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出版人 豆瓣
The Publisher: Henry Luce and His American Century
作者: [美] 艾伦•布林克利(Allan Brinkley) 译者: 朱向阳 / 丁昌建 法律出版社 2011 - 11
著名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为我们深刻地再现了一幅亨利•卢斯(Henry Luce)——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出版人——的画像。
作为《时代周刊》、《财富》和《生活》杂志的创立者,卢斯改变了人们消费新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出生于传教士家庭的亨利•卢斯在中国农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然而在霍奇基斯和耶鲁,他得以一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权力场。在巴尔的摩一家报纸任职期间,他和布里顿•哈登设想了《时代周刊》的理念——一份“新闻杂志”,以日益忙碌的中产阶级乐见的方式浓缩当周的新闻事件。1923年他们创办了《时代周刊》,年轻的卢斯很快成为了出版大亨。1936年,在这份杂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哈登却英年早逝之后,卢斯创立了《生活》杂志,数百万人迅速成为该杂志的订阅者。
布林克利向我们展示了卢斯是如何在短短十年之内彻底再造了杂志行业。《生活》杂志的吸引力似乎超越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差异。卢斯本人在新闻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1940年代初,他已将旗下杂志作为舆论平台,主张美国介入不断升级的国际危机之中去,在这过程中“二战”一词也变得广为人知。尽管卢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幸福似乎与他无缘。他与克莱尔——美艳动人的剧作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第二次婚姻可谓一团糟。晚年的卢斯孤独而又清寂,时不时的陷入阴谋论,家庭危情更让他心力憔悴。
《出版人》一书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美国故事,一个关于功成名就的故事,然而这本书绝没有忽视这些成就背后公众和个人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这些付出才成就了传奇。
对《出版人》的赞誉
布林克利卓越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这本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这本书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布林克利无畏的对卢斯的最重要的成就进行了优美的和深刻的评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布林克利用严谨公正的、令人信服的细节描绘了卢斯的传奇故事并为卢斯巨大的雄心和厌人的弱点增添了淡淡的忧伤。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我们非常幸运,能看到这本值得纪念的和权威的卢斯传记的面世,这是已经出版的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好的传记。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ton Post)
布林克利具有写作传记得天赋,他能使已经被历史模糊和平面化的人物再次生动……卢斯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对权力人物的盲目靠近,以及对家庭的背叛,这本书都作了公正的描述,这是对真实人性的描述。他对卢斯创办的杂志,尤其是《时代周刊》和《生活》,在一个艰难的国家成长为世界政治版图中的主导性力量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高度赞扬。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2017年10月1日 已读
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傲慢的出版人,但其真正的成就仍然只是“宣扬了一些已经在众多美国人心中滋长的观点”。《时代》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这是时代,而不是人物。
亨利·卢斯 人物传记 出版 文化 新闻
区分 豆瓣
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6.1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刘晖 商务印书馆 2015 - 10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2018年1月15日 已读 有点愧疚的放弃了。以我现在的心态和能力还是没办法好好消化这本书。P186 读到集体和个人轨迹的部分,很想复习一下黑格尔。
人类学 布尔迪厄 政治 文化 法国
风格不朽 豆瓣
True Style
作者: G·布鲁斯·博耶 译者: 邓悦现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3
《风格不朽:绅士着装的历史与守则》是G.布鲁斯·博耶的第七本书,也是一本男装百科全书,一部男士着装风格趣味史。从书名即可看书全书的内容要点:关键词一,“绅士着装”。作者分26个章节,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配饰到香水到外在风度,对称得上经典的绅士着装搭配进行了介绍。关键词二,“历史”。时尚总是瞬息万变,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导致男装的历史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从华丽的宫廷服饰、扑着粉的假发头饰,发展到简洁利落的商务着装、清爽舒适的运动装束及观赏性和实用性俱佳的夹克、工装裤、防风防水雨衣等,男装的演变历史是值得严肃对待的学术研究。关键词三,“守则”。这一部分作者可谓倾囊相助,把自己多年的绝学奉献给了广大读者,尤其是《格言》那一章,简直条条都是金句,都是男士着装的不二守则。例如“服装会说话。实际上它们从不沉默。如果你听不见它们,也许是因为你不是正确的听众。”关键词四,“风格”。风格是将时尚化为个性的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智慧。如果能花些心思深入了解经典男装的历史,遵守一些作者总结出的守则,那么结果就如同一个现代主义者的美学理论一般:“审美越好,风格越微妙、越简单,也越难以被破译。”读完这本书,看透这一点,你将成为全新的你。
柏林 豆瓣
Berlin: Portrait of a C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6.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里·麦克林 译者: 傅敬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5
柏林——当今世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它不仅是德国首都,也是欧洲最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进入此书,仿佛自己静止站立在柏林的街市,几百年的历史事件、声色犬马、白日、黑夜、浪漫、血腥,都风驰电掣般从眼前掠过。对历史的回顾使内心充盈,思想活跃。那些曾经走在柏林城中的人,如中世纪的民谣诗人、建筑师申克尔、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电影巨星黛德丽等人的故事,如小说般迷人,衬托出真实而宏大的历史叙事。城与人在历史中彼此形塑、影响、交融。这个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民族,这座矛盾之城,如黑熊般憨拙而凶猛。
2018年2月14日 已读
写作太滥情了,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如此。以及不能接受写真实人物时滥用细节和想象。
历史 城市 德国 文化 柏林
现代主义 豆瓣
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
8.0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盖伊 译者: 骆守怡 / 杜冬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两百多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奢侈的 豆瓣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黛娜·托马斯(DanaThomas) 译者: 李孟苏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奢华”一度是拥有祖传遗产的贵族世界的专享。“奢华”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传统、精致、骄奢的购物史。然而,今日的“奢华”却被打包贩卖给身价数十亿美元的国际大公司,这些大公司在意的只是规模扩张、公众注意、品牌认知度、广告,当然还有巨额利润。本书是对富丽堂皇者投去的强硬一瞥,并追问:“奢侈品为何失去了光泽?”
《奢侈的!》是一部深度剖析时尚界黑幕的纪实类时尚读物,系统地介绍了奢侈品牌的发家史,颠覆了奢侈品牌从前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2017年8月13日 已读
写作好到足以可以忽略各种编辑和翻译上的差错。以及,“奢侈不在于你买得起多少钱的东西。奢侈是种见识,是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待它,是要花时间去理解体会它,然后选出好的。奢侈就是买正确的东西。”
商业 文化 时尚
流行音乐的秘密 豆瓣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ture
作者: [新西兰]罗伊·舒克尔(Roy Shuker) 译者: 韦玮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消失的罗伯特·约翰逊带着令人惊异的技艺回归
他是否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出色的演奏?
仙妮亚·唐恩从贫民窟灰姑娘一夜变为国际巨星
难道竟是因为传奇的“录音室之吻”?
科伦拜血腥枪击案的凶手皆是玛丽莲·曼森的粉丝
工业金属乐真的会诱发暴行犯罪?
流行音乐为何流行?
乐坛巨星 如何出现?
本书将告诉你流行音乐产业的门门道道
揭开它为万人所爱又遭重重争议的深层秘密……
全景展现文化大生产时代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
--------------------------------------------------------
本书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而通俗易懂的介绍,并讨论了围绕流行文化和流行音乐分析展开的问题和争论。作者介绍了音乐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探讨了塑造音乐体验的关键因素,包括音乐制作、音乐人和明星、音乐文本、音乐媒体、观众、乐迷和亚文化,以及音乐的政治行动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
书中涉及十余流行音乐流派,重点介绍了近三十名典型音乐人及其代表作品,引用近两百首经典流行曲目。本书既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读本,也是一本翔实全面的流行音乐发展百科全书。
--------------------------------------------------------
流行音乐是一种工业制造。这个显在的事实或者被粉丝们匍匐在地视而不见,或者被文化批判家高高在上一笔带过。现在,这个人细致而客观地剖开它,进入其制造业内部,展现其中的秘密。由此你发现,即便是摇滚英雄、文化全球事件,也并非那么纯粹崇高,当然,也并非只是一出提线木偶剧那么低劣。
简单说,流行音乐既是商品也是作品,既具有商业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一出流行大戏的面目,往往比前工业时代一个艺术现象的面目,来得更广阔而复杂,并充满了内部的矛盾。在产业震荡、全球流行音乐大变局的当下,《流行音乐的秘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提供了广泛反思的可能性。
——李皖
小玩意 豆瓣
作者: 约翰·马克 译者: 王心洁 / 李丹 2011 - 3
《悠享优阅图文馆:小玩意》可称为是由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领衔的人类探索丛书。这些著作通过对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寻常物件的研究,承接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探寻的亘古命题。透过这些常见的物品,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越现实的执着与坚韧。
2017年8月27日 已读
一本博物馆展品说明的合集,视角倒是很有意思。
人类学 文化
感官的教育 豆瓣
Education of the Senses: The Bourgeois Experience, Victoria to Freud, Volume 1
作者: [美国] 彼得·盖伊 译者: 赵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伦敦书评》《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惊叹赞赏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耶鲁大学荣休教授 彼得•盖伊
五卷本心理分析史学巨著《布尔乔亚经验》之开篇鸿制
一部布尔乔亚少妇的感官日记,引领我们返回现代社会精神困境的起点
解读亲密信件,阐释画作,分析梦境,追寻心理线索,历史学巨擘彼得•盖伊用前未有的视角探究现代社会秩序与商业文化源头的19世纪,展现出一幅构建于人类基本经验下的全景式时代画卷。
彼得•盖伊尽情引用梅贝尔•托德——这位布尔乔亚少妇大胆、详尽、毫不隐晦的情爱日记,捕捉她对于感官享乐的渴望和对情爱的需求:性知识的获得、性启蒙的困惑、与丈夫和情人的关系、生育的焦灼……在彼得•盖伊看来,性与爱是所有经验的起点,是对时代变迁的最原始反映。托德无微不至记录下的19世纪布尔乔亚的性本能表达,实则是拉开了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序幕。
流行音乐与毒品的历史 豆瓣
作者: (英)哈里·夏皮罗 译者: 李正子 金城出版社 2014 - 4
如果不明白毒品的作用,就无法理解近百年来的英美流行音乐史。毒品和流行音乐的纠葛,早在唱片工业尚未发明的年代便已存在。
对英雄的贪婪需求,是毒品/音乐动力学的核心。观众渴望摇滚疯子提供替代体验,乐手开始被自身的神话、缺乏安全感和音乐业暗盘交易困住,而音乐业本身只向钱看。此外,毒品既能帮忙开发创造力和灵感,也能让最优秀的乐手走到世界边线,甚至越线。
这本书融合乐手故事、新闻报导、史料、第一场现场直击,将流行音乐与毒品的百年纠缠史娓娓道来:黑奴解放运动之后,黑人巡回透艺人染上专利止痛药瘾;爵士乐兴起时,大麻和海洛因先后渗透进音乐圈;二战后,安非他命伴随退伍军人渗入摇滚音乐圈,1960年代嬉皮音乐与迷幻药、LSD结合,以及1970年代朋客摇滚与海洛因的关系等。
美的沉思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4 - 9
美的沉思》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在台湾第一版发行以来,至今经过几度再版印刷。此次,应读者迫切需求,大陆引进全新修订彩色珍藏版,增录图片、年表、索引,为读者提供更赏心的视觉体验,更悦目的美的探索!
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蒋勋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开始逐渐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将历史的渣滓去尽,蒋勋看到了它们透露出的真正的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2018年1月7日 已读
算是一点想法:以前我一直觉得艺术是对现实的描摹,现在我觉得艺术是人对现实的一种应激反应,以及情绪的表达。当中的差异,就还是人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现实,表达的是一种现实与个体的结合,而不是现实本身。

对于蒋勋这本书有点不满的地方大概还是,这人有点六经注我的意思。
中国 文化 美学 艺术 艺术史
隔间 豆瓣
Cubed: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kplace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基尔‧萨瓦尔 译者: 吕宇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内容简介
咦,我们一周上班5天的办公室也有历史?跟着本书,一窥办公室迷人的历史吧。
从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录事巴托比》,到美剧《办公室》,从传统的账房,到20世纪中期的“速记池”,再到如今Google式的开放办公空间,雇员阶层的工作场所不停转变。萨瓦尔借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献材料,用平实客观的文字记录了这一演变历程。
另一方面,萨瓦尔详细叙述了自1860年代起,试图缔造办公室文化的设计师、社会学家,以及企业管理人等对“办公空间、办公工具与人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构想,以此来思考雇员阶层在动荡起伏的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下,摇摆不定的命运:他们既不属于工人阶级,也不属于持有资本的精英阶层,像钟摆一样,寻找着自身定位。最后,萨瓦尔也对新兴的“知识阶层”的前途、办公室的未来做出了新的展望。
此外,书中还围绕着办公室工作环境展开了几个重要话题的讨论,如白领阶层的崛起、女性的觉醒和职场困境、白领与蓝领的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发展。
本书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概念到影视小说、流行文化,剖析上班族的生存之道与自我认同,从账房、摩天大楼到开放办公空间,观察办公室与建筑设计、社会变迁、心理学、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编辑推荐

多家媒体“年度好书”,一本关于工作空间和办公方式趣味思考之书。
《纽约时报》年度瞩目好书,亚马逊网历史类2014年度选书
《纽约客》《卫报》《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联袂推荐
本书通过综合哲学、传记、管理学、文化分析、个人思考等,信息量极大,但又成功地将办公空间和办公方式的变迁史,讲成了一个轻松好读的故事,让每个上班族从更全面的视角思考自己工作方式。

工作,办公室隔间,一个与绝大数人相关的话题。
现代人,醒来的时间,超过一半都用来工作。
本书以两大问题:我们为什么工作,我们该如何工作得更好,直击现代人痛点,反思我们工作方式的生成和意义:以工作谋生的我们,如何能在隔间里,获取人生自由?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工作,和对工作进行思考

办公空间变迁史,由过去洞悉未来,寻找更适宜的空间和工作方式
从19世纪阴暗账房步入21世纪Google开放式办公空间,
隔间,这一狭小天地,如何成为现代人工作的空间载体?
在家办公、自由职业纷纷兴起,但“知识工人”真的摆脱了隔间,百年办公室就此走向终结?
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迭代、信息自由流动,在变革浪潮中,我们是否能寻找到更好的工作方式?

书中对重要大众话题——白领、女性就业等展开讨论:
白领人群的崛起、女性的觉醒和职场困境、
白领与蓝领的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发展
▼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今日美国人,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醒着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因此本书的探索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
真是本迷人的指南……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美国办公室中的,脑力劳动者的历史……是对我们大半辈子身处其中的空间之演变的聪慧一瞥。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每周有五天我都会坐很久的车通勤,来到某座大城市某个主要商业街区某栋摩天大楼里的某张办公桌前,然后坐下工作……在美国,大约有四千万人是在类似格子一样的狭小空间里谋生的。对此我们是否乐意呢?或许不乐意,这种不乐意的可能性,正是本书的中心主题。

《纽约客》 (The New Yorker)
……巧妙的整合……精细、老练。

《科克斯书评》 (Kirkus Reviews)
非常清晰易懂,十分妙趣横生。

每日野兽网 (The Daily Beast)
……《隔间》一书妙趣横生,书中满是精彩的事实呈现和深刻的观察分析。美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今天这种白领的未充分就业形势和经济的不安稳状态的?任何对这个议题有过思考的人都必须读一读这本书。”

《国家》(The Nation)
……了不起的作品……漂亮的呈现……章章出彩,尤其是涉及办公室性别议题的内容……文字简练优雅,思辨认真热烈。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萨瓦尔对流行文化中关于办公室和办公者的代表作品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生动且揶揄的观点。

《当今时代》(In These Times)
作者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快乐的历史之旅:带着读者一起看了看现代办公空间这个被反复讨论和过度设计的世界。”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79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18年12月14日 已读
前半段极棒,就是一个姑娘闯进中国,懵懂又无知,勇敢又胆怯,生机勃勃。后半段有了越来越多的包袱,文化的、伦理的,也就不那么轻盈鲜活了。
中国 文化 译文纪实 饮食
文明 豆瓣 Goodreads
Civilization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曾贤明 / 唐颖华 中信出版社 2012 - 1
"1500年,北京生活着近70万人,伦敦人口仅有5万;
400年后,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成为全球特大城市;
1990年,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70倍。
短短500年中,西方如何在发展中获得巨大优势?今天的西方危机频频,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又将是怎样?
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明朝时的中国在15世纪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其海军曾远征至非洲海岸。在此之后,中国开始走上全面下滑之路,而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这种逆转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西方文明正在失去活力,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崛起。东方是怎样学到了西方的秘密武器?作者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在这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东西方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大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恋地情结 豆瓣 谷歌图书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志丞 / 刘苏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恋地情结》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2019年1月15日 已读
相比起后半本扎扎实实地分析人类与环境变化地章节(10-14),反倒是更喜欢前半本,关于人的认知结构(2-3),并且如何和环境互动(5-9)。远古的事物,进入了一个不足的人话迁移时,并成为一种审美取向。
2019年1月15日 评论 摘抄 - Author: [美] 段义孚 (Yi-Fu Tuan) Publisher: 商务印书馆 Publish Date: 2018-5-1 这些研究归于五个主要的种类:(1)人类如何感知和构建他的世界。论及人类的普遍属性。(2)把环境感知和态度当作文化的一部分,或文化与环境互动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从细节和整体框架出发来研究无文字居民和小型社区。(3)试图用访谈、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方法来抽象出环境态度和价值观。(4)把环境评价的变迁作为思想史或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分。(5)研究环境要素的意义和历史,例如城市、郊区、乡村和荒野 Page 2 · 2019-01-09 我的工作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来统领,我所能做的只是用一套有限的概念来构建恋地情结的主题。我做的工作包括:(1)从不同层次来理解环境的感知和价值,包括种族、团体和个人。(2)把文化与环境、恋地情结与环境区分开来,以分析它们彼此对价值观形成的贡献。(3)简述欧洲17世纪出现的科学模型如何代替了中世纪的宇宙图景,从而反映人类思想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环境态度的影响。(4)以辩证的观点来检验把环境分为城市、郊区、乡村和荒野几个层次这样的做法。(5)区别不同类型的环境经验并描述其特征。 Page 3 · 2019-01-09 触觉是对阻力的直接经验,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个压力和抗拒组成的系统,也让我们能够认清独立于我们想象的现实存在。看见还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耶稣才让那些不信的门徒去触摸他自己。 Page 9 · 2019-01-09 由于失聪,生活仿佛凝固了,时间也似乎静止了。因我们平常对空间的体验是被听觉延展开的,听觉较视觉能提供更广阔世界的信息,所以失聪会导致空间感的收缩。失聪的最初体验是,世界仿佛停止了躁动,不再那么苛刻和紧张,这使得一种超脱与平静的心情出现,好比城市的嘈杂被模糊在细雨或积雪里所产生的愉悦感一样。不过很快,这种沉静伴随信息缺失的状态,就会产生出焦虑、孤寂与离群索居的感受② Page 11 · 2019-01-09 我们从眼中看到的世界与通过其他感官认识到的世界是不同,这是出于几个重要的原因。比如,看是“客观的”,就像俗语所说,眼见为实;而我们往往不太相信听见的东西,即所谓耳听为虚看并不包含深刻的情感体验。当我们从空调大巴的窗户向外望,看到贫民窟肮脏丑陋、令人厌恶;但其令人厌恶的程度,只有当我们打开窗户闻见下水道散发的恶臭时才能深刻体会到。去“看”的人只是旁观者、目击者,与当时的场景并无瓜葛。从眼中看到的世界比用其他感官感知到的世界更抽象。眼睛会观察可视区域,从中抽象出一些特定的目标、焦点和视角。可是,柠檬的味道、皮肤上的暖意,还有树叶的沙沙响声,给予我们的却是感觉本身。视觉要比其他感觉的空间范围更广圆。“远”的东西只能被看见,所以我们说能看见的东西离我们有多“远”,即使它们可能离我们很近,这也就无法唤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Page 13 · 2019-01-09 当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时候,全部的感官都在同步起作用。哪怕只是一瞬间,他所能得到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不过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来说,感觉的天赋却只被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哪种感觉器官能得到特殊训练取决于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人对视觉越来越依赖。对他来说,空间是静态的、有边界的,是物品的组合或者搭接。没有物体和边界,空间就是空的。它是空的因在于看不见什么东西,哪怕里面到处有风在吹。我们把这种观点与南安普敦岛的埃维里克族( Aivilik)爱斯基摩人的观点做个比较。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空间不是被框住或是封装起来的总是在流动,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它自身的维度。他们学着让自己的所有感官都保持警惕。他们在冬天的一些时候必须如此,那时天与地似乎合为一体,仿佛是同一物质构成的。那时候“没有中景、没有远景、没有轮廓,目光所及之处只有风驱赶着的鹅毛大雪一那是一片无垠的大地”。在这种情况下,爱斯基摩人不能依赖永久性的地标作为参照点,而只能依靠积雪轮廓的改变状况,依靠雪的类型,风、带威味的空气还有冰裂缝。风的方向和气味是他们的向导,再加上双脚对冰雪的感受,使他们不至于迷路。看不见的风对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十分重要,他们的语言里至少有十二个意思不相重叠的词来代表各种风。他们能让自己适应这些事物。在看不到地平线的日子里,他们生活在一个听觉和嗅觉所组成的空间里。 Page 13 · 2019-01-09 人类试图调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神话和有象征意义的几何图案也可以被视为这样做的手段。为人类最深刻和最有切肤之痛的矛盾体验莫过于生与死。为了调和这对矛盾,神话就诞生了比如说,在神话中,人们可以设计一种状态,使一个人既死又活,或者在死后能够重新活过来中。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反映出人们在做一种努力,使得死亡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Page 22 · 2019-01-09 身处优越地位和中心地位的幻想或许是文化能保留下来的必要条件。当现实粗暴地击碎幻想的时候,文化也就走向没落了。如今的社会,交流和沟通非常迅捷,很难再让某个小群体相信自己仍然是某些事物的中心了,但是如果这部分人想把文化繁衍下去,这样的信念又必不可少。城镇规划师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个问0题,从而勇敢地尽力去保留这种中心地位感。比如,他们会给自己设计的小镇赋予“世界香肠之都”(威斯康星州的希博伊根地方)的称号,更有甚者,还有“体量最大的城市”(马萨诸塞州的汤顿市),现代民族也会保留一些民族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尽管他们明确知道不只是自己在这样做。戴高乐就曾经尽力向法国人宣扬,要重塑法国的中心地位。大英帝国也曾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枢组。在19世纪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Page 45 · 2019-01-09 《圣经》中记载了大量相互冲突的环境态度。比如说,犹太人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对沙溴很反感。他们所追寻的乐土应该到处流漪着牛奶和蜜糖。但是禁欲主义认为人类的功德和上帝的恩典都体现在荒野,所以它抱有完全相反的态度。无论直接与上帝交流,还是通过先知与上帝对话,都应该发生在一片荒凉中,远离会使人心猿意马的潺潺水响和嘈嘈人声。一片死寂的自然景观能映衬出信心的纯净。在基督教所载历史的早期,先贤们在寂寥的大漠中苦苦寻找着神。他们对大自然和环境的态度就十分符合禁欲主义。 Page 75 · 2019-01-09 年轻人都追寻着丰富多彩的未来,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只有渐长的生命历史才能给他们带来多彩和奇幻的素材。世界扼紧了老年人的咽不仅是让他们的感觉变得迟钝,而且还让他们感到时日无时间轴收缩了,空间也收缩了,于是老人们的性情和处事方经常看起来像小孩子一样 Page 85 · 2019-01-09 不过,自然界里有些因素不会轻易顺从于人类的约束,比如高山、沙漠和海洋。无论人类是否喜欢它们,它们曾经是,也都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一直存在的要素,面对这些难以驯服的自然要素,人类一般会采取情感化的应对方式它们一度被视为神圣之地和神明的居所,但有时反而被视为万千器意汇集之处和魔鬼的栖息地。到了现代,这种心理反应中的情感因素开始减退,但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里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美学元素,无法随意抹掉。上文谈到,新墨西哥州的景观一度被认为“恶心”、“令人头晕”、“一成不变”。而如今,该州号称自己是“有魔力的大地”,而且宣称自己拥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旅游产业。 Page 103 · 2019-01-09 作为人类定居地的一种,雨林环境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成一体。在里面,分不清天与地,看不到目出,没有地标,没有一眼就能望见的山岭……在这里,时间的观念被削弱了。神话传说很少关心过去的事人们也回忆不起几代以上的族谱。雨林中的季节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在整整一年的生态循环过程中,植被总是极其丰富的,在视觉上不存在显著的变化。尽管俾格米人熟稔与他们有关的动植物,但没有季节轮回的概念。比如说,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食用的幼虫会变成蚊子,以及毛毛虫会蜕变成蝴蝶。 Page 116 · 2019-01-15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宇宙观反映出了自然环境里的一些特征,但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生态的影响。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件事,即宇宙图景不过是现实中大地上的权力系统的一个投影而已。照这样考虑,就是一个格局的产生先于另一个格局,前者成为后者的成因。但这种观念的根基并不牢固。如果说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政治系统和宇宙统治的理念起产生出了平等权利的理念( part passu),恐怕还更准确些 Page 133 · 2019-01-15 念地情结( topophilia)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其目的是为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组带。这些组在强度、精细度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也许人环境的体验是从审美开始的。美感可以是从一幅要景中获短暂快乐,也可以是从稍纵即逝但豁然显现的美之中获得烈愉悦。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来源。 其实,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情感。当这种情感得很强烈的时候,我们便能明确,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了事件的载体,成为了符号。在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笔下类的情感具有重要性的顺序,或许这适合于所有的男人,他写是“妻子,沐浴在阳光下的爱人,双眸盈满了美丽的海潮,春季,大到处鲜花盛开、流水潺潺,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景色。但对于那尚无子却满心期盼的人来说,新生命给屋子带来的光明才是可人,最让人欢喜的东西。” Page 136 · 2019-01-15 对大自然的视觉享受存在种类和程度上的差异,人们镇解这些差异,其难度不亚于接受彼此社会里的各种风俗习,代旅游业的发展似乎更多地依赖于人们对收集旅游景点的贴低(如国家公园的贴纸)的爱好程度。相机对旅行者来说是必不少的,它能向自己和向别人证明自己确实到过某一个地方,比如山口湖②。如果一张快照没打上“某某地旅游留念”的标签,连风景地本身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以这种方式拍摄自然并不味着真正热爱自然。旅游业具有社会功能,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却不能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如果一个游客能把人类历史的忆和他自己对景观的欣赏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审美就会变得更个体性和持久性。同样,如果将审美的情趣与科学的好奇心结合起来,这种审美就不再是转瞬即逝的了。人们对美的意识往往自于突然开启的过程,它很少受既定习俗的影响,也与固有的环特征无关。无论多么熟悉、平凡景象都可能展现出平时难得一的特质,而对现实事物的重新审视往往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Page 140 · 2019-01-15 在现代生活中,因为受到了更多特定情境的制约,身体与自然界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间接。除了农业人口的萎缩以外,科技也在削弱人与自然界打交道时的生存意义,娱乐意义却在不断增强人们透过汽车淡色的玻璃窗能看到风景,但玻璃窗实际上是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在滑水与登山的运动中,人与自然界是在冲撞的过程中形成对抗关系的。发达社会里的人所缺乏的正是善待大自然的态度,面这种态度正是某些反文化群体所追求的。在生活节奏较慢的时代,人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自然界里。而在今天,这种状态只能体现在小孩子们的身上了 Page 141 · 2019-01-15 爱国主义有两种,即地方性的和帝国性的。地方性的爱国主1方面建立在对地方亲密无间的体验之上,另一方面建立在对好景不长”的感知之上,即美好的东西经常难以持久,而帝国性的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豪感,这些情感与反复鼓吹的帝国野心密切相连。例如公元1世纪的罗马,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德国,这样的爱国激情不会依附于任何具体的地理事物之上。吉卜林①曾说过“我不会爱上我国家的敌人”,这句话其实没法自圆其说,因为没有人能够切身体验到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什么样的感受,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觉得帝国会沦为受害者,或作为一种易碎的幸福需要得到我们的怜悯。② Page 149 · 2019-01-15 公元1500年到1700年的欧洲,中世纪垂直的字宙观渐渐转种新的理解,即世俗地呈现世界的方式,垂直渐渐被平面取代,旋转的字宙全景变成了平展的自然片段,也就是所谓的景在这里,“垂直”指的是空间中多层次的事物,充满了超越性的而且还与特定的时间概念相关联。一个强调垂直轴的世界常常符合循环的时间概念,一种文化的历法中如果有循环往复的节气,则很可能孕育出一种垂直分层的字宙观。人类倾向于形成垂直分层的空间观念,并形成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这依赖于由人的本质属性产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视角,即能从具有隐喻性的知中辨识出这种垂直维度,人类的本质具有两面性,可以扮演种角色:一种是世俗的、社会的,另一种是神秘的、神圣的,前者间相连,后者超越了时间。这些角色可能被不同的层级或种胜成员所扮演,这样便出现了社会阶层;或者,这些角色也可能会个人在不同场合所扮演。尽管垂直的宇宙观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已逐渐衰落,但这世俗化的影响力还是未能波及世界其他地方,那些远离城市文和商业价值观的欧洲地区也没受到多少影响。大多数人,尤其农民,依然固守着分层的字宙观,体验着循环的时间,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 20 世纪上半叶。 Page 196 · 2019-01-15 拿中国来说,20世纪60年代早期,政府将现代观念引入当地后没有能够动摇村民垂直的宇宙观和轮回的节气或节日观。当村民们完全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更多是受到了处于同一个平面的国内其他地区事件(供需规律或国家政策)的影响,而不是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影响之时,他们的宇宙观才彻底崩溃了。同时,原有历法之下的节日活动也跟着衰落了,代之以西方城市居民目前正在享有的各种节假日。 Page 198 · 2019-01-15 大多数城市,甚至是所有的城市,都会用一些公共建筑来体现对“超凡”的景仰,例如建一座纪念碑、一组喷泉、一个广场,或者是条宽度远远超出“平凡”的交通需求的大道。在西方的后文艺复兴时期,这些象征符号在城市的无序扩张过程中地位逐渐丧失位强势的统治者可能会在这里或那里布下一个形状规整的空间,以彰显他堂皇大气的格调一但它很容易就被吞没在由错综复杂的小路和摇摇欲坠的房屋织就的裙摆下 Page 257 · 2019-01-15 人的生理(2)与心理(3)认知结构,决定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并形成了早期的环境观念(4)。人对于环境的认知受到个体(5)文化(6)以及环境本身(7)的影响,而恋地情结也与文化(8)与环境(9)相关。而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恋地情节也经历了诸多阶段,相对原始的宇宙观(10)、早期城市(11)、快速发展的城市开始超越环境(12)、美国城市的进一步扩容(13)、以及回归郊区以及自然的新尝试(14)。
人文主义地理学 历史 地理 地理学 城市
美国大学 豆瓣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How It Runs, Where It Is Going
作者: 雅克·巴尔赞 译者: 孟醒 2015 - 6
在本书中,作者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清晰的思路指出了美国大学的办学观念及其实际运作方式。作为一个有非凡成就的教师、管理者和学者,巴尔赞指出了现代大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批判当今大学的办学理念使得学生成为教育的受害者。作者呼吁社会和政府进行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革新,使得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