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
余英时访谈录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陈致 中华书局 2012 - 3
余英时先生于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此奖项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先生,请余先生畅谈学术与人生,内容颇丰。前面两篇曾先后在《明报》发表,第三篇是应中华书局要求,为本书做的专访。附录两篇,之一是刘梦溪先生访问余先生的《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之二是余先生自撰《我走过的路》。这两篇对深入了解余先生生平与学术都非常有益。
午夜的幽光 豆瓣
作者: 林贤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思想,是穿过人生与世相的一道幽光,能让昏昧的心灵豁然开朗。思想者的文字,是社会大幕下一道刺目的闪电,能映照出思想者卓然挺立的身姿。本书即是这样一部透析知识分子喝知识的警世之作。批判、自由、正义、宽容……所有知识分子捍卫的价值,在作者雕刻刀般的笔下,——得到呈现。

题记
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
穿过黑暗的那一道幽光
对称:在纳粹的阴影下
在奈保尔与萨义德之间
萨义德:丧失之痛
奥威尔:政治、艺术与自由
奥威尔:书的命运
为宽容而斗争
后奥斯威辛写作
米沃什的根
包围凯尔泰斯
穿粗布衫的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
盗版与地下印刷
法布尔与他的昆虫共和国
性、群众、法西斯
《现代性与大屠杀》
有一种书用道义书写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三部书
鲁迅:反抗者的精神文本
《人间鲁迅》修订版后记
纪念李慎之先生
《文学中国》:序言,或一种文学告白
序《紫地丁文丛》
序《忍冬花诗丛》
思虑中国 豆瓣
作者: 李宗陶(采写) 新星出版社 2009 - 3
一次成功的采访,与其说取决于被访者的水平和口才,不如说看记者肚子里有多少货色。作为《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笔,李宗陶的成功,来自于她的灵感加好学。
灵感是先天的,天资愚笨,后天再如何努力,也终究有限。看她采访录中那些知性与感性交错的好问题,就明白这个女孩的灵性。她出生于书香之家,命运的阴差阳错,却让她读了一所工科学校。毕业以后弃工就文,改行当记者。没有受过新闻系的刻板规训,反而让灵性尽情发挥,淋漓尽致。
不过,灵气再足,也有挥霍一空的时候。好在她对文学、历史与宗教哲学有近乎膜拜的热忱。买书、读书、写作,成为她最大的癖好。她的每一次采访,都做足了功课。事后将录音全部整理出来,沙里淘金,提炼出最出采的篇章,如同王世襄老人下厨,一斤菜要掐掉七两,只留那一点点嫩尖,炒成美肴。
——许纪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