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
午夜将至 豆瓣
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 所属 作品: 午夜将至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多布斯 译者: 陶泽慧 / 赵进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华盛顿邮报》《圣路易斯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1962年的10月正值冷战的高峰,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相互扞格,几近核冲突的边缘,而其焦点就在于如何处置古巴境内的苏联导弹。《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迈克尔•多布斯的这部“编时史”作品,记录了这几个紧张的日子里的时时刻刻,揭示出我们曾经离世界毁灭是多么近在咫尺。
本书首次披露的如下内容均扣人心弦,包括赫鲁晓夫企图摧毁美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的计划;古巴境内的苏联核弹头的处理办法;以及一架迷路至苏联上空的U-2侦察机的精彩故事,而彼时正是导弹危机升级至顶峰的时刻。
《午夜将至》的笔触尽管犹如一本惊险小说,但它对这段被小阿瑟•施莱辛格称作“人类历史上最为危急的时刻”的描述参考了最详尽的研究材料,同时还是这场古巴导弹危机的定调之作。
“精彩非凡……情节扣人心弦,堪比任何小说。多布斯真是位无懈可击的学者和记者。”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我本以为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书已经写到头了,可这本写得真好。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前美国国务卿
“本书发人省醒……洞见颇丰,必将改变专家对待这段历史的看法,亦将对新一代有所教益。”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纽约时报书评》
“对导弹危机的描述引人入胜,分秒入微。同样的题材无出其右者。”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作者
2021年8月21日 已读
古巴导弹危机,总体上比较客观,作者对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关键时刻的理智都给予正面评价。虽然美苏双方的领导人都努力走好了钢丝,但在两边都有一堆战狼和小粉红的情况下,其实那13天内随时都可能像一战那样一不小心就擦枪走火打了起来,而拥有核武器的时代,大国之间直接正面干架绝不会像一战、二战那样,仅仅【只死】几千万人,地球文明曾离毁灭只有一步之遥。
冷战 历史
红潮风暴 (1995)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Crimson Tide
7.8 (49 个评分) 导演: 托尼·斯科特 演员: 丹泽尔·华盛顿 / 吉恩·哈克曼
其它标题: Crimson Tide / 赤色风暴(台)
内容描述苏联发生政变时,叛变者控制了一个核子飞弹基地,威胁要攻击美国。美国政府急命阿拉巴马号核子潜艇准备反攻,但就在是否要下达攻击令的关键时刻,潜艇的通讯系统发生故障,无法判断攻击令的真伪。哈克曼饰演的潜艇指挥官决定发射,但新来的副官华盛顿却认为事关重大,应确定讯息再说,不惜为此发动兵变囚禁上司。
五十年战争 豆瓣
所属 作品: 五十年战争
作者: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 译者: 王振西 / 钱俊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美国史和国际政治教授理查德·克罗卡特(Richard Crockatt)的重要作品,对1941~1991年间世界政治中的美苏关系及其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中的作用做了详尽、权威的研究,他引人入胜地描述了这五十年来美苏对抗的起因、发展及演变,既对所有重大国际事件进行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又对两国决策层在这些事件中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洞幽察微的理论剖释,有助于思考当今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和重组,以及预测和面对未来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化,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有兴趣了解冷战史及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变化的学者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柏林墙 豆瓣
所属 作品: 柏林墙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 译者: 刘强 重庆出版社 2009
这是一部讲述柏林墙的兴建与倒掉的作品。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柏林墙从来都是绝望、英勇的东德人逃离“魔掌”时的背景。泰勒却使用大量的官方记录、史料、私人叙述证明,柏林墙从来不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不仅是东德为了阻止居民外逃而修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舞台。二战之后核俱乐部成员们的危险游戏、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政治做秀,竞相借之登台亮相。美国总统肯尼迪、英国首相麦克米兰、法国总统戴高乐以及前苏联的领导人们,都以柏林墙为话题,或长袖善舞或惺惺作态或肆意叫嚣,只有柏林墙静静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泰勒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泰勒用很多精力去辨识关于柏林墙的传说和神话,把它们还原为现实。他追溯了柏林墙从1961年8月开始的历史,指出修建伊始它只是铁丝网,后来才发展成103英里长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配有300个瞭望哨及荷枪实弹的士兵。泰勒调查清楚了修建柏林墙的“罗斯工程”的细节,讲述了柏林墙建成后东德人的生死逃亡,也谈到了柏林墙倒掉后被人分拆销售的情况。但他最关注的是柏林墙背后的可怕景象。撇开政客和政治不说,人们一度对把柏林人为分裂开的想法嗤之以鼻,而当柏林真的一分为二时,大家又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习以为常,甚至以为本应如此。泰勒说,当时普通人都产生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觉得毁灭性的核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该书是第一部深入细致地描述当时的柏林和柏林人的著作,资料翔实,穿插了很多细节。
2016年11月21日 已读
09年买的书,当时觉得晦涩看不下去,但多年后再翻开时却一口气看到完。人的读书兴趣的确是会随着年龄和阅历而发生改变。那个在柏林墙建起前夕跳过铁丝网瞬间被拍下照片的东德士兵舒曼,其实他后来在98年时自杀了。很多人的人生其实在决定筑起柏林墙那一刻就已经被毁掉了。
冷战 历史 德国
柏林1961 豆瓣
Berlin 1961: Kennedy, Khrushchev, and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所属 作品: 柏林1961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肯普 译者: 武凤君 / 汪小英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两个棋手的数次对弈
决定了一个民族近三十年分裂的开始
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
2011年《经济学人》历史类最佳图书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 宏篇巨作
1961年,赫鲁晓夫把柏林叫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一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被广泛讨论,但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却更为关键、更为凶险。美苏两方如此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次失误、一个头脑发热的指挥官——核大战的触发就在瞬息之间。一方是未经试炼的美国年轻总统,他还未从猪湾事件中彻底脱身;一方是苏联总理,被中国人、东德人还有苏联政府中的强硬派包围。随着重要的党代会的临近,他知道,柏林的危局不但关乎苏联帝国的兴衰,更关系着他本人在克里姆林宫的权位。
一方从不试图理解另一方,双方都极力掌控局势。如此,一周接一周,危险步步滋长。
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辅以新颖而惊人的洞察力,如戏剧一般的写作手法,本书以一种对20世纪历史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对于21世纪的我们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地缘政治格局变迁,我们轻易地忘记了冷战中最恐怖、最危险的一次危机。那时美国和苏联的坦克近在咫尺,剑拔弩张。《柏林1961》情节紧张,引证丰富,发人深思,为今天提供了诸多教益。——亨利·基辛格
这是最好的历史写作。肯普娴熟地剖析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对抗,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冷战的复杂性。——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
真是绝好的一出戏!1961年柏林的对峙是冷战的转折点,远比古巴导弹危机更为重要,更富启示。这是一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个魅力型领导人基于误读的碰撞,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肯普引人入胜的叙事是文学与学术结合的典范。——沃尔特·伊萨克森,《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乔布斯传》作者
弗雷德抓住了一个非凡的故事,这个戏剧性的故事造就了二十八年的世界秩序。《柏林1961》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危机四伏、变幻不定和进退两难的当今世界局势中,具有借鉴意义。——查克·哈格尔,美国现任国防部长
弗雷德里克·肯普用生动的描述、机敏的分析以及严谨的研究为冷战中关键而危险的一页提供了新的洞见。他将徘徊在核战边缘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又带回到我们身边。——斯特罗布·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间谍之桥 (201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Bridge of Spies
7.6 (373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 汤姆·汉克斯 / 马克·里朗斯
其它标题: Bridge of Spies / 换谍者(港)
冷战初期,纽约律师詹姆斯·多诺万(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为苏联情报员鲁道夫·阿贝尔(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辩护,当时美苏关系紧张,詹姆斯仍然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毫不偏私地为阿贝尔抗辩,阿尔贝欣赏他的正直,他也欣赏阿贝尔的忠诚,虽然最后输了官司,两人却建立起微妙的情谊。不久之后,美军U2高空侦察机在执行机密任务时,被苏联军方击落,詹姆斯受雇于中情局,代表美方与苏联谈判,试图在极其渺茫的机会中,与苏联交涉换囚条件,营救被劫持的美国飞行员。
影片根据美国律师詹姆斯·多诺万真实经历改编。
冷战风云录 (1998) TMDB 豆瓣
Cold War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冷战风云录
8.7 (6 个评分) 导演: Tessa Coombs 演员: 肯尼思·布拉纳 / Anatoli Dobrynin
社会科学类纪录片,CNN 频道 1998 年出品,是 CNN Presents 系列之一。
1 【同志】Comrades, 1917-1945
2 【铁幕】Iron Curtain, 1945-1947
3 【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1947-1952
4 【柏林】Berlin, 1948-1949
5 【朝鲜战争】Korea, 1949-1953
6 【赤色】Reds, 1947-1953
7 【斯大林死后】After Stalin, 1953-1956
8 【人造卫星】Sputnik, 1949-1961
9 【柏林墙】The Wall, 1958-1963
10 【古巴】Cuba, 1959-1962
11 【越南】Vietnam, 1954-1968
12 【疯狂】MAD, 1960-1972
13 【60年代】Make Love, Not War, 1960s
14 【布拉格之春】Red Spring, 1960s
15 【中国】China, 1949-1972
16 【缓和】Détente, 1969-1975
17 【好人 坏人】Good Guys, Bad Guys, 1967-1978
18 【后院】Backyard, 1954-1990
19 【冰冻】Freeze, 1977-1981
20 【圣战者】Soldiers of God, 1975-1988
21 【间谍】Spies, 1945-1990
22 【星球大战】Star Wars, 1980-1988
23 【倒塌的墙】The Wall Comes Down, 1989
24 【大结局】Conclusions
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衝突和竞争。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衝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 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美国的盟友是西欧、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而苏联的盟友是东欧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到中苏分裂) 、越南、蒙古人民共和国等。这个词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説。此外,1946年邱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恐怖平衡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衝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极权铁幕和*censored*专制,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剥削劳工。
特徵
柏林围墙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著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巴契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censored*国家倒臺,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 (1979年)和两伊战争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衝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衝突,在这些衝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衝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採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於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衝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衝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鑑於此,每一次的衝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围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誌。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於东德)与西柏林(属於西德),使西柏林孤立於东德内。
冷战历史:
1947–1953
1953–1962
1962–1979
1979–1985
1985–1991
纳粹德国的崛起促进了西方盟国和苏联在战时的合作,但从一开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间的合作就充满了不信任和意识形态分歧。
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报告称,即使不考虑意识形态分歧,美苏两国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也必然会导致二者的对立。沃尔特.拉法尔称美国和俄罗斯帝国早在1900年时就曾因中国东北的发展产生过对立情绪,俄罗斯帝国因在工业方面无法同美国直接竞争而转而寻求自身在远东地区的贸易优势并竭力排除其他大国,而美国则要求门户开放,利益均沾。
雅尔达会议中的三巨头:邱吉尔、罗斯福和史达林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係的破裂是由於史达林违反了雅尔达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係的破裂负责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1987 年,罗奈尔得·威尔逊·雷根与米哈伊尔.戈巴契夫签署《中导条约》。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佔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於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係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censored*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説,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説,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censored*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censored*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1989年以来,东欧各国纷纷脱离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1990年,柏林围墙拆下。1991年,东西德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华沙条约解散,冷战时代也随之结束。
柏林生活 (2001) 豆瓣
Berlin Is In Germany
导演: Hannes Stöhr 演员: Jörg Schüttauf / Julia Jäger
其它标题: Berlin Is In Germany
德国2000年剧情片,荣获德国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
柏林墙倒塌前,东德装甲兵马丁因为失手杀人被判处11年刑罚。在他服刑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解体、柏林墙被推倒、德国实现了统一。11年后马丁出狱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摆在他的面前,他是否能适应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