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十三夜 豆瓣
十三夜
8.3 (3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樋口一叶 译者: 林文月 译林出版社 2011 - 6
古日本女性文学之绝唱
最具古典情怀的近世作品
樋口一叶可能是日本文学史上最短寿的知名作家,但她寄居东京都市的一隅,冷眼看尽世态,将众生的欢愁化为笔底的人物言行,撰述唯恐不及似的与生命竞走。一叶兼具传统文学的修养与近代文学的表现。评论家称她为:“古日本最后的女性”,确实是有其道理的。
2016年5月25日 想读
医院骑士团全史 豆瓣
9.5 (10 个评分) 作者: 马千 台海出版社 2016 - 5
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有关医院骑士团的历史作品。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流畅的文笔细致了解这个基督教著名教团的发展历程,还可以通过书中大量的插图获得感性而直观的信息,全方面解读医院骑士团近千年的历史。该书虽然并非出自专业人士之手,但其中燃烧着对那些陌生文明的求知欲,对神秘国度古老故事的探求精神,都令人肃然起敬。它将给我国关于世界文明研究的宝库增加灿烂的鲜花。
——拜占庭史专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志强
圣约翰医院骑士团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对天主教会的发展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史都有重要的影响。马千先生这部新著作吸收了相关的权威史料,把这段历史讲得绘声绘色,相信一定可以带给读者知识与享受。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译者,陆大鹏
医院骑士团(又名圣约翰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原为以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为核心、以保护救济朝圣者为目的组建的天主教修道会,随着十字军运动兴起而发展为军事组织,为西方三大骑士团之一,并存续至今。《医院骑士团全史》涵盖了它从11世纪至今900余年的漫长岁月。本书回顾了骑士团的 缘起与壮大,介绍了它的组织结构和军事生活,重现了从耶路撒冷、阿卡至罗德岛、马耳他的历次经典战役,还原了杰拉尔德、瓦莱特、卡拉瓦乔等著名人物的音容笑貌。自1798年被迫离开马耳他后,医院骑士团的军事色彩已不断淡化,但它作为古老的国际公益、慈善、医疗组织在现代社会依旧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2016年5月24日 想读
雅克•拉康 豆瓣
9.2 (15 个评分) 作者: 吴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5
雅克•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和理论煽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其理论不仅在今日的文化研究及艺术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有深刻影响。本书既结合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及拉康学派的传奇,也对拉康本人庞杂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目前国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专著。
2016年5月23日 想读
妄妄录 豆瓣
作者: (明)朱海 文物出版社 2015 - 9
《妄妄录》(作者:朱海),十二卷,清朱海著,道光年间刻。此书是取材民间传说的白话鬼怪小说。虽然情节荒谬离奇,但行文诙谐幽默,借神仙鬼怪故事以讽刺现实的黑暗。此书的写作方法、框架结构均与名著《聊斋志异》相似。周作人《書房一角》卷一《舊書回想記》中專有一篇談此書。
2016年5月22日 想读
柳田国男民间文学思想研究 豆瓣
作者: 乌日古木勒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 3
柳田国男(1875—1962)是日本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也是卓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民间文学思想是柳田国男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奠定了日本民间文学学科的基础,而且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间文学研究也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柳田国男民间文学思想研究》主要探讨了柳田国男的民间文学研究思想和理论方法的特征及其对日本民俗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及日本民俗学家们对柳田国男民间文学思想的继承和批评。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和评价柳田国男民间文学研究思想的专题著作,对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和理论借鉴意义。
2016年5月19日 想读
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 豆瓣
作者: 欧阳江河 作家出版社 2013 - 10
《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1983—2012》为“标准诗丛”第一辑之一种。由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精选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作为诗 人,欧阳江河的诗歌写作强调思辨上的奇崛复杂及语言上的异质混成,强调个人经验与公共现实的深度联系。本书收入其诗作包括:短诗《手枪》、《肖斯塔柯维 奇:等待枪杀》、《傍晚穿过广场》、《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天人无泪》等,组诗《玻璃工厂》、《最后的幻象》、《关于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我们的 睡眠,我们的饥饿》等,以及新近完成、引起文学界与艺术界强烈关注与反响的长诗《凤凰》。
作为诗学批评家,欧阳江河在当代中国诗歌的整体理论及文本细读这两个方面均有独特建树。本书收录其堪称里程碑性的诗学文章《当代诗的升华及其限 度》、《19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另收录有着广泛影响的《纸手铐:一部没有拍摄的影片和它的43个变奏》等随笔散文。
2016年5月18日 想读
屠猫狂欢 谷歌图书 豆瓣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吕健忠 商务印书馆 2014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18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对猫的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同时,作者还选取了其他五个法国历史场景,分别基于几个单独的史料,从而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
本书希望能够在历史学中引入人类学视角,但又警惕地不愿让人类学取而代之。在人类学的意义逐渐彰显的今天再来回望,达恩顿对方法论的尝试足以使他成为新文化史的开拓者之一。
2016年5月16日 想读
史诗 豆瓣
The Epic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翁海贞 译林出版社 2016 - 5
布鲁姆将对抗性的英雄气概作为“史诗”作品的核心特征,突破了传统文体的分类规范,将世界文学中诸多具有史诗气质的作品都纳入本书的整体批评框架之中,既有《伊利亚特》、《奥德赛》、《贝奥武甫》等传统史诗,又有《坎特伯雷故事集》、《失乐园》、《荒原》等充满英雄气概的经典长诗,还包括《白鲸》、《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这类立意宏大的散文体作品,以及来自东方的《源氏物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对作家之间关系的梳理,布鲁姆提炼出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史诗传统,即后辈作家与前辈作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通过文本展开对抗性竞争、摆脱“影响的焦虑”并开创自我风格的进程。
2016年5月15日 想读
我们在此相遇 豆瓣
Here Is Where We Meet
9.0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吴莉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约翰•伯格最深情的告白之书。本书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评论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式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这本书引领我们在生者与死者的相遇中穿越欧洲,从里斯本,到日内瓦,到克拉科夫、伊斯灵顿、马德里、波兰……
2.和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样美丽的地志学书写。约翰•伯格以精彩绝伦的想象力,赋予现代城市以个人化印记和魔幻气息,最私密的写作和最彻底的虚构,却仿佛写出了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内容简介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评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性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小说、回忆录、散文或传记,而是一种混杂了这些文体的崭新文类,即NewStatesman所谓的“未来的文类”:“是虚构,但非传统小说;是作者的第一人称,但非回忆录;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终是立足于当下;是一篇无悔的告解,也是对感知与情感的深刻挖掘。”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2016年5月15日 想读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豆瓣
Dieu Dans Platon
9.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 Simone Weil 译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12 - 10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收录了薇依绎读古希腊文学经典的所有完整文稿。通过绎读《伊利亚特》、《普罗米修斯》、《会饮》等名篇,薇依以独特的睿哲引领我们重新接近古希腊诗文,以敏锐的眼光探寻基督精神与希腊精神的关联。《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亦收入薇依的全部诗稿……去世之前,薇依始终牵挂这些小诗,希望有机会“按写作先后顺序”发表。
2016年5月12日 想读
浮云 豆瓣
浮雲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林芙美子 译者: 吴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1
雪子在印度支那和颓废不羁的富冈相遇相恋。战败前两人各奔西东,战后在废墟般的东京重逢。雪子明知富冈是个自私的有妇之夫,却无力结束苦恋。而在富冈眼中,雪子的存在连接着那段游离于战争之外的美好时光,同时他们也共有曾被战争戏弄的心灵创痛。两人的关系几经曲折,雪子最后选择陪伴富冈自我放逐到原始丛林密布的屋久岛工作。那里的潮湿和寒冷夺去了雪子的生命;富冈则不得不继续浮云般的幻灭人生。 战争期间林芙美子和同期许多日本作家一样曾亲赴战地写过迎合时局的报道。后来她不断反省战争本质,创作视线投向创痕累累的普通人。《浮云》虽不曾出现“反战”字样,却体现了尤为深刻的战争反思。此作自1949年11月在月刊杂志《风雪》(后转至《文学界》)上连载,1951年4月完成并于同月出版了单行本。1955年成濑巳喜男改编的同名电影,在《电影旬报》20世纪百佳日本电影榜单上名列第二,仅次于黑泽明的《七武士》。
2016年5月5日 想读
中国禁书简史 豆瓣
作者: 陈正宏 / 谈蓓芳 学林出版社 2004 - 1
中国很早就开始禁书。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但战国初期也就是禁书史的开端,幸而那只推行于秦国,而且时间也不长。等到秦始统一全国,焚书坑儒,才制造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浩劫。值得高兴的是:这样残暴的统治到底是无法持久的,统一全国后仅仅十五年,秦王朝就灭亡了。紧接着汉王朝,吸取了秦的教训,在西汉时期的几十年间,对人民的统治较前宽松,汉惠帝时废除了秦代延续下来的“挟书律”,文化政策也比较开明。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却并未禁止百家的著作……
2016年5月1日 想读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 豆瓣
L'Antiphilosophie de Wittgenstein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 校注 沙明 译者: 严和来 译 / 沙明 校 漓江出版社 2014
巴丢虽然在维特根斯坦研究方面不是长期投身其中的专家,他对维特根斯坦的阅读和认识也不能说是足够严谨和全面,但他将维特根斯坦放入这样一个反哲学家谱系的做法,为理解维特根斯坦提供了新的视角,投下新的亮光,尽管这亮光不乏尖锐的批判。巴丢的批判虽然具有争议性,但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仍然保障了他的论证在一定范围内足以自圆其说,并颇具说服力,值得细读。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即对“反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专门研究。巴丢将研究锁定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详尽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数学和语言上的开拓,以及他对传统哲学话语的颠覆,并从一种“潜在本体论”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行动的“反哲学”进行了质疑,引人深思。
2016年4月28日 想读
卡夫卡谈话录 豆瓣
Gespräche mit Kafka: Aufzeichnungen und Erinnerungen
9.3 (9 个评分) 作者: (奥) 卡夫卡 口述 译者: 赵登荣 漓江出版社 2015 - 2
《卡夫卡谈话录》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诺施记述的卡夫卡即兴谈话录,雅诺施比卡夫卡小二十岁,是其同事的儿子,经常去卡氏就职的布拉格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探访他。卡夫卡作为“相当富有的父母的唯一的儿子”和公司法律处处长,一辈子生活在威压当中,其父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性格专横如暴君,对唯一幸存的长子卡夫卡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大学时甚至逼其放弃酷爱的文学专业,改修法律,影响笼罩其一生。
“富二代”的身不由己和小职员生涯的万般无奈,令表面的卡夫卡之下顽强生长着一个文学的卡夫卡。本书谈话发生的时间跨度,在1920年3月底雅诺施初次拜访卡夫卡和1922年7月初卡夫卡退休离开保险公司去疗养之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工间休息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老城环形道的边走边聊,见证了晚年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貌不惊人的“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
2016年4月25日 想读
千面英雄 豆瓣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朱侃如 金城出版社 2012 - 2
《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经典之作。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并从中揭示出相同的英雄原型。内容涉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及流行文化等不同领域,由此构建起坎贝尔独树一帜 的神话学体系,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坎贝尔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将人文价值与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此一洞见。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开辟出更多想象的空间《千面英雄》自1949年问世以来,已启发并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几代学人,并以多种语言在各地出版,行销数百万册。
2016年4月23日 想读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豆瓣
6.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索尔·贝娄 译者: 林珍珍 / 姚暨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著名植物学家贝恩·克拉德事业上成就斐然,生活上却不尽人意。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向往一种纯洁浪漫的爱情,一个共享天伦之乐的传统家庭。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以后,贝恩吃尽了追求女人的苦头。他独身十五年,尔后与一位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妙龄女郎结婚。可这位名医家的独生女并非自己的理想妻子,贝恩内心深处仍有那么一种无以排遣的孤独感。他原想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生活、设计自己,结果却被生活所设计。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静时在祷告中向上帝哭诉:天哪,哀伤更致命啊!
一代文学大师索尔·贝娄第十部小说
一名古怪的俄国文学教授离开巴黎,宁愿和舅舅住在一起
一位植物学界的天才却在遇到女人时成了一文不值的笨蛋
“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
妙笔生花……具备贝娄典型的喧嚣之抒情性。——《华盛顿邮报》
在我看来,索尔·贝娄和威廉·福克纳支撑起了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菲利普·罗斯
2016年4月20日 想读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士与中国文化》由余英时著,是文史哲学生的必读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超越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本书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2016年4月18日 想读
世界电影史(影印第3版) 豆瓣
Film History : An Introduction ,3e
作者: [美]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 /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
风靡海外的电影史教材原文重现
贴近当下、完整周详的畅销经典
★ 畅销世界二十余年,贴近当代读者,被译为中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波斯文等多种语言的权威电影史教科书。美国著名电影电影理论家波德维尔夫妇呕心沥血之力作。
★ 本书从电影诞生之初到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数字电影时代,纵览百余年电影史的风云嬗变及演化。独创的理论架构,全面涵盖主流类型片、动画片、纪录片以及先锋实验电影发展脉络,完整解析电影与社会文化。
★ 新版深度分析梳理中国、印度、非洲等国家及地区的电影史源流,聚焦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文化。影印版完整展现原著风貌,保留索引,方便阅读查询,满足读者研究、学习、收藏的需要。
本书是全球高校影视专业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本电影教科书,从1994 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并修订出版了三个版本。其在内容上浩繁渊博,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从剧情片、纪录片到先锋实验电影,将百年电影发展史娓娓道来;在结构上则力求系统周详、清晰,以年代和国家、地区为坐标,论述各个时期、区域内世界电影的发展动向。
此次影印出版的第3 版,继续扩充对亚、非、拉等地区电影的研究篇幅,增添新媒体时代下的电影文化探讨,体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趋势。同时,保留深度解析等独具特色的板块,在纵向梳理电影发展整体线索之余,又在横向上针对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可谓点面结合。
影印版保留了原著的版式和索引部分,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想要参考、学习和收藏原著的读者们的需要。
2016年4月16日 想读
当爱冲昏头 豆瓣
Wenn Eros uns den Kopf verdreht: Philosophisches zum Seitensprung
作者: [德] 哈洛德·柯依瑟尔 / [德] 欧依根·舒拉克 译者: 张存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英国皇储查尔斯、黛安娜王妃、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皇帝拿破仑、大文豪歌德……这短短的名人录显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劈腿、偷情、不忠、外遇的历史。不管社会阶层或教育程度的高低,不管主导当时的道德、宗教或法律规范为何,每个时代都充斥着通奸罪和逾越当时礼仪规范、千奇百怪的性爱活动,即便是严刑峻法也无法遏止人们在这方面的发展。
以启蒙与解释世界为己任的哲学家们,对于劈腿、偷情、外遇、不忠,究竟有什么看法呢?柏拉图、康德、叔本华、齐克果或尼采,对此提出过什么精辟见解?赞成和反对“忠贞”的理由何在?本书作者有系统地整理出从柏拉图至康德、从尼采至黑格尔的相关文献,一窥耐人寻味且多样性的哲学思辨。两位作者退居幕后,以哲学思想评注家的姿态出现,从大量的文献中梳理出了忠贞和不忠的条件,汇集为精致可口又容易消化的“小点心”,供读者尽情享用。
2016年4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