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0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乳房 豆瓣 Goodreads
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
7.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伦斯·威廉姆斯 译者: 庄安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2
本书从一个母乳喂养孩子的故事开始,新手妈妈弗洛伦斯无意中发现母乳除了拥有各种美好成分之外,竟还含有许多环境毒素。这些原本不该出现的工业化学物质为什么会跑到自己的乳房和乳汁里?身为一名科普记者,弗洛伦斯在惊愕之余着手探究,她前往美国各大癌症研究中心、环境政策研究所以及新西 兰的乳房研究实验室等机构,和众多科学家、人文学者交流,从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环境史的角度解读乳房,关心现代生活如何改变我们的乳房,我们的健康。
法式诱惑 豆瓣
La Seduction: How the French Play the Game of Life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伊莱恩·西奥利诺 译者: 徐丽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9
法国,魅惑、优雅之国,她的一举一动总能轻易引领时尚的风潮;她以美酒美馔、窈窕佳人诱惑世人。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伊莱恩·西奥利诺以外来人之姿,深入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探究法式诱惑的真相,她告诉我们,诱惑不是法国与生俱来的风姿,而是世世代代法国人精心研习、打磨的生存技能。
法国人不但创造了充满情趣的消磨时间方式,更将它带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小到诱人嗅闻的馥郁香氛,引人流连的浪漫花园,让人爱不释手的精巧物品,舍不得结束的美妙对话,大到政治选举、全球权力角逐。
诱惑成了法国的生活哲学,甚至非官方的意识形态。
然而,西奥利诺亦敏锐指出,这场诱惑游戏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诱惑发展到极致是否会衍生一种“反诱惑”?
《法式诱惑》在引领读者全方位领略法国风情的同时,又能让读者保持批判的距离,实为了解法国当代文化的经典指南。
2021年1月6日 已读
写了这么一本书就已经输了,跟《艾蜜莉在巴黎》一样,是小土包本包了。法式诱惑在于那种漫不经心的挑逗,绞尽脑汁去写这些真是一点也不诱惑。
文化 法国 社会
裸女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戴斯蒙德·莫里斯 译者: 施棣 新星出版社 2010 - 8
《裸女:女性身体的美丽与哀愁》是一本关于进化、社会学和女性身体研究的书,它引领全球女性重新认识真实的自我。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研究,运用事例和数据分门别类地描绘出女性身体各个部位的历史,及其在各种文化习俗、种族、地域的合力下完成的“内在变革”,展现了经过上千万年进化而来的、隐藏在女性身体里的完美结晶和不为人知的身体秘密。
与弗洛伊德研究人类非常行为不同,著名的动物学家莫里斯侧重研究人类的正常行为,他站在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将人安置在人类进化历史的经纬之中观察、解剖、透视、阐述现代人的行为。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脏话文化史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Most Foul
7.6 (17 个评分) 作者: 露丝·韦津利 译者: 颜韵 文汇出版社 2008 - 2
为什么在某些国家,暗示某人跟他的骆驼有超友谊关系还不至于出麻烦,但若对人家母亲的道德水平表示鄙夷,就绝对会让你被踢出国门?一度仅限于足球场或产房的骂人话,如今已登堂入室,令若干优雅人士大为惊恐,但其他人则似乎都不堪介意。
作者路丝·韦津利以诙谐风趣的角度探究此一演变过程,解析我们语言中一些多采多姿词句的起源。韦津利不以英语划地自限,探讨“坏”字词是否也出现在其他语言,以及骂人话有哪些文化差异。
这是一本诙谐风趣、独树一格的书,探究以字词震惊、冒犯、侮辱、逗乐、夸大、发泄、传递深刻情绪的种种力量。作者鲁思·韦津利写出了历来语言学家之不敢言。对脏话研究详尽,引人入胜,笔调幽默,充满有趣的历史和好笑的轶事。
百年衣裳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袁仄 / 胡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8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其变化之速、之烈,是以往各世纪难以企及的。在此期间,中国人的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垂衣裳而治天下”,中国历朝严格的服饰制度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满清入关,直接带来了中国服饰的重大变化,20世纪的前十年,男人还是长袍马褂为主,女人则是满汉融和的清式服装。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服制》法令,西式服制列入法令,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纪元。20年代,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他常穿一种新式服装,既以他命名的“中山装”,同时,服装出现了精彩纷呈的迹象。而真正出现精彩纷呈的,是30年代,尤其是女装,过去的旗装,成为有腰身的旗袍,还有学生装、西装、连衣裙……50年代,终止了原来的服装进程,建立了一种新的“时尚”,简朴服饰和审美意识影响了以后几十年……改革开放以后,蓝灰人流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作者在谈服饰变化时始终与时代变换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们审美与历史的关系,还知道许多我们不知或从注意过的东西。
2020年12月31日 已读
资料非常详实,甚至详实到琐屑,配图也很精彩,总体来说值得一读。全书以1950年分界,前面是精致旧世界,满清繁复的镶滚绣花,民国是衣领袖口面料开叉变来变去的旗袍;后半本与其说是服装史,倒不如说是政治史,才知道有列宁装人民装红卫兵装的区别。改革开放后文化断层,大家都瞎穿,不过90年代流行的“儿童风貌”“怀旧风格”现在又流行回来了。不由得感叹人的记忆真是短暂,最多也就能上溯30年,很多事情时间久了,也就以为没发生过了。 @2018-11-30 09:51:00
文化 服饰 民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8.1 (308 个评分) 作者: [澳]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 译者: 席玉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 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2020年12月31日 已读
本就不该对此类“极简”书籍抱有太多期望,何况要讲的还是一团乱麻的欧洲史?本书并未试图理清欧洲历史发展,而是讲述了不同时期国家及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规律,太浅了些,更适合初中生读。欧洲奠基于希腊罗马,教会保存了文化也制约了发展,地形分散让异族入侵成为常态,同时也带来活力——这些都是老调重弹,讲得也并不好,倒是对拉丁文之美有了一点印象。 @2018-10-30 22:58:48
历史 文化 欧洲 科普
耳畔流光 豆瓣
作者: 李芽 2015 - 1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最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当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地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
2020年12月31日 已读
本书系作者博士论文改编而成,整体考证详实,配图精美,在介绍首饰的同时亦阐明其文化背景。原始社会人们戴玦是象征生殖器,宋以前不戴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宋强调失节事大,故穿耳缠脚,游牧民族没有固定住所,所以喜爱金银嵌宝,蒙古王国打通中西,明朝开始亦喜如此。汉族讲究君子温润如玉,尚天然,故宝石多不打磨,后世脱落较多。按照生理原因来说,性兴奋时耳垂脖颈充血,耳坠项链亦取其意。《金瓶梅》中众人穿金戴宝,且极尽繁奢,并无半点保留,笑笑生应是想要展现其俗。 @2018-10-18 23:24:17
历史 文化 设计 首饰
来份杂碎 豆瓣
CHOP SUEY: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德鲁·科伊 译者: 严华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 - 3
原版《来份杂碎》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俗学术书,记录了中华饮食文明随大量中国移民到达美国后的发展历史,立场中立,可读性强,视角独特,资料详实,对读者了解近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中餐对美国本土的影响,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爱好历史的读者甚至可以在本书中发现许多具有娱乐性的文献。
书中提及的各类史料、文献、插图,均来自纽约公共图书馆、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小弗兰克·梅尔维尔纪念图书馆、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等多家美国著名图书馆藏,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
自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到达中国广州起,中国的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眼帘。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与中国文化随着一波又一波华人移民的到来,在美国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美国文化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一种中国人并不熟悉的美式中餐文化。时至今日,美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了40,000家。
从食物的角度看,中餐在美国经历了从“舶来食品、穷人食品、快餐食品”到“本土食品、精细食品、文化食品”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华人群体在美国也同时经历了从“外来人、开荒人、边缘人”到“华裔美国人、文明人”的过程。作者安德鲁·科伊正是将中餐在美国的历史与中国移民在美国200多年的奋斗过程相结合,呈现出一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未曾想见却又真实动人的历史画卷。
--------------------------------------------------
本书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美国社会与中餐的相互影响,并囊括了一系列迷人的美食轶事与历史趣闻。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探讨了美国人的中餐情结,予人知识,发人深省。
——巴诺书店评论
根据美食作家科伊所述,美国人对于中国茶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以前,而我们对于如何拿筷子的困惑也持续了同样长的时间。在这部简短而浩瀚的著作中,科伊讲述了美国人与天朝上国及其民众,以及中餐之间的曲折故事。该书与它的主题一样,针对一个大话题所做出了全面丰富且掷地有声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科伊的历史故事总是出乎人的意料,其间充满了大量的逸话趣闻。
——《书单》
作者参考了许多在美国的资料,研究很有力度,内容也有趣且充实,尤其是尼克松访华那一部分。
——《图书馆报》
美国人对于中餐的爱恨纠葛都在这部研究透彻、生动易读的书中铺陈开来。其中一些美国人对于华人及中餐的误解令人捧腹,还有一些则让人震惊。
——《金融时报》
人间草木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周宁 商务印书馆 2009 - 10
《人间草木》内容简介:这本学术随笔写四组人物,马礼逊和柏格理、苏曼殊和李叔同、托尔斯泰和马克斯。韦伯、梁济和王国维,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或理论,而是因为他们的人生。他们是些亲切而又高贵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绝望中爱,在希望中死去,带着精神的闪光。这闪光不仅让我们看见他们,并在他们身上看到自我;也让他们彼此看见对方,在灵性上相互照应,从世俗通往神圣。
2020年12月31日 已读
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终于认识到了宗教的意义吧。然而,作者的论述其实是个陷阱,读者需要保持充分的警惕。 @2018-10-15 20:56:53
2018年10月15日 评论 宗教与理性 - 这本书讲述人的生死问题,最大的意义还是让我明白了宗教于人的意义。 严重的时刻 作者认为马礼逊虽有传道精神,但却想不明白,或者不愿意去想自己一生所为的意义,以传教来麻痹自己,以苦修来接近上帝。伯格理远离那个时代的战火与政治纷争,做到了谦逊、爱人、奉献,而非陷于政治泥淖,做出因渴望传教而带来的“恶”,他真正做到了传教士的本分,不问人种、文化,将基督精神传入黔西大地。后来在石门坎建立学校、医院,很多人受洗,也培养了大批人才,算是大功德。只是建国后,所有光辉伟业毁于一旦,作者想问不知长眠于彼地的伯格理作何感想,毕竟他们的努力与爱,末了留下来的不过是孤独、无奈,某种深痛,甚至绝望。 然而,在我看来,历史太宏大了,一个人能做的实在是有限,难道还能妄想改变历史吗?悲剧是因为没有选择,“爱”真的可以拯救一切吗?善意地把一个人带给上帝,那也是功德啊。有时候,贡献不问大小的。不过,我倒是很喜欢文末引用的里尔克那首诗,录于此处——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人间草木太匆匆 这一组说的是苏曼殊和李叔同的人生。苏曼殊的人生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生性敏感、家庭不幸、生逢乱世,这样的人本来就是要做诗人的。虽然他诗写得不好,可是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首诗啊(此处的诗意生活是真正的诗意生活,并非李子柒那种穿着古风衣服做饭型的所谓的‘诗意’),他像培尔·金特一样做大旅行,轻率地出家,随意地过活,生性飘渺无所依归,写一篇可以用来当精神疾病分析教材的《断鸿零雁记》,他渴望爱,又不自主逃避,耽于想象,纠结、痛苦,最后黯然离世,到了也没有真正获得自由。李叔同是本书中作者唯一赞扬的人,少年得志,中年家境衰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最后平淡安详地离去,获得最后的安宁。 读到此处,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李叔同要出家,以前总觉得他们是傻子,在家出家不是一样的思考,一样的修行吗?然而并不是。他们看到生命的缺憾而彻底舍弃,因为痛苦已经让人绝望。所以平淡地放弃一切世间之物——教职、财产、妻孥,由审美生活的境界跨入宗教境界,审美的人觉悟到虚空,贪恋生命,最终被虚空击毁,不够坚决勇敢,也不够绝望;而宗教的人已经走到了绝望的镜头,他们“虽存犹殁,向死而生”,自然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是终点,未尝不是开头。 天堂的风暴 托尔斯泰是接受了现代启蒙的、充满了理性的文学巨人,生活优渥,家庭幸福,中年之后也开始思考死亡。他的理性让他不相信宗教,但是理性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他决定自己成为神,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爱上远方的、抽象的人民——而他们真正出现在面前时,又暴露出“思想的惊人的贫乏与极端含糊”了,他把“人民”当作自己的救世主,而真正站在人民面前时,他自己就成了神。但他自始至终无法割舍留恋的东西,害怕也只是停留在害怕层面,终极还是虚伪。即使他死前选择出走,不过是自娱自乐的行为艺术而已。马克思·韦伯喜欢托尔斯泰,也理解托尔斯泰的问题,但作为德国人,他选择了用理性去压制这个念头,压制本性中的浪漫与激情,这些最终转变为变态的政治热情。最后,他疾病缠身地死去,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 我想,我们这代人,或者,我们中国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托尔斯泰的困惑。在我们的唯物世界里,既没有中医所说的“气”,也没有所谓的“上帝”,自从尼采说上帝已死之后,这个世界就不再有神了。保持理性就无法信服宗教;信服宗教,就无法保持理性。毕竟,这个世界从夸克到宇宙,都有物理理论可以解释,上帝的位置,又在哪里呢?然而,对于能思考的人来讲,人生、生命、死亡,必然需要解释,在科学的尽头,也没有答案。放弃了理性的人,可以在上帝的怀抱里得到安宁,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变成了托尔斯泰一样的怪胎,只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却不知道衣服里面没有皇帝,或者说,不愿承认。我想,我终于明白了李修缘、牛顿为什么选择皈依宗教了。 昨天误入两个教堂,恰好都在做礼拜,我进去一坐下就被喊起来唱圣歌,周围都是虔诚而充满热情的脸,一曲完毕人们慷慨地予以他人祝福,那一刻,我是羡慕他们的。纵然历史上太多因为宗教纷争带来的恶,但他们也带来爱和平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争斗未尝不是考验。 剩水残山供一死 梁济是梁漱溟的父亲,清朝遗老,觉得到了民国大家人心浮躁,世风日下,希望以一死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怀,当然,他没有做到。虽然他的死没有达到目的,但对自己来说未尝不是一个交代,我很喜欢他遗书的题目——《别竹辞花记》,非常眷念,非常温柔。王国维跟屈原差不多,被时代裹挟着前行,性格犹疑不能决断,所以最后唯有一死。 本书的陷阱 最开始我打开此书,作者开始讲马礼逊的故事,我十分担心落入心灵鸡汤的窠臼,还好事实上并没有。不过本书算是人物评传的形式,作者攫取了大量的史料,引用了丰富的文章,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不算太客观,部分段落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对于不了解文中人物的读者而言,一切都有失偏颇,很容易附和作者的观点。所以,在阅读时应当保持充分的理性与客观。
人物 人间草木 散文 文化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译者: 林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人文传统(一) 豆瓣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Volumes 1&2)
作者: 格洛丽亚·K.费尔罗 (Gloria K.Fiero)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 1
世界数十所大学人文系经典教材
800余幅艺术珍品图像全部自原作拍摄而成,到世界各大博物馆游览一遭的享受
著名教育机构麦格希公司荣誉出品
畅销全球二十余载
外研社全新引进第六版
英文原版 中文注释
《人文传统(一)史前文明——中世纪(全彩插图本)》旨在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和研究世界文明的脉络,呈现“人文”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整合之美,时间从史前时期到中世纪,内容涵盖世界范围内从宗教到文学到艺术的各领域文化,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人文传统世界。本套书的英文版由全球顶级教育出版机构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出版。本套丛书自从1992年面世以来,至今已改版六次,是国外诸多大学人文系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