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反社会的人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德]瓦尔特·伍伦韦伯 译者: 李欣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 1
富有者正在隐匿财产更加贪婪
贫穷者坠入福利陷阱更多索取
金融危机和巨额社会福利支出
入不敷出的政府和不堪重负的税赋
被神化的德国社会制度已走向歧途?
2012年《明镜周刊》最畅销图书
一部让中国人吃惊的现实德国读本!
作为一个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欧洲发达国家,德国同样面临着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而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现象,也是抱有“严谨而有秩序且发达的德国”形象的普通中国读者不太了解的。光明日报出版社继《1969:革命、动乱与现代美国的诞生》之后推出的“西方社会转型经典译丛”第二本《反社会的人》将为大家介绍固有形象外的“另一个德国”。
“德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逐渐分化瓦解的过程中”,该观点绝非耸人听闻。《反社会的人》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只占德国人口1%的财富阶层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不劳而获,却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6%;靠社会救济生存的庞大失业人群如何发展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两个在德国社会构成中日渐孤立的群体又是怎样促使金融和社会救助行业得以畸形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谁来为德国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买单?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着德国精神的中产阶级。
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这些问题对于当今中国都应引以为鉴。
瓦尔特•伍伦韦伯的书不啻为球场上的解围球。很有可能会引发关于极端变化的讨论,这场讨论会同时触及到最高层和最下层。
——在线经济周报
他的数据不只是来自于统计和官方调查,而且还有自己做的基础调研。因此他的语言十分生动。
——德累斯顿新消息报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所属 作品: 娱乐至死
8.2 (2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2021年5月24日 已读
奥威尔的错误,在于用他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想像未来世界统治者故意毁坏生产资料、不让民众生活在富裕的社会,但实际上这只出现在部分国家的部分时期,再极权的国家也想要经济。赫胥黎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想到未来世界可以是以《1984》来执行《美丽新世界》的,《1984》唯一说错的地方只有娱乐部分,而这一点《美丽新世界》补上去了。波兹曼的错误就更多了,而最大的错误,在于他认为《1984》 只可能出现在苏联等国家,不可能出现在欧美民主社会,但美国也搞仇恨教育、也搞言论控制、也需要戈斯坦因(人民公敌)……美国的老大哥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政治 正确”。在现今的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1984》和《美丽新世界》双管齐下的,两者非但不冲突,反而互相融合,同一个国家里的居民,完全可以只生活在其中一边,或者两者一起体验。
社会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所属 作品: Being Mortal
8.9 (26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文涛拍案(卷3) 豆瓣
作者: 凤凰卫视《文涛拍案》栏目组 2008 - 1
《文涛拍案(卷3)》出自凤凰卫视的同名另类法制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仗义执言、性情毕现,演说“大案、要案、奇案、公案”的社会传奇,有理有节,激浊清扬。作为一个叙事者的基本态度,窦文涛在节目中坚持“真听、真看、真感觉”的作风,让观众发现一个对法制案件的正值道德良心视角。不管文涛正襟危坐,还是嬉笑幽默,或者谴责愤怒,节目总是在轻松中透着严肃,在玩味中隐喻着理性思考。
2012年2月24日 已读
出品的三本中最有冲击力的一本,涉及的案件包括几个著名的冤案,还有克拉玛依大火。(不是每个领导都先走,如舍己救人的赵兰秀,她后来被捕入狱)
社会 纪实
文涛拍案(卷2) 豆瓣
作者: 凤凰卫视文涛拍案栏目组 2007 - 1
本书出自凤凰卫视的同名另类法制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仗义执言、性情毕现,演说“大案、要案、奇案、公案”的社会传奇,有理有节,激浊清扬。作为一个叙事者的基本态度,窦文涛在节目中坚持“真听、真看、真感觉”的作风,让观众发现一个对法制案件的正值道德良心视角。不管文涛正襟危坐,还是嬉笑幽默,或者谴责愤怒,节目总是在轻松中透着严肃,在玩味中隐喻着理性思考。
《文涛拍案》的三条人命
奇人奇事
调侃犯罪趣闻
戏语犯罪
豪门恩怨
“设计”新解
天下“奇”闻
众说纷纭刘晓庆
大陆女“溺毙”台湾海峡
警匪勾搭 恐怖爆炸 扒手骗抢
连环杀手
花冈事件
硕鼠
亡命大盗
公共作秀
从英雄到凶犯
台海问题
民意的力量
2012年2月24日 已读
不知为何只连载到第三本
社会 纪实
文涛拍案(卷一) 豆瓣
作者: 凤凰卫视文涛拍案栏目组 2006 - 6
本书出自凤凰卫视的同名另类法制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仗义执言、性情毕现,演说“大案、要案、奇案、公案”的社会传奇,有理有节,激浊清扬。作为一个叙事者的基本态度,窦文涛在节目中坚持“真听、真看、真感觉”的作风,让观众发现一个对法制案件的正值道德良心视角。不管文涛正襟危坐,还是嬉笑幽默,或者谴责愤怒,节目总是在轻松中透着严肃,在玩味中隐喻着理性思考。
《文涛拍案》一节目的命真怪,简真可说命运多舛,往好里说也是一波三折。
三条命:短命、苦命、黑命。要想保命,保这节目的小命,作者只有认命。认命的结果,是灵魂深处发生了革命。
在《文涛拍案》里作者像个说书的,这真是辱没了祖师爷。那不是说书,还是说话,自说瞬息万变话,若有点说书味,命来做花边而已。
古代“说话”曾有两类,一类说是从前的故事,像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像广府话的“讲古”。还有一类当年更火过,说的就是当时社会上的事,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这倒有点像《文涛拍案》的选题,我们演说的也是当代传奇,只不知古代是怎样讲法,这一中竟失传了,也不知为什么,倒是真应了短命,难道因为这一路走下去也是苦命和黑命?
2012年2月24日 已读
以前常看电视上的《文涛拍案》,现在很少了。
社会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