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
取瑟而歌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通过分析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等几位优秀汉语诗人及其诗歌,提供理解新诗的有效路径,希图使读者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而面对熟悉的诗时,也可以恢复济慈所说的“消极感受力”——在美面前,一个人有能力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
本书是waits继《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之后,谈论中国诗的第二本小书,这次谈论的是尚处于未完成的新诗。倘若我们能藉此辨认出那些值得信任的诗歌,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被它许诺,我们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终,我们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语诗人构筑的汉语山河中,继续分享和延展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
2022年9月19日 已读
2022年9月19日 评论 读书笔记 - 张定浩的文学评论是我近两年自阅读中获益最多的作品。与市面上常见的文学评论不同,张定浩并未将文学看作是作者的表达,即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展露了怎样的情绪和认知,而是定义文学为作者的行动,即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如何介入到公共生活以及塑造社会氛围当中。如是重新定义文学与作者的关系之后,张定浩自然而然地将文学与德性连接在了一起,呼应了古典时期中西方的道德观念。在此基础之上,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读者承受着作者借由文学带来的直接影响,因而阅读本身也成为了道德行为。读者不被允许舒服地躺着,无知无觉地被作品包围,而是需要运用自身的一切道德能力与作品互动,让自身成为能够与作品抗衡的存在,就像张定浩在《取瑟而歌》中所写: 要想有效地谈论一首诗,这种谈论本身就要有能力成为一首新的诗,或者说,新的创造。 这是一种极为刚健的、强悍的态度,是当下迷茫而又颓弱的世界中难得的解毒剂。
中国 张定浩 文学批评 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