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锌皮娃娃兵 豆瓣
Zinky Boys 所属 作品: 锌皮娃娃兵
8.5 (5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高莽 九州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4 - 8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儿子,你要活下去 豆瓣
所属 作品: 儿子,你要活下去
9.2 (5 个评分) 作者: 品雅特海 译者: 李广平 花城出版社 2014 - 1
1975年4月,红色高棉来了。作者品雅特海和他那一大家子,一共十八口人,像全市二百多万人一样,被强制赶出柬埔寨首都金边,在监管下开荒种地。随后两年,柬埔寨简直成了一个大监狱农场。品雅特海一家人被赶来赶去,最后流落到柬埔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大西北崇山峻岭之中,任由红色高棉凶恶的干部驱使。家人一直吃不饱,贫病交加,备受折磨,至1977年初大多死去。品雅特海决定带着妻子翻山越岭逃往泰国,把六岁的儿子纳娃托付给别人照看。可是妻子因林中失火迷路而亡,品雅特海九死一生,终于活了下来。逃出生天后,他想念失散的儿子,悲恸不已。
书中记述的是发生在柬埔寨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作者对自己1975-1977年在“红色高棉”统治下一段骇人听闻的非人生活的回忆录。这既是作者个人的回忆录,也是20世纪一段不可忘怀的历史。
最后的熊猫 豆瓣
The Last Panda 所属 作品: 最后的熊猫
9.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夏勒 译者: 张定绮 译 / 胡锦矗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3
熊猫,作为众所周知的中国国宝,世人皆爱其憨态可掬;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一珍稀动物在其所生存的狭窄空间里,在孤独无言的日子里,面临着怎样的艰难和危险。
作者夏勒博士以特聘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熊猫项目”,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在四川山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熊猫研究。他观察到熊猫各种动人的真实生活,同时也目睹了无知愚氓贪猎熊猫的可怕行为。在本书中,他以科学家和参与者的立场,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史无前例的“熊猫项目”之内情;又以哲人的心灵与诗人的笔触,描绘了那一隐秘世界的美丽与哀愁;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进入中国大陆进行研究的外国专家,夏勒博士以外来者的角度,将其当时与国内科学工作者和老百姓的来往以及各种生活小故事娓娓道来,为今天的读者重现了那个改革刚刚起步、思想开始解放的特殊历史时期。
一九八〇年,中外顶尖专家齐聚卧龙。
熊猫项目能否改变熊猫命运?
外方代表乔治•夏勒亲笔披露往事。
“熊猫教父”胡锦矗为中译本修订作序。
熊猫会被奉为环保偶像,其实毫不足奇。这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打动和改变所有看见它的人;只要有它在场,气氛就焕然一新。对熊猫而言,自由就是在山林环绕的竹海中平静的生活。它不能调整自身来迎合我们,它的需求无法妥协。如果任凭熊猫灭绝,那么所有的高尚情操、人道关怀,所有使它们永垂不朽的企图,都没有意义。
熊猫没有历史,只有过去。它来自另一个时代,与我们短暂交会。我们深入丛林追踪它的那几年,得窥它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本书就是那段短暂光阴的实录,而非回忆。
艾滋女生日记 豆瓣
作者: 朱力亚 2006 - 1
2002年9月,心怀着美好的梦想,朱力亚从中专被保送至武汉某大学,开始谱写人生新的篇章。一次邂逅,一段异国恋情,却让她成了艾滋病毒携带者,当真爱变为死亡的陷阱,生命面临分分秒秒的倒数计时时,该如何在这双重困境中突围?是从此没人人海,隐藏这可怕的事实;还是挺身而出,公布病情,让自已成为一面镜子、一记警钟。朱力亚的选择让千万网友震撼……
2012年3月3日 已读
……
纪实
文涛拍案(卷3) 豆瓣
作者: 凤凰卫视《文涛拍案》栏目组 2008 - 1
《文涛拍案(卷3)》出自凤凰卫视的同名另类法制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仗义执言、性情毕现,演说“大案、要案、奇案、公案”的社会传奇,有理有节,激浊清扬。作为一个叙事者的基本态度,窦文涛在节目中坚持“真听、真看、真感觉”的作风,让观众发现一个对法制案件的正值道德良心视角。不管文涛正襟危坐,还是嬉笑幽默,或者谴责愤怒,节目总是在轻松中透着严肃,在玩味中隐喻着理性思考。
2012年2月24日 已读
出品的三本中最有冲击力的一本,涉及的案件包括几个著名的冤案,还有克拉玛依大火。(不是每个领导都先走,如舍己救人的赵兰秀,她后来被捕入狱)
社会 纪实
文涛拍案(卷2) 豆瓣
作者: 凤凰卫视文涛拍案栏目组 2007 - 1
本书出自凤凰卫视的同名另类法制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仗义执言、性情毕现,演说“大案、要案、奇案、公案”的社会传奇,有理有节,激浊清扬。作为一个叙事者的基本态度,窦文涛在节目中坚持“真听、真看、真感觉”的作风,让观众发现一个对法制案件的正值道德良心视角。不管文涛正襟危坐,还是嬉笑幽默,或者谴责愤怒,节目总是在轻松中透着严肃,在玩味中隐喻着理性思考。
《文涛拍案》的三条人命
奇人奇事
调侃犯罪趣闻
戏语犯罪
豪门恩怨
“设计”新解
天下“奇”闻
众说纷纭刘晓庆
大陆女“溺毙”台湾海峡
警匪勾搭 恐怖爆炸 扒手骗抢
连环杀手
花冈事件
硕鼠
亡命大盗
公共作秀
从英雄到凶犯
台海问题
民意的力量
2012年2月24日 已读
不知为何只连载到第三本
社会 纪实
文涛拍案(卷一) 豆瓣
作者: 凤凰卫视文涛拍案栏目组 2006 - 6
本书出自凤凰卫视的同名另类法制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仗义执言、性情毕现,演说“大案、要案、奇案、公案”的社会传奇,有理有节,激浊清扬。作为一个叙事者的基本态度,窦文涛在节目中坚持“真听、真看、真感觉”的作风,让观众发现一个对法制案件的正值道德良心视角。不管文涛正襟危坐,还是嬉笑幽默,或者谴责愤怒,节目总是在轻松中透着严肃,在玩味中隐喻着理性思考。
《文涛拍案》一节目的命真怪,简真可说命运多舛,往好里说也是一波三折。
三条命:短命、苦命、黑命。要想保命,保这节目的小命,作者只有认命。认命的结果,是灵魂深处发生了革命。
在《文涛拍案》里作者像个说书的,这真是辱没了祖师爷。那不是说书,还是说话,自说瞬息万变话,若有点说书味,命来做花边而已。
古代“说话”曾有两类,一类说是从前的故事,像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像广府话的“讲古”。还有一类当年更火过,说的就是当时社会上的事,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这倒有点像《文涛拍案》的选题,我们演说的也是当代传奇,只不知古代是怎样讲法,这一中竟失传了,也不知为什么,倒是真应了短命,难道因为这一路走下去也是苦命和黑命?
2012年2月24日 已读
以前常看电视上的《文涛拍案》,现在很少了。
社会 纪实
喋血会战 豆瓣
作者: giggs8834************* 第1版 (2005年8月1日) 2005 - 8
《喋血会战》根据凤凰卫视2004年热播的同名节目“喋血会战”改编,主要选编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参加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次大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常德保卫战、桂南会战、中原会战、滇缅远征军等等,以及有关战时的中国经济、民生、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2012年2月9日 已读
根据《一寸河山一寸血》战争部分重编而成(另外两部分是《山河岁月》和《天亮前后》),去除掉了大多原版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偏见,节目版曾在凤凰卫视播过。因为讲述是正面战场所以突出国民党战线,另外增加了共产党百团大战的描述。
历史 纪实
中国远征军 豆瓣
作者: 凤凰卫视 2005
通过采访60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将领的后人和远征军老兵以及抗战史专家,并进行了大量实地拍摄,详实地记录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支中国军队在缅甸和中国云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极为惨烈的浴血拼博,数万军人为国捐躯的悲壮事迹。
我的世纪 豆瓣
所属 作品: 我的世纪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蔡鸿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 9
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拉斯1999年推出的新作,也是继《铁皮鼓》之后又一部震撼世界文坛的巨著。本书以每年一个故事的形式,展现一个世纪的德国全景图,全书内容包罗万象,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文坛,已被译成世界上三十余种文字。
罪证现场 豆瓣
作者: 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 2006 - 1
如果最亲近你的人想要伤害你,往往是防不胜防的。卢比·莫里斯突然失踪了。没有人看过她,也没有人知道她是否受了伤。没有尸体,没有枪,没有证词。如果没有DNA测试,残忍的凶手就会逍遥法外。
本书为“世界经典纪录片传奇”系列图书之一,选取性、谎言和DNA这三个新颖独特的视角,以通俗流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精美的图片将历史的瞬间凝固下来,力求在保留原片惊心动魄画面感的同时,传达更为广阔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读者阅读此书将得到一次精神上的传奇之旅。
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作为国内最大的引进纪录片节目提供商,在2001年度推出了本土化的纪录片《传奇》,因其绚丽的画面、动听的音效、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深受观众喜爱,收视率节节攀升。片中展示的自然、科学、人文、战争等体裁,风格鲜明,内容真实生动,精美、清晰的画面配以绘声绘色的解说,在寓教于乐之中传达出探询并传承人类文明的理念,历经4载树立起了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之“传奇”的品牌文化。
经过4年的积淀,《传奇》系列图书以崭新的姿态展现于广大读者面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与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全面合作,于岁末年初向读者倾情奉献一次文化盛筵。首次推出的《科学前沿》、《罪证现场》、《武器与战争》、《考古探秘》四个系列17本书,内容涉及科技、社会、医学、军事、考古等诸多方面,图片精雕细琢,文字丰富细腻。相信读者阅读此系列图书将得到一次精神上的传奇之旅。
罪证现场 豆瓣
作者: 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 2006 - 1
许多人都以为这个案子只有小说中才会出现。可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复杂的案情,存在这样狡猾的罪犯,更存在这样精明的调查人员,他们是当代的福尔摩斯和桑戴克。即使是很小的一个证据,即使是过去了几十年,他们也可以通过细微证据发现案件的真相……
如何将瞬间的历史凝固成永恒的记忆? 如何让远古的文明随人类发展的足迹不断续写? 《传奇》纪录片选取新颖独特的视角,以通俗流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精美的图片将历史的瞬间凝固下来,力求在保留原片惊心动魄画面感的同时,传达更为广阔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本书内容涉及科技、社会、医学、军事、考古等诸多方面,图片精雕细琢,文字丰富细腻。相信读者阅读此系列图书将得到次精神上的传奇之旅。
罪证现场 豆瓣
作者: 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 2006 - 1
在美丽的风景背后,也有一些见不得光的阴暗角落,而这时候的科罗拉多由俨然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只有无数的冤魂在这里游荡,其中最让当地人难忘的还要数那位女摄影师的故事……
如何将瞬间的历史凝固成永恒的记忆?
如何让远古的文明随人类发展的足迹不断续写?
《传奇》纪录片选取新颖独特的视角,以通俗流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精美的图片将历史的瞬间凝固下来,力求在保留原片惊心动魄画面感的同时,传达更为广阔的知
识和深厚的文化。本书内容涉及科技、社会、医学、军事、考古等诸多方面,图片精雕细琢,文字丰富细腻。相信读者阅读此系列图书将得到次精神上的传奇之旅。
重返“3·19”枪击现场 豆瓣
作者: 李昌钰、夏珍 著 / 邓洪 整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2004年3月19日,台湾大选进入最后也是最炽热的阶段。对台湾人民而言,这次选举非常重要,国际间关切台海稳定与和平的人士也密切关注这次选举。很难想像,就在“3·20”投票前夕的午后,争取连任的陈水扁和吕秀莲在台南市市区扫街拜票途中,竟遭到枪击!这不啻给当时激烈的选情投下了一颗震撼弹……

本书附赠李昌钰本人亲笔签名,附录《神探是怎样炼成的》、《重大案件的管理》。还有5个“破案小花絮”:一件外套、德州鬼屋、灵媒破案、阳气之说、药剂显像。

在回台湾前,我就做好完全的心理准备,这是一个烫手山芋,怎么做都有人会批评的。蓝军要我回来,绿军说我是蓝军大选时的“纽约连宋海外后援会”的荣誉主席,所以我可能会偏袒国亲这边……还有人质疑我和中国大陆的领导人及公安部门的关系很好,一定会偏袒大陆,不会讲是中国大陆派人来的。也有人怀疑,我和当局的正、副领导人及许多民进党当局的高层人士也有交往,我和他们及现任的警政署长、警察局长的关系都不错,我会不会偏袒民进党,帮着他们讲什么话。面对种种猜测,我要说的是:我这一生都是站在科学证据的客观立场说话,根本不会偏袒哪一方面!让证据说话,是我唯一的准则。 ——李昌钰

目录
楔 子 我的中国情
第一章 重返“3·19”枪击现场
第二章 失踪的小女孩
第三章 碎木机下的冤魂
第四章 神秘血手印
第五章 肯尼迪之缘
附录一 神探是怎样炼成的
附录二 重大案件的管理
后 记 我的奋斗史

《重返“3·19”枪击现场》专题网站
http://www.bbtbook.com/pages/lichangyu/index.htm
美国世纪大审判 豆瓣
作者: 刘永毅 / 季树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2:美国世纪大审判》作者是以精湛独到的刑事侦查与鉴识技术享誉国际的李昌钰博士(Dr. Henry Lee),因屡破奇案而被新闻媒体冠上“当代福尔摩斯”“物证鉴识大师”“科学神探”与“犯罪克星”等等封号码在美国家喻户晓。作者也是各国争相聘请前往讲学的专家。迄今已获八百多个荣誉奖项。是一位从台湾走向全球的传奇人物。
拉贝日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拉贝日记
作者: [德]埃尔文•维克特 译者: 周娅 / 谭蕾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 5
《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2009年5月24日 已读
2009年5月24日 评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心中的拉贝 -     本文的内容,来自报纸书刊、新闻视频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的口述。     为避免让文章篇幅过长,整理的过程中,适当地删掉了一些内容。     内容尚不完整,欢迎大家补充、转载。     文章目前包括的人物:李秀英、伍正禧、潘开明、穆喜福、李世珍、丁永庆、汤英、孙有明、吴克政、王凤英、芮体和、常志强、李俊、夏淑琴……     李秀英:“拉贝是一个好人”     李秀英口述:“拉贝是一个商人,不是兵,但是他利用他的特殊地位保护我们中国人。当时只要遇到了麻烦,中国人就去找拉贝,他立刻就来。拉贝利用他的特殊地位,和日本人谈判……当时我们完全不知道拉贝是纳粹党党员。不管他是不是纳粹党员,它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拉贝是一个好人,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只要你为他们做了一点事,他们就会给予十倍的报答。那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同日本人谈判。要是没有拉贝,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被日本人杀害。拉贝救了很多很多人的生命。”     伍正禧:“他救了许多中国人的命”     伍正禧口述:“我现在对拉贝的评价是:他是一个有坚定果断和品德高尚的德国人,他是中国人最好的朋友。有些报纸报导说,他是一个纳粹党员。不管他是或不是纳粹党员,他救了许多中国人的命。那个时候表现出了他的高尚品德,这是最重要的。历史是真实的,谁都无法否认它。在他领导下,保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团结全体领事馆成员、几个传教士和外国教师,建立了一个安全区。那时要是他不把大家组织起来,日本人肯定还会更加疯狂……他勇敢地站出来,为中国人说话,对保护他们作出了他个人的贡献。”     潘开明:“他是我们的救星”     潘开明口述:“那时,我是一个人力车夫,没有亲自结识过拉贝。但我看见过他,我们都知道他秃顶,所以我们都认识他,有时我们在上海路、山西路或宁海路上看见他。我们只知道他是难民区的负责人,我们也知道他和其他一些外国人建立了难民区。他们是我们的救星。要是没有他们,一定还会有许多中国人被杀害。拉贝在他的日记里写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装在心里想要说的话。不管拉贝是不是一个纳粹党员,都改变不了我们对他的看法,因为他是我们的救星。”     穆喜福:“德国国旗保护了五六百人”   [管他叫“老毛子”]   “那时也不知道拉贝不拉贝的,我们叫他老毛子”,现年83岁的穆喜福一直住在南京广州路4号,直到十年前广州路拓宽,才搬迁到南湖南苑新村趣园。“当时我14岁,我家的后门就正对着拉贝家”,穆喜福用手比划着告诉记者,当年他家是栋小破楼房,楼上、楼下加起来就63平米,他家的后门正好对着拉贝位于小粉桥1号的住处的大门,相距不过30米,因此经常能看到拉贝。“那时兵荒马乱,也没打听这位外国人叫什么名字,他个子很高,穿着藏青色的一套西装,戴着一副眼镜,脸上留着大胡子,所以我们都管他叫老毛子”。   [德国旗盖过房顶吓走鬼子]   “老毛子家国旗救了多少人哦”,穆喜福告诉记者,1937年12月日本兵攻入南京城前,三天两头有飞机来轰炸,当时拉贝就在自家的房顶平拉起了一张巨大的德国的国旗,大概有普通国旗几十倍大,把整个房顶也遮住了,从空中看特别显眼。“日本人怕这个国旗哦,好几次飞机都冲下来了,看到这么大的国旗又飞走了”,穆喜福称,后来打听才知道拉着国旗的地方,是南京国际安全区,就是由这个老毛子当家的,听说住在里头,日本人就不敢乱抓乱杀,结果人一起往里面涌。由于穆喜福家紧挨着拉贝家,算是安全区,那时沾亲带故的亲戚姨妈、舅舅全从城南、城北跑了过来,63平方米的小破楼里竟挤了53个人。   [一家53人全活了下来]   “多亏老毛子哦”,穆喜福称,有一天晚上,隔壁一位三十多岁的张叔离开拉贝家院子,回趟家看看,就被日本兵抓走了,拉贝知道后,立即开着车冲了过去,一会儿就把张叔接了回来。穆喜福称,他当时有两个姐姐十七八岁,正是日本兵要找的花姑娘,幸好躲在拉贝家从而躲过了灾难。“我们全家人永远感谢拉贝,要不是当年受到他的保护,我们一家53口人,不可能全部活下来,早就被日本人杀害,骨头打鼓了”。     李世珍:“如果不是他,我恐怕已经埋在地下几十年了!”   [院子里挤了五六百号人]   “那时院子里全是人”,2006年79岁的李世珍是穆喜福妻子,她也是拉贝故居的见证人。“当时我只有10岁,但很多事情还是知道的”,李世珍告诉记者,拉贝家的院子里,到处是简易棚子,有1人多高,里面铺些稻草,只能供人躺在里面睡觉的那种,当时院子里挤满了逃难的人,足足有五六百号人。   [他曾刀下救37人]     李世珍老人说:“有一个家族37个人,被日本兵抓住了,全被绑好了跪在地上。(日本兵)准备砍头的时候,拉贝刚好经过,他就和日本兵交涉,最后把这37个人都带走了。后来这个家族的人都说,如果没有拉贝,他们整个家族就灭亡了。其实我们都一样,如果没有拉贝,我恐怕早就已经埋在地下几十年了。”     [不出去是最安全的]     据李世珍奶奶回忆,当年她和大量难民躲在拉贝家中,日军不敢进来,大家也都知道“不出去是最安全的”。“后来我结了婚,家就在拉贝故居旁边,一睁眼就能看到,所以一直觉得没有离开。再后来这里面立了拉贝的雕像,我就经常来这边看他。最近老了,腿脚不灵便,就来得少一些了。”     [《拉贝日记》我演了一个难民]     在电影《拉贝日记》中,这位82岁的老奶奶客串演出了一个难民,李奶奶表示:“第一次演电影,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报答一下拉贝,他救了我们那么多人的命,我们却没能为他做点什么。”     丁永庆:“他用身体挡住大门”     [在院子里搭棚让人居住]   2006年,91岁的丁永庆老人,当年居住在小粉桥12号,与拉贝住宅近在咫尺。日军大屠杀时,丁永庆18岁,拉贝的厨师一位姓曹的天津人,让他躲进小粉桥1号避难。丁永庆老人回忆说:“拉贝是个大个子,待人很好。他在院子内搭有芦席棚,让周围的居民居住,供吃供穿。我在这里住了近一年。”丁永庆告诉记者,那年12月19日晚上,有两个日本兵在拉贝住宅越墙而入,企图作恶。被拉贝知道后严词叱责,那些个日本兵看清他是德国人之后,只得悻悻地收起枪,要拉贝打开大门让他们出去。“不行!”拉贝用身体挡住大门,断然拒绝,“你们从哪儿爬进来,就从哪儿滚出去!”两个日本兵慑于拉贝的威严和气势,只得灰溜溜地翻墙而去。院内的难民见到这一幕,不禁拍手欢呼起来。   [尽自己所能救济难民]   那天,在拉贝院子里避难的丁永庆实在饿极了,便出门想去找点吃的,可一抬头,看见竹篱笆墙上有个被日军用刺刀刺死的小姑娘,他吓得赶紧回身。拉贝让他的助手韩师傅给他拿来了一小杯米和几片咸萝卜根。韩师傅告诉他,“拉贝先生说了,天冷,地上又潮湿,要你们把萝卜根煮着吃,这样能去湿。拉贝先生还说,不管怎么样,要保证给住在这儿的难民每人每天发一小杯米,一个星期发一次萝卜根和蚕豆,他说虽然少,可他已经尽力了。”丁永庆说他是幸运的,当时还有个小他3岁的弟弟,没能及时躲进拉贝家,在中山陵一带被日本兵逮住了再也没有回来。     汤英:“一个具有高尚人性的人”     [多少泪,止不住流淌在拉贝小院]     “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人知道什么是人间地狱,我能活下来,如果没有拉贝先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谈起往事,个头不高、身体硬朗的汤英老人眼中有泪。谈起拉贝,老人感恩戴德:“只要一去南京,我就去拉贝先生的小院去看看,那个小院还在,一到那里,在泪水里,我总是想起好多好多往事,我现在老了,但我时常带着儿女们来,好让他们记住一个恩人,一个具有高尚人性的人。”     [拉贝先生是我的邻居,他的鞋子都由我和师傅做]     迈入2008年,汤英已是88岁的高龄老人了,1950年他作为汽车修理专家从南京举家迁到芜湖。这位十分健康、精干的老人,他对有关恩人和往事记得十分清晰:“《拉贝日记》中写到他自建的小防空洞里挤了不少人,特别提到的邻居鞋匠就是指我师傅。……我的师傅名叫吴富贵,上海人,是皮鞋店老板,会说些洋泾浜英语,专做大使馆、外侨和传教士等的生意。拉贝先生一家人的皮鞋是我师傅包做的,我时常为拉贝先生做些鞋子的起低工序,拉贝先生对我们很友好,一点也不爱摆架子,他的亲近让我们和他常有往来。……邻居们都习惯称拉贝为‘喇叭’先生,他身材高大,平易近人”     [我有两次差点被鬼子杀了]     “日本鬼子杀进南京城那年,我17岁。”老人回忆道:“1937年12月13日,日本鬼子杀进城后,起先我和师傅仍在皮鞋店住,我曾两次险遭鬼子毒手……鬼子进城的第三天晚上,又有两个鬼子踢开皮鞋店的门闯进来,见我们一老一小两个人,一个鬼子用刺刀对着我要‘花姑娘’,我直摇头,鬼子凶恶地用刺刀在我身上点呀点的,刺刀划到我肚皮时,忽然外面有女人哭叫声,两个鬼子急忙跑过去。经此一吓,师傅和我立即逃进了拉贝先生家避难,一个多月没敢出拉贝防空洞大门一步。”     [拉贝一边枪指日军救人 ,一边筹粮救济我们]     在汤英的记忆里,日军骚扰小院有数十次。最惊险的是日军进城后十多天后的一个夜晚,当时拉贝先生外出不久,有三个日军从围墙外翻进了拉贝小院来,身后都挂着明晃晃的刺刀,汤英老人说:“当鬼子正要把一个女人推出围墙外时,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是拉贝先生回来了!所有的难民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当拉贝知道日军是翻墙进来抢人时,他怒不可遏,用英语大叫,鬼子老实地站着并表示想从大门溜出去时,拉贝不同意,他示意翻译让日军从哪里来的,就得从哪里出去。当鬼子了解这一意思时,不想在中国人面前跌相,仍想从大门出去。拉贝大声吼叫,并拔出手枪,逼近日军,指着围墙赶他们爬出去。最后爬墙的鬼子在惊恐中滑倒二次才爬了出去。”     一天上午,一对母女走在小粉桥路上时,突然遇到日军。一个日军抓住年轻的女性就往路边拖,母亲死死拉着自己女儿的手不放,日军竟然凶狠地踢向那位老人。当日军把姑娘拖向路边的小房子时,路上的人一个也不敢吱声。恰逢拉贝先生从天而降解救了她们。四个日军开了卡车来到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抓抢妇女,当时虽然有美英等国外籍国际安全委员会成员在场,但他们都被日军打趴下了,恰巧当时拉贝来此办事,日军见到身穿德国军装,头戴钢盔,足蹬军靴,臂佩“卐”字袖章,腰别短枪的拉贝,才怏怏离去。     汤英老人回忆道,拉贝先生的家为独式花园式小洋房,本不是收容难民的场所,但随着日军烧杀越来越厉害,逃进他小院来避难的人激增到600多人,地上坐的都是人,当时正值寒冬,拉贝先生在极端困难下,不仅搞来米给难民在小院内做饭充饥,还找到芦席、稻草、布篷等给难民御寒,为了防止日军进来骚扰,拉贝先生专门组织人员日夜在围墙边注意日军的去向,一旦有鬼子翻墙进来,就吹哨报告他,由他来驱赶。     孙有明:“日本人从天上看见,就不敢扔炸弹了”   后来被全世界视作洪水猛兽的纳粹党徽,在1937年的严冬却保护了20万南京的中国人。拉贝和家人在院子里用床单做了很大的一面纳粹党旗。“四只角都绷得紧紧的,日本人从天上看见,就不敢扔炸弹了。”孙有明到现在都还记得这面旗,他当年曾经为拉贝做过衣服。很多人和他一样,靠拉贝的保护,活过了他们生命中最长的一个冬天。     吴克政:“大家都不会说德语,都和我爸爸一起喊他‘喇叭’”     《拉贝日记》里被经常提起的鞋匠的儿子吴克政记得,“大家都不会说德语,都和我爸爸一起喊他‘喇叭’”,很多人都还记得‘喇叭’戴着那个袖标,经常上街走,指着纳粹党徽,喊‘嗨!希特勒!’,来制止日本人侮辱中国妇女”。     王凤英:“到这个难民区里避一下,我们这五个人就没有死”     王凤英老人曾在国际安全区避难过,2007年她已经82岁,回想起当年的那段历史,仍感到一种默名的恐慌。1937年,当时王凤英只有12岁,家里有5口人,原先一家住在珠江路,日军攻城后,父母听邻居说广州路这边有个安全区,就带着自己和姐姐弟弟一起过来了,因此,拉贝是全家的救命恩人,现在她每年的12月13日都会前来参加纪念活动。     王凤英回忆道:“拉贝成立的难民区,我们这五个人到这个难民区里避一下,我们这五个人就没有死,要不然,在(珠江路)那个地方,就活不下来了。”     芮体和:“拉贝先生虽逝永生”   拉贝故居门厅内的桌上,放着一本留言簿,上面写满来访者的参观感言,留言者上至年过八旬的老翁,下有七八岁的孩童,许多外国友人也留下对拉贝的钦佩之言。   一串长长的笔迹引起记者的注意。那是一则2007年1月26日的留言,落款是大屠杀见证人芮体和。“我是大屠杀的见证人。拉贝先生我见过,那年我13岁,就住在离这不远的汉口路17号。我今年已经83岁,当时看到一位高个子外国人,正是拉贝先生。参观后,又使我回想起1937年12月13日血腥大屠杀的场面。感谢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平使者,拉贝先生虽逝永生。”     常志强:“弟弟们都被日本人杀了”     住在夫子庙附近的常志强老人,则讲述了他们一家在日军进城的前一天准备到安全区避难,路上被守城军队拦住未能赶到安全区,日军进城后的第一天就把他们全家六口当场杀死(最小的弟弟当时才两岁),他和姐姐幸存下来后立即跑到安全区的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避难后才活了下来,而姐姐因被日军刺了五刀虽然当时未死,但几年后因体弱感染伤寒死去……     常志强说:“从那以后,我和姐姐成了孤儿了,为了生存,我们在日本人的工厂里做童工,什么苦都受过。日本投降以后,日本鬼子飞机喷洒药雾,我们住的地方离飞机场不远,那个地方很多人都得了瘟病,我姐姐开始发高烧,烧了好多天不能吃,就喝水,拼命要喝水,要喝烫的,冷得不行,滚开的水她就这样喝下去,七天七夜后,相依为命的姐姐也死了,死的时候身上全是红点子。”     李俊:“拉贝是活菩萨”     85岁的李俊、80岁的丁正兰老夫妇家住孝陵卫,昨天他们也特地赶到拉贝纪念馆与托马斯·拉贝夫妇见面。一见到托马斯·拉贝,李老先生立即紧紧握住他的手接连说,“谢谢,谢谢!”而托马斯·拉贝尽管与李老先生从未见过面,却对他一点不陌生。他拿出自己编著的德文版《拉贝传记》,很快翻开其中一页指给李老先生看,里面记录的是曾经在小粉桥1号拉贝故居避难的幸存者情况,当时拉贝在自己的家中保护下来的南京平民就有600多位,李俊正是其中的一位,他与另外几位幸存者的照片与回忆都被收进了这本德文传记。     “我那时候才13岁,跟着家里人躲到了拉贝先生家的院子里,为了保护我们,院子里搭了不少棚屋给难民们住……”李老先生指着故居旁边的草地说,“就是在这个地方!”李老先生说,当时难民们都说拉贝是“活菩萨”……     夏淑琴:“我们都感激拉贝先生”   2009年2月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诉日本右翼侵害名誉权案在日本终审胜诉。她也是拉贝在日记中提到名字一个的幸存者,她抚摸着纪念馆内拉贝的照片,“我们都感激拉贝先生,现在他的孙子来到南京看望我们,我特别高兴”,她还向托马斯·拉贝讲起了自己与拉贝先生的一段渊源:“那时我8岁,拉贝先生特别喜欢我,1938年他要回国了,又是雨又是雪,他把我和我舅舅找来,我那时特别狼狈,他用大衣紧紧地裹着我,我那时头上身上都有虱子,可他竟不嫌脏,还抱着我……他说想把我带回国去,可因为当时我家人都被杀了,妹妹已被送孤儿院,舅舅觉得要留一个小孩,舍不得我就没同意”。对于拉贝日记帮助夏淑琴告倒了日本右翼,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非常欣慰:“这是应该的,就像当年德国人也赔偿了犹太人”。身为医生的托马斯·拉贝还特别谈到了80岁的夏淑琴老人的健康状况,“我特别高兴跟你见面,尤其看到经历过苦难的你现在这么健康,你太了不起了!”     本文只整理那些有名有姓的幸存者,如果要算上那些名字没有在报纸上被写出来的人,那么就更多了。     这几天整理幸存者回忆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到,电影《拉贝日记》的确不够真实,不是把拉贝捧高了,而是捧得不够高,现实中拉贝的某些事迹,简直比电影还要夸张,但这些电影都没有表现出来,整体上,电影版还算比较冷静的,很多没有亲身体验过那场灾难的人,都认为电影拔高了拉贝,但对于那些幸存者而言,这部两个多小时(原版五个小时)的电影,还没能完整地表现出拉贝的全部事迹
二战 南京大屠杀 历史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