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所有的桥都孤独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奥]英格博格•巴赫曼 译者: 李双志 2022 - 10
所有的桥都孤独,
而声望对它们而言是危险
对我们也如此,我们却误以为
在我们的肩头感受到了
恒星的脚步。
可是在消逝者的落差之上
还没有梦为我们搭起拱顶。
——英格博格•巴赫曼《那些桥》
《所有的桥都孤独》按时间顺序,收录奥地利诗人英格博格•巴赫曼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有“青春年代的诗”“1948年至1953年间的诗”“《延宕的时光》”“《大熊座的呼唤》”“1957年至1961年间的诗”“1964年至1967年间的诗”这几部分,读者可以一览诗人诗歌创作的全貌。
历代大师 豆瓣
Alte Meister. Komödie
7.1 (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 马文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那些整天把艺术史挂在嘴上的人天天到这里来,用他们那些关于艺术史的胡说八道充塞参观者的耳朵,他们每天赶着十几个班的学生经过博物馆的展厅,用他们那些喋喋不休的蠢话去毁掉这些幼稚孩子们的一生。研究艺术史的人实际上是消灭艺术的人。艺术史家鼓唇弄舌谈论艺术,直至把艺术谈论得寿终正寝。艺术活生生地被艺术史家谈论致死。
——《历代大师》
音乐评论家雷格尔每隔一天就要到艺术史博物馆,坐在丁托列托的同一幅画像前,三十多年来从不间断,直到某一天他妻子离世。时隔半年之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幅画像前,并邀请老朋友阿茨巴赫尔第二天去博物馆与他会面。通过阿茨巴赫尔的眼睛,我们得以了解雷格尔:他妻子的死,他关于自杀的想法,他对大师们的评论,以及最后,此次会面的目的。既充满悲观又兴高采烈,既憎恶有加又十分滑稽,《历代大师》是一部有关文化、天才、国家、阶层、艺术价值和人类自命不凡的讽刺性喜剧。
2014年7月12日 已读
批判像是情感的宣泄,而变得廉价。只有在他妻子死亡的那段才看得出功力。三星是因为后七十页弥补了半本读得很不舒服的感觉。
伯恩哈德 奥地利 小说
我的文学奖 豆瓣
Meine Preise
7.8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 马文韬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许多年里每逢有奖向我颁发,我都显得太软弱,不能坚强地说声“不”。我总是想,在这方面我这个人性格有缺失。我蔑视文学奖,但我没有拒绝。这一切都令我厌恶,但最令我厌恶的是我自己。我憎恶那些典礼,那些仪式,但我却去参加;我憎恶那些颁发奖金者,但我却接受他们的奖金。
如果一个人不关心与之相伴而来的钱,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东西比颁奖典礼更不可忍受。它们丝毫也不能提升一个人的名望,反而会以这种最令人尴尬的风尚,降低其名声。只有想到钱,才能让我忍受这些仪式;这是我在四十岁以前,不断造访那些古老的市政厅和无趣礼堂的惟一动机。
——《我的文学奖》
本书是作家伯恩哈德对他所获若干文学奖的回忆,以及颁奖典礼上的讲话稿的合辑。伯恩哈德是文学奖的常客,先后获得数十种重要奖项,包括德语文学最重要的毕希纳奖、奥地利国家奖等。但他很快就对获奖失去了兴趣,拒绝接受任何文学奖项。20世纪70年代中期,伯恩哈德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最终瑞典评委会鉴于他对奖项的态度,决定避免去碰这个钉子。
马尔特手记 豆瓣
8.4 (1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曹元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勒内·玛丽亚·里尔克(1875—1926),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其作品浩瀚,题材涉及广泛,有诗歌、小说、书信、日志、传记、艺术随笔等;一生还译有大量英、法、美、俄等国的文学作品,可谓多才多艺。
《马尔特手记》为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它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小说由71个没有连续情节,又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因为共同的主题——爱、孤独、恐惧、疾病、死亡、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作者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马尔特手记》系译者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翻译而成,也是国内唯一的全译本。
2015年1月5日 已读
说实话,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一直都有两种感觉:首先就是对于这样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描绘的崇敬。但是,与此同时,我都会想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面说的,这样的情绪只属于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每每想到后者,我就会觉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的那些东西其实并非不可理解。
奥地利 小说 里尔克
英雄广场 豆瓣
Heldenplatz
作者: [奥地利] 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 马文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
以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化身社会和人民的牛虻
“国家注定是一个不断走向崩溃的造物,
人民注定是卑劣和弱智,我们麻木不仁。”
文学大家 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 苏珊·桑塔格 帕慕克 耶利内克 推崇的大师
纪念托马斯·伯恩哈德逝世二十五周年 重要戏剧作品首次引进
托马斯•伯恩哈德不仅是“二战”后德语世界屈指可数的伟大小说家之一,也是独树一帜、声名卓著的戏剧家。他的剧作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锐的批判性著称。他一生共创作了18部戏剧,《英雄广场》选取了其代表性的3部,从中不难想像,他排山倒海又洞烛幽微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听者产生共鸣,或者,心生恐惧。
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沈锡良 2016 - 4
【内容简介】
《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最著名的代表作,曾被徐静蕾拍过电影,被孟京辉改编为话剧,反响热烈。作家R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个将死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作家R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却成了全人类的“童话”。
同时,本书还收录了茨威格的另外两个经典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述了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出于对一个赌徒儿子般的爱,试图挽救赌徒,最终却失身于赌徒。激情和救赎,妙在无关爱情。《火烧火燎的秘密》是一个母亲出轨的故事,不同的是通过12岁的男孩来观察这个孩子尚不理解的“火烧火燎的秘密”。
【编辑推荐】
在茨威格所有小说中,他的“链条小说”影响最大,其小说代表作几乎都出自“链条小说”,而这些“链条小说”又充分体现了茨威格的艺术特色,即运用心理分析,巧妙地揭示人的心灵这一“黑暗大陆”,将读者带入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
“链条小说”共分三部:《初次经历》、《热带癫狂症患者》和《情感的迷惘》,这三部作品分别从童年、成年、老年的视角来观察人的心理情感,构成了人生的链条。
《火烧火燎的秘密》选自小说集《初次的经历》,写的是激情-情欲,但不是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被激情-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他们尚不理解的“火烧火燎的秘密”。
《陌生女人的来信》选自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用写信的方式 , 通过心理描写,讲了一个痴情多情女人的故事。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选自小说集《情感的迷惘》,用回忆的方式,剖析心理。
【名人推荐】
茨威格的文学荣誉直达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角落……也许自埃拉斯谟以来,没有一个作家像茨威格这样著名。
——托马斯·曼
读着这篇短篇小说我高兴地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
——高尔基评《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位矢志守贞的寡妇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不受其他男人的勾引。但是她作为母亲,也把情欲倾注在儿子身上,这种情欲也会煽动起来,这点她并不知道。命运就可以在这个毫无防备的地方把她攫住。这在小说里是表现得绝对无懈可击的。
——弗洛伊德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城堡 豆瓣
9.3 (1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张荣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8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表现主义在小说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德语文坛成就最高的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
《城堡》是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中的最后一部,始写于1922年,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交涉。城堡就位于眼前的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还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未能进入城堡。
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2017年9月20日 已读 不打分了。以前读不懂的,现在也还是读不懂。只留下满肚子的气愤和郁闷。
卡夫卡 奥地利 小说 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