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
鲁迅大全集(全33卷) 豆瓣
作者: 鲁迅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9
《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内容简介:编年体——分类编年——大编年,小文体,全而不乱。作为编年体全集,一般的编法是把全部作品统一编年,他们的做法就是把鲁迅的日记、书信、杂文、散文、翻译、学术著作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全部混排在一起。
而这一次的不同,编委们考虑到将文学作品、学术著作与古籍、碑刻等混合编排,会给读者带来不便,所以采用了分类编年的方式,把全部作品分为“创作”、“翻译”、“学术”、“美术”四大编。
四大编:创作、译文、学术、美术
创作编:包括鲁迅创作的全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论文、序跋、广告等,也包括书信和日记,未经鲁迅审阅的演讲记录稿和同代人回忆中的语录也作为“附录”收入此编。
翻译编:包括鲁迅翻译的全部域外作品。“译者后记”和相关的说明文字也编入其中。
学术编:包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包括鲁迅辑录整理的古籍,也包括鲁迅整理研究过的石刻。
美术编:包括鲁迅自己的绘画、书法、封面设计等,也包括他编辑的各种美术作品。
2022年7月22日 已读
现在的《鲁迅“全”集》其实并不全,除了《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之外,鲁迅的学术成果一律不收,让一般人认为鲁迅的学术研究只涉及小说。其实鲁迅的池子哪里才那点大,在唐代传奇文、汉唐碑帖与书法、六朝文学的辑佚与注释等方面都做过开创性的贡献,而且鲁迅书法和美术极精,且在审美上也可称天才,其创作的各种封面和图案都超迈时代,一般津津乐道的就是北大的校徽吧。国学数典上可以下载。这个大编得不咋样。
电子版
文选旧注辑存 豆瓣
作者: 刘跃进 编著 / 徐华 校订 凤凰出版社 2017
本书为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2013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著,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华校。本书选用南宋淳熙八年(1174)尤袤刻本为底本,以敦煌吐鲁番本(英藏、法藏、俄藏)、日本古钞本(猿投神社藏、九条家藏、上野精一氏藏、宫内厅藏、三条家藏、东寺观智院藏等)、杨守敬过录日本室町本、陈八郎本、朝鲜正德本、北宋国子监本等为参校本,从目录、版本、校勘等角度对“《文选》学”史上产生的宋代以前重要注释进行了系统整理。大体按照注释产生的时代前后顺序,将“李善所引各家旧注”“李善注”“五臣注”“《文选集注》所引各家唐人旧注”,排比汇集于对应的诗、文句后。举凡涉及原文异同、字音训释及相关评论等内容,特别在案语中加以说明辨析;而对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或仅一家之说的判断,则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己见,辨析说明。本书堪称《文选》旧注新意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出版必将使学者对《文选》生成具体而微的整体观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2年7月13日 在读
读此书才知道顾千里、高步瀛是何等牛逼啊,所谓《文选》“一厄于五臣之代篡,再厄于冯光震之攻摘,三厄于六臣本之羼乱,四厄于尤袤本之改窜”,真不虚言。
电子版
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报告集 豆瓣
作者: 杜鹃花 / 史家珍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本书全面收集了洛阳邙山相关帝陵及其陪葬墓的调查、勘探、发掘资料,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意义不容小觑。首先,为今后邙山陵墓群区域内的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的实施、断代等提供了借鉴;其次,为今后研究邙山陵墓群及各时期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素材;第三,为今后更好地保护邙山陵墓群提供了资料支撑。
王充思想の諸相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大久保 隆郎 著 汲古書院 2010 - 1
【はしがき】より
王充『論衡』研究の論文・著書はかなりの数がある。本書、文献目録はその一端である。わが国では佐藤匡玄著「『論衡』の研究」(創文社東洋学叢書、一九八一年)がある。後、三十年、漸くにして本書の上梓となった。旧稿の整理をしながら不備を補い、誤りを訂正するにかなりの時を必要とした。
本書の構成に欠くものは、一世紀に生きた王充の人となり、その生涯、周辺の人々やその時代についての記述、中国の研究所にいう「生平」である。私の王充研究は王充の思想研究と王充とその周辺の人々との絡み合い―評伝の試み―にあった。二部構成を企図したのである。両者は錯綜しあう事柄も多く、諸般の事情から思想の分野を「王充思想の諸相」として先に世に問うことにした。王充とその時代、評伝の試みは、後日に期することとした。本書は主として『論衡』本文の精査、解読を旨としている。解読考察の限界もあり、ただ紙面を費やした憾み、なきにしもあらずである。王充論衡には残された問題も多い。後の君子がこれを解き明かしてくれることを期待したい。
都、洛陽を遠く離れた会稽、上虞の地で王充は百篇を越える文章を書き残した。このエネルギーは何だったのか。著作の一つである『論衡』三十巻八十五篇(内一欠)は冒頭から遇不遇、人との出会いと運命の問題が問われている。貴賤・強弱・寿夭等々は夫婦の氣合の際、已に決定されていると説き、能力や操行の善し悪しとは無関係に初稟にすでに決していると説く。この定命論は多面的に教線をはる。
王充を著述に突き動かしたもの、それを一言でいえば「危機意識」である。国家秩序の崩壊に繋がるものとしての意識である。華文放流する浮薄な時勢から民衆を匡済し、道義的実誠の社会に帰するを求めたのである。この危機意識の対極にあったものは、夷狄異文化の伝播にあった。異文化とは「浮屠」の教えである。此岸の世界を苦海とし彼岸に涅槃を求めるブッダの教えであった。この夷狄文化に対し、王充は人々に儒教的古典文化の真実を涵養し、生活の安寧を希求したのである。そこには当然、強烈な古典的知識人としての民族意識と西域異民族への蔑視。異端視がある。ここに王充思想を読み解く鍵がある。これが王充的思想解明の筆者の視点である。本書からその一端を読み取って頂きたい。仏教の東伝については後日を期することにする。
文革前的鄧小平 豆瓣 谷歌图书
9.8 (5 个评分) 作者: 鍾延麟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 - 7
以往的鄧小平研究,基本上將研究時段集中於鄧小平早年的革命經歷和晚年的改革業績。至於鄧小平在文革前十年期間(1956–1966)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政治角色和作為,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本書正是將研究對象鎖定在這段歷史書寫中的「失蹤」時期。
作者首次全面還原了鄧小平作為毛澤東的「副帥」,在毛所領導的一系列社會主義建設實驗中所擔任的角色和行為,並得出「主事在毛,成事在鄧」的重要結論。書中詳細呈現了鄧小平在 1957 年「整風」、「反右派」運動、1958年軍隊「反教條主義」運動、1958 至 1960 年「大躍進」運動,以及文革前中共的黨對黨外交中,負責「具體部署」的過程和細節,揭示了鄧小平如何強而有力地輔弼毛推行落實前述的運動和政策,其中他究竟擁有多少自主空間,而他的態度和舉措又如何影響了政治的發展。
作者查閱了近年來問世的大量中共歷史資料,包括中共要人的年譜、日記、文集、傳記、回憶資料,並利用地方和海外的檔案文獻、文革批判材料、內部讀物、訪談資料、地方志和報刊等,力圖重建鄧小平個人和相關歷史的真實面貌。
本書選題大膽、視角新穎,資料和研究尤為紮實,具有相當的開創性。了解「副帥」鄧小平,無論對於認識作為一個整體的鄧小平,還是理解文革前十年中共歷史的複雜性,乃至於更深刻地理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及其晚年的方針決策,都是不可忽視的關鍵。
2021年12月29日 已读
非常不容易的研究。
电子版
汉代压胜钱 豆瓣
作者: 公柏青 中华书局 2020 - 9
压胜钱,是民间用作祈吉和避邪的一种钱币。所谓压胜,就是压制邪魔,取得胜利的意思。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压胜钱产生于汉代。本书作者公柏青多年致力于汉代压胜钱的收藏与研究,本书是其成果的集中体现。
先前的汉代压胜钱研究主要着眼于年代考证、真伪鉴定等方面,为钱币学本体研究;而本书则将压胜钱视为物质文化产品,考查其承载的社会观念和折射的文化传统,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的,为钱币的外延研究。这是本书的主导思想。
汉代压胜钱是后世压胜钱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理解汉代压胜钱的文化内涵,对压胜钱的研究意义重大。所以本书选择汉代压胜钱作为探究对象,从祥瑞图案及其中反映的文化信仰等多个方面对它进行探讨。图文结合,揭示汉代压胜钱的精神内涵。
压胜钱外廓圆形穿孔方形的形制,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在有限的压胜钱钱体上,古人铸造了丰富多彩的宇宙天地间的抽象图案和纹理,本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这些神秘的图案和纹理进行分析。比如压胜钱上的星文,乍看上去就是一些杂乱无序的点,但经过作者的逐一分析,各组星文所代表的星宿一目了然,其中所蕴含的对星神的崇拜思想也昭然若揭。小小的压胜钱钱体,蕴藏了丰富的内涵。本书的分析,有些前人论及很少,是完全原创的观点。通过压胜钱一窥汉人的内心世界,本书做了开拓性的探索。
張伯駒牛棚雜記 豆瓣
作者: 榮宏君 編註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8 - 10
在生活中十幾年來存在着封建時代士大夫四舊生活,與一些封建餘孽聚飲、填詞、聚餐、對聯、猜詩迷、打詩鐘,春日看杏花、夏日賞荷、中秋玩月、重陽登高賞菊、看紅葉、除夕守歲或公園茶話,或郊外遊覽,或集會聯吟,甚至聞名而未晤面者,亦通郵唱和,在社會主義中還像六十年前之歲月,落後到了何種地步。
拿我來說,在過去歷史社會中是一個剝削者,罪惡是數不清的。在現在集體學習改造中,我只能掃地打水已感覺到落後,有時撿地瓜、扔土豆、剝高粱杆,這樣勞動等於休息,但也算勞動了,心裏稍安,其實很慚愧。如果我與工農兵同吃、同住、同勞動就看見我滿身穢濁,不成個人樣子了 。
──張伯駒
你是舊文人,難免性情孤僻,新事物知道又少或為人所不諒。你的一生所藏的書法精品都捐給國家了,你還會反黨嗎?我同他們說給你改一改好了。
──陳毅
日本足利学校藏国宝及珍稀汉籍十四种 豆瓣
作者: 卢伟主編 / 稻畑耕一郎主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影印日本足利学校藏国宝及珍稀汉籍十四种》将足利学校所藏国宝汉籍及其他珍稀汉籍14种,集为42册影印整理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这14种文献,可分为国宝汉籍、重要文化财汉籍、其他珍稀汉籍三类,此次影印整理出版,亦按此次序编排,即1-18册为国宝汉籍4种,分别为南宋越刊八行本《周易注疏》《尚书正义》《礼记正义》及南宋明州刊本《文选》;19-39册为重要文化财汉籍5种,40-42册为其他珍稀汉籍5种。各类内部又以“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顺序排列,规模较小无法单独成册者则合编为第42册。为更好地呈现珍稀汉籍的原貌与特点,4种国宝汉籍共18册采用四色全彩印制。
《影印日本足利学校藏国宝及珍稀汉籍十四种》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立项资助项目。足利学校是日本最古老的学校,被定为日本国家文化遗产。设立于1903年的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以收藏保存大量和汉珍贵古籍文献而闻名于世。《影印日本足利学校藏国宝及珍稀汉籍十四种》获得足利学校慨允,将足利学校所藏国宝汉籍及其他珍稀汉籍14种,集为42册影印整理出版,并延请学者为重要文献撰写了影印说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这14种文献,可分为国宝汉籍、重要文化财汉籍、其他珍稀汉籍三类,此次影印整理出版,亦按此次序编排,即1-18册为国宝汉籍4种,分别为南宋越刊八行本《周易注疏》《尚书正义》《礼记正义》及南宋明州刊本《文选》;19-39册为重要文化财汉籍5种,40-42册为其他珍稀汉籍5种。各类内部又以“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顺序排列,规模较小无法单独成册者则合编为第42册。为更好地呈现珍稀汉籍的原貌与特点,4种国宝汉籍共18册采用四色全彩印制。
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 豆瓣
作者: 郑金生主编 中华书局 2016 - 10
本书为2014 年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中医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其医药文献之丰富、理论体系之完备、诊疗技术之成熟,罕有其匹。中医古籍作为记录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的载体,在历史时期不断“走出”国门,成为中外交流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汉文化圈如朝鲜、日本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据研究,仅江户时期传至日本的中国医籍就多达980 多种。因此,大量中医古籍散佚海外,其中有不少在国内现已失传,实为憾事。1990 年代以来,郑金生、张志斌、真柳诚等中外学者共同筹划,深入世界各国进行文献调查,复制回归大量散佚海外的古医籍。本丛刊即是该团队多年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现。全书收录散佚海外的珍稀中医古籍427 种(约图22 万幅),其中有宋版 8 部、元版 11 部、明版 214 部、清版 40 部、近代抄本 7 部,另有和刻本 18 部、日本抄本 113 部、朝鲜刊本 16 部,多为国内已经失传或存藏极少的珍稀版本。 粗略统计,这批书含国内失传的古医籍 160 余种、失传的珍稀版本 280 多种。门类广泛、内容全备、版本珍善,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此次全文影印出版,成书403 册(含提要1 册,40 余万字),对于中医药文献的发掘和整理、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中医药诊疗经验的传承和弘扬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编辑制作过程中,悉遵中医学科特性和古籍影印通行标准,将书稿分为医经医理类、伤寒温病类、诊法类、本草类、医方类、临证各科类(妇科、儿科)等 11 类,细心核检次序、精心重编目录。影印正文之外,另附提要 1 册,凡书之版本、作者、内容、价值、递藏皆一一述明,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使用。
该书的策划出版,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如中国中医科学院李经纬研究员认为该书是“近年来中医文献领域一个标志性的成果”,黄龙祥研究员认为该书是“当代从事域外汉籍回归工作具有示范性的成果”。
2021年11月10日 想读 有人扫过电子版么?
电子版
在峡江的转弯处 豆瓣
8.7 (11 个评分) 作者: 陈行甲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 - 1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从童年岁月写起,写母亲,写爱人;写了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回顾了作者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作者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从本书中,作者用鲜活的故事和大量的细节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爱与成长,以及如何在世事变幻中守住内心和实践的知行合一。
正续清经解类编 豆瓣
作者: (清) 阮元, (清) 王先谦 编 / 虞万里 类编 中国书店 2020 - 1
《正续清经解类编》,是将清代经学经典《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两部丛书合编后按类别重新统合编排而成,一改原丛书以作者为纲的收书之法,打破了两丛书之间的界限,一展清代经学之大貌,更有利于经学研究者按类索书。全书共60册。
本书编者改进了传统经学分类法,将其分经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四书、五经总义、小学十类。这与以《四库全书》为代表的传统的经学分类法不同,不同之处是三礼各自成类,孝经类并入四书类,无乐类;且每类之下,先收专著,后收图谱类、校勘类、语言文字类著作。
为方便读者更好地使用本书,编者在编末附索引三种:1.《音序索引》:将正续《清经解》所收所有著作和相关作者按书名、作者名的拼音顺序排列,标明其在本类编中出现的册页;同一作者有多种著作者,所有著作所出现的册页全部列于著者名后。2.《笔画索引》:类似音序索引,只是按书名、作者名的笔画顺序排列。3.《正续清经解四种版本卷次册页对照表》:分《清经解》及《清经解续编》,以书名音序为次,列出所收各书在各重要版本及本类编中的册页。
2021年11月4日 想读 这书还没人侵犯版权扫描么?
电子版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豆瓣
作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1
《伤寒论译释(第4版)》内容简介: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但因文字上含义的深奥,注家学说的不同,阅读有一定的困难。《伤寒论译释(第4版)》用现代语译释了全部《伤寒论》,对读者可有一定的帮助。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共六篇,根据伤寒六经病证治内容,用综合方式加以系统的阐述。每篇有概说、主要脉证、辨证、治疗、方组论述、预后、兼变证治、合病、并病、小结等,既作了全面性的分析介绍,又揭示出便于重点掌握的规律。下编十卷,依据明代赵开美本原文编次,逐条译释,除原文外,分列校勘、词解、语译、提要、浅释、选注、按语、方解、应用范围、医案选录、结语等项目,从原文的一字一句,到每一证治的理法方药,不厌求详,反复阐释,为归纳古今,揭示新义,提供了很多的探讨材料。《伤寒论译释(第4版)》的译释,浅显易懂,注家精义,择善而从,并有重点地把原书的精神实质,加以综合论述,使读者既能掌握重点内容而用于实践,又便于深入研究。《伤寒论译释(第4版)》可供学习中医,西医学习中医,以及教学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 豆瓣 谷歌图书
Entstehung und Funktion einiger chinesischer marxistischer Termini
作者: [德] 李博 译者: 赵倩 / 王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8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形成、发展以及个别术语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毛泽东的思想模式中的作用。探讨这样的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这些文献必须包括尽可能从最早期的一直到毛泽东时期所出版的资料。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比传入中国早,所以中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多半是从日本的出版物翻译过来的。
翻译时,中国的译者借用了很多日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因此,也要追溯日本术语的形成过程。要探讨术语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必不可缺的资料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词典。汉语的和日语的词典在本书资料的探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漢代的相人術 豆瓣
作者: 祝平一 學生書局 1990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漢以前相人術的發展
第三章 漢代相人術略說
第四章 漢代看相行為的考察〈1〉
第五章 漢代看相行為的考察〈2〉
第六章 結論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 豆瓣
作者: 毛遠明 線裝書局 2008
综观整理研究碑刻文献的著作,其体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缺陷。毛远明先生通过全面总结,分析比较以往各种碑刻文献整理研究著作的得失利弊,在科学整理与研究碑刻文献方面独辟蹊径:分时段全面收集碑碣1400通,制作成拓片图录;据图录准确释文,并加上现代标点;广集众本,精心校勘;对碑铭中的疑难词语简要注释和考辨;并辅以提要。历经十年,终于完成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以下简称《校注》),撰成200万字的巨著,以8开本,分10册于2008年由线装书局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二作为一部重要的碑刻文献整理研究著作,该书有很多优点值得称道,有很多特点值得借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材料收集全面碑刻文献材料的零星、散碎,不易获得,一直是制约对其进行研究与利用的瓶颈。本书作者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搜集汉魏六朝时期的碑刻,包括已公布的所有图版,亦有部分属于首次刊布,经过严格挑选,精心辨别,去伪存真,编制出需要整理的目录。其著录原则是有原石现存,或虽无原石而有拓本的碑碣、石阙、摩崖、画像题记、地券、墓志、镇墓文、造像记、刻经记、佛经节缩刻石等,极个别重要的石刻摹本,也酌情收录。现无拓本者、原石过残无法辨认者、铭刻文字太少,于文史研究价值不大者,未予收录。石经、高昌砖志已有专书行世,为避免重复,不予收录。选文的时间下限是二○○七年底以前所有公布,或者已经出土,尚未公布的汉魏六朝碑刻,共著录汉魏两晋南北朝各类碑刻达一千四百余通。第二,体例科学严密该书著录的所有碑刻,一律按朝代先后排列,南北朝时期则先南朝,后北朝。同一朝代者,则以刻石年代为序,墓碑、墓志以葬期为序,无葬期者,以卒期为序。碑刻本身虽无具体年月提示,而根据内容可考知者,放到相应的年代。所有无具体年月者,放在同一朝代相应的碑刻之后。书前有目录,书末有碑目提要,检索极为方便。所收碑铭以楷书录文,对碑铭中的异体字、古体字、隶古定字、假借字、俗讹字等均适当照录;原刻中的衍文、脱文、倒文、重文符号等均保持原貌,未予改正,只是在注释中作出说明或考辨。石刻录文与拓片图版放在一处,同时刊出,便于比勘复核。碑铭正文之末括号注明主要资料来源,以便使用者比勘、复核。每一种石刻都在题目下扼要介绍石刻出现的时间、地点,流传情况;石刻的形制、尺寸、书体;与该石刻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这对于“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意义重大。第三,校勘准确精审从宋代至今,已出土的汉魏六朝碑铭中,有一部分曾经有人陆续释读过。可是由于石面泐蚀残缺,铭文模糊;或者书体多样,古文篆隶,草楷行书,众体纷呈;或者文字俗讹,异体充斥,所谓六朝书体,满目榛芜,给碑文的释读设置了很多障碍,使得碑铭释文错误很多,几乎没有哪一种书没有释读方面的问题。《校注》严格依照碑版,对过去的释文进行精心校勘。不仅校正了首次公布的释文错误,而且对《隶释》、《隶续》、《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两汉金石记》、《授堂金石续跋》、《古志石华》、《汉魏六朝墓志汇编》等历代碑刻释文著作中的误释,一一予以清理、考辨,有理有据,结论精准。如一九九○年于河南省偃师县杏园村出土《元睿墓志》,首次公布于《考古》(1991年9期)《河南偃师县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该墓志535字,《校注》纠正了其中释文错误多达10处。我们不妨抄录两条,以显示其考证之严密,校勘之精审。原释文:其弈叶连辉,繤戎継徳。校注:繤:同“纂”,继承之义。“戎”,《考古》作“戌”,误。“纂戌”不可解。查核原刻,本作“戎”,大的意思。《尚书·盘庚上》:“乃不畏戎毒于远迩。”孔传:“戎,大。”又,《康诰》:“殪戎殷。”蔡沈集传:“殪灭大殷。”《诗经·周颂·烈文》:“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毛传:“戎,大。”郑玄笺;“念此大功。”“纂戎”,继承并发扬光大先人的事功业绩。《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裴松之注引《魏书》:“渊纂戎祖考,君临万民。”《晋书·乐志下》:“纂戎洪业,崇皇阶。” 原释文:少 ,训无外假。校注:“少”下一字“门”清楚,内部泐。《考古》作“ ”,遍查群书及出土材料,没有发现“ ”字。谛视之,应是“ ”字,即“阙”的异体,缺失之义,释文误读。:同“庭规”,谓父教。语出《论语·季氏》:孔子在庭,其子伯鱼趋庭而过,孔子教以学《诗》《礼》。“阙庭规”,失去父亲。又作“失庭训”、“亏庭训”,均为丧父之义。《抱朴子·外篇序》:“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旧唐书·刘赞传》:“子弟皆亏庭训,虽童年稚齿,便能侮易骄人。” 该书校补前人的释文,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补出阙文。汉碑历经千年,泐蚀不清者比比皆是。《校注》根据现存拓片,补出前人著作中的大量阙脱之字。如校汉碑《三老讳字忌日记》时补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3字,校《李禹通阁道摩崖》补《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4字,校《封龙山颂》补《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5字、补陆增祥《八琼氏金石补正》6字,校《三公山碑》补《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71字、补洪适《隶释》62字等。其二,校正错误。言简意赅指出前人释读错误之处,惯用格式“某,某书作某,非(或误)”。仅举一例,如校汉《衡方墓碑》,纠正《汉魏石刻文学考释》误释8处、《秦汉碑述》误释4处、《山东金石志》误释3处、《金石萃编》误释2处、《隶释》误释1处、《泰山石刻大观》误释1处、《汉碑集释》误释1处。此外,作者还据碑刻订补史书。如据北魏墓志校补《魏书》达数十条,内容涉及人名、地名、时间、官爵、称谓等史籍基本要素方面的问题。不妨钞几条以飨读者:1.《郑羲下碑》:“父晔,仁结义徒,绩著宁边,拜建威将军,汝阴太守。”注[19]碑版)“晔”字清晰,《魏书》作“煜”,《八琼室》也作“煜”,是史误,并影响《八琼室》呢,还是剪本之误,不可的知。《魏书》本传称“父煜不仕”,但此碑谓“拜建威将军,汝阴太守”,可补史之阙。2.《元桢墓志》:“以太和廿年,岁在丙子,八月壬辰朔,二日癸巳,春秋五十,薨于邺。”注[8]:《魏书·景穆十二王传》载:南安王桢,太和二十年五月至邺,“是月,疽发背,薨。”《魏书·高祖纪》:桢薨于二十年八月丁巳。传作“五月”,误;纪作“八月”,是也。但“丁巳”,又当是“癸巳”之误。均当依墓志正之。3.《元贿墓志》:“君讳贿,……侍中、使持节、都督冀定幽相四/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卫大将军、定州刺史、乐安简王之子。”注[2]:乐安简王:元良,元范长子,袭封乐安王,谥简。据志,乐安宣王为雍州刺史,乐安简王为定州刺史。《魏书·明元六王传》不载乐安宣王作雍州刺史事,而以为乐安简王为“雍州刺史”,当以志为正。4.《穆纂墓志》:“又南荆州刾史桓叔兴蛮夷狂勃,背国重恩,归投伪主。”注[6]:桓叔兴叛魏奔梁,《魏书·肃宗纪》以为“正光二年五月”,《梁书·武帝纪》作“普通二年七月”,普通二年,即北魏正光二年。以志主死于正光二年二月,则桓叔兴叛必在二月以前。二史所书误。第四,注释简洁精要碑刻语言典雅凝重,深奥难懂。又好引用,多典故。据初步统计,北魏墓志527通,直接或间接引用《诗经》达1215处(吕蒙《汉魏六朝碑刻引〈诗〉考》,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如此大量的典故,要是没有注解,一般人便难以读懂,因此,《校注》作者花了大量功夫,注释碑文。如《邓羡妻李榘兰墓志》,注释指出了三处用典:释文:自来仪君子,四徳渊茂。注释:来仪,凤凰来舞而有容仪。语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谓出嫁。释文:造次靡违,巅沛必是。注释:造次:仓促,匆忙。《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文:河苇之路匪遥,载驰之思余远。注释:此二句谓离家虽近,而不归省。典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郑玄笺:“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序谓“《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又《鄘风·载驰·序》称,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其妹许穆夫人思归而不能得,作此诗。尤其是,前人因曲解典故而致句读误断,《校注》对其作了很好的注释,如《元澄妃冯令华墓志》:“《易》称一人得友,《诗》著三五在东。”《墓志汇编》释 “友”作“文”,且曲解典故,释作“易称一人,得文诗著,三五在东”,殊不可解。其实,《易·损》:“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诗经·周南·小星》:“嚖彼小星,三五在东。”郑玄笺:“众无名之星,随心噣在天,犹诸妾随夫人以次序进御于君也。”《诗序》:“《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妬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有贱,能尽其心矣。”这样一解释,涣然通脱矣。书中注释涉及面广,包括指出碑文中的异体字、古体字、隶古定字、假借字、俗讹字、衍文、脱文、倒文,也包括订正前人著录或释文的错误,还包括疑难词语的考释。如注释《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注文21条,其中15条指出20个非标准用字,3条指明典故,2条解释疑难词,1条校正其它释文之误。作者释词时不是简单给出词义,而是涉及到考释词源。如注[1]释“朐忍”:朐忍:县名,汉属巴郡,晋作“朐 ”,乃受“朐”类化而加偏旁。故城在今重庆市云阳县旧县。以其地下湿,多朐忍虫而得名。朐忍即蚯蚓的音转。其得名理据,参《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九、《本草纲目》卷四二。《校注》对碑中涉及的重要人物或历史事件也简要作注,在补正史书方面意义重大。如《元晖墓志》注文[6]“河间简公”:河间简公:谓元德。《魏书·昭成子孙传》:“忠弟德,封河间公,卒于镇南将军,赠曹州刺史。”与墓志不同。元晖是元忠兄元德之子。《魏书》本传记为“忠子晖”,误。当是“忠从子”。《北史》作“忠弟德之子”,是也。同时,《校注》还指出碑刻对人物的讳饰之处,便于读者知晓历史。如《崔混墓志》注[21]、《元均及妻杜氏墓志》注[15]、《寇臻墓志》注[18]等。作者注释精当确切,旁征博引,体现出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文风。如《祀三公山碑》仅196字,但注释达21条,条条精当,不容辩驳。四《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作为一项重大的科研工程,前后历时10年,如今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不过,工作还在继续。作者又在从事相关课题研究,一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魏六朝碑刻词汇研究》,一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异体字典及语料库》。与此同时,作者指导的研究生也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碑刻文献研究的人才。《校注》既有对碑刻文献的整理,又有对碑刻语言文字的研究,是一部融二者于一炉的集大成之作。为汉魏六朝语言文字研究,以及当时政治、历史、宗教、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著作是当代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力作,作者为学界提供了一个科学实用的、操作性强的整理碑刻文献的样本,这一著作的问世必将带动整个碑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健康地向前发展。《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总目提要》线装书局 ISBN:9787801069474 2009年11月已出版 定价:300元《汉魏六朝碑刻总目提要》收录2008年以前出土或著录的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德各类碑刻文献。主要收录有实物、拓片、照相、摹本的碑刻,包括碑志、砖券;同时兼收历代金石著作、总集、别集、报刊中著录的碑刻铭文,包括原文过录和仅著录题目者。总共著录碑刻近2600通,可以反映汉魏六朝碑刻文献的基本面貌。线刻画像、石窟造像、石雕刻、石棺椁、墓道塞石、石柱、石阙、石器具以及其他石质建筑图案,凡无文字者,或文字太少者,碑刻阙泐太严重者,不予收录。所收碑刻一律按刻立时代先后排序。具体为西汉、新、东汉、三国魏、三国蜀、三国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同一朝代,再以刻石年、月、日先后为序,墓志以葬期为序;无葬期者,以卒期为序,后世迁葬或补刻者,以迁葬或补刻时间为序。石刻本身虽无具体年月而根据内容可孜知者,放到相应的年代。其他所有无具体年月者,放在同朝代相应石刻目录之后。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9 个评分) 作者: 李里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