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类仰望星空时 豆瓣
The Human Cosmos:A Secret History of the Stars
作者: 乔·马钱特 译者: 宋阳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6
每个人都有一颗仰望星空的心。古往今来,仰望星空的时候,人们在想什么?发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是否改变了物质世界、改变了思想、改变了对生命的认识?繁星、宇宙到底怎样塑造、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与文明进程?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书选择了历史上人类仰望天空的12个时刻(即本书的12章:神话,土地,命运,信仰,时间,海洋,权力,光,艺术,生命,外星人,意识),故事从西方物质宇宙的兴起讲起,进而叙述物质宇宙如何主宰我们的生活。这条故事线的起点是最早的岩画和环形石阵,中途会谈到信仰、民主、科学等伟大传统的诞生,终点是寻找外星生命以及人类最近的太空和虚拟世界之旅——探索这些时刻如何塑造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今天的世界、你我。 本书得出的结论是:星空、宇宙是我们在艺术、科学和生活中最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古往今来,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天空变化规律,始终支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类对时间与空间、权力与真理、生存与死亡的思考。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现在是到了重新仰望星空的时候了。 本书带我们穿越时空,进行了一场太空探索与人类文明发展之旅,天穹与人类历史在这里交汇。本书将改变我们对星空的看法,重新认识人类对天空的迷恋是如何塑造了并且正在塑造人类文明,并思考天空的奥秘未来如何继续吸引人类的目光,激发人类的好奇心,催生无尽的想象,促进永无止境的创新。
2022年10月17日 想读 马钱特则在本书中回顾了人类的宇宙观——他选取了历史上人类仰望天空的12个时刻,从最早的、承载了人类对宇宙本质和生命起源最初思考的岩画和环形石阵开始,谈到信仰、民主、科学等传统的诞生,并来到更为晚近的对外星生命的探索和太空之旅。在本书中,被抽象了的数学时空网格再度被人类的经验填满。
历史 宇宙
乐园之丘 豆瓣
7.7 (39 个评分) 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 译者: 王晚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3
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看点】
1.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梳理厌女的根源及世界范围内父权制的形成历史。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出,父权制社会正是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那么厌女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以厌女为核心机制的父权制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米尼克•希珀教授在这本书中做了精彩的回答。本书内容不仅是对《厌女》一书的呼应,而且补充回答了诸多《厌女》中没能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且更具世界性的视野。
2.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
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作者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并提醒女性,重新掌握有关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3.解释了社会上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具有广泛的话题性及重要社会意义。
2021年里,因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事件不断,一再引发有关性别暴力、性别偏见、生育困境、家庭主妇无价值感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世界各地的起源神话切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女性精准辨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撑。
4. 2021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重点推荐作品,作者的分享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
【名家推荐】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的《乐园之丘》是关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特质的一部现象级著作。本书检视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有关女性身体部位的图案,从古代的各种谜团到当代社会文化话语中的图案都包括在内。作者敏锐地指出,一些关于女性的信息是从男性的角度被提供和收集的,而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和性别特质的观点,其表达则被长期“消音”。女性的特性被物化为私人财产。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念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强化和巩固而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它还揭示了女性自身如何被关于女性身体的男性话语所误导,这一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对于女性身体的情感混杂着权力、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渗透了人们关于这一话题所述说、书写的一切。有关女性身体的男性角度的机制和形成,其过程贯穿人类历史。本书十分精彩地揭露了这一过程,并借此熟练地展现和探索了两性的权力与无权。通过这一有力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本书不仅修正针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父权偏见,也重新申明,性别特质是赋予女性权力和女性赋予自身权力的源泉。
——张晓红,深圳大学副校长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认为它对男性和女性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读物。我一直向周围所有的女性朋友推荐它,它已经成为我们在家庭餐桌上常常讨论的话题。
——睿墨涵,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主持人
2022年10月17日 想读 本书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米尼克·希珀是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神话和跨文化研究,书中她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从乳房、阴道到经血,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拥有权力,最终又被无情剥夺——在创世传说中,夏娃失去了生命创造者的地位;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
历史 女性主义
时尚及其社会议题 豆瓣
Fashion and Its Social Agendas:Class,Gender,and Identity in Clothing
作者: [美]戴安娜·克兰 译者: 熊亦冉 译林出版社 2022 - 2
过去有句话说是衣服打造了男人(女人),而今天依然如此吗?如果是,那服装所传达的信息多年以来又是如何改变的?戴安娜·克兰将法国、英国和美国的服装变革历程进行了全面且详尽的比较,并以此向我们演示了衣服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是如何变化的。
今天的时尚设计师们需要在一个时刻受到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等影响的全球化市场中工作。潮流的引领者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灵感往往来源于一般大众,而且大多数流行趋势都十分短暂。克兰指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都是构建其衣橱的重要依据。
2022年10月17日 想读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其中又以“衣”与“食”为重,我们常说人如其食,那衣服呢?我们每天的穿着,无论是随意还是精心搭配,在多大程度上定义了我们?本书援引法国、美国和英国的案例,探讨了19世纪工业社会和当代后工业社会中的时尚和着装选择,阐述时尚和着装的差异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表征。

在美国文化社会学家戴安娜·克兰看来,服饰在身份的社会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饰及其相关话语的变化,表明了社会关系的转变以及不同社群之间的张力关系,它们以各种方式体现在公共领域之中。
历史 时尚
甜蜜的世仇 豆瓣
That Sweet Enemy:Britain and France, The History of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作者: [英]罗伯特·图姆斯 / [法]伊莎贝尔·图姆斯 译者: 冯奕达 2022 - 6
●海权VS陆权!理性VS浪漫!改革VS革命!从第二次百年战争到欧盟,英伦三狮与高卢雄鸡300年的爱恨情仇
●启蒙运动、美国和拉美的革命、俄罗斯帝国的衰落、两次世界大战、现代中东的形成、非洲疆界的划定、欧盟的成立,甚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背后都有英法两国对抗、竞争、交流、合作的影子!
●一对史学家伉俪跨越英吉利海峡爱情的结晶!厘清现代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托尼·朱特、施展推荐。
1066年,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自此,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大国的命运便纠缠在一起。两国在中世纪曾打了一场百年战争。到了1689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加入对抗法国“太阳王”霸权的大同盟战争,战火在两国间重燃。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两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的权柄,先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交手,战争舞台从欧洲延伸到了北美、印度,乃至全球。最终,海洋强权英国战胜了大陆强权法国。
从1815年至今,两国不再是敌人,但多数时候也并非朋友。它们曾在克里米亚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并肩战斗,曾在苏伊士危机中紧密合作,但也曾因法绍达危机再次走到了战争边缘,曾因竞争欧洲共同体的领导权而貌合神离;面对昔日战友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英国人选择隔岸观火;面对昔日救命恩人被经济危机折磨,法国人仍然对英国入欧说不。
300年来,两国的竞合不仅塑造了彼此的民族认同,而且震动了世界。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拉丁美洲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现代中东的形成、欧洲共同体的成立,甚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背后都有英法两国对抗、竞争、交流、合作的影子!本书回顾了从光荣革命到21世纪初300多年的英法关系,书中不只有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还有思想与文学、旅游与美食、体育与时尚;不只有国家层面的互动,还有民间的交流。跨越英吉利海峡流动的不光有丘吉尔、戴高乐、卢梭、伏尔泰、休谟等大人物,还有向往异国风情的旅人、寻求工作机会的工匠、流行文学出版商、刺探商业情报的间谍等各色普通人。
本书是两位史学家跨越英吉利海峡婚姻的结晶,二人研究英国史、法国史和英法关系史数十年,功力深厚,对于各种史料可谓信手拈来。全书充满了英式幽默与法式浪漫,除了展示两人的共识外,还毫不回避两人的分歧,堪称一部关于现代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
【编辑推荐】
●从1688年光荣革命至21世纪初,英伦三狮与高卢雄鸡300多年的战与和、爱与恨、情与仇。世界历史上一段经典、复杂的大国关系,绝非敌人或朋友那么简单.!明面上剑拔弩张、兵戈相向,背地里可能暗通款曲;表面上情同手足、生死与共,私下里可能恶言相向。第二次百年战争的战火,挡不住启蒙思想的跨海峡交流!刚刚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并肩战斗,马上又为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暗中较劲!一生与英国较量的法国皇帝拿破仑,被英国打败后曾想要在英国了却余生!相恶又相怜,相爱又相杀!爱中有恨,情中有仇!高潮迭起,反转不断!一本翻开后根本就停不下来的书!
●厘清现代300年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洋洋洒洒1000多页,从政治、战争、经济、思想,到流行文学、时尚、体育、美食、娱乐乃至性文化,无所不包!既有国家层面的互动,又有民间的交流!登场的不仅有拿破仑、丘吉尔、戴高乐、伏尔泰、卢梭、雨果等大人物,也有向往异国风情的旅人、寻求工作机会的工匠、外国文学出版商、刺探商业情报的间谍、时装设计师以及社交名媛等各色普通人。跨越英吉利海峡流动的不仅有军队、武器、条约、金钱、技术,还有书籍、文物、足球甚至是爱情和婚姻!
●读懂英国,才能读懂法国!有了法国,才有了英国!海权VS陆权!理性VS浪漫!改革VS革命!两国的冲突塑造了彼此的民族认同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英国向法国输出了足球、自行车等运动,法国向英国输出了高级料理;伏尔泰的《英格兰书简》在法国大卖,王尔德在巴黎的一间咖啡馆灵光一现完成了《莎乐美》。三个世纪的旅游观光、异地而居、相互学习,让人经常难以一眼认出什么属于英国,什么属于法国。两国就是这样相异又相似,想了解一方,必须要了解另一方!
●震动全球、塑造现代世界的英法关系!大到启蒙运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拉丁美洲革命、西班牙帝国和葡萄牙帝国的解体、俄罗斯帝国的衰落、印度的命运、奴隶制的废除、现代中东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非洲国家疆域的划定、欧盟的成立,乃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小到西班牙女王的婚姻、太平洋小岛的归属、世博会的举办以及卢浮宫的文物收藏,背后都有英法两国对抗、竞争、交流和合作的影子!
●一对史学家伉俪跨越英吉利海峡爱情的结晶!两位作者功力深厚,对于外交档案、警方报告、名人名言、文学作品、坊间小报、回忆录、私人信件、旅游指南、影视剧本等各种史料可谓信手拈来,对于其他历史学家的相关作品和观点也了然于胸。行文流畅洒脱,字里行间结合了法式浪漫与英式幽默,保证学术性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
●国际知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沈坚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宏图教授,《枢纽》作者施展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安德鲁·罗伯茨,坎迪尔历史奖得主、哈佛大学历史系马娅·亚桑诺夫教授等学者力荐!《洛杉矶时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荐读!
●绝非枯燥的纯文字书。图文并茂,100余幅图画和讽刺漫画,提升阅读体验。数十个插入板块,以宏观叙述为主的同时,增加了微观史的角度,关注历史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每部分后面还设有“结论与异见”栏目,既展现两位作者的共识,又毫不回避两位的分歧甚至是针锋相对,引人深思。封面背面有大事年表,进一步缕清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专家及媒体推荐】
英法300年的关系史不仅改变了这两个国家本身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美国的建国、欧洲的整合和非洲的殖民无不受此影响;此书以通俗生动的笔法完整地讲述了这两个国家300年交往中爱恨情仇的故事:有误解、猜忌、冲突和战争,也有互相欣赏、和解和结盟;此书运用了史学研究上的新成果和新视野,除了叙述外交和军事关系,内容也涉及大量的文化交流:食物、时尚、体育运动、文学、音乐和浪漫生活。一书在手,专家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史学爱好者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沈坚,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纵观300年之英法关系,战争与和平、竞争与合作、一体与分离、欢乐与悲歌在两国关系史上交替上演,谱就了色彩斑斓的精彩画面,也留下了值得反思的历史遗产。令人高兴的是,英法两国历史学家共同携手为我们贡献了这部杰作,此书不单梳理了英法相互缠绕的历史,也是对各自民族特性的洞察,与对历史未来指向的深思。
——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英法两国不同的哲学思想,两国发生的两场改变世界的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都缔造着现代世界;英法关系更曾长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的轴心。同样,两国在思想、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竞争和交流,也引领着全球的时尚。读懂英法两国关系史,可以帮我们厘清认识现代世界的一条重要线索。这本关于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是把握这条线索的入口。
——施展,学者、《枢纽》作者
一本精彩的书,博学且睿智,充满了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比许多关于“民族塑造”的鸿篇巨著更能说明英国人的特征、法国人的特征和民族认同。我非常喜欢它,希望它能成为经典。
——托尼·朱特(Tony Judt)
集智慧和学术于一身的书……正如图姆斯夫妇愉快展示的那样,书中有一股深厚的感情潜流……本书抓住了两国关系核心里那种奇怪的、持久的矛盾情绪。
——本·麦金泰尔(Ben Macintyre),《泰晤士报》专栏作家、《间谍与叛徒:改变历史的英苏谍战》作者
一项关于三个世纪爱恨关系的杰出研究……可读性很强。
——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拿破仑大帝》作者
在本书中,一对史学家伉俪(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法国人)记录了两个相互依存的国家的共同历史——从悲剧到闹剧,从政治到性再到体育。图姆斯夫妇的宏大叙事既是对欧洲最典型的一对双边关系的解读,也是一场欢快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之旅。
——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坎迪尔历史奖得主、《自由的流亡者》作者
从路易十四和争夺欧陆霸权的斗争,到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围绕欧洲一体化的新的谋求欧陆霸权的斗争,图姆斯夫妇创作了一部重要的、风格平易近人历史分析作品。
——朱迪丝·弗兰德斯(Judith Flanders),白金汉大学高级研究员、《维多利亚时代》作者
文笔很好,研究也很透彻……关于18世纪的竞争……和拿破仑战争,你想知道多少就有多少……这是一本令人满意和充满智慧的书,充满了各种信息,其论断发人深省。
——西蒙·赫弗(Simon Heffer),白金汉大学研究型教授、《凝视上帝:大战中的英国》作者
宛如史诗,启迪人心,引人入胜……一部典范作品……堪称英法关系版《战争与和平》。
——安迪·马丁(Andy Martin),BBC撰稿人、剑桥大学法语讲师、《小说家拿破仑》作者
本书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即使是那些自认为对两个国家都了如指掌的人也会享受其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这本扼要、公正的书是由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共同完成的。而且他们两个人似乎都很有幽默感,这样挺好的。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文笔娴熟,研究细致……充满了细节和趣事。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这本伟大的书中人物和事件众多,当然也少不了战争、外交、政治、条约、革命和反叛。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文字精辟,事实丰富,有许多漫画插图,一本非常有趣的英法关系史……两位作者成功展示了英法关系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
——《格拉斯哥先驱报》(Glasgow Herald)
2022年10月17日 想读 1689年,英国加入了对抗法国“太阳王”霸权的大同盟战争。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战火从未停歇,1815年,拿破仑败给了包含英国在内的反法同盟,两国之间战事告一段落。此后英国与法国虽不是敌人,但多数时候也算不上是朋友。从光荣革命至今的300余年里,英法两国的竞争与合作不仅塑造了彼此的民族认同,对世界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是夫妇,夫是剑桥大学法国史博士,妻出生于法国,剑桥大学英国史博士。从政治、战争、经济、思想,到流行文学、时尚、体育、美食、娱乐甚至性文化,图姆斯二人将英法两国300年来的爱恨情仇细细道来。书中既有英式幽默,也充满了法式浪漫,在每部分的“结论与异见”栏目中,两位作者不仅分享彼此的共识,针对分歧也毫不妥协。再加上100余幅图画和讽刺漫画。是本学术大部头,但读起来不失趣性。
历史 大部头 英法
豆瓣
作者: [法国]弗洛朗·凯利耶 译者: 黄荭 译林出版社 2022 - 1
贪吃,是一种罪吗?
一部饱览贪吃众生相的美食文化史
探讨千百年来人类与吃、吃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
大饱眼福!200余幅珍奇油画、讽刺画、珍本插图呈现视觉盛宴
大快朵颐!山珍海味、刀叉盘碟,色香味俱全奏响感官的交响曲
大开眼界!历史趣闻、民间逸事,成为餐桌上最懂吃的文化老饕
————
从希腊神话中由佳肴美酒构筑而成的极乐世界,到中世纪魔鬼引诱人们纵情堕落的嗜酒暴食;从17、18世纪“精致菜肴”的出现,到如今人们对食疗养生和时尚瘦身的狂热追求……本书引领我们踏上一场穿越古今的美食之旅,去探寻极富暧昧色彩的七宗罪之一——贪吃的历史,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2022年10月18日 想读 从希腊神话里的极乐世界,到中古时期魔鬼引诱堕落的纵酒暴食。“贪吃”在17-18世纪有了率真、贪嘴、讲究美食的特质。如今,健康饮食与对纤细时尚的狂热追求,也使贪食以另一种世俗化的形式,从20世纪蔓延到我们的周围。贪吃是虚荣的美食艺术,还是备受鄙视的暴饮暴食?为什么贪恋美食会被视为纵情自私呢?

本书作者法国作家、历史学家弗洛朗·凯利耶以历史角度谈论“贪吃”及“美食”,带领读者偷窥历史上奇形怪状、奇风异俗的贪吃场景。从希腊神话到童话世界,从中世纪到现代,作者带领我们探讨贪吃与文化的变迁。
历史 文化 美食 贪欲
地址的故事 豆瓣
THE ADDRESS BOOK: What Our Street Addresses Reveal About Identity, Race, Wealth, and Power
作者: [美]戴尔德丽·马斯克 译者: 徐 萍 / 谭新木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2 - 1
◎编辑推荐
★荣获众多奖项与推荐:《时代周刊》2020年必读书单、《出版人周刊》年度十大好书、《kirkus书评》年度非虚构好书、Goodreads选择奖2020年历史传记类年度图书入围、Porchlight商业图书奖入围,亚马逊编辑推荐非虚构佳作,《卫报》《华盛顿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女士杂志》《书单》推荐,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年度选书……
★角度独特,热点话题:通过街道地址与门牌编号的由来、演变与内涵,切入城市的“历史”与“现在”、风俗与民情,探索与思考身份政治、种族隔离、贫富差距与权力角逐等在当下广受关注的议题。
★全球视野,取材多元:横跨美、欧、非、亚各洲十余个国家与城市,从文献资料到口述访谈,讲述令人身临其境的故事。
★版权出售英国、匈牙利、韩国、中国台湾等
◎内容简介
街道地址有什么用?这是个少有人想过的问题,即使有人思考,大多也会认为街道地址的作用是保证准确投递邮件、让人们收到包裹,或者让旅行者不会迷路。《地址的故事》告诉我们,地址在历史上扮演了更深刻、更复杂的角色:给单个房屋编上号码的做法始于18世纪的维也纳,当时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导人玛丽亚·特蕾莎下令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臣民在城市中能够找到方向,而是为了征税和征兵;19世纪的伦敦,约翰·斯诺博士利用该市刚创造的房屋编号查明了一次霍乱流行的来源和传播路线;作者还对印度、韩国和爱尔兰的地名进行考察,追溯这些国家创建、纪念和在某些情况下禁止使用街道名称的不同方式……
本书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街道地址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在十余座世界闻名、影响力巨大的重要城市中走访和搜集资料,研究人们如何描述自己生活的地方,以及这种描述说明了什么。这些令人着迷的人物与历史,揭示了街道名称、房屋编号怎样与人们的身份、阶层、种族有关,为什么它们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它们关系到命名的权力、隐瞒的权力并且决定谁重要谁不重要的权力,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何在。
◎媒体&名家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有地址?这一问题是本书的核心。这本书对世界各地的街道名称的起源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研究显示除了准确地分发邮件之外,地址还具有更大和更邪恶的目的。她对德国、加勒比海地区、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街道名称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址不仅根据他们居住的地方,而且根据他们是谁来组织人们。作者通过自己引人入胜而又深思熟虑的表达,将地点、权力和身份联系起来,对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了严格的审视。
——《时代周刊》
这是一次有趣的探索,旨在追溯我们所居住的道路名称的起源和含义。作者在访谈中看到许多鼓舞人心的好管闲事者,他们的愤慨、好奇心和雄心壮志促使他们去面对那些被冷漠官僚机构所忽视的问题。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回答了很少有人考虑过的问题:为什么街道地址很重要?作者将深入的研究与巧妙的写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轶事相结合,阐明了街道地址的巨大影响,以及没有地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这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作者清楚地表明投递包裹只是地址的重要性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今日,整个人类历史上皆如是。
——《kirkus 书评》
作者流畅的叙述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个面向的重要性。她介绍了一系列了不起的社会运动人士、历史学家和艺术家,这群人的工作与街道地址的演变和意义产生交集。这部令人回味的历史著作用全新的视角展现其主题。
——《出版人周刊》
作者迷人的研究充满了对于地址如何影响全世界人们的洞察力。
——《卫报》
在一个过分强调不存在阶级差异的国家出版了一本批判阶级差异的重要著作。
——《华盛顿邮报》
阅读戴尔德丽·马斯克对磨坊巷和马丁·路德·金街的深入研究,你会意识到这些地理标志是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以及它们对从社会的正常运作到财富、贫穷和民主所有问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之外这还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从对城市网格历史到对努力给印度贫民窟提供地址的非政府组织的实地考察,马斯克让我们对人类寻找彼此的努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并窥见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书单》
本书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且高度贴合时下话题。推荐给所有读者,尤其是通俗历史和政治的爱好者。
——《图书馆杂志》
我们街道的故事就是我们城市的历史。作者揭示了隐藏在街道名称中的故事是如何令人着迷和迷惑,就如同这座城市本身和那些把那个地方称为家的人们一样。
——珍妮特·萨迪-汗(Janette Sadik-Khan)任职于布隆伯格慈善机构,前纽约市交通运输部专员
《地址的故事》是一部经过深入研究的作品,它揭示了我们以看似平凡的方式为街道命名、为房屋和建筑物编号背后令人惊讶的历史和意义。对于城市学家和所有对城市、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作者
亚当·戈普尼克指出:“城市就是它们的街道。”街道不是城市的血管,而是它的神经系统,它积累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看,街道地址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还反映了它的思想,甚至是它的思维方式。在郊区的无序扩张中,大多数人都住在不知其名的街道上,或者住在根本没有适当街道地址的停车场上,这并非偶然。在这本生动而发人深省的书中,作者揭示了隐藏在我们将自己和他人置于社区表面之下的多层意义。
——杰夫·斯派克,城市规划师,《可行走的城市:市中心如何一步步拯救美国》Walking City: How Downtown Can Save America, One Step at a Time 作者
我曾希望《地址的故事》能改变我对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视、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的思考方式。我没想到它会如此改变我对生活本身的思考方式。
——汤姆·范德比尔特,《交通》Traffic 和《你可能也喜欢》You MayAlso Like 作者
戴尔德丽·马斯克的书就在我们的大街、小巷、大道和林荫道上。一部关于命名史的经典,丰富、复杂、引人入胜。
——西蒙·加菲尔德《地图之上:追溯世界的原貌》On the Map: A MindExpansion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 Works 作者
2022年10月18日 想读 根据万国邮政联盟网站显示,地址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最廉价方式之一,它有助于人们获得信贷、投票权和全球市场。但这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有地址?难道只是为了寄邮件和投递包裹方便吗?作者看到我们为街道命名、为房屋和建筑物编号的行为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意义。如本书副标题显示的,地址簿里隐藏着身份、种族、财富与权力密码。街道的命名权背后是权力,“谁拥有给街道命名的权力,就拥有塑造历史的权力,和决定谁重要或者谁不重要的权力”。而如果我们认真追究地址的更改规律,也可以发现一段段的历史故事,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留下的痕迹。不论是复古和创新的纠缠,还是守旧与革命的交锋,在相似或者截然不同的街道命名方式里,历史默默地留下了痕迹。
历史 种族 财富 贫困 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