 想读
密茨凯维奇诗选 豆瓣
作者: [波兰] 亚当·密茨凯维奇 / Adam Mickiewicz 译者: 林洪亮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3
密茨凯维奇之于波兰人,就像歌德之于德国人、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人。尚有一个额外因素,也即他作为朝圣者、领袖、战士的生平。因此,如果说拜伦在死于希腊之后激发了早期浪漫派(包括密茨凯维奇本人)的想象力的话,那么可以说,密茨凯维茨通过他一生为波兰人的事业服务而成为了“民族诗人”的化身和未来世世代代的精神领袖。密茨凯维奇对我永远是很特别的。自从青少年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谈论密茨凯维奇,把他与前卫运动对比。这意味着密茨凯维奇扮演了特洛伊木马的角色,因为他帮助我抵制各种过度前卫的倾向。
—— 切斯瓦夫·米沃什
2016年8月22日 想读
生活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9.4 (3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2016年7月9日 想读
爱与黑暗的故事 豆瓣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8.3 (2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发表于2002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译本在2004年面世后,这部作品更广泛地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不仅促使奥兹一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又于2007年入围“ 国际布克奖”,最近还荣获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这部近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织,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2016年7月8日 想读
诗海游踪 豆瓣
作者: 飞白 浙江工商大学 2011 - 5
《诗海游踪:中西诗比较讲稿》介绍了:诗是人类的原初语言,是在民族文化中植根最深的语言,通过诗,最易感受一个民族的血脉搏动。通过中西诗比较,我们能看到双方是如何地“性相近”而又“习相远”,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时代,中西诗的对话极富意义。两种诗和文化相遇能撞出火花,激发灵感,达到互补和相互启发;通过比较,跨越文化鸿沟,也能提高我们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不仅加深对外国诗和文化的理解,也能通过对照反思而加深对本国诗和文化的理解。
《诗海游踪:中西诗比较讲稿》是在美国和中国高校授课的讲稿。作者兼太阳顾学术性和可读性,建起跨越二者的桥梁,使《诗海游踪(中西诗比较讲稿)》不仅探幽抉微,启发开拓,文笔也风华掩映,引人入胜。
2016年7月7日 想读
未知大学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Amberes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范晔 / 杨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其它标题: 安特卫普
波拉尼奥一直以诗人自居,非常珍视自己的诗作,得知病情的几个月后,他亲自整理自己几乎所有的诗歌手稿,是未来将出版的《未知大学》的雏形。
中文版诗集以《未知大学》为主体,同时收录作者此前已出版的另外三部诗集:《安特卫普》(2002年)、《浪漫主义狗》(2000年)和《三》(2000年),涵盖波拉尼奥1978—1994年间创作的几乎全部诗歌,中文版基本保留了各部诗集的完整形态。
深陷波拉尼奥毕生之作的读者会轻易发现,《未知大学》有他之前作品的影子。对于了解波拉尼奥小说的读者而言,相似的主题充盈他的诗中:性、死亡、政治、侦探、年龄、时间、勇气、犯罪、堕落、加泰罗尼亚、毁灭与漠视、遗忘、晦涩的作家、老朋友、灯塔、折刀和驼背小人……
“未知大学”的概念来自科幻小说家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谋杀的穆罕默德》。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在“未知大学”里任教,这里有着狄更斯笔下的匹克威克式人物,这是一个荒诞风格的学习中心。“未知大学”里的人有着典型的共性:他们是天才,为了他们的天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的思想是超脱世俗的。天才就是一个另辟蹊径来抵达真实的人。
波拉尼奥如饥似渴地阅读,涉猎广泛,他的阅读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这解释了为何看似不可能的诗歌英雄花名册里的名字会如胡椒粉的气味一样散发在他的书里。波拉尼奥充满幻想的前辈博尔赫斯一句有名的想象: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而波拉尼奥反转了这种想象:“亲爱的,那不是天堂。”
一个要求极度精确的猎人,小心翼翼地雕刻着他的结构
《安特卫普》,在《未知大学》中此部分名为《远走的人》,由56个短小章节组成,是波拉尼奥在25岁以后写的,直到2002年才出版。这是文学上的一次实验。波拉尼奥写道:我为自己及那些我不能确定的人,写下这本书。这完全是个人的自我记录,写一个念头,或一幅图景。
灵魂是一只狗,心是蓬头垢面的流浪汉
《浪漫主义狗》大部分诗散见于《未知大学》的几个部分,其中一首名为《索尼》的诗,在《未知大学》里以无题诗《我在酒吧里有个人叫索尼》出现。《浪漫主义狗》是波拉尼奥最强烈的个性表达之书,收录44首诗。形式多变,长短不一,是一种读者曾经未见的新的诗歌文学表达,充分表明波拉尼奥是一个好诗人。“浪漫主义狗”取自一个简单的比喻:灵魂是一只狗,心是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大部分是回顾年轻时的自由, 在那个“不会被无限吓到”的二十二或二十三岁。
一部分行(但不一定押韵)的黑白公路电影
《三》共包含三个部分,由三个完全不同的诗歌组成:《赫罗纳秋天散文》《新智利人》与《文学散步》。《文学散步》未收录在《未知大学》中。第一部分《赫罗纳秋天散文》(1981),是一系列电影片段组成的散文诗;《新智利人》(1993),是《在路上》的诗行体,讲述一个年轻智利乐队从家乡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巡演的故事;《文学散步》(1994),有数字标号的57小段,以散文的形式,大部分以“我梦见”开始,经常提及文学界的人物。
--------------------------------------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推荐:
1 这不是一部诗集。
2 这是一份文学病人的病历。
3 这是一部分行(但不一定押韵)的黑白公路电影。
4 这是《荒野侦探》的官方同人 (Copyright ©2666)。
5 这是拉美青年艺术家的画像x护身符x袖珍黑洞拼图。
6 这是一本诗体“小说”——如果《2666》也是一首一千页的叙事诗的话。
7 这是一种反抒情(这甜腻之霾!)的大颗粒反诗歌。
8 这是尼卡诺尔 •帕拉(波拉尼奥挚爱的智利诗人)开着“海之星”飞碟在墨西哥城上空用气体写成的恒定青春版《解放神学》。
9 这是写给一代(被)革命(诱惑又抛弃的)孤儿的情歌。
忘掉上面所有的废话:这是一部诗集而已。
◆几近涵盖波拉尼奥1978—1994年间创作的全部诗歌。中文版波拉尼奥诗集包含主诗集《未知大学》,及另三部诗集《安特卫普》《浪漫主义狗》《三》。波拉尼奥本人整理完留待出版的《未知大学》,包含后三部诗集的大多数内容。中文版基本保留了各部诗集的完整形态。
◆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赞赏有加,轰动文坛的《2666》《荒野侦探》《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作者,感到最不脸红的作品。
◆写诗是任何一个人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世界上能做到的最美好的事情。最终诗人像孩子和诗人的孩子。
◆如果波拉尼奥没得重病,他也许仍是一位流浪诗人,对他所写的情色场景爱不释手。他的小说提升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他的诗歌和诗性的敏感让他登上了文学高峰。
◆主诗集卓纺精装布面,用于珍藏及长久翻阅。三本诗集,采用浅草色、驼色、泥灰色的杰尼雅纸张,车线装订,内文使用字典纸,以方便携带,随时阅读。随书另附米色杰尼雅精美单页。立体呈现波拉尼奥的诗集特点。
2016年7月5日 想读
红丝带 豆瓣
Slammerkin
作者: [爱尔兰] 爱玛·多诺霍 译者: 周嘉宁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红丝带》是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背景为18世纪的伦敦,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孩为了一根红丝带,出卖肉体,沦为妓女,阴差阳错被人追杀,后来又为一件漂亮衣服杀死了自己的恩人。这个故事把人性的冷漠、自私、无情写得淋漓尽致,世界是残酷的,女孩最终面临绝望,但是它并不让人窒息,反而让人读得很痛快,因为年轻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叛逆,她的目标虚无缥缈,她的武器是她的肉体,她的追求注定落空,但她实实在在地用生命和世界进行了一场战争,捍卫了自己“爱的权利”。
2016年7月4日 想读
批评的准备 豆瓣
作者: 张定浩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5 - 1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涉及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二十余位当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分为四辑。这批文章有一些很短,另一些稍长一点,但它们相互交叉,先后引发类似的问题,与其称之为文学批评,不如视之为一种批评的准备,一种尝试用最笨拙的方式审视文学现场的努力。
“苏格拉底认为,假想一个人具有一种他实际上并不具有的美德,这是接近疯狂的行为。这样一种假想显然比与之相反的对一项绝对恶行的疯狂迷恋还要危险。因为对绝对恶行的疯狂迷恋还有治愈办法,而前者则会让一个人或一个时代一天天变坏,也就一天天不公正。 ”
——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2016年7月4日 想读
最明净的地区 豆瓣
La región más transparente
8.8 (5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 徐少军 / 王小芳 译林出版社 2012
富恩特斯少时随父游居海外,创作《最明净的地区》时未及而立之年,却已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文学野心。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能够作为一个“外来的墨西哥人”冷静观察,同时又被鱼龙混杂的大都市墨西哥城所深深吸引。
在这部三十余万字的作品中,富恩特斯大胆实验,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乔伊斯、福克纳、劳伦斯、多斯•帕索斯等人的技巧,以出身底层的银行家罗布莱斯大起大落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串连起相互独立又呼应的章节;巧妙地将反差明显的各色人物和场景交错重叠;将方言、俗语、歌声与叫喊,甚至沉默织入文本;令大街上、豪宅里、贫民窟发出的各种声音形成交响。整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时代的感性”足以牢牢攫住人心。
我们大家都在写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说:我写哥伦比亚的一章,富恩特斯写墨西哥的一章。
——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大学时就读过《最明净的地区》。那是一部描写墨西哥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壮丽画卷,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这部小说在拉丁美洲留下了印记,并向年轻的一代表明,文学佳作不仅存在于美国、法国和英国,也存在于我们的土地上。
——巴尔加斯•略萨
《最明净的地区》从开始就注定是一部关于城市、一部关于墨西哥城的小说,一部都会小说……我们意识到自己属于欧洲文化,但同时又属于美洲的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我们是“多元文化”的,这甚至就是我们现代性的定义。
——卡洛斯•富恩特斯
富恩特斯是20世纪以来世界纯文学的标杆。
——陈众议
当21世纪开始时,在墨西哥有大知识分子吗?我认为很少,只有卡洛斯•富恩特斯留给了我们,他是一位360度的知识分子。
——埃曼努尔•卡瓦略 (墨西哥著名学者)
2016年7月1日 想读
黑暗的閘門 豆瓣 谷歌图书
9.2 (14 个评分) 作者: 夏濟安 译者: 萬芷均 / 陳琦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01 其它标题: 黑暗的閘門
本书所收之文章主要是对中国左翼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它是作者过世后,由其弟夏志清教授编辑而成。本书所讨论之左翼作家包括鲁迅、蒋光慈、左联五烈士以及瞿秋白,他们都是1949年以前共产党理念的同情者。《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
《黑暗的闸门》此前曾于1968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平装和精装本,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东亚研究的顶级刊物上,几乎没有同类的研究可与之匹敌。
《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它深入梳理了左翼文学运动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它是左翼作家自身理念的创作,另一方面它又严格地受二十世纪早期共产党宣传的意识形态条条框框限制。
夏济安的文章特别具有可读性,因为他的文学批评不仅有历史学的严谨,还特别有作家的感性眼光。同时此书还是研究鲁迅晚年文学最重要的学术论著之一,夏济安用自己的原创眼光和同情之感受,打开了鲁迅内心的『黑暗之门』,揭示出一个令人着迷的鬼神世界,社戏和民间迷信是它们的源泉。
「熔文学批评与传记、历史甚至是哲学于一炉─这是Sainte-Beuve,埃德蒙・威尔逊、雅克・巴赞和 George Steiner的传统。」
─李欧梵
(资料来源于中大出版社2015年秋新书目录)
2016年6月30日 想读
性的人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郑民钦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 - 5
大江认为20世纪后半叶给文学冒险家留下的垦荒地只有性的领域了,于是他实实在在地耕耘这块荒地。本集通过作为“性的人”青年J的同性恋、性滥交等反社会的行为,来体验人的存在的真实,人性存在的真实。还通过“我们的时代”的靖男在同情人的性快乐与无能的反复中,思考我们的时代日本青年不可能具有积极意义上的希望,同时在快感刚萌芽就立即枯萎,但并非由于生理上的因素,而是因为陷入“精神阳痿”的痛苦……
2016年6月28日 想读
此处游泳,既不安全也不舒适 豆瓣
作者: [日本] 江国香织 译者: 李建云、李洁、王路漫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2
《此处游泳,既不安全也不舒适》是江国香织小说集,含《神之舟》《流理台下的骨头》两则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集《此处游泳,既不安全也不舒适》。
《神之舟》中,叶子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情,带着女儿离开丈夫家,到处流浪,想再次遇到那个从生命中消失的人。精灵聪慧的女儿能否帮乘上“神之舟”的妈妈回到现实的地面上?
《流理台下的骨头》中,稳重顽固的大姐素代,古怪多情的二姐岛子,年纪小小却性格老成的弟弟律,诗人般的母亲,循规蹈矩的父亲,以及习惯半夜散步的主人公琴子,这一家人会发生哪些奇妙又充满幸福的故事?
《此处游泳,既不安全也不舒适》中,十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沉浸在生命中如蜜般的瞬间。人生就像游泳,不可能既安全又舒适,她们又会有怎样多姿多彩又不可思议的际遇?
2016年6月27日 想读
文学论 豆瓣
文学論
作者: [日] 夏目漱石 译者: 王向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9
《文学论》是日本近代大文豪、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名著,是作者在东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从心理美学、读者接受角度写成的文学原理著作,既有文本特色,又具世界性的广泛影响。《文学论》可以说是一部英国文学评论集,从社会心理学、美学出发,夏目漱石认为文学的内容由观念、理智、印象等 “认识” 方面的要素(漱石用 F 来表示)与情绪的要素(漱 石用 f 来表示)两部分构成,并创造了 F+f 的文学公式,由此展开了他的文学观。后来的许多日本作家、学者对《文学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指出,像《文学论》这样自成体系的文学概论大部头著作,在当时的欧洲也是独一份的。
2016年6月17日 想读
电灯光 豆瓣
Electric Light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译者: 杨铁军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7
《电灯光》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第11部诗集,2001年出版,主要收集的是他1995年获诺贝尔奖之后几年的作品。薄薄一本诗集几乎包括了所有诗歌体裁:抒情诗、哀歌、十四行、歌谣、史诗、翻译、沉思性的组诗等,贯穿始终的主题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在或明或暗的光照下,显现奇迹和质感。希尼用他一贯的个人视角,咀嚼生活中喜悦或哀痛的片段,点点滴滴,亲切感人,毫无姿态。在个人生活的坚实基础上,更把视野拓宽到爱尔兰的泥沼、政治现实和文学传统的广阔天地之间,在诗艺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开启了他晚期诗歌的新气象。
2016年6月15日 想读
新年快乐 豆瓣
Feliz Ano Novo
8.5 (19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鲁本·丰塞卡 译者: 符辰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6
这是巴西当代文学大师、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葡语文学最高奖卡蒙斯奖得主鲁本•丰塞卡在中国出版的首部作品,收入十三个短篇小说。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基本来自生活绝望的社会底层。作者利用在巴西警界工作多年的经验,透过一个个简短而有爆发力的故事,以冷酷直白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在绝望中求生存的暴力犯罪,揭示了巴西社会因为司法不公、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光怪陆离的阴暗面。《新年快乐》出版于1975年,甫一面世,一年内就售出三万本,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数周之久。丰塞卡用他笔下的里约热内卢,表征了一个深刻分裂的巴西、一个伦常颠倒的社会、一个水火难容的世界。
“短经典”系列作品,这是巴西当代文学大师、葡语文学最高奖卡蒙斯奖得主鲁本•丰塞卡在中国出版的首部作品,受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万有引力之虹》作者托马斯·品钦的共同推荐。 收录十三个短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基本来自生活绝望的社会底层。作者利用在巴西警界工作多年的经验,透过一个个简短而有爆发力的故事,以冷酷直白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在绝望中求生存的暴力犯罪,揭示了巴西社会因为司法不公、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光怪陆离的阴暗面。
2016年5月30日 想读
获救之舌 豆瓣
作者: [英国]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陈恕林 / 宁瑛 新星出版社 2006
这是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享誉世界的三部曲回忆录的第一部,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
2016年5月2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