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被禁忌的游戏 豆瓣
8.9 (206 个评分) 李志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4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口袋唱片
我是否该写一篇悲伤的乐评?
——评李志第一张专辑
文/ 郭小寒
南京算南方吗?我不知道。
南方应该是多雨和闷热的吧,可又为何能产生如此干裂和如此悲伤的歌声。
在口袋音乐随杂志介绍了李志的《被禁忌的游戏》和《凡高先生》后,
又迫不及待地独立发行了他的两张唱片——很多人从中听到了太多的惊喜和共鸣,
他们找到了许巍、木马、左小祖咒那些从前的感人的影子甚至用2006年最温暖的声音来形容他的唱片。
但,那个声音不能用温暖来形容。
听李志的歌总能恍惚的产生一个北方冬天的意象——白色的天空,干裂的树枝,刺眼的阳光,实际是冷的。
我们以为那是温暖的,是因为我们隔着玻璃。
那个声音一点都不温暖,我甚至听出了残忍和决绝——里面有太多无望的等待和生活挣扎过后的伤痕,其实他的歌是无力的,
什么也没有解决。
我们只知道关于他的很少的一点资料,1978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95年开始弹琴,1997年上东大工科,
1999年退学,游荡于琴行酒吧……这份简历其中太多的空白可以由他的音乐填充,满怀理想,愤怒,渴望,漫长的等待,
逃离,挣扎,背叛,无法选择,放弃,重新回来……最终他拨着吉他用自己那苍凉衰败的嗓子唱歌:
失去的青春,毁灭的理想,死亡的爱情。——像是在收集一把灰烬。
当然这些都是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音乐背后那片世界的想象,我一直觉得好的音乐不仅仅是有动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
它一定是包含着另一个世界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你听懂了这个秘密,所以才会爱上这个音乐。
说简单点就是惺惺相惜,但这么说又有点矫情。
反正总是有人更敏感一点,他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尽力量想表达出来。但即便是表达出来了,
也未必有多少人能体味——这既是他的天才,也是他的悲哀。
也许,李志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第一张专辑来说,感觉总是比第二张更粗砺一些,但其实是更敏感,有些歌做得并不完善,有些表达也是不知怎样结束的表达,
是呢喃和无助的自语。《黑色的信封》那孤独的无奈的绵长,《青春》里那一点稍纵即逝的玩世不恭,
《阿兰》那无助的期待和诀别后的眷恋。最喜欢的还是《卡夫卡》和《被禁忌的游戏》,
最可贵的是,在所有这让人伤心的感觉扎扎实实的经历过之后,他还能把这种感觉冷静而准确的描述下来,
而不是一味情绪化的抱怨和发泄,这一点是可贵的,这需要的是一种控制,当你接住这个被抛过来的完整而密封的秘密之时。
总有人选择上路,总有人选择背着吉他到处走,总有人把理想看得高乎一切,总有人拿得起又放得下
——我们只能对他们有一种遥远的敬意,希望有同样秘密的人都能听懂你的声音。
Revolutionary Pekinese Opera, Version 1.28 豆瓣
9.3 (15 个评分) Ground Zero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ecommended Records
在这个唱片之前首先说说德国前卫音乐家Heiner Goebbels(海捏尔·戈贝尔斯),这位著名颇为学院派气质的实验音乐家多年来一直为ECM公司保持着高质量的前卫音乐水准,尽管ECM并不擅于此道。1992年,他与前卫萨克司风手Alfred 23 Harth(阿尔佛雷德·23·哈瑟)合作,在地下前卫爵士厂牌Evva发行了一张以自由爵士与采样拼帖结合为主的专辑《Goebbels Heart》(戈贝尔斯之心)。专辑的最后一曲便是著名的长达十六分钟的《Peking-Oper》(京剧),当时,人们纷纷质疑它的形式,因为人们还不了解其中真正的精华。而后Heiner Goebbels特地写了一篇相关的短文介绍这首作品的内容由来,人们这才恍然大悟。 《Peking-Oper》是以革命题材京剧《沙家浜》为主要素材而创作的即席演奏与声音拼帖结合的作品。它的开头是京剧过门片段的反复,然后 Heiner Goebbels用他的理解来演奏二胡,简单的音阶,还有刮蹭的音效。随后他采样了戏文念白,演奏二胡高音的部分,再次混入原始的声音素材,加上 Alfred 23 Harth用萨克司风吹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主旋律,作品渐进高潮。曲过一半,Heiner Goebbels安排了阿庆嫂的出现,事后他解释说他个人的确对《沙家浜》这部戏很感兴趣,其中阿庆嫂是他最喜欢的角色。我们可以在这部分中听到 Alfred 23 Harth用萨克司风拟音的京剧念白,而Heiner Goebbels又不失分寸的引入拍节;作品变得音景化,锣鼓点与钢琴结合,衔接处混上电气的音色。最有意思的在结尾,Heiner Goebbels用西方传统打击乐器演绎京剧中的锣鼓点,他说,“京剧中的打击乐器快速而不混乱,我很赞叹这种表现方法。” 《Peking-Oper》这首作品影响了后来很多热中于此的前卫音乐家,其中就包括日本当今最为重要的实验音乐家大友良英。大友良英与其女友,同是日本最优秀的实验音乐家松原幸子等人组建了一支十分实验性的即席演奏团体——Ground Zero(队名出自华盛顿的一个宣扬毁灭爆炸的恐怖组织,原意为“大爆炸后一切皆无”,而“911”事件后,它又被覆盖上了新含义)。Ground Zero于1995年出版了一张名为《Revolutionary Pekinese Opera》(革命京剧)的唱片(1996年于英国著名实验音乐厂牌ReR再版做全球发行,故多数地方默认为1996年),它以Heiner Goebbels的《Peking-Oper》为原型,对其加以丰富和改进,形成了这样一张内容更加充实的唱片。Ground Zero在向致敬Heiner Goebbels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点,更为鲜明的表达了对这些中国元素的独到观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其音乐历史绝对不能同属于陆地上广大的东方国家,虽然整体西方世界对于日本也有类于“东方主义”的诠释,但是这并不能和处于更加低势的“东方世界”做比较。毕竟日本的音乐历史和西方是同步的,发达的一切有着不可否认的强大优势。 在专辑《革命京剧》中,Ground Zero使用了更为丰富的中国材料。从京剧《沙家浜》到粤语功夫片;从国产抗日电影对白到大量的广告片段(比如“华丰面”,哈);从演唱云南山歌到“奶奶您听我说”。大友良英这家伙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东方主义者,他在东京念大学时主要研究的课题就是文革时期的中国音乐,后来还在1981年只身前往海南岛采风中国民间乐器。在九十年代初,他组建过的另一支概念乐队Mosquito Paper的名称就足够东方,它的出处是中国旧上海报业的俚语。而Mosquito Paper的现场演出并不是演奏音乐,而是朗诵和人声呼喊。后来Mosquito Paper与最初的Ground Zero走到了一起,也就形成了这支创作了《革命京剧》的超级阵容。而大友良英与中国的缘分并不只此,后来他又为很多中国电影制作过电影音乐,包括田壮壮的《蓝风筝》、许鞍华的《女人四十》、严浩的《我爱厨房》还有舒琪的《虎度门》。
做作得很自然 豆瓣
6.8 (5 个评分) 陆晨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骡子唱片
在陆晨的这张《做作得很自然》专辑里,他将拼贴和采样的技术玩到了极致,无论是取自Mike Judge电影做出来的“P”还是利用先进器材将Nirvana“You Know You're Right”倒置播放,亦或是选用影片《少林寺》片段做出的弘扬武术精神的“少林,少林”,都是在流行音乐中难得一见的题材和创意。不过,如果你还是一个主流流行音乐的拥趸的话,在欣赏这张唱片之前可先要给自己打一针预防针,因为整张唱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分钟,陆晨却完全舍弃了旋律的铺陈,单靠他的奇思妙想来让大家接受他所谓的音乐。机械的模拟声、冰冷的节奏感造就出一幅地下音乐壮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