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医生的修炼 豆瓣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欧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他将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试炼?硬着头皮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的他,将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错误切开病人气管的时候,他如何面对从手边一丝丝逝去的生命?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职业生涯中,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惊悚的病例故事背后,都是生与死的殊死较量。
本书精选了14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医生所面对的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做抉择时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一个个医学现象背后,是外科医生群体的自我审视与修炼。
适合医疗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众阅读。
医学简史 豆瓣
History of Medicine
作者: [加]杰克琳·杜芬 译者: 李冰奇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9
【内容简介】
疾病的真相是什么?生病了应该吃什么药?我们接种的疫苗是怎么来的?手术是怎样变得越来越先进的?从古至今,医者们为了医学发展做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医学简史》带你解密医学发展真相,探究人类进步历程。
该书既是一部医学史书,又是一部人文佳作。围绕解剖学、药理学、精神病学、产科等主要医学领域展开抽丝剥茧般的追溯。同时还新增了大众最为关注的热点主题——公共卫生章节,介绍了法医学、生物伦理学、遗传学等相关内容。全书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并辅以大量珍贵史料图片,权威数据列表。将医学史这一浩大的综合学科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呈现,填补了医学发展史的相关空白。
【推荐理由】
★权威作者——美国医学史学会终身成就奖得主。
作者杰克琳•杜芬有很深的医学、医学史相关背景。身为加拿大著名血液学家、医学史学家,曾于1988年起担任女王大学汉娜医学史研究会主席,2017卸任。期间撰写了多部医学史著作及文章,她执教的医学史课程在女王大学也深受学生欢迎。杜芬还拥有美国医学史协会和加拿大医学史学会原会长,加拿大皇家学会及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等身份。2019年5月,荣获美国医学史学会终身成就奖,同年入选加拿大医学名人堂。2020年更成为“加拿大勋章”获得者。学术地位备受肯定。
★医学史巨著——影响欧美十余国。
鉴于作者的权威身份,秉持“要想胜任历史调查,必须做到终身学习和循证抉择”的严谨理念。加之简明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包罗万象、干货满满的科普价值,令该书一出版即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系统详实的内容常被医学与史学相关课程引用,备受专业人士及大众肯定。美国亚马逊获4.6分(5分制)好评。美国、挪威、加拿大等多国医学史学会鼎力推荐,一版再版,畅销不衰。
★图文结合,装帧大气,适合阅读与典藏。
历史看上去与过去有关,但实际上,它是关乎现在的。随着世界人口激增,人口流动频繁,气候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频发,令医学常识迅速成为大众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重要科普知识。本书作为一本医学史著作,运用了史学论述视角,横向囊括了多国医学史信息,串联起得病、治病、预防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配以珍贵壁画、手稿、插图,权威数据图表等,既有医学典故,又有史学深度;既有科学三观,又有人文情怀。便于读者更好理解医者的艰辛,体会科学的魅力。
免疫 豆瓣
On Immunity: An Inoculation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尤拉·比斯 译者: 彭茂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由三十篇文笔优雅、思想深入的文章构成,讨论了众所关注的“免疫”及“接种”等问题。
本书作者尤拉·比斯新为人母时,这个全新角色使得她陷入了妈妈们常有的一种焦虑当中:对政府和医疗机构无法完全信任,担心孩子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用的床垫、吃的药以及使用的疫苗中究竟是什么……她发觉人们实际上是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对这个世界免疫”的,于是,她开始了一场针对“免疫”的细致的调研,而本书则是她研究内容的集结,本质上,也是与新父母们,以及社会大众的诚恳交谈——谈信任问题,谈取舍问题,谈科学的可贵,以及人们有时候的急功冒进。
比斯正视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共同忧虑,她理解这种焦虑正是面对诸多信息来源,面对人类自身的偏见、脆弱、不能相互信任,以及面对永恒的不可知与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时的一种无力反应。然后她在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体其实都在一次次地面对着生命中的重要“抉择”,在我们每个人都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代中,人们应当如何动用理性的力量去思考各种重要问题,如何去除偏见,如何接近真实,如何判断,如何抉择。
这本书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广泛涉及到历史、文学、神话、及医学历史,视域开阔,充满了思想的力量,仿佛在科学与文学的接壤处生长。可以说,这本书讨论“免疫”,但最终讲的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命运到底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相互关联起来。
2018年11月11日 已读
从散文的角度来说,无疑是极其动人的。沿用苏珊·桑塔格以疾病为隐喻,分析了从免疫出发的各种道德暗示。有的当然是极其有说服力的,例如接种疫苗是为了让身体状况不适合接种疫苗的人获得免疫的可能性,从而论证一种基于群体的道德责任。但有的也总让人感觉是不是走得太远,例如将身体和政治体进行类比。
医学 疫苗 科学 科普
基因传:众生之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马向涛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其它标题: 基因传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 解了生命的奥 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2018年4月4日 已读
第一部分,癌症的早期发现历史。第二部分,社会力量试图整合抗癌行动。第三部分,团体化的抗癌行动,早期激进尝试。第四部分,一些别的致癌因素陆续被发现。第五部分,从治疗回归到癌症的病理学。第六部分,基于新的癌症病理学诞生出的新药物。
医学 医学社会学 癌症 社会学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迷人的温度 豆瓣
A Matter of Degrees: What Temperature Reveals abou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Our Species, Planet, and Universe
作者: [美] 吉诺•塞格雷 译者: 高天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4
大多数人每天醒来时都会考虑几个问题:今天要去哪里?现在是什么时候?外面有多冷?
有意无意间,对长度、时间和温度的衡量确定了生活的节律。这三个度量中,我对最微妙的那个温度最着迷。
过去几千年里,人类对长度和时间的日常理解并没有太大变化,尺子和钟表也很早就问世了。温度就不同。虽然人人知道就连一个婴儿都能分辨冷热,但是我们学会度量温度却只有几百年。
比如,我们知道太阳的中心温度,对地球的中心温度却不甚明了。
比如,无论生活在北极圈还是撒哈拉,为什么人类的体温保持不变?为什么它始终是华氏98.6度(摄氏37度)?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着大致相同的体温?又比如,我们感染时会发烧,为什么会演化出这样的功能?
温度,不只是数字。
在动笔之初,我就知道自己要在这本书里探讨一系列重大问题。过去的一百年,科学家曾着力研究这些问题,但它们中的许多至今仍没有解答。而将它们串在一起的,正是温度。
十亿美元分子 豆瓣
The Billion-Dollar Molecule:The Quest for the Perfect Drug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巴里•沃思 译者: 钱鹏展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8
★理解现代医药革命的必读之书!
★《财富》杂志推荐最令人增长智慧的75本书之一
★还原最真实的药企竞争与合作,揭秘不为人知的制药内幕
★当了解整个故事之后,我们面对“新药是不是太贵”这个问题时,答案会更加全面 。
——李治中(菠萝),《癌症• 真相》作者
★科学界的群星闪耀
福泰制药创始人,哈佛的天才、制药界的王子、默沙东的逆子——乔舒亚•博格
“肝移植之父”—— 托马斯•斯塔泽
“化学生物学奠基人”——斯图尔特•施瑞伯
“现代有机合成之父” ——罗伯特•伍德沃德
“信息时代的教父”——万尼瓦尔•布什
★1000万美元——>市值450亿美元,从实验室到华尔街的科学商业传奇
--------------------------------------------------------------------------------------------------------------
福泰制药是豪门林立的制药界的现象级黑马,以“基于结构设计药物”为核心理念。它成立至今仅有30年,已打造过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分子,市值在2018年5月已达450亿美元,位列世界药企前30强。福泰目前拥有三款获批上市药物,其中主打的囊性纤维化特效药Kalydeco是全球第一款直接针对该病致病基因的药物,被誉为“2012年最重要的药物”。
然而回到30年前,福泰在1989年刚成立时,是一家仅有10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每周却要烧掉近10万美元的创业公司。他们没有任何科研成果,只有十余个科学家,对手却是肝移植之父斯塔泽、化学生物学先驱施瑞伯,还有美国科研实力最强、最受敬仰的药企——默沙东。福泰所能依仗的唯有它的创始人——哈佛的天才、制药界的王子、默沙东的逆子——乔舒亚•博格。
博格为何在不惑之年出走默沙东?他又如何带领福泰在科研与商业上屡挫强敌,并最终在两年内上市?计算机到底对药物设计有何作用?作者巴里•沃思与福泰的成员同吃同住,以亲眼所见,为我们揭开了创业药企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见证药学史上最动人心弦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