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0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女人与母亲 豆瓣
La question féminine, de Freud à Lacan
作者: [法]马科斯·扎菲罗普洛斯 译者: 李锋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
“女人需要什么?”对此,弗洛伊德和拉康有着不同的回答,弗洛伊德的回应是成为理想化的母亲,拉康的回应则是成为欲望的对象。
为了在弗洛伊德和拉康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作者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的人类学的重要文本进行研究,对之进行批判,运用大量社会学、人类学的材料,利用学科交叉所带来的他者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本优秀的、探讨女性问题的、精神分析人类学著作,值得精神分析领域的专业人士或对中国的女性问题希望获得有深度思考视角的人加以参考。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女性观点做过认真梳理的著作鲜见,本书尤为难得。
性审判史 豆瓣 Goodreads
Sex and Punishment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伯科威茨 译者: 王一多 / 朱洪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本书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性审判案件为引导,向读者展现了整个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为真实的一面,同时亦清晰地呈现了西方法律的发展轨迹。
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审判结果,实则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乃至人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反映着西方各个国家在各个不同时期中的真实社会形态和人民生活现状,甚至对当今牵涉到性案件的审判,都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像我们一样疯狂 豆瓣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8.6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亿森·沃特斯 译者: 黄晓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2020年12月31日 已读
弃。作者似乎认为西方体系下命名的心理疾病都是扩大营销的效果,患者在全球化条件下自适应这些量表和症状,而一切所谓的西方标准治疗方法都是徒劳无功的,最好还是采取本地土法治疗。这些观点,我实在不能苟同,标准化疾病当然是有利询证和规范治疗的,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区分压型,本地化量表,而不过分是质疑这些疾病是否是陷阱,毕竟现在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健康模式了好吗? @2018-10-27 16:54:14
心理学 成长 社会学 科普 精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