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城市的胜利 豆瓣
Triumph of the City
7.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格莱泽 译者: 刘润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
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
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长期沉醉于城市研究与写作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强大的全球城市调研,最终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格莱泽教授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并将经济与历史完美对接,展现了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的空间距离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同时,格莱泽以具体的城市为例,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复兴的道路,并就“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教育决定民主”等众多城市议题进行了睿智而精彩的阐述。
最后,格莱泽采用报告文学的独特形式,依次巡礼了“帝国之城”东京、“秩序之城”新加坡与哈博罗内、“智慧之城”波士顿与米兰、“消费之城”温哥华、“崛起之城”亚特兰大与班加罗尔……在令读者领略城市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示了若干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书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但读来绝不会让人感觉晦涩无趣,格莱泽简洁有力、机智大胆的论述与一定会让读者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2018年8月11日 已读
还不错。核心论点是城市把人汇集在一起,促进人际交流,实现进步和繁荣 (Ch.1)。反之,城市就是衰落 (Ch.2)。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并非由于城市出了问题,而是城市提供了大量机会吸引了贫困人口 (Ch.3),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加强公共管理能力 (Ch.4),而事实上城市本身的聚集能力也能够解决一部分公共管理问题 (Ch.4 Ch.5)。未来的城市应该继续加强其密度,为此应该往高空发展 (Ch.6),而不是往平面拓展 (Ch.7),郊区化对于城市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并且城市本身相比郊区是环保的 (Ch.8)。
城市 城市规划 社会 经济
柏林 豆瓣
Berlin: Portrait of a C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6.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里·麦克林 译者: 傅敬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5
柏林——当今世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它不仅是德国首都,也是欧洲最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进入此书,仿佛自己静止站立在柏林的街市,几百年的历史事件、声色犬马、白日、黑夜、浪漫、血腥,都风驰电掣般从眼前掠过。对历史的回顾使内心充盈,思想活跃。那些曾经走在柏林城中的人,如中世纪的民谣诗人、建筑师申克尔、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电影巨星黛德丽等人的故事,如小说般迷人,衬托出真实而宏大的历史叙事。城与人在历史中彼此形塑、影响、交融。这个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民族,这座矛盾之城,如黑熊般憨拙而凶猛。
2018年2月14日 已读
写作太滥情了,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如此。以及不能接受写真实人物时滥用细节和想象。
历史 城市 德国 文化 柏林
裸城 豆瓣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莎伦•佐金 译者: 丘兆达 / 刘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纽约的原真性在哪里?或许在全球客眼中那些迷人的食坊酒肆、艺术画廊、旧建筑,本身就是纽约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代表。一个地方的魅力不在于一切从未改变,而是在时代的进化中,如何让这种原真性得以保存。
本书作者观察分析了六个纽约原生地区——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联合广场、雷德胡克、都市农园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原真性”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崭新意义。
2018年8月5日 已读
蛮有意思的,但我总觉得这背后地价值判断预设是有点 tricky 地。作者所谓的原真性,以及城市的好与坏,是建立在她个人对于某一片街区的喜爱之上的。这种喜爱有一些普世的部分,但也有个人审美的部分
城市 城市研究 城市规划 社会学 简·雅各布斯
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第7版) 豆瓣
作者: [美]霍华德•丘达柯夫(Howard P. Chudacoff) / [美]朱迪丝•史密斯(Judith E. Smith) 译者: 熊茜超 / 郭旻天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 1
从印第安人的“普韦布洛”到超级大都市纽约,从“步行城市”到住宅“郊区化”,美国自16世纪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历程,并于20世纪初,迎来了“城市时代”。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些曾经荒无人烟的土地,如今已是全球闻名的大都市。摩天大楼、百货商场、中央公园,这些现代性建筑,不仅成为日后每个城市的标配,也塑造了人们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生活。
城市,作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实体,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移民涌入、种族隔离、宗教冲突等问题,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当今天回首美国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演进,人们不禁要问:
● 为什么要去城市生活?
● 城市中不同的人群是如何相处的?
● 人们从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什么回报?
2018年1月1日 已读
我好像还是对城市的地理空间分布结构更感兴趣。大概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类似于将城市还原为机械部件式的理解。但是,脱离了文化、种族、宗教、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城市空间结构,大概就会变成柯布西耶式的极权主义规划吧。
城市 城市史 城市研究 社会学 美国
恋地情结 豆瓣 谷歌图书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志丞 / 刘苏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恋地情结》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2019年1月15日 已读
相比起后半本扎扎实实地分析人类与环境变化地章节(10-14),反倒是更喜欢前半本,关于人的认知结构(2-3),并且如何和环境互动(5-9)。远古的事物,进入了一个不足的人话迁移时,并成为一种审美取向。
2019年1月15日 评论 摘抄 - Author: [美] 段义孚 (Yi-Fu Tuan) Publisher: 商务印书馆 Publish Date: 2018-5-1 这些研究归于五个主要的种类:(1)人类如何感知和构建他的世界。论及人类的普遍属性。(2)把环境感知和态度当作文化的一部分,或文化与环境互动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从细节和整体框架出发来研究无文字居民和小型社区。(3)试图用访谈、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方法来抽象出环境态度和价值观。(4)把环境评价的变迁作为思想史或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分。(5)研究环境要素的意义和历史,例如城市、郊区、乡村和荒野 Page 2 · 2019-01-09 我的工作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来统领,我所能做的只是用一套有限的概念来构建恋地情结的主题。我做的工作包括:(1)从不同层次来理解环境的感知和价值,包括种族、团体和个人。(2)把文化与环境、恋地情结与环境区分开来,以分析它们彼此对价值观形成的贡献。(3)简述欧洲17世纪出现的科学模型如何代替了中世纪的宇宙图景,从而反映人类思想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环境态度的影响。(4)以辩证的观点来检验把环境分为城市、郊区、乡村和荒野几个层次这样的做法。(5)区别不同类型的环境经验并描述其特征。 Page 3 · 2019-01-09 触觉是对阻力的直接经验,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个压力和抗拒组成的系统,也让我们能够认清独立于我们想象的现实存在。看见还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耶稣才让那些不信的门徒去触摸他自己。 Page 9 · 2019-01-09 由于失聪,生活仿佛凝固了,时间也似乎静止了。因我们平常对空间的体验是被听觉延展开的,听觉较视觉能提供更广阔世界的信息,所以失聪会导致空间感的收缩。失聪的最初体验是,世界仿佛停止了躁动,不再那么苛刻和紧张,这使得一种超脱与平静的心情出现,好比城市的嘈杂被模糊在细雨或积雪里所产生的愉悦感一样。不过很快,这种沉静伴随信息缺失的状态,就会产生出焦虑、孤寂与离群索居的感受② Page 11 · 2019-01-09 我们从眼中看到的世界与通过其他感官认识到的世界是不同,这是出于几个重要的原因。比如,看是“客观的”,就像俗语所说,眼见为实;而我们往往不太相信听见的东西,即所谓耳听为虚看并不包含深刻的情感体验。当我们从空调大巴的窗户向外望,看到贫民窟肮脏丑陋、令人厌恶;但其令人厌恶的程度,只有当我们打开窗户闻见下水道散发的恶臭时才能深刻体会到。去“看”的人只是旁观者、目击者,与当时的场景并无瓜葛。从眼中看到的世界比用其他感官感知到的世界更抽象。眼睛会观察可视区域,从中抽象出一些特定的目标、焦点和视角。可是,柠檬的味道、皮肤上的暖意,还有树叶的沙沙响声,给予我们的却是感觉本身。视觉要比其他感觉的空间范围更广圆。“远”的东西只能被看见,所以我们说能看见的东西离我们有多“远”,即使它们可能离我们很近,这也就无法唤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Page 13 · 2019-01-09 当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时候,全部的感官都在同步起作用。哪怕只是一瞬间,他所能得到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不过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来说,感觉的天赋却只被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哪种感觉器官能得到特殊训练取决于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人对视觉越来越依赖。对他来说,空间是静态的、有边界的,是物品的组合或者搭接。没有物体和边界,空间就是空的。它是空的因在于看不见什么东西,哪怕里面到处有风在吹。我们把这种观点与南安普敦岛的埃维里克族( Aivilik)爱斯基摩人的观点做个比较。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空间不是被框住或是封装起来的总是在流动,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它自身的维度。他们学着让自己的所有感官都保持警惕。他们在冬天的一些时候必须如此,那时天与地似乎合为一体,仿佛是同一物质构成的。那时候“没有中景、没有远景、没有轮廓,目光所及之处只有风驱赶着的鹅毛大雪一那是一片无垠的大地”。在这种情况下,爱斯基摩人不能依赖永久性的地标作为参照点,而只能依靠积雪轮廓的改变状况,依靠雪的类型,风、带威味的空气还有冰裂缝。风的方向和气味是他们的向导,再加上双脚对冰雪的感受,使他们不至于迷路。看不见的风对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十分重要,他们的语言里至少有十二个意思不相重叠的词来代表各种风。他们能让自己适应这些事物。在看不到地平线的日子里,他们生活在一个听觉和嗅觉所组成的空间里。 Page 13 · 2019-01-09 人类试图调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神话和有象征意义的几何图案也可以被视为这样做的手段。为人类最深刻和最有切肤之痛的矛盾体验莫过于生与死。为了调和这对矛盾,神话就诞生了比如说,在神话中,人们可以设计一种状态,使一个人既死又活,或者在死后能够重新活过来中。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反映出人们在做一种努力,使得死亡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Page 22 · 2019-01-09 身处优越地位和中心地位的幻想或许是文化能保留下来的必要条件。当现实粗暴地击碎幻想的时候,文化也就走向没落了。如今的社会,交流和沟通非常迅捷,很难再让某个小群体相信自己仍然是某些事物的中心了,但是如果这部分人想把文化繁衍下去,这样的信念又必不可少。城镇规划师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个问0题,从而勇敢地尽力去保留这种中心地位感。比如,他们会给自己设计的小镇赋予“世界香肠之都”(威斯康星州的希博伊根地方)的称号,更有甚者,还有“体量最大的城市”(马萨诸塞州的汤顿市),现代民族也会保留一些民族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尽管他们明确知道不只是自己在这样做。戴高乐就曾经尽力向法国人宣扬,要重塑法国的中心地位。大英帝国也曾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枢组。在19世纪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Page 45 · 2019-01-09 《圣经》中记载了大量相互冲突的环境态度。比如说,犹太人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对沙溴很反感。他们所追寻的乐土应该到处流漪着牛奶和蜜糖。但是禁欲主义认为人类的功德和上帝的恩典都体现在荒野,所以它抱有完全相反的态度。无论直接与上帝交流,还是通过先知与上帝对话,都应该发生在一片荒凉中,远离会使人心猿意马的潺潺水响和嘈嘈人声。一片死寂的自然景观能映衬出信心的纯净。在基督教所载历史的早期,先贤们在寂寥的大漠中苦苦寻找着神。他们对大自然和环境的态度就十分符合禁欲主义。 Page 75 · 2019-01-09 年轻人都追寻着丰富多彩的未来,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只有渐长的生命历史才能给他们带来多彩和奇幻的素材。世界扼紧了老年人的咽不仅是让他们的感觉变得迟钝,而且还让他们感到时日无时间轴收缩了,空间也收缩了,于是老人们的性情和处事方经常看起来像小孩子一样 Page 85 · 2019-01-09 不过,自然界里有些因素不会轻易顺从于人类的约束,比如高山、沙漠和海洋。无论人类是否喜欢它们,它们曾经是,也都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一直存在的要素,面对这些难以驯服的自然要素,人类一般会采取情感化的应对方式它们一度被视为神圣之地和神明的居所,但有时反而被视为万千器意汇集之处和魔鬼的栖息地。到了现代,这种心理反应中的情感因素开始减退,但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里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美学元素,无法随意抹掉。上文谈到,新墨西哥州的景观一度被认为“恶心”、“令人头晕”、“一成不变”。而如今,该州号称自己是“有魔力的大地”,而且宣称自己拥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旅游产业。 Page 103 · 2019-01-09 作为人类定居地的一种,雨林环境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成一体。在里面,分不清天与地,看不到目出,没有地标,没有一眼就能望见的山岭……在这里,时间的观念被削弱了。神话传说很少关心过去的事人们也回忆不起几代以上的族谱。雨林中的季节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在整整一年的生态循环过程中,植被总是极其丰富的,在视觉上不存在显著的变化。尽管俾格米人熟稔与他们有关的动植物,但没有季节轮回的概念。比如说,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食用的幼虫会变成蚊子,以及毛毛虫会蜕变成蝴蝶。 Page 116 · 2019-01-15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宇宙观反映出了自然环境里的一些特征,但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生态的影响。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件事,即宇宙图景不过是现实中大地上的权力系统的一个投影而已。照这样考虑,就是一个格局的产生先于另一个格局,前者成为后者的成因。但这种观念的根基并不牢固。如果说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政治系统和宇宙统治的理念起产生出了平等权利的理念( part passu),恐怕还更准确些 Page 133 · 2019-01-15 念地情结( topophilia)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其目的是为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组带。这些组在强度、精细度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也许人环境的体验是从审美开始的。美感可以是从一幅要景中获短暂快乐,也可以是从稍纵即逝但豁然显现的美之中获得烈愉悦。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来源。 其实,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情感。当这种情感得很强烈的时候,我们便能明确,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了事件的载体,成为了符号。在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笔下类的情感具有重要性的顺序,或许这适合于所有的男人,他写是“妻子,沐浴在阳光下的爱人,双眸盈满了美丽的海潮,春季,大到处鲜花盛开、流水潺潺,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景色。但对于那尚无子却满心期盼的人来说,新生命给屋子带来的光明才是可人,最让人欢喜的东西。” Page 136 · 2019-01-15 对大自然的视觉享受存在种类和程度上的差异,人们镇解这些差异,其难度不亚于接受彼此社会里的各种风俗习,代旅游业的发展似乎更多地依赖于人们对收集旅游景点的贴低(如国家公园的贴纸)的爱好程度。相机对旅行者来说是必不少的,它能向自己和向别人证明自己确实到过某一个地方,比如山口湖②。如果一张快照没打上“某某地旅游留念”的标签,连风景地本身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以这种方式拍摄自然并不味着真正热爱自然。旅游业具有社会功能,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却不能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如果一个游客能把人类历史的忆和他自己对景观的欣赏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审美就会变得更个体性和持久性。同样,如果将审美的情趣与科学的好奇心结合起来,这种审美就不再是转瞬即逝的了。人们对美的意识往往自于突然开启的过程,它很少受既定习俗的影响,也与固有的环特征无关。无论多么熟悉、平凡景象都可能展现出平时难得一的特质,而对现实事物的重新审视往往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Page 140 · 2019-01-15 在现代生活中,因为受到了更多特定情境的制约,身体与自然界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间接。除了农业人口的萎缩以外,科技也在削弱人与自然界打交道时的生存意义,娱乐意义却在不断增强人们透过汽车淡色的玻璃窗能看到风景,但玻璃窗实际上是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在滑水与登山的运动中,人与自然界是在冲撞的过程中形成对抗关系的。发达社会里的人所缺乏的正是善待大自然的态度,面这种态度正是某些反文化群体所追求的。在生活节奏较慢的时代,人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自然界里。而在今天,这种状态只能体现在小孩子们的身上了 Page 141 · 2019-01-15 爱国主义有两种,即地方性的和帝国性的。地方性的爱国主1方面建立在对地方亲密无间的体验之上,另一方面建立在对好景不长”的感知之上,即美好的东西经常难以持久,而帝国性的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豪感,这些情感与反复鼓吹的帝国野心密切相连。例如公元1世纪的罗马,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德国,这样的爱国激情不会依附于任何具体的地理事物之上。吉卜林①曾说过“我不会爱上我国家的敌人”,这句话其实没法自圆其说,因为没有人能够切身体验到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什么样的感受,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觉得帝国会沦为受害者,或作为一种易碎的幸福需要得到我们的怜悯。② Page 149 · 2019-01-15 公元1500年到1700年的欧洲,中世纪垂直的字宙观渐渐转种新的理解,即世俗地呈现世界的方式,垂直渐渐被平面取代,旋转的字宙全景变成了平展的自然片段,也就是所谓的景在这里,“垂直”指的是空间中多层次的事物,充满了超越性的而且还与特定的时间概念相关联。一个强调垂直轴的世界常常符合循环的时间概念,一种文化的历法中如果有循环往复的节气,则很可能孕育出一种垂直分层的字宙观。人类倾向于形成垂直分层的空间观念,并形成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这依赖于由人的本质属性产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视角,即能从具有隐喻性的知中辨识出这种垂直维度,人类的本质具有两面性,可以扮演种角色:一种是世俗的、社会的,另一种是神秘的、神圣的,前者间相连,后者超越了时间。这些角色可能被不同的层级或种胜成员所扮演,这样便出现了社会阶层;或者,这些角色也可能会个人在不同场合所扮演。尽管垂直的宇宙观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已逐渐衰落,但这世俗化的影响力还是未能波及世界其他地方,那些远离城市文和商业价值观的欧洲地区也没受到多少影响。大多数人,尤其农民,依然固守着分层的字宙观,体验着循环的时间,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 20 世纪上半叶。 Page 196 · 2019-01-15 拿中国来说,20世纪60年代早期,政府将现代观念引入当地后没有能够动摇村民垂直的宇宙观和轮回的节气或节日观。当村民们完全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更多是受到了处于同一个平面的国内其他地区事件(供需规律或国家政策)的影响,而不是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影响之时,他们的宇宙观才彻底崩溃了。同时,原有历法之下的节日活动也跟着衰落了,代之以西方城市居民目前正在享有的各种节假日。 Page 198 · 2019-01-15 大多数城市,甚至是所有的城市,都会用一些公共建筑来体现对“超凡”的景仰,例如建一座纪念碑、一组喷泉、一个广场,或者是条宽度远远超出“平凡”的交通需求的大道。在西方的后文艺复兴时期,这些象征符号在城市的无序扩张过程中地位逐渐丧失位强势的统治者可能会在这里或那里布下一个形状规整的空间,以彰显他堂皇大气的格调一但它很容易就被吞没在由错综复杂的小路和摇摇欲坠的房屋织就的裙摆下 Page 257 · 2019-01-15 人的生理(2)与心理(3)认知结构,决定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并形成了早期的环境观念(4)。人对于环境的认知受到个体(5)文化(6)以及环境本身(7)的影响,而恋地情结也与文化(8)与环境(9)相关。而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恋地情节也经历了诸多阶段,相对原始的宇宙观(10)、早期城市(11)、快速发展的城市开始超越环境(12)、美国城市的进一步扩容(13)、以及回归郊区以及自然的新尝试(14)。
人文主义地理学 历史 地理 地理学 城市
The Cultures of Cities 豆瓣
作者: Sharon Zuki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 1
How do cities use culture today? Build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New York as a "culture capital" Sharon Zukin shows how three notions of culture - as ethnicity, aesthetic, and marketing tool - are reshaping urban places and conflicts over revitalization. She rejects the idea that cities have either a singular urban culture or many different subcultures to argue that cultures are constantly negotiated in the city's central spaces - the streets, parks, shops, museums, and restaurants - which are the great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While cultural gentrification may contribute to making our cities both safer and more civilised places to live, it has its darker side. Beneath the perceptions of "civility" and "security" nurtured by cultural strategies, Zukin shows an aggressive private-sector bid for control of public space, a relentless drive for expansion by art museums and other non-profit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an increasing redesig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social control.
Tying these developments to a new "symbolic economy" based on tourism,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Zukin trac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 expression, and between elite visions of the arts and more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s. Going beyond the immigrants, artists, street peddlers, and security guards who are the key figures in the symbolic economy, Zukin asks: Who really occupies the central spaces of cities? And whose culture is imposed as public culture?
Combining cultural critique, interviews, autobiography and ethnography, The Culture of Cities i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the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as they are transformed into new, more troubling landscapes.
城市发展史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芒福德 译者: 宋俊岭 / 倪文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 1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它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霓虹灯外 豆瓣
Beyond the Neon Lights: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9.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卢汉超 译者: 段炼 / 吴敏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9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和“上海屋檐下”,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卢汉超的代表作,2001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 在上海史、海外中国城市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等多个领域,《霓虹灯外》均是无法回避的经典论著,也是城市中下阶层平民生活研究的开山之作。
★《霓虹灯外》有着辉煌的学术成就,史景迁、罗威廉、彭慕然、柯文、周锡瑞、林培瑞、史谦德、柯博文、王赓武等海外汉学名家对本书都有很高的评价。
★ 本书聚焦非凡之地的普通人民,让“大众”回归到历史书写的中心。如作者所言,“在城市精英投射出的令人晕眩的光影映照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显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些为数众多而又地位微贱的‘小市民’编织着城市经纬中*丰富多彩的部分。”
★ 此次修订再版,增加了致谢、索引及地图,并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
卢汉超的《霓虹灯外》再现了拥挤不堪又充满生机的上海里弄家庭,它们构成了旧上海市民的主体。他为我们呈现了商贩和收粪工的吆喝、购物和学堂的节律、男欢女爱和穷困苦难、房间和阁楼的布局,以及空间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共产主义的兴起和犯罪的普遍性。对于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民国上海研究 而言,本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如果你问西方人,他们知道中国的哪个历史名城,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上海”。但他们的“上海”是那个有外滩和南京路,有赛马场和百货商店的城市,而不是卢汉超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所描述的上海街区。如果要了解普通上海人在民国时期是如何度日的,他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他们如何在城市生活、他们如何谋生、他们如何玩乐、他们如何在社区里相互交流——这是你必须读的一本书。
——罗威廉(William Rowe)
我们印象中的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最西化、最现代化的城市。但通过卢汉超对于上海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呈现的是另一个上海。这些“小人物”主要是来自贫困农村的移民,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是“西化”还是“现代化”。正如卢先生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所言,他们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熬过周围发生的巨变,有时以创造性的方式适应这些变化,有时遵循中国过去的传统,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卢汉超建议,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就必须摒弃“现代”和“传统”等简单的二分法,超越“中国人”和“西方人”等定义松散的概念标签,尽可能不要盲目关注上海人是如何应对人类基本需求的。
——柯文(Paul Cohen)
上海日常生活的这一面从没有像本书这样表现得如此鲜活;这是卢汉超先生研究的核心贡献。使我们对这个备受关注、至关重要的中国大都市的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了新的重要认识。本书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这项庞大研究的细节密度和文献记录的完整性,让我心生敬畏。在我看来,《霓虹灯外》的学术成就极高。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引人入胜、深具启发性的著作。
——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从卢汉超先生对二十世纪初上海清晰鲜活的描写中,我们了解到弄堂的形态、成排房屋的设计、转租的规则、门环的形状、人力车坐垫上的弹簧、小贩的吆喝、街角的剃头摊、工厂的工作、如何倒空和清洗马桶,以及对邻居私事守口如瓶的责任。简而言之,我们对当时上海的一切都应该从这个基础上理解。这是一本令人愉快又有启迪性的书。
——林培瑞(Perry Link)
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本书将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城市绕不过去的一环。研究成果很有说服力,令人振奋。所呈现的材料生动而引人注目。文笔流畅。
——史谦德(David Strand)
卢先生笔下的上海不是外滩,不是外国居民,不是政客,也不是南京路。相反,他再现了居住在上海的绝大多数平民——穷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这个引人入胜的研究中,他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上海”的日常节奏、景象、声音,甚至气味。
——柯博文(Park M. Coble)
《霓虹灯外》是对中国平民生活讨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提醒我们,在坚持传统的情况下,普通民众是多么享受上海的秩序。这本书描述了传统如何延续,市民是如何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开始新生活的,以及他们如何为未来的现代中国人创造新的欣赏和学习条件。本书记录了一段历史,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新的生活选择,值得被广泛阅读。
——王赓武(Wu Gungwu)
卢汉超先生这本组织严密、叙述生动的著作,讨论了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城市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性问题:资本主义、西方影响和区域历史文化在塑造非西方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平衡。卢汉超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中国最大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农村移民(即所谓的小市民)是如何在西方殖民统治对城市工商业影响的高峰时期生活和谋生的。《霓虹灯外》所利用的材料范围宏大,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到对七个街区的老市民调查。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卢先生对上海里弄住宅,也就是石库门的生活写照。本书所显现的,是上海的城市化反映了来自中国农村的外来移民涌入城市的态度和愿望,以及他们由城市的街道、商店和房屋所形成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卢先生强调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是从中西文化的各种影响中编织出来的,他挑战了上海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的传统形象。本书证明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城市学者将在这部城市社会史的典范作品中找到理念和方法。
——城市史研究学会(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2019年10月5日 已读
几乎就是直给的上海生活了,所有的东西都在眼前,感觉什么都没变,虽然并不。
上海 历史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