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人与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与人
作者: (德)马丁·布伯 译者: 张健 / 韦海英 作家出版社 1992
本书可视为一部哲学视角中的人类学史论,对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人是什么”的种种探索加以批判的考察,对人是什么做出了独特的回答。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所属 作品: Eichmann in Jerusalem
8.3 (92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开头的导论提到本书更多的是在美国引起争议,以色列对本书的反应倒是更加平静一些,但当时很多参与论战的人,其实都没有读过本书(导论部分有提到),只是单纯认为阿伦特在给艾希曼“洗地”而口诛笔伐,但看过本书的人就会知道阿伦特根本不是在“洗地”,她同样是在批判艾希曼,区别在于:其他人认为艾希曼是天生的恶魔,是不同于其他人类的,而阿伦特认为艾希曼和任何普通人一样,这样平凡的庸人却参与了大屠杀恶行,这才是最恐怖的,每个人距离变成艾希曼都并不遥远。由此衍生了“平庸的恶”这一概念,阿伦特指出,很多普通人面对上级罪恶的命令,都是不会思考、不会反抗的,只会盲从,由于有这些“零件”的配合,一台罪恶的机器才能够运行。但对于“平庸的恶”这一概念与其看本书,不如看《生死朗读》更好,本书其实也不是在讲述这个主题。
历史 哲学
反抗“平庸之恶” 豆瓣 Goodreads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所属 作品: 反抗“平庸之恶”
9.0 (2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联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人生的智慧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生的智慧
8.6 (19 个评分) 作者: [德]叔本华 译者: 韦启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1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部著作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从世俗、实用的角度探讨了真正的幸福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从理性出发,谈了“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书后附有叔本华的生平轶事和叔本华哲学的神奇魅力与影响。该书自2001年9月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此次译者对原书进行了修订,更加符合叔本华的原意。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译出的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