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书计划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豆瓣
中国の歴史
7.2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本一夫 / (日) 平势隆郎 译者: 吴菲 / 周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方面的重磅力作。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丛书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国内学者许宏、罗运环、王子今、黎虎、阎步克、邓小南、姚大力、李伯重、步平为中文版作序推荐。
中国神话传说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神话传说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袁珂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1
作为中国神话学史上最杰出的第三代神话学家,袁珂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从这些零碎的材料中,通过收集、整理、梳理、分析,并构建出神话的轮廓,使那些在时代的流变中因被误认为圣君,或被误认为凶神,或被拔高为创世神而彻底失去了本来面目的神话人物各归各位,用简练、流畅、平实的文字将盘古迄于秦始皇的神话、仙话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陈述,搭建出中国神话传说系谱的相对完整性和清晰性,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的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
这样一部著作想来定会引导对中国神话传说感兴趣的读者进入一个神奇绚烂的世界,循着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瑰丽幻想、顽强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迹,亲近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现场,帝俊、帝喾和舜,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
对于神话研究者来说,《中国神话传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章之后均注有出处,征引原文,极富研究价值。
荷马史诗·奥德赛 豆瓣
Oδύσσεια 所属 作品: 荷马史诗·奥德赛
9.3 (3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荷马 译者: 王焕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5
《奥德赛》全诗有12110行,叙述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之一、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园的故事。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豆瓣
Ἰλιάς 所属 作品: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精)/罗念生全集
8.5 (29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荷马 译者: 罗念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一场由美女海伦引起的十年鏖战--特洛伊战争!一本有关特洛伊战争的长篇光辉史诗,一部欧洲古典文学的不朽名著--《荷马史诗》!!!希腊英雄阿基琉斯和大无畏的王子赫克托尔在本书中共同演绎了一场为了荣誉、尊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世纪大战……
吉尔伽美什 豆瓣
吉尔伽美什——巴比伦史诗与神话 所属 作品: 吉尔伽美什
8.0 (7 个评分) 作者: 赵乐胜 译者: 赵乐甡 译林出版社 1999 - 1
这是一部号称世界上最早的名诗和神话,起源于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流域,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苏美尔文学便借助楔形文字出现了书面作品,尤其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汇入泥槔以的作品繁多起来,达到了古巴比伦文学的辉煌。本书除收入史诗外,还译介了《人的创造》、《农牧的起源》等古巴比伦神话。填补了我国至今无楔形文字完整译本的空白,为国人研究亚非文字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道德经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道德经
9.4 (33 个评分) 作者: 黄元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 10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时间简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所属 作品: 时间简史
8.9 (205 个评分) 作者: [英] 史蒂芬·霍金 译者: 许明贤 /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4 其它标题: 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后来在对微观或宏观宇宙世界观测中得到证实。
自1988年首版以来,《时间简史》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此版更新了内容,把许多观测揭示的新知识,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纳入,并配以250幅照片和电脑制作的三维和四维空间图。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豆瓣
所属 作品: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作者: 鹽野七生 译者: 楊征美 三民
拜占庭帝國又稱為東羅馬帝國,被西歐人視為古羅馬帝國唯一的繼承者。但拜占庭人卻自視為融合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及東方文明,自成一體「政教合一」的文明帝國。1453年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是一個帝國的消失,更是一個文明的結束,也切斷了西歐和古羅馬的臍帶。在土耳其蘇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雄心下,天主教徒、東正教徒、伊斯蘭教徒、各為了不同的目的,聚集到君士坦丁堡,見證了文明帝國的滅亡。讓我們隨著見證人的步伐,走向宿命的拜占庭。
德意志史(第一卷 上下)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 赫伯特·格隆德曼 等 译者: 张载扬 等 商务印书馆 1999 - 10
《德意志史(第一卷)(全两册〕》为四卷本德国通史巨著《格布哈特德意志史手册》的第一卷,内容包括德国的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即从开端到15世纪的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本册为第一卷的下册,包括第五、六、七章、叙述的是13和14世纪的选举制,君主国、领土政策和东征运动,帝国的改革和哈布斯堡的兴起,德意志中世纪的国家、社会、经济等历史情况。《德意志史(第一卷)(全两册〕》资料丰富,论述详尽,为一部很有价值的德国史著作。
德意志史(第一卷)(全两册〕 目录
上  册
前言
第一章 中欧地区的太古史和古代史
1. 研究工作的形成过程
2. 史料及其处理
一、 开端
3. 狩猎者和采集者
二、 新石器时代的农民
4. 犁文化及犁文化进入中欧
5. 中石器时代景观的形成
6. 文化区与生活共同体
7. 新石器时代的生活
三、 中欧的印度日耳曼语族化
8. 中欧历史发展中的问题
9. 印度日耳曼语族原始民族的本性
10. 战斧人的单人墓
11. 战斧民族的文化
12. 印度日耳曼语族原始民族时代的遗产
四、 印度日耳曼语族诸分支民族
13. 未开化民族与古代世界
14. 诸种族共同体
15. 印度日耳曼语族诸分支民族的文化
16. 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支配
17. 古代文化景观
五、 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罗马人时代
18. 占领中欧地区
19. 罗马行省生活的全盛时期
20. 罗马与日耳曼的毗邻关系
六、 卡罗林王朝时期民族形象的形成
21. 日耳曼人占领罗马行省地区
22. 新区的机构
23. 罗马帝国前边界以外的日耳曼人与非日耳曼人
第二章 法兰克国家中的德意志
一、 东日耳曼诸国内罗马与日耳曼融合的首次尝试
24. 古代晚期日耳曼与罗马融合的前提
25. 汪达尔人、西哥特人和勃艮第人的建国
26. 奥多亚克和狄奥多里克大王
27. 东日耳曼人与罗马文化
28. 东日耳曼人与基督教
二、 墨洛温王朝时代
29. 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482—511)
30. 克洛维的继承人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的扩张(511—561)
31. 法兰克王国的种族基础与文化基础
32. 布伦尼希尔德时代的奥斯特里亚。王室与贵族的斗争
33. 从王国的分封到分王国。克洛泰尔二世和达戈伯特一世统治时期的奥斯特里亚
34. 奥斯特里亚对纽斯特里亚统一政策的反抗。卡罗林王室的崛起
35. 墨洛温王朝国家和莱茵河右岸诸日耳曼部族
36. 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
三、 卡罗林王朝时代
37. 新开端和反击(687—720)
38. 查理·马特和卜尼法斯(720—741)
39. 教会改革和丕平登基(741—751)
40. 与罗马教皇的结合和法兰克的世界地位。莱茵河右岸日耳曼尼亚的扩张(752—768)
41. 查理大帝扩展法兰克王国(768—814)
42. 查理大帝的帝国
43. 卡罗林王朝的思想运动和德意志文化的形成
44. 直到凡尔登条约为止为统一帝国进行的斗争
45. 德意志人路易(843—876)
46. 全王国最后的再统一(876—887)
47. 从东法兰克王国到德意志王国(887—911)
第三章 德意志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一、 十世纪的奥托帝国
48. 濒临十世纪时的威胁和变化
49. 康拉德一世统治时期的王国、教会和部族公国
50. 亨利一世的统治和德意志国家的巩固
51. 在西方划定界限
52. 东方和北方的安定和扩张
53. 卡罗林传统和西方的霸权
54. 奥托一世——亨利一世统治的继承者和接班人。936年在亚琛进行的国王选举
55. 王位继承问题。937和938年的动乱和奥托大帝的家族政策
56. 对勃艮第的监护和首次远征意大利
57. 柳多尔夫的叛乱及其失败。同王国教会联盟
58. 奥托大帝的帝王国和帝国的改革
59. 东方政策,边区组织和主教管区的建立
60. 巩固在意大利的皇权和与拜占庭的联系
61. 奥托二世统治时期的国家危机:固守北方,转向南方和对萨拉逊人的防御
62. 奥托三世登基。泰奥法诺和阿德尔海德皇后监护执政时的帝国
63. 奥托三世亲政,他的助手和“复兴罗马帝国”方案
64. 998年以来奥托三世的帝国政策及其结果
65. 王国宫廷和奥托王朝的文化
二、 叙任权之争以前的德意志国家
66. 亨利二世的当选和加冕。同(勇敢者)波列斯拉夫的头几次斗争
67. 亨利首次远征意大利。在西部边境同卢森堡人和波兰人战斗
68. 进军罗马和亨利二世加冕称帝
69. 亨利二世和教会
70. 勃艮第,亨利的第三次波兰战争和第三次远征意大利
71. 中书省。亨利二世的晚年
72. 康拉德二世当选,执政初期和加冕称帝
73. 东方。勃艮第。帝国诸侯
74. 中书省和行政管理。康拉德二世和教会。他的第二次意大利远征和末日
75. 亨利三世执政的头几年
76. 亨利三世第一次远征意大利,苏特里宗教会议和皇帝加冕
77. 亨利三世统治时期帝国的东部和东北部
78. 利奥九世和教廷改革的开端。亨利三世第二次远征意大利。他的晚年和去世
第四章 叙任权之争和早期的斯陶芬王朝(1056—1197)
一、 叙任权之争时期
79. 亨利三世去世时的帝国。阿妮丝皇后执政
80. 利奥九世死后教会改革的进展和变化
81. 卡达路斯的教派分裂
82. 帝国的摄政者安诺和阿达尔贝特
83.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教会改革的进展
84. 亨利四世同萨克森人的斗争
85. 格列高利七世即位之初
86. 叙任权之争的前奏和斗争的爆发
87. 特里布尔和奥彭海姆
88. 卡诺萨
89. 德国的对立王权和教皇的中立政策(1077—1080)
90. 第二次破门令和直至格列高利去世为止的斗争
91. 德国教会改革的影响
92. 格列高利的继任:对亨利四世进行斗争的乌尔班二世
93. 德意志和第一次十字军远征
94. 德国皇帝的和平政策。亨利五世登基。亨利四世去世
95. 十一世纪末期叙任权概念的发展和英法两国的叙任权之争
96. 亨利五世执政初期
97. 1111年的和解尝试
98. 亨利五世和德意志诸侯
99. 亨利五世第二次罗马之行
100. 沃尔姆斯政教条约
101. 亨利五世执政末期
102. 叙任权之争时期思想和宗教的变化
二、 洛泰尔三世和斯陶芬王朝初期
103. 洛泰尔三世执政初期
104. 1130年的教廷分裂和洛泰尔首次罗马之行
105. 洛泰尔统治时期帝国的北部和东部
106. 第二次意大利之行和洛泰尔之死
107. 康拉德三世和韦尔夫家族
108.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和十二世纪中期西方的联盟政策
109. 狮子亨利在位初期和1147年斯拉夫人十字军远征
110. 康拉德三世的结局
111. 弗里德里希一世执政初期
112. 1154—1155年巴巴罗萨第一次进军意大利
113. 1155—1158年的帝国
114. 贝桑松帝国会议和第二次意大利远征开始
115. 亚历山大里亚教派分裂。第二次意大利远征结束
116. 弗里德里希一世在德国。第三次远征意大利
117. 与英格兰结盟和弗里德里希一世第四次远征意大利
118. 斯陶芬王权在德国的巩固。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统治者狮子亨利
119. 第五次意大利远征和威尼斯和约
120. 狮子亨利的受审和倒台
121. 康斯坦茨和约和第六次意大利远征
122. 德国的最后斗争。十字军远征和弗里德里希一世之死
123. 亨利六世执政初期
124. 1192—1194年德国的战斗
125. 占领西西里王国。亨利六世处于权力顶峰
126. 亨利六世的世袭帝国计划和皇帝之死
127. 斯陶芬王朝早期德国的精神生活。十二世纪骑士文化的开端
下  册
第五章 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的选举制君主国、领土政策和东进运动(1198—1378)
一、从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的王位之争到大空位时期
128.中世纪的转折点
129.1198年的双重选举
130.英诺森三世插手德意志王位之争
131.菲利普国王的登基和被谋杀
132.奥托四世的权力顶峰和垮台
133.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介入——布汶会战
134.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到他儿子亨利被选为国王
135.王位之争后在诸侯摄政下的德意志
136.弗里德里希二世在西西里王国。十字军远征延期。插手伦巴第
137.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十字军远征。同格列高利九世和伦巴第同盟的首次冲突
138.亨利(七世)国王统治下的德意志
139.亨利国王反叛。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德意志最后的逗留
140.弗里德里希二世同伦巴第同盟和格列高利九世进行斗争
141.弗里德里希二世同英诺森四世的决战
142.弗里德里希二世和他那时代的精神生活
143.鞑靼人的危害。欧洲东部边界的决战
144.弗里德里希二世进行决战时的德意志
145.荷兰的威廉的王国和莱茵同盟
146.“大空位时期”和欧洲诸国
147.1257年的双重选择及其后果
二、从第一个哈布斯堡家族的国王到第一个卢森堡家族的国王
148.哈布斯堡的鲁道夫的选举、出身和开端
149.同波希米亚的奥托卡进行斗争,为哈布斯堡家族取得奥地利
150.鲁道夫的称帝计划,教廷和意大利
151.鲁道夫一世对帝国西部边境的政策
152.鲁道夫一世的对内政策、王位继承计划和他的结局
153.瑞士联邦的开端
154.拿骚的阿道夫的当选及其开端
155.阿道夫国王的对外政策、家族强权政治和他的垮台
156.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开端,与法国结盟,制服莱茵选侯
157.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和卜尼法斯八世
158.为争取匈牙利、波希米亚、图林根而斗争;谋杀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159.瓦劳的查理候选和亨利七世当选
160.亨利七世的开端——为卢森堡家族获得波希米亚
161.亨利七世和教廷,进军罗马和加冕称帝
162.同那不勒斯的罗伯特的冲突和亨利七世的结局
163.政论和政治中关于皇权的论争
三、 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执政时期为帝国权利而斗争
164.1314年的双重选举和王位之争
165.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插手反对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
166.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的申诉
167.路德维希在帝国中的地位,与哈布斯堡家族达成谅解
168.路德维希向意大利进军和加冕为帝
169.路德维希向罗马进军后的德国形势
170.波希米亚的约翰的意大利政策,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的退位计划
171.与本尼迪克特十二世谈判——与英国结盟
172.1338年的城市会议
a.施佩耶尔主教会议和法兰克福等级会议
b.伦斯选侯会议
c.法兰克福和科布伦茨帝国议会会议
173. 路德维希背离与英国的结盟。与克莱芒六世谈判
174. 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的王室权力政策
175. 作为对立国王的查理四世。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的结局
176. 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执政时期的帝国理论——帝国的神秘主义
四、查理四世皇帝的时代(1347——1378)
177.查理四世的崛起。对立国王施瓦茨堡的贡特尔和假沃尔德玛
178.查理四世第一次进军罗马和加冕为帝
179.1356年的金玺诏书
180.卢森堡家族诸领地的立法和行政。查理四世的中书省
181.查理四世的领土获取和经济政策
182.查理四世的东方政策——波兰和匈牙利
183.查理四世与法国、阿勒拉特和意大利的关系
184.文策尔的国王选举
185.教派大分裂的爆发。查理四世的结局
186.查理四世时期德国的精神生活
五、 中世纪晚期的德国东方运动,骑士团国家和汉萨同盟
187.德国东方运动的一般特点
188.德国东方移民进程概述
189.普鲁士和利沃尼亚的德意志骑士团国家
a.骑士团国家的建立
b.骑士团国家的兴盛和灭亡
190.德意志的汉萨同盟
a.汉萨同盟的形成和发展
b.汉萨同盟的兴盛和衰落
第六章 教会分裂和公会议时期。帝国改革和哈布斯堡的兴起
一、文策尔和行宫伯爵鲁普雷希特
191.文策尔的起始及教会的分裂
192.文策尔执掌政权时的德国。骑士联盟和城市联盟
193.埃格尔和约前文策尔的德国国内政策
194.文策尔的家族权力政策
195.教会分裂的继续
196.文策尔被废黜
197.鲁普雷希特国王开始执政及其罗马进军
198.内部及外部的斗争。比萨公会议
二、西格蒙德和公会议时代
199.选举西格蒙德国王
200.西格蒙德的政治目的
201.西格蒙德最初执政时期到康斯坦茨公会议的召开
202.公会议运动和教会的改革
203.胡斯和胡斯运动的开始
204.康斯坦茨公会议
205.西格蒙德进军罗马前的德意志
206.波希米亚之争
207.西格蒙德进军罗马和胡斯战争的结束
208.巴塞尔公会议的头几年
209.西格蒙德去世前帝国改革工作的开端
三、公会议时期结束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
210.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211.巴塞尔公会议及其结局
212.弗里德里希三世和帝国
213.哈布斯堡的东部的世袭领地
214.西方:瑞士和勃艮第
215.1495年前的帝国改革
第七章 德意志中世纪的国家、社会、经济
216.课题与视角
217.资料与方法
一、中世纪政权、国家、社会的日耳曼前提
218.原始群——部落——民族。宗教崇拜联盟——政权——英雄
219.日耳曼农民阶级和生活的农业基础
220.贵族和自由,扈从和统治
221.王国和日耳曼公国
二、法兰克人的国家和王国
222.墨洛温王国建立的特点和任务
223.作为国家结构和法兰克人控制空间要素的王国地产。国家殖民和百户小邑
224.墨洛温和卡罗林王朝时期的社会发展
a.法兰克王国的贵族上层及其政治统治职能
b.下层及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c.早期封建社会结构中的基督教和教会
225.封建社会,陪臣身份和采邑制度
226.查理大帝的立法工作。卡罗林王朝时期的国家宪法
227.卡罗林家族的帝位
228.卡罗林大帝国崩溃时国家结构的变化
229.部落公国。诸部落的建国力量
三、奥托王室和第一批萨尔王室帝王时代德国的国家——政治势力
230.一般的发展
231.封建领主制的国家和社会功能
232.作为经济形态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233.地方行政长官辖区和保护权。中世纪时期它们的内在发展
234.作为统治要素的辖免权
235.奥托王室的国家、王国和帝权。国家教权
236.萨尔王室第一批帝王执政时期国家政策的风格变化。帝国意大利
237.主教叙任权之争前夜的中央权力、国王法庭、军事制度和采邑制度
四、主教叙任权之争期间德意志国王统治的危机。萨尔王朝后期的改革尝试
238.时代的巨变。“自由”
239.教会的和平运动和它的政治、社会、精神作用
240.主教叙任权之争对德意志宪法的影响
241.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时期通向王国统一的新路
五、斯陶芬王室的国家
242.中世纪盛期的国家和帝国
243.斯陶芬王室宪法政策中的采邑法
244.斯陶芬王室的帝国国土政策和领土国家政策
245.王位继承、国王选举、选侯团、帝国议会
246.国家政权和领土国家
247.斯陶芬王室的法律更新和帝国立法
六、中世纪晚期的经济、社会、法律
248. 乡村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249.德意志城市的性质和类型
250.商人和同业公会、联盟、公社、城市权
251.市民经济和社会的组织形式。生产和资本
252.骑士阶层和贵族。人民运动和宗教虔诚
253.罗马法的接受
七、等级运动和等级社会。帝国和邦国中的二元性
254.等级运动
255.中世纪晚期帝国的宪法结构。 选举制帝国——邦国——等级
256.十五世纪的帝国改革企图
墨洛温王室世系表
卡罗林王室世系表
奥托王室和萨尔王室世系表
斯陶芬王室和韦尔夫王室世系表
人、地名和内容索引
希腊神话 豆瓣
Легенды и мифы Древней Греции 所属 作品: 希腊神话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尼·库恩 译者: 朱志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它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因其有较完整的体系和独特的文学魅力而流传久远。希腊神话与圣经神话对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宗教、哲学、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接触西方文化,必然会遇到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而每一本重要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几乎都涉及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些甚至直接取材于希腊神话。时至今日,我们虽不必“言必称希腊”,但对希腊神话作一系统的了解乃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需。
希腊神话故事 豆瓣
所属 作品: 希腊神话和传说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古斯塔夫·施瓦布 译者: 赵燮生 / 艾英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 2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希腊神话》是从普罗米修斯开始的,普罗米修斯的本意是“深谋远虑”,他是提坦众巨神之一,是天神和地母之子。在某些神话中,他是人类的造物主和人类的保护者。他为人类偷取天火而惹恼了宙斯,因而被束缚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每天遭到老鹰撕碎其肝以示惩罚。令人感兴趣的是,普罗米修斯在众神之中是坚定地植根于奋斗、危险和痛苦的真实世界之中,而奥林匹斯山众神却成功地取代了他——他们都是理想化的幻想、美丽、有权势、快乐而又摆脱了痛苦和死亡的众神。书中除了众神的故事外,还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叙述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将史诗改写为通俗的故事,这应该是施瓦布普及希腊神话和传说的重大贡献。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希腊神话故事
海报:
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作者: (英)帕姆洛依 等著 译者: 周平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4
《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第2版)》是对古希腊人民及其历史遗产的致敬之作,将古希腊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和经济史融为一炉。四位作者讲述了从青铜时代到希腊化时期的古代文明故事。《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第2版)》内容广泛,既包括标准化的政治和军事史,也不乏对农村生活、物质文化、宗教习俗、妇女待遇、同性恋和奴隶制等问题的探究。第二版增加了考古学、比较人类学、社会史等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发现。还在初版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社会文化材料,包括妇女与家庭生活、宗教、同性恋和田径等多个方面内容。
正说孙权 豆瓣
作者: 柳春藩 2012 - 2
《正说孙权》主要内容简介:历史上的孙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陈寿根据什么说他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诸葛亮为何认为东吴的贤能为他所用?曹操为何平添一腔“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心愿?毛泽东为何称赞他是个能干的人。还略改曹诗发出“当今惜无孙仲谋”的慨叹?……《正说孙权》谨循正史的要求,依据力求翔实的史料和严格的考据研究。客观、全面地“正说”孙权、对孙权的生平事迹给予完整系统的叙述和评说,在被历史烟尘遮蔽的、人们往往存在许多疑惑和不解乃至误解曲解的诸多方面给予读者尽量客观、准确和明晰的、再现孙权真实面目的揭示和解答、以助于世人将孙权的历史形象与文学中的孙权艺术形象区别开宋,还孙权一个尽量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正说孙权》作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专治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同时关注杰出历史人物孙权、持续研究积累凡四十六年有余,为中国古代史著名教授,孙权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
拜占庭帝国通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拜占庭帝国通史
作者: 陈志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 - 6
陈志强编写的这本《拜占庭帝国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拜占庭帝国曾是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拜占庭帝国对中世纪欧洲和亚洲各国各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宗教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拜占庭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它不仅是连接古典希腊罗马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之间的桥梁,而且更重要的是推动了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拜占庭帝国通史》共分10章,系统地叙述了自君土坦丁时代、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查士丁尼时代、希拉克略时代、弗里吉亚王朝、马其顿王朝、科穆宁―杜卡王朝、十字军狂潮、拉丁帝国、拉斯卡里斯王朝至末代巴列奥略王朝漫长而曲折的拜占庭帝国的盛衰兴亡史,全面论述了奇绝独特的拜占庭文明,包括其文学、艺术、宗教、教育、天文历法和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阐述了拜占庭文明的特征、地位和影响,脉络清晰,内容丰富,是国内拜占庭帝国历史领域的一部权威著作,也是广大读者了解拜占庭帝国历史的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
罗马人的故事(礼品装,全15册) 豆瓣
ローマ人の物語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礼品装,全15册)
8.7 (9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徐越 / 计丽屏 中信出版社 2013 - 11
1、内容简介
《罗马人的故事》(15册套装),完美收官。最值得收藏的罗马史经典。在这平庸年代,人人渴望英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决然出走日本,远赴罗马,寻找英雄。定居罗马三十多年,十五年写就15册巨著《罗马人的故事》,还原一个意大利半岛的小国成为世界帝国,持续1300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读懂了罗马,才能读懂过去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
2、盐野七生和《罗马人的故事》获奖记录
·1970年获第24届“每日出版文化奖”(文学·艺术)
·1981年获“SUNTORY文艺奖”(思想·历史)
·1982年获第30届“菊池宽奖”
·1988年获第27届“女性文学奖”
·1993年获第6届“新潮文艺奖”
·1999年获第2届“司马辽太郎奖”
·2001年获土木学会“出版文化奖”
·2006年获第41届“书店新风奖”
·2000年盐野七生获颁意大利“国家勋章”
·2001年盐野七生被日本文部省评为“文化功勋人物”
·2005年盐野七生获日本“紫绶勋章”
日本狂销1090万册,韩国狂销250万册
----------------------------------------------------
3、读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的理由
A.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
B.古罗马人智力不及希腊人,体力不及高卢人和日耳曼人,技术不及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及迦太基人,但为什么能够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一个庞大的罗马帝国。
C.古罗马被视为人类史上最早的大型跨国企业,有见识的企业领袖和经营者必读罗马史。
D.罗马史被广泛应用在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中,领导者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必读罗马史。
E.古罗马帝国的国家与民族、中央与地方、自由与法制、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每一项都与现代中国息息相关。
F.盐野七生,被誉为最受男人欢迎的女作家,有着女性罕有的理性概括能力,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作者定居罗马30多年,有着不同于以往西方作家的第一手资料和东方视角。
-------------------------------------------------------------
4、名家推荐:
这是一部煌煌15 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15 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这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结局意味着过去的历史的终结,也意味着过去管治方式与现实的不匹配,转型则是一个新的开始。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我一如既往地喜欢读《罗马人的故事》,我觉得第一它没有意识形态性,这个真的很好。按照当时的感觉来写历史很好。第二,它的文笔是故事和评论、评价结合,所有的年代、人物都是经过论证考察,因此不具备虚构性,但是又具备可读性,这个非常好。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古罗马一千多年的历史跟中华帝国对比,有很多相似之处,罗马的文化、体制传承下来,文化遗迹也出来。但是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是一脉相承,连文化的内涵都没怎么改,帝国的结构都没怎么改。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我如饥似渴地读完。掩卷长思,深深敬佩。一位日本女人这样如痴如狂地写古罗马,发掘2000 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她的细腻描写让你身临其境,她的逻辑铺陈促你遐思当下因缘。我读过许多不同作者的罗马史,只有盐野七生女士真正带我走进历史。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
阅读盐野的罗马史与罗马人,时空穿越两千年,体验着人类文明中顽强生长并趋同的精神动力,尽管语言、宗教、习俗、体质和自然环境有千差万别,但内在的思辨、伦理、行为、愿景和组织制度却可以彼此熟悉和理解的。现代人往往以仍然蓬勃发展的中华文明与曾经衰落的罗马文明进行比照,发掘出许多文明之谜和文化冲突的理念。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有关古罗马的书汗牛充栋,我也看过一些,但总觉得对古罗马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读完这套书,古罗马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胡适先生在评论好友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时说:“史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一方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这样综合的,有断制的叙述,可以见作者的见解与天才。盐野女士的《罗马人的故事》,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盐野七生不仅在介绍罗马史,而且有许多精辟的评论与分析,既综合了其他学者的见解,又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经济学家 梁小民
《罗马人的故事》既是历史,又是政治,还有人性。我们终于有了一部不但有价值和深度,而且有趣好看的罗马史。
盐野七生耗时15年,写下了这本恢宏巨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宽容,找到了法治,找到了共和精神,找到了人性中那些最卓越向上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许可以籍借此书来思考一个强盛大国真正的生命力源泉何在。
——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刘瑜
盐野七生女士写的是罗马人的故事,她的描述你读起来很轻松,但是你要看她后面的参考文献,就知道她认真的参考了很多学者的作品,甚至在我们这些学习过罗马史、罗马法的人看来,有些很难懂的作品,她都钻研过。
打通学术作品的障碍,普及罗马法中自由与平等的真意是《罗马人的故事》的一大意义。
——中国罗马法研究专家 费安玲
我读这本书主要是两个收获,第一个收获就是了解西方。我们读古罗马可以研究,可以了解现代的西方,比如西方法制精神怎么来的,我们从这本书可以得到一些答案。这是第一个收获。第二个收获,因为我们是研究管理的,所以我们从这本书里可以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领袖,比如你要学习魅力性的领导人就读恺撒,要是学制度建设者就读奥古斯都。我们也可以学到组织,比如罗马军团的组织,比如人才的培养。比如组织的变革,等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它确实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著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张建君
《罗马人的故事》是一部很好的历史读物,介于学术著作和历史小说之间,正是我一再期待的“公共知识产品”。我一口气读完第一部,很佩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叙事。其中特点难以尽述,作者的朴实、亲切随处可见。重要的是,作者不是做高头讲章,不是写政治经济教科书,而只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罗马的发家和繁荣。她对罗马的解读涉及面极广,如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等。让人读来一点儿也不枯燥。
——青年学者 余世存
盐野七生年轻时就心仪罗马,为此到罗马定居,一住半生,写了很多关于罗马的书,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这套《罗马人的故事》。 15册书写了15 年,字里行间其中倾注了她对古罗马风物的无限向往,其行文流畅,叙事简洁明快,令人读来手不释卷。 而除此之外,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罗马,对国家、公民、宗教、权力等概念进行解读,试图古为今用,寻求一国家之强盛,一种族之崛起的普适性原理。其本人慨然而讲,不掩其非凡志气:“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财经作家 学者 吴晓波
我一直在看《罗马人的故事》这套书。中信出版社给这套书写的宣传语叫“古罗马——今天中国最需要读懂的国家”,为什么最需要读懂?因为你真正读懂罗马,才能读懂今天的欧洲和世界,因为今天的欧洲和世界很多政治制度的设计、法律思想的设计,是按照他们时代的思维进行设计。但是同时你会想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可能更多的要在这方面有一个相互的理解,西方人要更知道中国是靠文化进行统治,哪怕它变成一种意识形态,但是西方更多的要靠制度进行统治,当然这不是中世纪的时候,中世纪基督教也做了一些改良,主要还是靠政治制度进行统治。
——原央视主持人 行知探索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曲向东
国家兴盛的关键是对败者的“宽容”。支持罗马繁荣最重要的是国家意志、国家建设、帝王能力和公民。
——日本媒体评论
历史的假设,是应对变化的最好指导。
——日本钢铁集团总裁 三村明夫与盐野七生对谈
历史是最好的教训,也是最好的娱乐。
——盐野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