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如何读,为什么读 豆瓣
How to Read and Why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无形之物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无形之物》讲述作者的文学批评历程,将小说、批评与生活勾连,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批评世界。全书由文学与笑声、文学与重力、文学与尽头、文学与重复、文学与算法等篇目组成,力图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将属人的一切同时容纳。与完全冷静的解码式批评不同,本书有悲欢喜怒,称颂了作为“无形之物”的文学。
★ 假如生活确实是糟糕的,人已经习惯于拟像,那么就让这糟糕的生活和在拟像世界长大的人去重新学习效仿这个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而非相反。
★ 一个文学写作者予以有效对抗时代的,永远是他的风格,而非意见或主题。假如时代总是虚伪的,写作者的风格就必须愈加诚实;假如时代总是混乱的,写作者的职责就是保持清晰的风格。
★ 任何一个认真写作的人,都不会惧怕智识以及基于智识的讨论,他们担心的,不过是以智慧为名的虚妄和以知识为名的教条。而这种虚妄和教条,并不能依靠反智来克服,而只能依靠更强有力和更宽阔的基于智识的自由论辩,具体而言,就是依靠文学批评的力量。
取瑟而歌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通过分析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等几位优秀汉语诗人及其诗歌,提供理解新诗的有效路径,希图使读者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而面对熟悉的诗时,也可以恢复济慈所说的“消极感受力”——在美面前,一个人有能力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
本书是waits继《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之后,谈论中国诗的第二本小书,这次谈论的是尚处于未完成的新诗。倘若我们能藉此辨认出那些值得信任的诗歌,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被它许诺,我们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终,我们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语诗人构筑的汉语山河中,继续分享和延展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
2022年9月19日 已读
2022年9月19日 评论 读书笔记 - 张定浩的文学评论是我近两年自阅读中获益最多的作品。与市面上常见的文学评论不同,张定浩并未将文学看作是作者的表达,即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展露了怎样的情绪和认知,而是定义文学为作者的行动,即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如何介入到公共生活以及塑造社会氛围当中。如是重新定义文学与作者的关系之后,张定浩自然而然地将文学与德性连接在了一起,呼应了古典时期中西方的道德观念。在此基础之上,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读者承受着作者借由文学带来的直接影响,因而阅读本身也成为了道德行为。读者不被允许舒服地躺着,无知无觉地被作品包围,而是需要运用自身的一切道德能力与作品互动,让自身成为能够与作品抗衡的存在,就像张定浩在《取瑟而歌》中所写: 要想有效地谈论一首诗,这种谈论本身就要有能力成为一首新的诗,或者说,新的创造。 这是一种极为刚健的、强悍的态度,是当下迷茫而又颓弱的世界中难得的解毒剂。
中国 张定浩 文学批评 新诗
近代文学批评史(全八卷) 豆瓣
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
作者: [美] 雷纳·韦勒克 译者: 杨自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近代文学批评史》是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学者、比较文学巨擘雷纳•韦勒克的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史领域开创性的也是总结性的巨著。《近代文学批评史》共有八卷,历时四十余载创作完成,论述了从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长达两百年的西方各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由于作者造诣深厚,资料丰富,表达清晰,因此把一部常人想来艰涩难懂的理论专著写得深入浅出、明白晓畅,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是全面梳理和总结西方近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扛鼎之作。八卷本《近代文学批评史》由杨自伍先生耗费二十五年时间完整译出。
《近代文学批评史》1987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第一卷,在此后二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出版了后七卷,于2007年全部出齐。紧接着译者杨自伍先生又开始了逐字逐句的校订和修改,上海译文出版社又于2009年出版了全套中文修订版,是为第二版,现出精装修订第三版。
2023年1月21日 已读 三两个多月啃完。I'm not well educated enough to understand it.
文学批评
小说课 豆瓣
8.3 (115 个评分) 作者: 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2
►关于阅读,他们这样说:
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不管多忙,生活多困苦,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都是不变的巨大喜悦。唯有那喜悦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日本] 村上春树
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毕飞宇这样说:
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他拿起了笔。我正好相反,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集结万千读者的热情期待,网络阅读量超千万,2016腾讯书院文学奖获奖作品!
广受好评,最不一样的阅读范本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带你进入最妙不可言的小说世界
你,真的读懂小说了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渴望我的这本书可以抵达文学的千分之一。——毕飞宇
经典不仅仅是文学史上那些德高望重的作品,经典首要的意义是作者与读者的沟通
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与众不同的毕氏解读
以小说家的眼光读小说!
以普通人的姿态读人性 !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
本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讲稿曾发表于《钟山》杂志,广为流传,特结集以飨读者。
小说面面观 豆瓣
7.4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E. M. 福斯特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小说面面观》是E•M•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原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应母校剑桥大学“克拉克讲座”之请所作的系列演讲,系统并深入地讲解和论述了长篇小说这个文学门类的取材、内容与艺术形式等诸方面的问题。作者将小说的艺术分为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等七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进行讲解和分析,以自己小说大师的切身创作体验去体贴和关照小说史上的众多名家与名著,慧眼独具、洞见迭出,同时又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福斯特在这组系列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世的评论家所经常采用的术语;提出“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的著名观点,对于叙述角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如模式与节奏的探讨尤其深具开创之功与启发意义。《小说面面观》至今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美学的经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