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反败为胜 豆瓣
Defeat Into Victory: Battling Japan in Burma and India, 1942-1945
作者: 【英】威廉·斯利姆 译者: 蒋经飞 新华出版社 2021 - 5
1942年3月,斯利姆接到远在巴格达的上级司令官电话,要求他三天之内飞往印度。之后英印军总司令部又将其调往缅甸。在那里,仰光刚刚陷落,英国军队艰难脱险,地面和空中两个方面的形势都令人十分焦虑。斯利姆临危受命,出任英缅第1军军长。
当时英军在缅甸存在诸种问题,如空军司令部 设在加尔各答,而陆军司令部设在曼德勒附近的眉苗,斯利姆认为这不利于地面和空中协同作战。繁冗低效的司令部、先后有五个不同的上级司令部轮流负责缅甸的防务和后勤补给、作战指挥一直分离,种种问题一直妨碍着英军的对日作战。此外,还有在丛林战方面训练不足、兵力和装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紧迫的形势下,斯利姆冷静分析作战目标,最终拿定主意,决定反击日军。
从马圭—东敦枝一线的反击战惨败到撤退印度、士气低迷,从接管新组建的英印第15军、厉兵秣马到第一次若开战役的惨败,从科希马战役扭转战局到伊洛瓦底江畔战役的致命一击,最终抢占仰光,打赢最后一战,战事跌宕起伏,斯利姆用高超的指挥艺术、诚恳的反思力、洞察人心的细腻和干脆利落的决断力,从丘吉尔口中的“我不相信一个有着像斯利姆这样姓氏的人能好到哪里去”一步一步成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将领”。
★《反败为胜》“二战”英国名将斯利姆元帅回忆录,军事史界公认的“高级指挥官经典回忆录”。
★《纽约时报》《纽约客》《伦敦标准晚报》《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周刊》一致推荐!《纽约时报》称:“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作者深远无边的卓越视野。”《伦敦标准晚报》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优秀将领的著作。”《纽约客》称:“斯利姆的经验教训都是无价之宝,其是领导力精进之课。”《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周刊》称:“《反败为胜》是一本珍贵的著作,斯利姆正派而又深具魅力……”
★这部回忆录中文版的出版,填补了国内二战史研究方面英军史料的重大空白,对于了解中缅印战区全貌,客观公正评价中、美、英三国军队的历史贡献有着重要价值。
★ 1942年斯利姆临危受命,来到缅甸,连续几年一直经历着一系列失败,以至于丘吉尔声称,“我不相信一个有着像‘斯利姆’(slim,微弱的,单薄的)这样姓氏的人能好到哪里去”。然而,正是这个如你我一般,看似普通、平凡的人,却一步步走上高位,从营长一路晋升为集团军群司令官,带领英军反败为胜,战胜日军。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的人格魅力是什么?他的领导素养是什么?这本书会给予一个全面立体的解答。
斯利姆的经验教训都是无价之宝,其是领导力精进之课。
——《纽约客》
激动人心的故事、条理清晰和扣人心弦的叙事、合理而严谨的情节……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作者深远无边的卓越视野。
——《纽约时报》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优秀将领的著作。斯利姆的阵中实录,透着一丝不苟的坦诚,而且令人深深感
动,读过此书的人都毫不怀疑,他不仅展现了一个军人的形象,而且也是我们之中的一名普通人。
——《伦敦标准晚报》
《反败为胜》是一本珍贵的著作,一本指挥官的自传,与此同时揭示了一位触手可及之人,他正派而又深具魅力……
——《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周刊》
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及军事冒险著作之中,本书必定也能占据一席之地。其展现了丰富的人类洞察力,生动描绘了天赋才能,揭示了战士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军事史上,其他著作很少可以与之并驾齐
驱,更遑论超越了。
——《战场杂志》
最后一役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王义国 / 董旻杰(译校) 中信出版集团 ·新思文化 2018 - 6
【内容简介】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
离德国首都东部不到62公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即将打响,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将化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废墟。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一次,被复仇冲昏头脑的士兵将枪口瞄向了柏林市民,“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这场战役给柏林带来了毁灭性创痛。它不仅导致纳粹利维坦巨兽的垮台,也为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埋下了伏笔。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寻访了20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科涅夫、崔可夫、海因里希等盟军将领,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在冷战局势紧张时期,瑞恩不顾阻挠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不肯公开的档案,最终汇聚成这部用真相震撼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透过战争和政治层面的内核,瑞恩再次将笔端指向生存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不朽著作之一”。
【编辑推荐】
1、 “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非虚构战史典范“二战史诗三部曲”第3部,讲述第三帝国崩溃的真实历史记忆。
2、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3、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4、 国内资深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5、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③,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媒体推荐】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了大量资料,而且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进一步提升了在上一本畅销书《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讲述了纳粹德国在1945年4月最后三周的经历……瑞恩的这本书中,有美国指挥官在看到集中营后难以置信的惊诧,有希特勒藏身之地最后时刻发生的故事,还有无数进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巨著。
——《科克斯书评》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一项罕见的成就……将会让后代获益无穷。
——詹姆斯•A.米切纳(普利策奖获得者)
一部巨著,讲述了终结欧洲战场战事的柏林战役。
——《华盛顿邮报》
历史上没有几场战役能比二战结束前的柏林会战更凶残、绝望、勇敢和骇人,也没有人能比瑞恩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书的每一页上都熠熠生辉地写满了反抗与勇气,以及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壮举。
——亚马逊普通读者
在更为理性的今天,整个人类都应该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瑞恩的这部经典历史、不朽著作,使这份遗产从一个角度得以永远保留了下来。
——王义国(《遥远的桥》《最后一役》译者)
遥远的桥 豆瓣
A Bridge Too Far: The Classic History of the Greatest Battle of World War II
作者: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王义国 / 董旻杰(校译)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7
1944年9月17日,诺曼底登陆后的第11个星期日。
为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结束欧洲战场,志得意满的盟军指挥高层,决心对德军发动一场大胆攻势,代号“市场—花园”行动。这次行动由空降部队和地面装甲部队协同作战,战斗地点选在荷兰境内的阿纳姆市,那里有一座横跨莱茵河的大桥。夺下该据点,盟军就能跨越德国边境最后的天然屏障,直插德国腹地。
17日上午10点整,盟军近5000架战斗机、轰炸机与2596架滑翔机,组成两个巨大的空中队列,以纵深150公里、横贯4.8公里的惊人之势,向荷兰境内的德军阵地压去。二战史无前例的昼间空降突袭从这里正式开启。德国士兵惊恐而又敬畏地注视着35000万名盟军士兵从天而降;渴盼解放的荷兰平民向盟军热烈欢呼,他们确信胜利在望。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接下来将见证的,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蒙受的一次空前惨痛的失败。
《遥远的桥》是描写“市场—花园行动”的典范之作。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坚持用3年时间寻访1200多人,从浩瀚如海的日记、信件、报告中追寻流逝的历史,补全了这场戏剧性战役不为人知的细节。美军王牌第82空降师第504伞兵团抢渡瓦尔河时的悲怆与坚毅,仓皇逃亡的阿纳姆平民面对家乡被炸成“巫婆的大锅”时的悲观与绝望,都从瑞恩的笔端缓缓流出,以冷静克制的力量,再现了这场壮烈的光荣背后令人心碎的悲剧。
【编辑推荐】
1、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2、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3、 国内资深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4、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④,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媒体推荐】
在刻画人的勇气上,没有其他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活灵活现,令人肃然起敬,仿佛身临其境。
——詹姆斯•加文(“市场—花园”行动美军第82空降师师长)
科尼利厄斯•瑞恩以一种凝练有力的风格展现出了这场战争蕴含的经典悲剧的威严与美感。
——《科克斯书评》
战争的景象与声音,危险和冒险犯难,生与死的交织,栩栩呈现。作者以笔扫千军之力,使我们时而恐怖得透不过气来,时而又在轻叹中如释重负。
——《纽约时报》
他的叙事节奏简洁明快,让人心潮澎湃。这场战役每一阶段的戏剧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图书馆杂志》
这场英勇顽强却最终失败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因为科尼利厄斯•瑞恩的这部杰作而被历史铭记。
——《国家评论》
最长的一天 豆瓣
作者: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李文俊 / 陶洁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6
对于亲身经历诺曼底登陆的人来说,1944年6月6日的清晨令人终身难忘。在此之前,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曚昽灰暗的晨光里,庞大的盟军舰队以庄严雄伟、令人生畏的气势,出现在诺曼底海滩的外围。来自英、美、法、加拿大等12个国家的年轻士兵,集结在这里,等候解放巴黎。与他们相对峙的,是希特勒用地雷、拒马、火炮阵地精心布排的“大西洋壁垒”。没人知道壁垒后方的战场会是什么模样,更没有人知道,这一天将对历史进程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长的一天》正是“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史诗”。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用十余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在寻访几乎所有诺曼底登陆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之后,完成了这部二十万字“无一字无出处”的划时代杰作。他将战场上的无名个体放大到足够清晰的倍数,顺着他们的视线去看登陆作战的场景。这种将细节放大到无限,让历史足够真实的呈现方式,使读到本书的每个人都能沉浸其中。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体面对黑暗未知时的恐惧与茫然,体会到深陷绝境时的残酷与绝望;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陪伴我们在低沉暗淡的时光里找回希望。
【编辑推荐】
1、 了解诺曼底登陆不可替代的佳作,“犹如在诺曼底海滩安装了上万个摄像头”,D-Day幸存者与见证人,真实讲述诺曼底登陆的震撼经历。
2、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3、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瑞恩亲历诺曼底登陆,历时十余年完成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历史。1959年该书面市,读者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亲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过什么”。
4、 国内资深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术语翻译专业,不再让读者不知所云;文字流畅易读,具有文学作品一样直指人心的力量。
5、 初版在20世纪60年代面市,立即引起战后世界的震动。
好莱坞斥巨资改编同名电影,美、法、西班牙官方提供武器装备和士兵群演,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指挥官本色出演,刚刚卸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年逾七旬坚持上场出演自己,饱受二战创伤的国家以这种方式,在创伤未曾远离的时候反思二战。
6、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③,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媒体推荐】
我敢肯定在五十年之后,研究D日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将极为倚重这本书。
——约翰•托兰(历史学家,《日本帝国的衰亡》作者)
无论你读没读过有关D日的内容,无论你是否参与过这场战争,你都会像我一样,被这本讲述这段光荣与悲剧历史的书深深震撼。
——詹姆斯•加文准将(诺曼底登陆战美军第82空降师副师长)
作者穷十年之功,完成了这本20万字的真实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证实,每一页都让人訇然心动。
——《时代》
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更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严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个人、世界就处在命运的紧要关头。其实它是一部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作品,一本不仅仅是给军事爱好者读的书。
——《生活》
风格十分接近小说的战争史诗,至今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
——《今日美国报》
这部曲折动人的大师级作品,既是对那些死难者的生动纪念,也是一段扣人心弦、悬念丛生的惊险故事。
——《芝加哥星期日论坛报》
真实到令人恐惧地展现出了战争的模样。D日是英国和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作战行动,而瑞恩先生的这本书完全配得上它的主题。
——《观察家》
瑞恩为完成这部1959年出版的作品,从美国 、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资料、将领日记以及对参与了作战的无数士兵和平民的访问中,搜集了大量信息。本书既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可靠记录,也是对经历过D日作战的人们的生动刻画。
——《图书馆杂志》
《最长的一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备受评论和市场的宠爱。出版之后的几年内,这本书便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售达千万,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它曾经引发过(新闻界)的革新。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1945年的六个月 豆瓣
Six Months in 1945:FDR, Stalin, Churchill, and Truman--From World War to Cold War
作者: [美]迈克尔·多布斯 译者: 董旻杰 / 王小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2
德国败亡会造成一个局面:美国和苏联是仅剩的两股能够相互抗衡的力量……历史和地理的规律将迫使两大势力进行一场力量的考验,可能是在军事上,也可能是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阿道夫·希特勒,1945年4月2日。
当1945年2月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相会于雅尔塔时,希特勒的大军纷纷溃败,盟军胜利在望。三巨头希望擘画一幅战后持久和平的蓝图,却在一个又一个无法回避的冲突中造就了长达44年的欧洲分裂。盟军并肩作战近4年的政治联盟,一夕之间面临土崩瓦解。
1945年的六个月见证了20世纪历史上最为戏剧性的场景:柏林的决战、罗斯福的离世、丘吉尔的落选、对德国科技遗产的瓜分,以及日本遭到的核打击。两军在欧洲心脏地带会师的同时,盟国领导人在欧洲就开始了影响力的角逐。
《1945年的六个月》出色、生动地捕捉到了这一幕幕历史的转折,记录了在铁幕徐徐落下时的地缘政治裂变。
零年:1945 豆瓣
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
8.8 (37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几乎史无前例。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这部作品布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书中,作者信手拈来地谈及亚欧两地的影视艺术作品。也许没有人比伊恩•布鲁玛更适合撰写《零年》这本书了,这是他的力作。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基根 译者: 小小冰人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场几近完美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彻底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出色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超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二战中这场最重要的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zui为宏大的登陆作战,它的成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殊死搏斗。《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5日)》从英美两国艰难确立作战计划讲起,独辟蹊径地剖析了上述六国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桌面下的博弈,除了紧张的战斗场面,本书还将诺曼底登陆的幕后全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 豆瓣
作者: [英]乔纳森·诺思 译者: 姚军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 - 7
丛书介绍:指文图书正版引进的世界军服图解百科系列,聚焦于历史上数个重要的时期,如罗马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19世纪中的重大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以精美的图文,介绍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民族的军服、兵器、战术。该系列不仅是难得的军服目录,也是展现各个时期内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的壮丽画卷。
本书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英国、美国、德国、苏联及其他盟国与轴心国》是一本以二战各参战国军队制服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囊括战争多方面题材的图解百科。书内含有超过600幅有关二战时期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波兰、挪威、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日本、芬兰、克罗地亚、匈牙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军官及士兵制服、装具、武器、徽标,以及作战地图的精美插图,或是摄自战场的实拍照片。此外,本书在图文并茂介绍各国军队制服装备的同时,也对这场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新的科技技术发展与进步有所涉及,从多个不同方面对二战进行了广泛的描写。
2022年1月20日 已读
全彩印刷,看着过瘾,有意思的是,里面专门有一节是关于中国军队的军服介绍,更有意思的是,中国这一节里还专门有一段是关于共产党军队的军服介绍,并且还配了彩色插图。
二战 全彩 军服 历史 指文图书
战争的逻辑 豆瓣
作者: 苏肄海 新华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以德国的历史为主线,详述了自19世纪后半叶至二战期间欧洲各大国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首次以普法战争为起点解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作者并未详细描述诸多战争过程,而是侧重从历史、战略、外交、技术、经济等宏观角度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剖析大国战争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