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945年的六个月 豆瓣
Six Months in 1945:FDR, Stalin, Churchill, and Truman--From World War to Cold War
作者: [美]迈克尔·多布斯 译者: 董旻杰 / 王小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2
德国败亡会造成一个局面:美国和苏联是仅剩的两股能够相互抗衡的力量……历史和地理的规律将迫使两大势力进行一场力量的考验,可能是在军事上,也可能是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阿道夫·希特勒,1945年4月2日。
当1945年2月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相会于雅尔塔时,希特勒的大军纷纷溃败,盟军胜利在望。三巨头希望擘画一幅战后持久和平的蓝图,却在一个又一个无法回避的冲突中造就了长达44年的欧洲分裂。盟军并肩作战近4年的政治联盟,一夕之间面临土崩瓦解。
1945年的六个月见证了20世纪历史上最为戏剧性的场景:柏林的决战、罗斯福的离世、丘吉尔的落选、对德国科技遗产的瓜分,以及日本遭到的核打击。两军在欧洲心脏地带会师的同时,盟国领导人在欧洲就开始了影响力的角逐。
《1945年的六个月》出色、生动地捕捉到了这一幕幕历史的转折,记录了在铁幕徐徐落下时的地缘政治裂变。
零年:1945 豆瓣
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
8.8 (37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几乎史无前例。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这部作品布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书中,作者信手拈来地谈及亚欧两地的影视艺术作品。也许没有人比伊恩•布鲁玛更适合撰写《零年》这本书了,这是他的力作。
灰皮书,黄皮书 豆瓣
作者: 沈展云 花城出版社 2007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出版了一大批外国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一律以灰色、黄色、蓝色、白色、绿色等单一色调作书衣,时人称为“灰皮书”、“黄皮书”等。“皮书”的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堪称奇特的景观。
本书通过个案,对“皮书”出版作了大致的描述;由出版及于外国文化历史,引导读者从旁门走向世界。
目录
1/小引:何谓“皮书”
1/关于“皮书”的集体记忆
24/苏维埃政权的早期斗争
76/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虚幻
105/赫鲁晓夫的“新纲领”
125/斯大林女儿流亡记
180/吉拉斯笔下的斯大林
192/社会批评的角色
238/另外一种声音
273/“老大哥”和卫星国
313/铁托时代的政治风云
348/马尔库塞与波普尔论战记
366/用什么代替恐惧?
381/同意的革命
399/罗易的革命往事
437/参考书目
440/后记
2022年1月20日 已读
必须五颗星,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非常深远,它让我从一个二十郎当岁的小粉红,第一次有了怀疑态度。“啊,原来他们告诉我的,并不是全部,他们掩盖了什么?”尤其是书中关于苏联的章节,真是让当时年幼无知的我,茅开顿塞,苏联的这些林林种种,过去我们不也是一样吗?既然苏联不对,为什么我们就对?
中国 历史 文化 文革 灰皮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 豆瓣
作者: [英]乔纳森·诺思 译者: 姚军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 - 7
丛书介绍:指文图书正版引进的世界军服图解百科系列,聚焦于历史上数个重要的时期,如罗马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19世纪中的重大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以精美的图文,介绍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民族的军服、兵器、战术。该系列不仅是难得的军服目录,也是展现各个时期内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的壮丽画卷。
本书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英国、美国、德国、苏联及其他盟国与轴心国》是一本以二战各参战国军队制服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囊括战争多方面题材的图解百科。书内含有超过600幅有关二战时期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波兰、挪威、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日本、芬兰、克罗地亚、匈牙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军官及士兵制服、装具、武器、徽标,以及作战地图的精美插图,或是摄自战场的实拍照片。此外,本书在图文并茂介绍各国军队制服装备的同时,也对这场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新的科技技术发展与进步有所涉及,从多个不同方面对二战进行了广泛的描写。
2022年1月20日 已读
全彩印刷,看着过瘾,有意思的是,里面专门有一节是关于中国军队的军服介绍,更有意思的是,中国这一节里还专门有一段是关于共产党军队的军服介绍,并且还配了彩色插图。
二战 全彩 军服 历史 指文图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 豆瓣
作者: [英]乔纳森·诺思 译者: 刘萌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 - 4
丛书介绍:指文图书正版引进的世界军服图解百科系列,聚焦于历史上数个重要的时期,如罗马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19世纪中的重大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以精美的图文,介绍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民族的军服、兵器、战术。该系列不仅是难得的军服目录,也是展现各个时期内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的壮丽画卷。

本书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德国、奥匈及其他协约国与同盟国》是一本给人带来良好视觉体验,同时也保证了专业性的军服百科指南。书内含有超过550幅有关一战时期英国、法国、沙俄、德国、奥匈帝国、美国、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塞尔维亚及蒙特内哥罗、罗马尼亚、希腊、日本、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加拿大、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亚非殖民地、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军官及士兵制服、装具、武器、徽标,以及作战地图的精美插图,还有150多张摄自当年,清晰真实且堪称时代烙印的战场实拍照片。本书从战前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出发,深入剖析这场战争在欧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对其中的重要战役作了精辟论述和总结,并具体分析介绍了参战军队的指挥结构、作战部署、战术应用、各国军队的参战动机,以及身处战斗前线的士兵的作战经历等精彩内容。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豆瓣 谷歌图书
9.4 (19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 2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第一章讲述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重点在斯大林的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说明在保障苏联的远东战略利益的条件下,斯大林希望东北亚地区保持稳定状态,以维持根据雅尔塔协定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地缘结构。
第二章讲述中苏同盟建立特别是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明,中苏条约谈判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理解不同,主要不是毛泽东在莫斯科受到了冷遇和屈辱,而是斯大林被迫对中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这一让步,将导致苏联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使其在远东乃至亚洲的战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开始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三章讲述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主要是斯大林对金日成想要用武力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这一计划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过程。与第二版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同,这里的重点首先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斯大林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决策动机。这一节完全是新写的,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推断的逻辑漏洞或史实错误,并进一步论证了笔者自己的推断——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保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第四章讲述中国出兵朝鲜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的背景把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出兵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由于条件变化而导致的毛泽东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的变化。同前一章一样,这里的重点也是历史叙事,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动机。从条件和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决策动机是多重的,并且有所变化,既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有的是临时处置,有的则贯穿始终。从总体上讲,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持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一节基本上也是新写的。
第五章讲述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层面中国与朝鲜之间发生的诸多分歧和矛盾中,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泽东,这说明毛泽东的出兵决策实现了其根本目标。因此,这个决策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
余论讨论中国在1951年初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问题。这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性失误并不在于出兵朝鲜的决策,而在于没有适时收兵,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并因此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过于沉重的代价。
普法战争 豆瓣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conquest of France
作者: (美) 杰弗里·瓦夫罗 (Geoffrey Wawro)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6
★ 关于普法战争的权威之作
★ 深入挖掘欧洲和美国的众多档案材料
★ 成就了这部令人震惊的、权威的、详实的普法战争史
【内容简介】
1870-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惊惧于普鲁士在1864年普丹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大胜,以及俾斯麦的政治野心,希冀通过战争让普鲁士臣服。1870年7月两军开始动员,这场战争显然已经是“箭在弦上”。普鲁士及其德意志同盟的军力两倍于法军。不过,巴赞元帅麾下的“老兵”已然是战场传奇,不可等闲视之。他们经验丰富,更配备了当世最为精良的步兵武器“夏塞波”步枪。俾斯麦、毛奇筹谋已久,拿破仑三世、巴赞各怀心事,法国一路溃败,从格拉沃罗特、色当的血腥战役,再到卢瓦尔河和巴黎的残暴收官,这场战争始于政治谋略,终于政治谋略。
经过普法战争,战败的法国经历了自我革新,共和观念深入民心;胜利的德意志,形式上实现了统一,然而其帝国体制只会推动军国主义集团的崛起,将德意志的发展同战争与扩张相联结。在作者看来,究竟谁赢得了普法战争,答案不像看起来那般简单。
【本书获誉】
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权威之作,研究精湛且引人入胜。本书以俾斯麦和拿破仑三世为主角,塑造出那个时代的璀璨群星。这本书展现了普法战争对于现代世界的重要性,也令现代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迈克尔·贝施洛斯,《征服者:罗斯福、杜鲁门与希特勒德国的毁灭,1941-1945》
瓦夫罗将广博素材同敏锐洞见融为一体,在这个已经被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的作品主宰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论题上,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见解。本书可与霍华德的那部经典比肩。
——丹尼斯·肖沃尔特,科罗拉多学院历史学教授
不仅是对于普法战争,还包括对于欧洲大陆以及19世纪的研究,本书都可谓熠熠生辉。杰弗里·瓦夫罗给我们讲了一个宏大的故事。
——里克·阿特金森 ,《破晓时的军队》,普利策奖得主
深蓝帝国 : 英国海军的兴衰 豆瓣
Empire of the Deep: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Navy
作者: [英]本·威尔逊 (Ben Wilson) 译者: 沈祥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9 - 10
本书获誉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Bestselling book of Sunday Times )
英国亚马逊·英国海军全史畅销书(The bestselling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avy)
Wilson enviably combines a gift for rattling narrative with the lucid expositions of shifting laws, ideas and arguments.
-Boyd Tonkin, THE INDEPENDENT
威尔逊的笔力令人艳羡,他能笔调迅捷地穿梭于权威论述、观念和论据,既引人入胜又纲举目张。
——博伊德•托金,《独立报》
Empire of the Deep by Ben Wilson is an engaging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avy from King Alfred to the Thames pageant at last year's Diamond Jubilee.
-CHOICE MAGAZINE
本•威尔逊的《深蓝帝国》书写了从阿尔弗雷德国王到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之间引人入胜的故事。
——《选择杂志》
Wonderfully stirring. The tale Wilson has to tell is so exciting, and the bravura with which he recounts it is so infectious, that his case becomes irresistible.
-David McKie, THE GUARDIAN
文气激荡,摄人心魄。此书所述之史激情满溢,威尔逊讲史感染力十足,他的著作有一股无可阻挡的魅力。
——大卫•麦凯,《卫报》
Wilson has a flair amounting almost to genius.
-Hilary Spurling, THE OBSERVER
威尔逊有着天才般卓绝的洞察力。
——希拉里•斯伯林,《观察家报》
Wilson’s ability to tackle great issues…with such assurance and perception suggests that he is a rising star.
- Max Hastings, SUNDAY TIMES
威尔逊讲述大事件的能力……既严谨信实又精辟洞达,他是冉冉上升的新星。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长久以来,英国只是处于欧洲边缘的三流海洋国家,其岛屿四周的海面上全无法纪可言,各种灾厄接踵而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岛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屡次战胜来自四面八方的海上威胁。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英国稳坐海洋霸主之位,成为统治世界海洋的强大贸易帝国。最终,它在20世纪丧失这一霸权,其海洋帝国的史诗画上了句点。
《深蓝帝国》讲述了从阿尔弗雷德大帝到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之间的英国海军全史,同时,它也是一部英国文化史和帝国史。
大缠斗:国共生死较量(丛书名:重新发现中国;《财经》图书) Goodreads
作者: 黄道炫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4 - 12
十年内战,国共两个政党在武装冲突中都实现了本身力量的发展壮大。当然,共产党在苏维埃革命初期的壮大,更多还是利用着国民党内部的冲突,在其缝隙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空间。随着国民党中央基本完成对政权的控制,并集全力对付中共,新生的共产党政权毕竟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中共离开东南这一国民党核心区域,避开锋芒,选择长征之路,实在情理之中。不过,大概令中共和蒋介石都始料未及的是,中共在失败的阴影下,长途跋涉到达西北后,意外地在这里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缝隙。在国民党中央力所难及的陕甘地区,中共既完成了和张学良、杨虎城的接触,从而绷紧了西安事变的利矢;更重要的是,身处西北这一地域,为抗战爆发后中共挺近华北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共在抗战时期建立敌后根据地的大门。如果不是处于西北、华北这样国民党中央无法直接控制的区域,又背靠苏俄,恰在日苏潜在对抗中处于掎角前沿这样一个地位,抗战的路径会是怎样一个样子或许尚未可知。
【目 录】
序言 历史的天机
苏联之手
两种革命
何以燎原
围剿棋局
革命萧瑟
放水长征路
西路悲歌
远东三国志
共图易辙
西北联合
西安不安
蒋介石的背影
1935:ࢲ
冷杉溪 第二季 (2018) 豆瓣
Tannbach Season 2
8.6 (7 个评分) 演员: 克雷蒙斯·施伊克 / 马蒂娜·格德克
A story of one village in Germany at the end of m.ysgou.cc WW2.
冷杉溪 第一季 (2015) 豆瓣
Tannbach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冷杉溪
8.3 (31 个评分) 导演: Alexander Dierbach 演员: 亨丽埃特·肯夫里乌斯 / Jonas Nay
片名是Tannbach,这是个虚构的农村小村庄的名字,按德语音译可翻译为“塔恩巴赫”,按意译可翻为“冷杉溪”(注:冷杉是一种针叶树,常用作圣诞树),但在电视剧播映时,也可能会用其它的片名。
据介绍,Tannbach这个村庄座落于德国东南部巴伐利亚州和北部连接的图林根州的接壤地带。这个地区在二战即将结束时,先是由美军占领,后又被苏军占领,最后在分别建立西德(全称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东德(全称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家时,这个地方被划在了边界上,在该村中间流过的溪流变成了界河。以二战末期和1945至1952年的战后时期为时代背景,突出选择了三个家庭的成员,以及其他居民、战俘、逃兵和纳粹投机分子等各种人物,在村中,穿行往来于两岸的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之间,发生和展开了形形色色的各种故事。
2022年1月4日 看过
好看!慢热的剧。第一集看了N个月。后两集一口气。千万不要觉得第一集拖沓就弃了,这样你将错过后两集的精彩。
冷战 历史 德国 电视剧
柏林孤影 (2016) 豆瓣
Alone in Berlin
7.7 (29 个评分) 导演: 文森特·佩雷斯 演员: 艾玛·汤普森 / 丹尼尔·布鲁赫
其它标题: Alone in Berlin / Jeder stirbt für sich allein
本片由法国家喻户晓的俊男级跨界导演文森特-佩雷斯执导。1964年出生的佩雷斯,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红极一时,主演的经典作品包括了《芳芳》《玛戈皇后》等等。佩雷斯很早就显示出了导演方面的才华,1992年和1999年有两部作品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短片单元。2002年,佩雷斯拍出了长片处女作《天使的肌肤》,2007年又执导了《秘密》。本片是佩雷斯投资规模最大,也是第一次入围A类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
《柏林孤影》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柏林。工人阶级夫妇奥托和安娜把自己唯一的独生子送上了战场。不幸的是,儿子在惨烈的战争中身亡。这对夫妇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纳粹党的极权统治。很快,他们的行动被发现,受到了盖世太保的追捕和威胁。这部以小视角反映大主题的二战题材电影,吸引了不少重量级明星参演。曾以《霍华德庄园》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英国演技派女演员艾玛-汤普森,出演一个伤心的母亲;曾以《杀手没有假期》获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布莱丹-格里森,扮演坚强的父亲。曾在《再见列宁》中大放异彩,并以《极速风流》艳惊好莱坞的丹尼尔-布鲁赫,将和两大老戏骨飚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