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
香港造城记 豆瓣
The Making of Hong Kong :From Vertical to Volumetric
作者: 谢尔顿 (Barrie Shelton) / 卡拉奇威茨 (Justyna Karakiewicz) 译者: 胡大平 / 吴静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 5
2019年11月2日 已读
翻译真的不行,还不如机翻。在香港住了三年半,情感分也总归是有的。从历史和政策的角度去描述香港城市形态的历史信息量确实很大。不过,印象最深的反倒是评价香港政府的一个段落,说他们总是在观察事态的发展,很晚、甚至到了情形发展到极端才开始介入。在某种程度上,倒是非常精准的观察。
城市研究 建筑 香港
裸城 豆瓣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莎伦•佐金 译者: 丘兆达 / 刘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纽约的原真性在哪里?或许在全球客眼中那些迷人的食坊酒肆、艺术画廊、旧建筑,本身就是纽约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代表。一个地方的魅力不在于一切从未改变,而是在时代的进化中,如何让这种原真性得以保存。
本书作者观察分析了六个纽约原生地区——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联合广场、雷德胡克、都市农园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原真性”作为一种文化权力的崭新意义。
2018年8月5日 已读
蛮有意思的,但我总觉得这背后地价值判断预设是有点 tricky 地。作者所谓的原真性,以及城市的好与坏,是建立在她个人对于某一片街区的喜爱之上的。这种喜爱有一些普世的部分,但也有个人审美的部分
城市 城市研究 城市规划 社会学 简·雅各布斯
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第7版) 豆瓣
作者: [美]霍华德•丘达柯夫(Howard P. Chudacoff) / [美]朱迪丝•史密斯(Judith E. Smith) 译者: 熊茜超 / 郭旻天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 1
从印第安人的“普韦布洛”到超级大都市纽约,从“步行城市”到住宅“郊区化”,美国自16世纪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历程,并于20世纪初,迎来了“城市时代”。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些曾经荒无人烟的土地,如今已是全球闻名的大都市。摩天大楼、百货商场、中央公园,这些现代性建筑,不仅成为日后每个城市的标配,也塑造了人们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生活。
城市,作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实体,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移民涌入、种族隔离、宗教冲突等问题,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当今天回首美国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演进,人们不禁要问:
● 为什么要去城市生活?
● 城市中不同的人群是如何相处的?
● 人们从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什么回报?
2018年1月1日 已读
我好像还是对城市的地理空间分布结构更感兴趣。大概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类似于将城市还原为机械部件式的理解。但是,脱离了文化、种族、宗教、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城市空间结构,大概就会变成柯布西耶式的极权主义规划吧。
城市 城市史 城市研究 社会学 美国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2018年8月20日 已读
和《地下城》放在一起读真是奇妙的体验。不同国家的贫困现状,以及造成贫困原因的不同。当然相比《地下城》,《扫地出门》有了更多的结构性分析和宏观的数据,更多的内容被打包在了尾注当中,这也就是社会学家和记者之间的差别。
城市研究 民族志 社会分层 社会学 美国
Landscapes of Power 豆瓣
作者: Sharon Zuk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3
This study analyzes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American urban communities to demon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have constructed the urban landscape. It uses such examples as Disneyworld and Henry Ford's industrial complex to show how powerful interests have shaped the land.
2018年12月2日 已读
2018年12月2日 评论 标题 - 1、马克思定义异化,在流水线上,工人劳动生产出的商品并不属于工人,而代之以工资。如果认定人类的本质是由劳动组成,那么资本家拿走工人劳动的成果,就会造成异化,即人的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分离。 2、此后异化逐渐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泛化为分化之意,只要活动与本质之间出现不匹配,就会产生异化。当代最典型的异化现象,建立在消费这个行为之上。消费,只是购买别人生产的东西,但却被人用以作为定义自身的存在——穿上潮牌的人就变得很潮——成为被批判最多的异化现象。 3、Zukin 的这本书大致沿着上面的路子去批判资本主义。她选取的城市景观作为切入口,寻找异化在当代新自由主义框架下——而非是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表征。而被看中的城市景观就是市集。 4、市集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中,既是交易的场所,也是社交的场所。在同一个地理空间中,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都能够完成,因此被看作是一种非异化的象征。而在当代社会中,市集做承载的交易功能和社会功能分离,因而形成一种异化。 5、这种异化表现在人的内心状态中。Zukin 援引小说,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先生,原本是一名工人,后来成为了一名汽车交易商。他在变动的社会中感受到的惆怅与不安,正是城市景观变化的一种写照。 6、而在外在的城市景观,即表现在汽车交易这样的行业取代传统工业成为城市的支柱,而相应的,为了支撑这些行业,城市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景观。 7、由于 Zukin 所处的环境并不是 18 世纪资本主义刚刚发展的阶段,因此她对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也自然直接进入后现代的语境,而非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她认为,在钢铁工业仍然是美国支柱工业的时代,当时的城市景观即是大钢铁公司主宰整个城市方方面面的时代。 8、随着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全球化渗透,钢铁工业逐渐衰败,造成城市景观大幅变化。在这过程中,有的城市沦为锈带。但也有城市通过组织工人购买大公司钢铁厂产权重获新生。Zukin 似乎是相信,这一案例说明在新自由主义框架下,仍然有能够弥合异化的空间。 9、但在更多情况下,城市景观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过程当中,包括士绅化,或者迪士尼化。后者指的是大公司将城市完全改造成为一种基于消费主义、基于视觉文化的景观城市。代表就是洛杉矶和迈阿密。 10、Zukin 对于这样的城市景观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加深的异化,使得人们沉迷于消费,并且被社会控制。而在传统的社会价值、社交价值,失去了实现的空间。 11、最后,Zukin 提出的是在城市规划中,要重新加入对于公共价值 (public value) 的关注。然,什么是公共价值,Zukin 并没有定义,只是说这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市场文化,将消费者的价值看得高于公民的价值。” 12、Zukin 所有的书都是一个结构。铺陈理论,案例分析,总结陈词。相对来说,总结成词的部分是最弱的,通常只有一些空洞的理念。案例分析倒是写得很精彩,条分缕析。理论的部分,还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吧。
城市研究 文化研究 景观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