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
拉贝在中国 豆瓣
作者: 哈璐特博士 译者: 郑寿康 2008 - 4
导语: 本书分为下述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是简述日本人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进而简要叙述发生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附有对几位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谈话摘要。其次是拉贝在离开中国前的生活经历。继而是探讨拉贝的政治作用及对南京难民所作的贡献。在中方对《拉贝日记》的评价部分,本书对“日记”中的错误说明作了更正,并对《拉贝日记》的中译本和日译本进行了比较。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拉贝本人以及拉贝纳粹党成员的质疑及其与纳粹党、希特勒的关系。继而是拉贝于1938年返回德国后的生活及其受到盖世太保迫害的情况;在他生活困难时获得了中方的帮助,许多中国人建议把拉贝的墓碑安放在南京,作为永久的纪念,以及中国知识界、翻译界以及大屠杀幸存者对拉贝的看法。最后是拉贝与奥斯卡·辛德勒的比较和本书的归纳与结束语。
本书的所有阐述均以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学家、作家、记者和翻译家采访谈话与资料为依据。作者对有些内容作了必要的补充与评论。
[目录]
代序罗兰·盖尔克(博世和西门子家电集团中国首席
执行官兼总裁)
作者序言与感谢
前言
第一章 历史背景
1.日本人侵中国
2.日本军队占领南京
第二章 南京大屠杀暴行
1.南京居民的悲惨遭遇
2.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
采访一李秀英女士
采访二伍正禧先生
采访三潘开明先生
第三章 约翰·拉贝
1.约翰·拉贝的简历及其在中国和南京的活动
2.安全区和国际委员会的建立及其目的
3.约翰·拉贝当选国际委员会主席和安全区领导的原因
4.拉贝致日本的抗议信和他写给希特勒的信函
5.拉贝的实物救助
6.拉贝个人的贡献
第四章 《拉贝日记》
1.《拉贝日记》为什么到1996年才公开
2.分析发表《拉贝日记》的目的及作用
3.对《拉贝日记》中几个错误数字的更正
4.《拉贝日记》中文译本与日文译本的比较
第五章 拉贝的纳粹党员身份
1.拉贝是德国纳粹党党员
2.约翰·拉贝对阿道夫·希特勒及其政策的看法
3.拉贝对纳粹欧洲暴行的了解及当时获得信息的困难条件
第六章 约翰·拉贝1938年回国后的遭遇
1.约翰·拉贝遭盖世太保逮捕与审讯
2.中国对拉贝所作贡献十分感激并邀请他到南京定居
第七章 人性的约翰·拉贝
1.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对拉贝的看法
2.一些中国作家对拉贝的看法
3.约翰·拉贝与奥斯卡·辛德勒的比较
第八章 总结与结束语
本书引文出处
本书材料出处
附录:
附录一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德国)哈璐特博士
附录二约翰·拉贝其人——(德国)埃尔温·维克特
附录三盟国肃清纳粹法庭复议庭认定拉贝为非纳粹分子的判决
……
2009年6月30日 已读
一个犹太人写的,内容比较中立。_x000d_
_x000d_
(不过我总觉得作者似乎偏袒辛德勒……是我的错觉?)
南京大屠杀 历史 德国 拉贝
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 豆瓣
作者: 黄慧英 2002
19世纪末,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了一位名叫约翰·拉贝的传世英雄。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也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
他于1909年来到中国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南京西门子分公司经理。他在中国生活了整整30年,他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接触,因此,他对中国社会有自已独到的见解。
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他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一些外国人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1938年春,拉贝回到德国后,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暴行,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
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南京人民为他募捐,为他寄赠食物,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才犹如凯旋的英雄,从历史迷雾中向我们走来。他的日记被公之于世;他在南京的故居被考证确定;他的墓碑安放到了南京;他当年拯救的难民纷纷一吐肺腑之言,中国人民的热情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献给这位和平勇士。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叶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2009年5月31日 已读
本书的可看之处:http://www.douban.com/review/2082052/_x000d_
_x000d_
2009年6月19日 评论 《拉贝传》的可看之处(写给欲读的朋友) -     本文给写那些对拉贝感兴趣、但正在犹豫要不要看本书的人士。     这本人物传记一共366页,但却有70%以上的内容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完全可以当作一本南京惨案的史料来阅读。看来拉贝的一生,就是为了在那血腥的六周里挺身而出而存在的……     个人感觉,这本书适合三类人看:     1:想了解除了《拉贝日记》中所提到的以外,拉贝还为中国人做过哪些事的读者;     2:想了解南京大屠杀以外的拉贝的读者(包括南京陷落之前拉贝的事迹,以及他1938年回到德国后的种种遭遇);     3:觉得《拉贝日记》过于生涩,缺乏文学性,但又想了解拉贝在南京时为中国人做了些什么的读者。     这本传记书,我个人觉得打分的话,给五星太高,给四星又太低,考虑了一番后,我决定给五星,毕竟这本书还是有不少优点的,内容也很罕见,富有参考性。     关于本书的优点,大体如下——     1:整体较为客观、严谨,内容详细,有大量第一手资料。     2:补充《拉贝日记》。拉贝的某些事迹在他的日记中并没有记载。(可惜作者没有写到拉贝冒险拍下日军暴行的照片,然后将其交给间谍佐尔格的事,非常遗憾,我想写信给作者交流一下……)     3:文笔不错,很多人物传记阅读起来很生涩,但本书不会这样。     除了以上这些优点,还有一点很难得的是,本书的意识形态相对不那么浓,过去我看了国内出版的一些白求恩、马克思的传记,结果书中用词之肉麻让我快吐得不行。相比之下《拉贝传》要好一些,在对人物的分析上较为全面,没有回避拉贝的一些缺陷,而书中对希特勒的描述虽然像过去一样很脸谱化,但总算没有忽略希特勒上台之初为何能够得民心的原因。     本书还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拉贝一些被人忽略的事件,比如拉贝在参与救助中国难民的同时,也保护了不少中国建筑物。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鼓楼医院、还有几百幢古式和洋式建筑等等,能够流传至今,这还得归功于拉贝一行人。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天天放火烧房,连续六周没有停止过,火焰蔓延范围囊括了除安全区之外的每一个地区,南京城内各地区房屋遭破坏都超过90%(安全区本身被烧掉了0.6%的建筑)。所有地区的房屋和房内财产损失总计24600万元。在这个巨大的损失中,其中67%是由于纵火造成的。如果没有拉贝等人的强烈抗议,通过国际舆论对日军施加压力,由于纵火引起的财产损失数额将会更大。     《拉贝日记》并不是“日记”,而是纪实文学,书中的内容尤其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就很少有过于个人主观色彩的描述,更多的时候,拉贝是以冷静、客观的视角纪录下了当时的各个事件,以图达到参考作用(陆川将这种纪实手法歪曲成是拉贝“轻描淡写”、对中国人“漠不关心”,但事实上,早在1937年9月,南京遭到日机轰炸之时,拉贝就很“多管闲事”地跑到街上,把那些“与己无关”的中国人拉到自己家里避难)。     拉贝还写过另一本和中国有关的书籍,书名叫《我在中国西门子的四分之一世纪》,这本书个人情感就比较浓厚了,《拉贝传》也多次引用到了该书的内容。     本书当然也有一些缺点,具体详见网友“风木”的文章:《他不应被忘记》: http://www.douban.com/review/2027672/     书中还有几处错误,幸好这些对主题的影响不大,但还是要指正一下:     首先,书中关于淞沪会战日军伤亡数字的说法是“8000人”,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笔误(或者印刷错误),因为作者在其后使用了“惨重代价”的字样。实际上1937年日军战报公布的伤亡数字为“40672人”(其中“死亡”人数为“9115人”,也要比“8000人”的说法来得多),而根据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撰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83页的说法,日军伤亡人数应为“99847人”(其中死亡为“19594人”)。至于二战时中国官方统计的数据,日军的伤亡人数则为6万人,如今中国采用的是《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近10万人的说法。由此看来,估计“8万人”才是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吧?     其次,就是“八百壮士”并非真的是800人,实际上只有四百多人,当年报纸上宣传其为800人,所以拉贝也就信以为真写进了日记,但现在的史书还这么写的话就有些犯史实错误了。     还有“史波林”就是“施佩琳”,这两个名字是同一个人,只是最初的文献经不同人之手翻译,所以译名有所不同(比如“拉贝”也被译作“雷博”,“史密斯”也被译作“斯迈士”),但本书作者却没有注明一下,会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混淆。     关于书本的内容,就说到这里吧,下边的内容,可看可不看。(为了避免与《拉贝日记》原著混淆,我将同名电影称作《约翰拉贝》)     在此要纠正一下网上关于拉贝的几点认识上的错误:     一:电影《约翰拉贝》延后了拉贝的就任安全区主席的日期,而提前了拉贝离开南京的时间,结果三个月变成了三个星期!实际上拉贝是1937年11月22日走马上任,而于1938年2月底被“驱逐”出中国(在此之前,德国政府已经多次要拉贝回去,但他都给予拒绝,甚至把召回书给撕掉。另外他回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治他糖尿病的药物用完了,而南京城药物很紧缺)。此时各国大使已经回到南京了,而南京大屠杀最恐怖的“血腥六周”已经平静(相对而言)了一个多月,日军在受到众大使和媒体监督的情况下,已经不可能再搞大规模的屠杀活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各个惨案,日军是封锁了相关消息的,由于缺乏资料,二战时一些外国友人对于南京死亡的人数统计只有1万人左右)。至于《南京南京》说拉贝中途抛弃难民逃跑,纯属胡扯。     二:一般认为,安全区是一群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救援组织,其实一开始时并不是这样,安全区实际上是由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组建的(四个发起人中,还有一个中国人,就是杭立武教授),最初预定中国人将在安全区内担任重要职责,但南京即将陷落之际,许多中国要人都逃离了南京(甚至包括唐生智这个守军的最高指挥官,由于他一人的独自逃离,导致守军失去指挥,造成军纪混乱),当时安全区内唯一的一个外科医生还是个外国人,即威尔逊大夫。而马市长将城市的管理权交给拉贝后,也离开了南京。换句话说,导致安全区最后基本由外国人来操作运行,正是由于大量中国要人的离去而造成的。当然,也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选择留了下来,如韩湘琳、许传音等。     三:拉贝是“纳粹党员”,但不是“法西斯份子”。很多人很喜欢讨论拉贝的“纳粹”身份,也有不少人将他在南京的义举解释为“纳粹也有做过好事”,但其实拉贝除了加入纳粹党外,就和纳粹政府一点关系也没有。拉贝在南京所做的好事,只能说是他个人的,而不能归功于纳粹,纳粹政府对中国人根本没有好感,拉贝回到德国后,正因为他给中国人说了话,结果受到纳粹政府的迫害。拉贝不过是利用纳粹作为靠山与日本人交涉,如果换成其他狂热的纳粹份子,则绝不会这么干。二战前“纳粹”不是一个贬义词,当时各国不乏有歌颂纳粹的言论,就连邱吉尔本人也亲口说希特勒是个“伟人”,而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更是对纳粹推崇有加,用纳粹政府后来的暴行来衡量1937年的拉贝,只是一种“事后神算”而已。拉贝也不仇视犹太人,他的朋友罗森博士就有犹太血统,而在1938年回国后,他甚至还协助过一家犹太人逃往英国。     四:历史上的拉贝,在安全区的工作时,既不像《南京南京》那般窝囊,也不像《约翰拉贝》那么神气。拉贝受到的精神压力很大,每天都要面对死人和残肢断脚、撕心裂肺(真正意义上的“撕心裂肺”)的场面,几乎快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因为身体和精神承受不住压力昏倒过两次,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魏特琳回到美国后,要选择自杀了。拉贝每天只敢睡四个小时,因为他知道,每多睡一个钟头,就可能会有更多的难民,惨遭于陆川君嘴中觉得“杀够了”的日本兵之毒手。同样是面对死尸,拉贝和魏特琳有愧疚感,他们怨恨自己救的人还不够多;而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朝香宫鸠彦王则“丝毫没有”半分愧疚,他只恨“杀不够”,这就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可悲的是,拉贝的下场很凄凉,而朝香鸠彦这厮在战后非但没有受到审判,反而活得很自在,还当上了高尔夫球会会长。     五:对第四点再作一下补充,关于拉贝在南京时的地位。拉贝可不是一个小角色,《南京南京》中的拉贝只配和日本小兵说话,说要会见高级军官还会受到奚落和嘲笑,但现实中拉贝是个“南京代理市长”,他打交道的对象,是松井石根、谷寿夫、福田大使、唐生智这一级别的所谓“风云人物”,唯一不理睬拉贝的,恰恰是他过去奉之为神的“元首”希特勒。日本兵敢殴打魏特琳等美国人,但从来不敢在拉贝面前放肆。他是德国人,又是纳粹党员,还很熟悉中国,这就是为什么非得由他来担任安全区的主席,而不是能是其他西方人(甚至其他德国人)的原因了,恐怕当时的中国找不出像第二个像拉贝先生这样的“德国纳粹”。这个日本人的“盟友”,却“包庇”着“枝那人”,令日军很恼怒,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最后要联手纳粹政府,将拉贝强行驱逐出境的重要因素(拉贝回国可不是去“度假”,他的悲惨命运才刚刚开始)。     六:拉贝到底救了多少中国人,这个是很严肃的问题。一般认为他救了25万,证据是当时安全区内设置了25座难民营(每座可容纳1万人),但这只能说明安全区可居住25万人,实际上在最高峰时期,安全区内要超过了30万人以上。另一个证据是无论是《拉贝日记》还是其他见证人,都证明了安全区“曾经”容纳了不止20万人,但拉贝却在1938年1月14日那天的日记里写到,安全区里有7万人,其中5万人没有任何生活来源,需要依靠他的无偿救助来维持生活。这篇日记说明了到了这一天,安全区内还有7万多人。综合各种资料,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注意下边我使用了“超过”这个词): 1:拉贝以私人名义亲自救助的难民,有名有字的,超过700人(现实数字只会更大,因为汤英等人没有在拉贝的难民名单中,但他说明自己也是拉贝救下的难民之一。而据难民李世珍等人的回忆,拉贝曾不止一次从日军手中救下数十名即将被砍头的中国人); 2:需要拉贝等人提供资助才能生活下去的,超过5万人; 3:到拉贝离开南京为止,确定还安全活着的,超过7万人(但这不代表其余的20多万人全都遇难); 4:曾经接受过拉贝等人庇护的,超过20万人(高峰期为30万人); 5:另外,拉贝和魏特琳等人亲自保护的妇女,超过了3千人(这些女子在拉贝离开南京时,曾集体请求拉贝留下来,这表示她们承认自己是拉贝等人救下的)。 因此,拉贝救助的人数无论再怎么“压缩”,也得在700人以上,这是拷问中国人良心的“最低底线”,至于陆川的“只救了2个人”的版本完全是瞎扯,即便只列出《拉贝日记》出版时还活着的难民,也能戳穿陆川君“二人说”的扯淡,这些难民的名字是:李秀英、伍正禧、潘开明、宗有琴、穆喜福、李世珍、丁永庆、汤英、孙有明、吴克政、王凤英、芮体和、常志强、李俊、夏淑琴……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不是陆川君在扯蛋,而是难民们串通好了集体说谎。     七:关于拉贝的中国秘书。这一点本来是完全不必“澄清”的,说都不用说,但因为陆川君这厮造谣污蔑、黑白颠倒,以致坏人有了良知,好人成了狗屎,所以不得不“澄清”一下!网上居然还有很多人真的相信拉贝的秘书是个汉奸!! 拉贝的确有个秘书,但不叫唐天祥,而叫韩湘琳。如果陆川君只是“虚构”一个“原创人物”来代替这个秘书也就算了,偏偏陆川君又“借用”了不少韩湘琳的事迹,套在了“唐先生”身上,只不过陆川君很无赖地将韩湘琳的爱国动机,歪曲成了汉奸行为。 陆川君歪曲的事实主要包括: 1:历史上韩湘琳不仅没有为了保护家人做汉奸,相反还协助拉贝救了不少人。他被拉贝任命为粮食委员,是安全区内最重要的中国工作人员之一。1937年末日军策划了南京惨案,韩湘琳当时负责跟日方交涉粮食问题等,他对整个安全区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2:韩湘琳的确弄到了一张通行证,但不是给自己用,而是给一个国军的飞行员王光汉使用,《南京南京》中“唐天祥”出卖了中国军人得到了一张通行证,但在最后时刻选择留了下来,让一个国军(即历史上的王光汉)跟着拉贝离开,历史上韩湘琳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离开南京。 3:韩湘琳并没有被日本人杀害,在拉贝先生离开南京后,继续解救南京难民,并且一直活到了抗战胜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逝世。 韩湘琳是拉贝先生最要好的中国朋友之一,他在二战结束后还出庭作证指控日军的暴行,生平著有《韩湘琳口述:日军仇恨国际救援组织》。     八:拉贝并没有认为日本人在南京增加点势力是件好事,相反他非常担心日军来到南京,拉贝真正的价值观是:只要有人受了难,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他都对给予帮助(包括犹太人也是这样)。早在淞沪会战期间,拉贝就已经开始在救助中国人了,他比许多外国人要更早关心中日战事,而不是像电影《约翰拉贝》那样中了“激将法”才勉强出任安全区主席一职。     九:国民政府的确给拉贝颁发过一枚玉制勋章,但那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后,而不是电影《约翰拉贝》所说的大屠杀之前。这枚勋章是对拉贝的一种肯定,也是联结他和南京难民们的友谊的象征。电影如此改编法,显然还是在讨好中国大陆的“主旋律”,非但没有达到所谓“艺术创作”的效果,反而有篡改历史的嫌疑,佛罗瑞应该被批评。     十:拉贝到底会不会讲中文,有些文章说拉贝“一句中文也不会”,但又有些文章说他能够“用流利的中文与人交谈”。实际情况是,拉贝听得懂中文,但不太会讲(就像很多广东人勉强听得懂粤语,但不太会说一样,只有广州地区的广东人才会很流利地说粤语),倒是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真的会讲中文,比老拉贝强多了。不过拉贝回德国后,和“东方女神”何泽慧交谈时,是用中文的。其实那个年代普通话才刚刚起步,不比今天这么流行,别说拉贝等外国人了,就是中国自己也有不少人不善讲中文,当时还是地方方言比较流行。     以拉贝主角的电影《约翰拉贝》上映了,可佛罗瑞·加仑伯格并没有拍好拉贝的故事(陆川君则是根本没有拍好“南京大屠杀”,在他镜头下的南京与任何一个沦陷的城市无异,而日军的军纪要比许多美国电影里的美军士兵好得多),《约翰拉贝》只局限在拉贝的“责任感”上,对拉贝组织的救援和外交上的努力却只字不提,影片中拉贝所承受的精神压力,看起来很“坚苦”,但比起现实的他真正所承受的,那简直不算什么。南京大屠杀这个沉重的题材,陆川君拍成了肥皂剧,佛罗瑞拍成了“世界杯”,至今还没有一部合格的影片,就这样。     如果要我来选一个德国导演来执导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我希望是奥利弗·希斯贝格,即便他把《帝国的毁灭》的拍摄模式完全搬到南京中来,也称得上一部上乘之作。反正我就不喜欢佛罗瑞·加仑伯格这个三流导演来讲这个故事,可惜了乌尔里奇·图克尔、丹尼尔·布鲁赫、史蒂夫·布西密、安妮·康斯金尼、香川照之等一大批超一流的演员,就这么被佛罗瑞给浪费掉了。     据说华谊准备在以后推出长达5小时的《拉贝日记:终极版》,不知到时能否弥补我的不满与遗憾?拭目以待吧。     关于拉贝其人,中国人是“不理解”,德国人是“更不理解”,陆川君则是“丝毫不理解+歪曲+自以为是”。真正理解拉贝的,只有魏特琳等当年与他同生共死的人士,以及那些得到过拉贝帮助的难民,还有张纯如、黄慧英等严谨认真地研究南京大屠杀和拉贝一生的学者们。     关于难民们对拉贝的看法,详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心中的拉贝》: http://www.douban.com/review/2039852/     我很反感人们将拉贝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的确,辛德勒是个英雄,但用他的名字来衡量和抬高拉贝,那对拉贝未免太不公平了,这是对拉贝的一种“变相的贬低”。况且辛德勒有过一段不光彩的过去,早年曾参与对波兰的侵略,他是“浪子回头”式的英雄,而拉贝没有干过任何坏事,他才是最能代表人道主义精神的一个好人。 我也不赞成用救助人数的多少来评断一个人有多伟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极限。辛德勒救下了1千多名犹太人,是辛德勒在当时的情况下,以他的财力、物力所能办到的极限,同样的,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拉贝身上。 拉贝在南京时,是个“人上人”,所以他有能力救下20多万人,而到了德国,他因受到纳粹政府的打压论为一个“人下人”,所以他只能救下1家犹太人,而不是20多万个犹太人,但是,在这两件事上,拉贝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的,都是“尽力而为”,证明自己还存在良知。     而且,我觉得人们把拉贝太当外人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时,他在中国待的时间可比在德国还要长,他对中国文化有着其他西方人无法比拟的理解程度,却对祖国德意志的堕落一无所知,甚至还认为希特勒是个明君,一定会同情中国人民,不会容忍日军的暴行,后来的种种遭遇证明,他错了,事实完全相反。 无论是《南京南京》,还是《约翰拉贝》,都只字不提拉贝与韩湘琳、夏淑琴等人的深厚友情,如果你对拉贝有“起码”的了解,那么你就不能不被他的故事所感动。     拉贝对中国人的救助,未必没有因为他的“中国情”。我在想,如果一个中国人(或者其他人),在国外居住着,他会不会也对受害的犹太人、欧洲人伸出援手呢?     答案是:会的。     “何凤山作为中华民国驻奥地利总领事馆的负责人,他至少向犹太人发放了数千份的生命签证,是二战中拯救犹太人最多的义人。钱秀玲在比利时被称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因为她至少通过与当地党卫军驻军司令的私交而营救了一百名以上的地下抵抗者。而杉原千亩是日本驻立陶宛代领事,他向犹太人发放了2千份以上的生命签证。”     ……     想了解拉贝,你应该把以下三本书看完:     《拉贝日记》:拉贝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推荐看江苏版的)。     《拉贝传》:黄慧英著,中国人眼中的拉贝。     《拉贝在中国》:哈璐特博士著,德国人眼中的拉贝。     注:拉贝之孙出版的《拉贝画传》在文字内容上比较简单,但书中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
中国 传记 南京大屠杀 德国 拉贝
拉贝日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拉贝日记
8.4 (5 个评分) 作者: [德] 约翰·拉贝 译者: 《拉贝日记》翻译组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 - 10
《拉贝日记》:拉贝,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以其独特的身份、西方人的视角,在呼啸的枪炮声中、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载了这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日记所展示的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以及拉贝先生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将使今天的中国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更深刻地思考未来。
2009年5月13日 已读
2009年5月13日 评论 陆大导演揭露拉贝丑陋面目经典语录 -     最近看了一些陆大导演的智慧片语,深觉此公高深莫测,在下情不自禁地被陆圣人的博大情怀所感动,陆圣人从此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在下走向光明大道。     在下不想陆圣人的智慧被埋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故整理在此,以供大家欣赏揣摩、研究研究——     语录一:“‘拉贝救了20万中国人’?我说你(记者)用哪只眼睛看历史的?日本是觉得杀掉30万人之后没必要再杀,所以才让20万人活下来!”——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感谢皇军的大慈大悲。同时真得恭喜一下拉贝,他终于练成了“俯卧撑”、“躲猫猫”和“做梦梦”三大武林绝学的超级克星:杀腻功!     语录二:“如果出现了一个日本人救助当时的中国人,那就和辛德勒比较相似,和辛德勒的意义也比较接近,但拉贝是个德国人,是个第三方。”——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明白了没?只有日本人才能成为辛德勒。各位可得把这段话看清楚了,以后你要是被抢了,不要接受任何第三方对你的救助,应该等着强盗团伙中某个人良心发现来救你。角川兄拉屎!拉屎!拉屎!!(译注:潮汕话“拉屎”与日语“万岁”同音)     语录三:“如果你去看《拉贝日记》,你会注意到,过年过节,他们还点蜡烛,都有烤鸡吃,魏特琳的日记也写道,他们的厨房里面还有鸡蛋被日本人去偷。”——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过年过节吃烤鸡,真是一大罪过……     语录四:“辛德勒是作为犹太人的对立面来拯救他们,但拉贝不是,他是纳粹,是中国的第三方,不是当事者,在屠杀开始之后两周他就带着20箱中国文物颠簸,仔细看他的日记,过节他还吃火鸡呢,他和辛德勒没法比。”——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又是烤鸡!太感动了……不过陆大仙似乎忘了一点,辛德勒也是纳粹,而且他不但有烤鸡吃,还有美酒和一大帮美女作伴~(嗯,的确是和辛德勒没法比……)     语录五:“这么一个核心的事儿上,进入公众记忆的就只有德国人,就德国人救了中国人。最后被我们孩子记起来的就只有一个德国人救了20万中国人,就这么一个好人好事儿。这对我们有用么?下次再出事儿还得再找一个救世主?”——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陆大仙教导我们,看见他人有难时,千万不要去帮助他,你被抢劫时有人救下你,也不要去感激他,“就这么一个好人好事儿。这对我们有用么?”犹太人居然对辛德勒的恩情念念不忘,还拍什么《辛德勒名单》来报恩,真是可笑之极。     语录六:“如果我们在这件事上只记得德国人救了20万人,这对死去的人是不公平的。”——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对啊,应该只强调被杀死的“战俘”、被强奸的慰安妇(包括日本慰安妇),而彻底地忽视掉那些幸存者(只需要在口头上说说纪念一下,不用实际行动去关心他们),这样才公平嘛~哦,我们可还不能忘恩,角川兄可是救了两个中国人呢,至于拉贝这西方老头,见鬼去吧!     语录七:“而且,第二年2月份,拉贝不是也走了吗?”——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是啊,1938年2月,号称“血腥六周”的南京大屠杀平静下来后,拉贝把难民区交给了新的负责人,然后就在中国人民的迎送下走了。回到德国后,他还不忘了抨击日军的暴行,此等恶意妖魔化日本的行为,真是可耻。     语录八:“我作为中国导演,就觉得‘南京大屠杀’归根结底是中国和日本的事儿,拉贝虽然有份,但半道就走了;而且中华民族多少年来起起伏伏,哪次是外国人救了我们?”——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是啊,拉贝“半道就走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六个星期”的长度比两个月还要长(而且长两倍)。不过陆大导说“哪次是外国人救了我们?”,这话可就不妥了,怎么没有?角川君啊!阁下史诗大作《难惊难惊》的一号主角,他救下的人可比拉贝还要多(拉贝只救了1.5个人,当然,救一人命胜造七级佛塔,拉贝的佛塔能搭上十级,角川兄则能搭上15级,还有1级是感谢他为姜老师找到了“解脱”。没有角川傻马的大恩大德,《难惊》最后那句“小豆子还活着”陆大仙还它妈的写不成了!)。     语录九:《拉贝日记》中记有日本人来找妓女的事,陆大仙的解读是:“拉贝轻描淡写写了一句话,我在看的时候突然知道,人是有立场的,再帮助我们,他也是德国人,他不会站在我们同胞兄弟姐妹的立场说让她们去。如果都是中国人,可能他叙述就不是这样。”——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是啊,人是有立场的,在南京承受日机轰炸的那一瞬起,拉贝就已经冲出家门,把那些在街面上躲无可躲的“与己无关”的中国人拽到自己家里加以保护,这种行为简直是对四万万中国人民的污辱和歧视啊,严重低估了广大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和精神,必须大加批判。难民们应该宁死不屈,英勇从容地面对日本飞机的轰炸慷慨赴死,绝不苟活,才能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崇高伟大精神。拉贝这种立场实在不值得称赞,什么样的立场才值得称赞呢?当然是角川兄啦,他是日本人嘛,其精神意义都和辛德勒一样,是日本版的辛德勒,拉贝算什么?     语录十:“你们(日本演员)不要像演坏人那样去演,我现在就告诉你们,你们的祖辈(也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制造者)是一支训练有素,有尊严,有信仰的,铁血的杀人机器。”——陆大导演     经典指数:★★★★★     点评:太感动了!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陆大仙教导我们,以后我们要是被强盗抢了、家人被杀了,我们也得心怀仁义、心胸广大地想到,强盗们也是人嘛,他们也有人性,是一帮有尊严、有信仰的强盗。“不要像演‘坏人’那样去演”,日军原来不是坏人啊,我为自己过去对日军的严重误解深深地感到羞愧不已……(强烈鄙视拉贝!皇军明明都杀腻了,你还吹什么皇军士兵老想跑到你家门口杀人,这种对皇军的造谣污蔑简直太无耻了!)     陆川大圣人说,角川君最后朝自己开的那一枪,其实是打在陆圣他老人家的脑瓜子上。我理解~我理解~     陆川!陆川! 大日本“陆”军第某师团某排角“川”! (东方卫视陆大仙金言妙语靓图一张~: http://hiphotos.baidu.com/sunquan/pic/item/b22da7efb066c832fcfa3ce9.jpeg )
南京大屠杀 回忆录 德国 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