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电影理论读本 豆瓣
9.3 (7 个评分) 作者: 杨远婴 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2 - 1
本书是为了与电影理论的新动态、电影技术/美学/产业的新发展相适应而编选的电影理论“新读本”,在拓展选集思路的前提下,破除“纯理论”樊篱,增加“实践型”文本,建立一个由媒介、语言、纪录、纪实、作者、类型、明星、叙事、经济、历史、性别、心理、意识形态组成的章节体例,通过工业与艺术、技术与文化、身份与表达、影像与社会等理论层面展现各类研究观点,呈示电影言说的多样路径,旨在为电影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话语平台和更加宽泛的问题意识。
“新读本”中,既囊括了巴拉兹·贝拉、爱森斯坦、巴赞、爱因汉姆、格里尔逊、麦茨、德勒兹等电影理论家的经典作品,又加入了汤姆·冈宁、比尔·尼克尔斯、大卫·波德维尔、米莲姆·汉森、齐泽克等新一代学者的重要文章。面对新的影像生产与作品对象,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武器。
日本新中产阶级 豆瓣
Japan's New Middle Class
8.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傅高义 译者: 周晓虹 / 周海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5
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基于这项研究,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其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傅高义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该书在当时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后的不断修订则保证了其现实性,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有别于当时传统的民族志,《日本新中产阶级》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仍是诸多学者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
这一日本研究奠基之作,经典但不枯燥,展现了一幅穿插八卦轶事的新中产生活全息图:夫妻、婆媳、亲戚关系,职场上的苦熬与交际,年轻人恋爱和相亲的苦恼,从幼儿园入学起就面临激烈竞争的学子,全时照料家庭与孩子的母亲,养家但“缺席”养育的父亲,殷盼孩子穿过考试的“针眼”、出人头地的父母心……种种描述生动而微妙,文化相近的中国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这是《日本新中产阶级》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傅高义特地为此次的中文版撰写序言,讲述他眼里中日中产阶级的异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作导读,回顾傅高义的学术生涯。《日本新中产阶级》译本基于英文版五十周年纪念版(二〇一三年),包含了苏珊娜•霍尔•沃格尔所撰第十五章和威廉•赖•克里所撰前言,他们对日本社会的新近观察对主体研究作了及时而到位的扩充。
流行音乐的秘密 豆瓣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ture
作者: [新西兰]罗伊·舒克尔(Roy Shuker) 译者: 韦玮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消失的罗伯特·约翰逊带着令人惊异的技艺回归
他是否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出色的演奏?
仙妮亚·唐恩从贫民窟灰姑娘一夜变为国际巨星
难道竟是因为传奇的“录音室之吻”?
科伦拜血腥枪击案的凶手皆是玛丽莲·曼森的粉丝
工业金属乐真的会诱发暴行犯罪?
流行音乐为何流行?
乐坛巨星 如何出现?
本书将告诉你流行音乐产业的门门道道
揭开它为万人所爱又遭重重争议的深层秘密……
全景展现文化大生产时代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
--------------------------------------------------------
本书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而通俗易懂的介绍,并讨论了围绕流行文化和流行音乐分析展开的问题和争论。作者介绍了音乐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探讨了塑造音乐体验的关键因素,包括音乐制作、音乐人和明星、音乐文本、音乐媒体、观众、乐迷和亚文化,以及音乐的政治行动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
书中涉及十余流行音乐流派,重点介绍了近三十名典型音乐人及其代表作品,引用近两百首经典流行曲目。本书既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读本,也是一本翔实全面的流行音乐发展百科全书。
--------------------------------------------------------
流行音乐是一种工业制造。这个显在的事实或者被粉丝们匍匐在地视而不见,或者被文化批判家高高在上一笔带过。现在,这个人细致而客观地剖开它,进入其制造业内部,展现其中的秘密。由此你发现,即便是摇滚英雄、文化全球事件,也并非那么纯粹崇高,当然,也并非只是一出提线木偶剧那么低劣。
简单说,流行音乐既是商品也是作品,既具有商业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一出流行大戏的面目,往往比前工业时代一个艺术现象的面目,来得更广阔而复杂,并充满了内部的矛盾。在产业震荡、全球流行音乐大变局的当下,《流行音乐的秘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提供了广泛反思的可能性。
——李皖
制造大片 豆瓣
作者: [美]爱德华·杰·艾普斯坦(Edward Jay Epstein) 译者: 宋伟航 台海出版社 2016 - 6
这本书道尽了好莱坞的本质与全貌。电影幕后真正的魔法何在?在好莱坞拍电影究竟是怎么赚钱的?谁塑造了好莱坞的神话?
好莱坞唯一看重的艺术,就是谈生意的艺术。大制作要赚大钱,靠的不是片子本身的票房,而是其他形形色色的业务:电玩、原声带、连锁速食的搭售商品、主题游乐园的游戏项目。片厂在意的或许是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奥斯卡,但是,片厂的母公司争的却是隐形的市场:有线电视、付费电视、数码衍生品等。
传奇与内幕,数据与分析,光荣与梦想,奇迹与重生……这本书将揭秘一个真实的电影现场——好莱坞。
Landscapes of Power 豆瓣
作者: Sharon Zuk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3
This study analyzes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American urban communities to demon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have constructed the urban landscape. It uses such examples as Disneyworld and Henry Ford's industrial complex to show how powerful interests have shaped the land.
2018年12月2日 已读
2018年12月2日 评论 标题 - 1、马克思定义异化,在流水线上,工人劳动生产出的商品并不属于工人,而代之以工资。如果认定人类的本质是由劳动组成,那么资本家拿走工人劳动的成果,就会造成异化,即人的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分离。 2、此后异化逐渐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泛化为分化之意,只要活动与本质之间出现不匹配,就会产生异化。当代最典型的异化现象,建立在消费这个行为之上。消费,只是购买别人生产的东西,但却被人用以作为定义自身的存在——穿上潮牌的人就变得很潮——成为被批判最多的异化现象。 3、Zukin 的这本书大致沿着上面的路子去批判资本主义。她选取的城市景观作为切入口,寻找异化在当代新自由主义框架下——而非是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表征。而被看中的城市景观就是市集。 4、市集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中,既是交易的场所,也是社交的场所。在同一个地理空间中,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都能够完成,因此被看作是一种非异化的象征。而在当代社会中,市集做承载的交易功能和社会功能分离,因而形成一种异化。 5、这种异化表现在人的内心状态中。Zukin 援引小说,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先生,原本是一名工人,后来成为了一名汽车交易商。他在变动的社会中感受到的惆怅与不安,正是城市景观变化的一种写照。 6、而在外在的城市景观,即表现在汽车交易这样的行业取代传统工业成为城市的支柱,而相应的,为了支撑这些行业,城市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景观。 7、由于 Zukin 所处的环境并不是 18 世纪资本主义刚刚发展的阶段,因此她对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也自然直接进入后现代的语境,而非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她认为,在钢铁工业仍然是美国支柱工业的时代,当时的城市景观即是大钢铁公司主宰整个城市方方面面的时代。 8、随着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全球化渗透,钢铁工业逐渐衰败,造成城市景观大幅变化。在这过程中,有的城市沦为锈带。但也有城市通过组织工人购买大公司钢铁厂产权重获新生。Zukin 似乎是相信,这一案例说明在新自由主义框架下,仍然有能够弥合异化的空间。 9、但在更多情况下,城市景观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过程当中,包括士绅化,或者迪士尼化。后者指的是大公司将城市完全改造成为一种基于消费主义、基于视觉文化的景观城市。代表就是洛杉矶和迈阿密。 10、Zukin 对于这样的城市景观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加深的异化,使得人们沉迷于消费,并且被社会控制。而在传统的社会价值、社交价值,失去了实现的空间。 11、最后,Zukin 提出的是在城市规划中,要重新加入对于公共价值 (public value) 的关注。然,什么是公共价值,Zukin 并没有定义,只是说这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市场文化,将消费者的价值看得高于公民的价值。” 12、Zukin 所有的书都是一个结构。铺陈理论,案例分析,总结陈词。相对来说,总结成词的部分是最弱的,通常只有一些空洞的理念。案例分析倒是写得很精彩,条分缕析。理论的部分,还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吧。
城市研究 文化研究 景观 社会学
Subculture 豆瓣
作者: Dick Hebdige Routledge 1981 - 3
'Hebdige's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is so important: complex and remarkably lucid, it's the first book dealing with punk to offer intellectual content. Hebdige [...] is concerned with the UK's postwar, music-centred, white working-class subcultures, from teddy boys to mods and rockers to skinheads and punks.' - Rolling Stone With enviable precision and wit Hebdige has addressed himself to a complex topic - the meanings behind the fashionable exteriors of working-class youth subcultures - approaching them with a sophisticated theoretical apparatus that combines semiotics, the sociology of devience and Marxism and come up with a very stimulating short book - Time Out This book is an attempt to subject the various youth-protest movements of Britain in the last 15 years to the sort of Marxist, structuralist, semiotic analytical techniques propagated by, above all, Roland Barthes. The book is recommended whole-heartedly to anyone who would like fresh ideas about some of the most stimulating music of the rock era - The New York Times
The Cultures of Cities 豆瓣
作者: Sharon Zuki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 1
How do cities use culture today? Build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New York as a "culture capital" Sharon Zukin shows how three notions of culture - as ethnicity, aesthetic, and marketing tool - are reshaping urban places and conflicts over revitalization. She rejects the idea that cities have either a singular urban culture or many different subcultures to argue that cultures are constantly negotiated in the city's central spaces - the streets, parks, shops, museums, and restaurants - which are the great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While cultural gentrification may contribute to making our cities both safer and more civilised places to live, it has its darker side. Beneath the perceptions of "civility" and "security" nurtured by cultural strategies, Zukin shows an aggressive private-sector bid for control of public space, a relentless drive for expansion by art museums and other non-profit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an increasing redesig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social control.
Tying these developments to a new "symbolic economy" based on tourism,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Zukin trac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 expression, and between elite visions of the arts and more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s. Going beyond the immigrants, artists, street peddlers, and security guards who are the key figures in the symbolic economy, Zukin asks: Who really occupies the central spaces of cities? And whose culture is imposed as public culture?
Combining cultural critique, interviews, autobiography and ethnography, The Culture of Cities i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the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as they are transformed into new, more troubling landscapes.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豆瓣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ing with Visual Materials 3e
作者: [英] 吉莉恩·罗斯 译者: 肖伟胜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5
-编辑推荐-
•本书是近二十年来,视觉研究方法领域的权威著作。就它企图对研究视觉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而言,本书依然独一无二。
•本书第3版,增加了对受众研究、民族志、照片文档、照片引谈、摄影小品,以及视觉伦理研究等视觉方法的讨论,展示了视觉研究及其方法的不断发展的本质。
•书中穿插的大量关于数字媒体的内容,亦是新版的一大亮点。
-内容简介-
本书坚定地专注于研究方法而不是媒体。书中的主体章节,每一章都会讨论一种可用于诠释视觉材料的方法,而每一章要用何种视觉材料来探究这种方法,则取决于它是否最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步骤、长处和不足。本书要做的就是深度探讨每一种方法。
第1章是对用来理解视觉文化各种不同理论方法的概览,同时也探究了一些关于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所造成的差异问题。
在第2章中,作者精心制作了一个指导读者使用她提出的“批判性视觉方法论”的实用性框架。
第3章详细解释了本书的结构,这将有助于读者从随后讨论方法的章节中有所斩获。
从第4章到第10章均专注于处理既有影像的方法,如内容分析、符号学、精神分析和话语分析等。
第11章比前一版更为细致地专注于另外一些研究视觉影像的方法,这些方法旨在处理为解答研究的问题而制作的视觉影像。
视觉伦理学是第3版中全新的一章。研究活动中的伦理学关乎研究者的行为。它关注他们研究中自身的诚实和坚定性,以及他们正在与什么材料,或跟谁一起展开研究如此这般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