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2016) 豆瓣
8.4 (351 个评分)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演员: 蔡国强 / 吴红虹
其它标题: 蔡国强:天梯 / 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艺术家之一蔡国强的首部电影纪录片。既是一个从中国出发、成为具国际影响力艺术家的励志故事,也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人的追求和精神。
本片由奥斯卡金奖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耗时两年,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北京、浏阳到家乡泉州,遍访艺术家的工作现场及其亲友、工作伙伴和专家,无限度深入蔡国强的工作和生活,并从数千小时的珍贵历史影像素材撷取精华,讲述蔡国强 80 年代从泉州出发,30 年来在五大洲不同文化间成长,并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享誉全球的爆破艺术家。纪录片中也揭露他壮观艺术背后的另一个真实—内心的脆弱、挣扎、妥协,和对家人、故乡、祖国土地深厚内敛的家国情怀。
影片主线《天梯》—— 一座500米高的金色焰火梯子嘶吼着拔地而起,与无垠宇宙对话。这是蔡国强少年时代仰望天空、摸云摘星的梦想,二十多年来在世界不同地方屡试屡败,却从未放弃。2015年6月黎明,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在国内技术专家和当地数百村民的帮助和见证下,他再次一搏,把《天梯》作为献给百岁奶奶和家乡的礼物……
莫扎特传 (1984)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Amadeus
8.6 (437 个评分) 导演: 米洛斯·福尔曼 演员: F·默里·亚伯拉罕 / 汤姆·休斯克
其它标题: Amadeus / 阿玛迪斯(台)
本片从一个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萨里埃利(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饰)是维也纳音乐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视甚高的他自从遇到了莫扎特(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饰),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烧不能平息。莫扎特总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乐作品赢得全场惊叹,他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成了传颂千古的经典。
萨里埃利对莫扎特又羡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经发展到几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业上一次次的从中作梗——故意缩短歌剧的上演周期,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着丧父之痛时给他无情的精神折磨。贫穷虚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写就遗作《安魂曲》,一代大师35岁就与世长辞,留下不朽作品。而萨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结局。
2020年12月31日 看过
两个半小时简直太短了,正如莫扎特的人生。我等凡人,对待天才,大抵也就只能这样仰望一下了。有同学说看到睡着,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莫扎特的笑声略魔性啊,不过很好玩。 @2017-03-16 20:14:01
1984 人物 奥斯卡 经典 美国
人间草木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周宁 商务印书馆 2009 - 10
《人间草木》内容简介:这本学术随笔写四组人物,马礼逊和柏格理、苏曼殊和李叔同、托尔斯泰和马克斯。韦伯、梁济和王国维,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或理论,而是因为他们的人生。他们是些亲切而又高贵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绝望中爱,在希望中死去,带着精神的闪光。这闪光不仅让我们看见他们,并在他们身上看到自我;也让他们彼此看见对方,在灵性上相互照应,从世俗通往神圣。
2020年12月31日 已读
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终于认识到了宗教的意义吧。然而,作者的论述其实是个陷阱,读者需要保持充分的警惕。 @2018-10-15 20:56:53
2018年10月15日 评论 宗教与理性 - 这本书讲述人的生死问题,最大的意义还是让我明白了宗教于人的意义。 严重的时刻 作者认为马礼逊虽有传道精神,但却想不明白,或者不愿意去想自己一生所为的意义,以传教来麻痹自己,以苦修来接近上帝。伯格理远离那个时代的战火与政治纷争,做到了谦逊、爱人、奉献,而非陷于政治泥淖,做出因渴望传教而带来的“恶”,他真正做到了传教士的本分,不问人种、文化,将基督精神传入黔西大地。后来在石门坎建立学校、医院,很多人受洗,也培养了大批人才,算是大功德。只是建国后,所有光辉伟业毁于一旦,作者想问不知长眠于彼地的伯格理作何感想,毕竟他们的努力与爱,末了留下来的不过是孤独、无奈,某种深痛,甚至绝望。 然而,在我看来,历史太宏大了,一个人能做的实在是有限,难道还能妄想改变历史吗?悲剧是因为没有选择,“爱”真的可以拯救一切吗?善意地把一个人带给上帝,那也是功德啊。有时候,贡献不问大小的。不过,我倒是很喜欢文末引用的里尔克那首诗,录于此处——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人间草木太匆匆 这一组说的是苏曼殊和李叔同的人生。苏曼殊的人生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生性敏感、家庭不幸、生逢乱世,这样的人本来就是要做诗人的。虽然他诗写得不好,可是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首诗啊(此处的诗意生活是真正的诗意生活,并非李子柒那种穿着古风衣服做饭型的所谓的‘诗意’),他像培尔·金特一样做大旅行,轻率地出家,随意地过活,生性飘渺无所依归,写一篇可以用来当精神疾病分析教材的《断鸿零雁记》,他渴望爱,又不自主逃避,耽于想象,纠结、痛苦,最后黯然离世,到了也没有真正获得自由。李叔同是本书中作者唯一赞扬的人,少年得志,中年家境衰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最后平淡安详地离去,获得最后的安宁。 读到此处,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李叔同要出家,以前总觉得他们是傻子,在家出家不是一样的思考,一样的修行吗?然而并不是。他们看到生命的缺憾而彻底舍弃,因为痛苦已经让人绝望。所以平淡地放弃一切世间之物——教职、财产、妻孥,由审美生活的境界跨入宗教境界,审美的人觉悟到虚空,贪恋生命,最终被虚空击毁,不够坚决勇敢,也不够绝望;而宗教的人已经走到了绝望的镜头,他们“虽存犹殁,向死而生”,自然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是终点,未尝不是开头。 天堂的风暴 托尔斯泰是接受了现代启蒙的、充满了理性的文学巨人,生活优渥,家庭幸福,中年之后也开始思考死亡。他的理性让他不相信宗教,但是理性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他决定自己成为神,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爱上远方的、抽象的人民——而他们真正出现在面前时,又暴露出“思想的惊人的贫乏与极端含糊”了,他把“人民”当作自己的救世主,而真正站在人民面前时,他自己就成了神。但他自始至终无法割舍留恋的东西,害怕也只是停留在害怕层面,终极还是虚伪。即使他死前选择出走,不过是自娱自乐的行为艺术而已。马克思·韦伯喜欢托尔斯泰,也理解托尔斯泰的问题,但作为德国人,他选择了用理性去压制这个念头,压制本性中的浪漫与激情,这些最终转变为变态的政治热情。最后,他疾病缠身地死去,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 我想,我们这代人,或者,我们中国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托尔斯泰的困惑。在我们的唯物世界里,既没有中医所说的“气”,也没有所谓的“上帝”,自从尼采说上帝已死之后,这个世界就不再有神了。保持理性就无法信服宗教;信服宗教,就无法保持理性。毕竟,这个世界从夸克到宇宙,都有物理理论可以解释,上帝的位置,又在哪里呢?然而,对于能思考的人来讲,人生、生命、死亡,必然需要解释,在科学的尽头,也没有答案。放弃了理性的人,可以在上帝的怀抱里得到安宁,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变成了托尔斯泰一样的怪胎,只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却不知道衣服里面没有皇帝,或者说,不愿承认。我想,我终于明白了李修缘、牛顿为什么选择皈依宗教了。 昨天误入两个教堂,恰好都在做礼拜,我进去一坐下就被喊起来唱圣歌,周围都是虔诚而充满热情的脸,一曲完毕人们慷慨地予以他人祝福,那一刻,我是羡慕他们的。纵然历史上太多因为宗教纷争带来的恶,但他们也带来爱和平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争斗未尝不是考验。 剩水残山供一死 梁济是梁漱溟的父亲,清朝遗老,觉得到了民国大家人心浮躁,世风日下,希望以一死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怀,当然,他没有做到。虽然他的死没有达到目的,但对自己来说未尝不是一个交代,我很喜欢他遗书的题目——《别竹辞花记》,非常眷念,非常温柔。王国维跟屈原差不多,被时代裹挟着前行,性格犹疑不能决断,所以最后唯有一死。 本书的陷阱 最开始我打开此书,作者开始讲马礼逊的故事,我十分担心落入心灵鸡汤的窠臼,还好事实上并没有。不过本书算是人物评传的形式,作者攫取了大量的史料,引用了丰富的文章,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不算太客观,部分段落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对于不了解文中人物的读者而言,一切都有失偏颇,很容易附和作者的观点。所以,在阅读时应当保持充分的理性与客观。
人物 人间草木 散文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