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三位一体 豆瓣
The Intel Trinity: How Robert Noyce, Gordon Moore, and Andy Grove Built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Company
作者: [美]迈克尔·马隆 译者: 黄亚昌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4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和安德鲁•格鲁夫如何缔造了世界上最重要公司的故事。公司的“外交家”诺伊斯被视为圣父、“思想家”摩尔被视为圣灵、“行动家”格鲁夫被视为圣子,这个三位一体的组合创下了企业管理中的奇迹,开创了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产业,将一家初创企业打造成为千亿美元量级的巨型公司。
●本书作者迈克尔•马隆在接触空前数量的企业档案的基础上,揭示了英特尔公司无处不在的产品和独一无二的商业实践背后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包括致力于新想法的意愿、在艰难时期进行大胆投资的主动性、和维护以戈登•摩尔的姓氏命名的定律的虔诚,这一切导致英特尔取得了在科技行业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持续成功。
●在行业领导者的光环之下,英特尔也曾经历起落与成败,但它屹立不倒的关键在于从错误中学习的精神。《三位一体》不仅讲述英特尔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在公司努力维护自己的行业主导地位、公司文化以及历史遗产时,本书也对摆在公司面前的艰巨挑战进行了分析。
●适合企业家、管理者与创业者。
[编辑推荐]
●一部跌宕起伏的英特尔传奇,一部由梦想引领的硅谷创新史。传承硅谷不朽的创业精神,拥抱“互联网+”时代。
●迄今为止关于英特尔公司最完整、最权威的作品,收录公司发展各时期珍贵照片。本书作者迈克尔•马隆身为硅谷第一大媒体的资深科技记者,对英特尔发展历程了如指掌,与其创始人们私交甚笃,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挖掘少有人知的背景故事。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专文推荐。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全程倾情导读。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运营商事业部业务发展经理黄亚昌担纲翻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执行局主席,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前副主任张晓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荣誉理事长李国杰,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北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武常岐,丰元创投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与畅销书《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作者吴军,《21 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互联网时代》总导演石强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魔灯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张红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阿拉伯的劳伦斯 豆瓣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2017年10月14日 已读
太好看了。一场关于冒险的故事,野心与荣誉混合的产物。尽管写到四个人塑造了现代中东,但实际上仍然抵不过大环境的影响。做得再多,到了 1919 年巴黎和会都荡然无存。

以及没有人在这个故事里是英雄。被刻画为领导阿拉伯独立战争的劳伦斯也不是。
中东 传记 历史 非虚构
时光列车 豆瓣 Goodreads
M Train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蒂·史密斯 译者: 非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其它标题: M Train
这本书不再那么关于过去,而是关于我是谁,我在做的事,在读的书,在想的念头,在喝的咖啡,在踱步的地板……这本书是我的人生路线图。——帕蒂·史密斯
(独家收录2016年新增长文和六幅新照片,中译本首度呈现。)
《时光列车》是帕蒂·史密斯继《只是孩子》之后,再次奉献给世人的一部难以归类、情感真挚的回忆录新作。作者将本书称为自己的“人生路线图”,它关于记忆与创作、文学与咖啡、冥想和侦探剧集,关于哀悼和希望,也关于时间及其流逝。全书包含二十则随笔,又如同二十个悬浮的车站,串联起她周游世界时曾流连过的咖啡馆或其他地点。回忆的多棱镜折射出的点点光斑,将读者带入她的灵感之地和想望之原。
《时光列车》始发自伊诺咖啡,在这间她每天早上都会造访的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里,史密斯啜饮着黑咖啡,观看当今世界的蜃景,怀揣对事物过往面貌的眷恋,不时埋头进笔记簿里奋笔疾书……她流畅、精妙的笔触,带领着读者在梦境与现实、过去与当下之间穿梭。从位于墨西哥郊区的弗里达·卡洛的蓝房子,到在柏林举办的北极圈探险社团的会议,从纽约海滨她刚刚买下便遭特大飓风侵袭的老屋,到热内、兰波、普拉斯、三岛由纪夫的墓地。
跟随着作者所提供的漂移不定的路线图,我们得以不断接近她生命中那些重大事件的核心:我们审视她独居生活的日常(村上春树、布莱克、波拉尼奥、塞巴尔德、巴勒斯……挚爱的藏书陪伴着她),和她共赴堂吉诃德式的冒险,并将最终与她共同凝视痛失爱侣——吉他手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之后,所无法弥补的生命黑洞。作者多年来拍摄的黑白宝丽来照片穿插在书页之间,仿佛来自旧日时光的护身符。本书再次证明了帕蒂·史密斯是当今艺术家中最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性爱大师 豆瓣
Masters of Sex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梅尔 译者: 王毓琳 / 张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0
他,是科班出身、医术精湛的妇产科医师;她,是既无学位又缺经验的小镇少妇——威廉·马斯特斯与弗吉尼亚·约翰逊的神奇组合却产生了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化学作用,在人类性学研究史上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两位“性爱大师”对成百上千名男女实验者展开了性爱科学研究,对成百上 千次高潮进行了严谨观察,甚至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了“实验”当中。他们的合作从工作走向了生活:从小遭受父亲虐待、与初恋女友失之交臂、早已娶妻生子的他,与两次离异、追求者不断、养育着两个孩子的她由同事变成了夫妻。他们的婚姻除了工作还有什么?到底两人之间是否产生过爱情?为研究性学而奋斗一生的他们,在面对“爱”时,是否亦如普通人一般困惑不已?在《欲望都市》与“伟哥”诞生之前,马斯特斯和约翰逊便是全体美国人的“卧房顾问”,然而他们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同时,却始终无法厘清“性”与“爱”之间的复杂关系。
热播美剧原著作品,乐视网点击量破亿!
乐视网《性爱大师》在线观看:
第一季:http://www.letv.com/ptv/vplay/2120605.html
第二季:http://www.letv.com/ptv/vplay/20274628.html
各大网店火热预售中
京东:http://item.jd.com/11542460.html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63559.html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dp/B00NIBYBYE/
Kindle电子书:http://www.amazon.cn/dp/B00NWCE1HQ/
博库网: http://www.bookuu.com/detail.php?id=A048160
文轩网:http://www.winxuan.com/product/1200966522
2018年6月21日 已读
主线是两个人的感情。但旁人述说的部分比较多,两个人自述的部分太少,看上去就像是在揣测。问题就在于,感情的事情哪是外人靠猜就能明白的啊。
传记
蛤蟆的油 豆瓣
8.5 (81 个评分) 作者: [日] 黑泽明 译者: 李正伦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 11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黑泽明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流露于字里行间。
伊斯坦布尔 豆瓣
Istanbul
8.4 (74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何佩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解放的种子:制造伍德斯托克 豆瓣
作者: (美) 埃利奥特· 台伯 (Elliot Tiber) / (美) 汤姆·蒙特 (Tom Monte) 译者: 吴冰青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3
★★★
唯一真实的解放 在于走自己的路
40万人的自由狂欢 72小时的爱与和平 287首摇滚乐经典……
摇滚乐史上的巅峰时刻
影响无数人的传奇盛宴
李安同名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原作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创始人 真挚自述
★★★
【内容简介】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家广阔荒凉的奶牛场,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只因“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理想,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音乐狂欢——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这之前,它的主要发起人埃利奥特·台伯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他热情、乐观、叛逆,充满对爱和梦想的渴望与执着;尽管冰冷的社会现实狠狠地压抑着他的自由意志与情感诉求,让身属边缘群体的他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正常地表达爱、追求爱,但他不愿屈服,他决心向世界表达自己,向世界反抗——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音乐与和平。
【编辑推荐】
1.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摇滚乐史上的轰动性事件。活动举办于纽约州北部小镇贝瑟尔,吸引了超过40万人参加,其中包括吉米·亨德里克斯、琼·贝兹、詹尼斯·乔普林、桑塔纳乐团、“谁人”乐队(the Who)等极负盛名的音乐人与乐队。这场活动以“爱与和平的三天”为主题,虽然参与人数远超举办方估计,但却秩序井然。40万人的音乐会现场,宛若一片爱的海洋,大家相互照顾,享受音乐,度过了为时3天的理想生活。
2.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代表着生命与自由对一切文化、传统、习俗的反抗。在文化、种族、认知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的40万人来到这里,将人类社会因这些差异而压抑着的力量彻底释放出来,消解在对全人类最根本价值和共同理想——爱、自由、和平——的追求之中。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它是在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观念之上创造出来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3.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创始人埃利奥特·台伯以他自身的经历,真实地展现出这场音乐节对一个平凡人的人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他在创办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过程中找到、接纳、释放了自我。音乐节如同一颗种子,他的全部生命力量藉由这颗种子得到了彻底的绽放。
4.本书语言亦庄亦谐、故事性强,亲切可读且引人深思,在幽默轻松的叙述中夹杂着对平等、权利、自由、爱的严肃思考;尤其是台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探索了人应当怎样通过实际行动去面对外部环境对自我和自由的束缚,怎样将内心受压抑的情绪与意志变为积极向上、提拉人生的力量。
【相关评论】
“伍德斯托克”对我来说有独特的意义。“伍德斯托克”是无法代替的文化符号,对我来说,它的精髓就是纯真。
——李安
只有一次,音乐拯救了世界,那就是伍德斯托克。
——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
2019年4月7日 已读 前半本是高尚的幻想,后半本是粗糙的蝇营狗苟,但如果没有后面的蝇营狗苟,又怎么有幻想变成现实?
伍德斯托克 传记 音乐
雷蒙·阿隆回忆录 豆瓣
Mémoires (édition intégrale inédite)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译者: 杨祖功 / 王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7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政治教育、政治愿望、祸患之中的教师、当官的年代和死缓阶段。一方面,阿隆追述了20世纪法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行为人的面貌。他把自身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的周边环境都写了进去,而内心波动和事件起伏只是稍有触及。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全部著述都收 集和归纳到书中,每篇著作的核心内容,他用几页提要加以说明。阿隆还补充了对其评论的各种反应,收入了他曾收到的赞同或反对他的信件,以及他自己写的回顾性评论。从某种程度上讲,《雷蒙•阿隆回忆录》归纳了他的整个人生和全部著述。
2018年7月1日 在读 20180701 读到第 260 页,觉得自己读它还太早了,缺乏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也不了解雷蒙阿隆。当时买的时候只是因为听说它快被禁了。
传记 历史 回忆录 思想史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