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心
古都 豆瓣
7.2 (9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九州出版社 2018 - 10
★朱天心小说三部曲:岛屿寓言之书,荣获《亚洲周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阿城、王安忆导读,流传二十年的华语文学经典,大陆简体版首次完整推出。
★《古都》与《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漫游者》,构成上世纪末关于台湾书写的小说三部曲。
“婆娑之洋,美丽之岛。难道,你的记忆都不算数?”
京都是诗,台北是小说,作家在双城之间对照游走,寻找一个精神与记忆的依凭之地:一面是川端康成笔下恒久不变、承载记忆的古都,一面是不断抹去历史与记忆的故乡台北。
叙事者凭一张日据时期的地图,徘徊在世纪末台北的街巷,所见景观只有城市演变、建设中留下的废墟与断裂,记忆遗迹正在消失,集体和个人都患上了历史失忆症。
《古都》是朱天心的岛屿寓言,收录五篇中短篇小说,她像本雅明笔下克利画中的“新天使”,凝视历史废墟,叫停时间,唤醒死者,却被时代大风吹得一步步退入未来。本书荣获《亚洲周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当代华语文学经典之作。
★名人点评
朱天心此时开始有评家说的老灵魂的无奈,而在《古都》中,似乎是怀缅的游荡,其实是强悍的敏感,虽然密度大了些,但确是淋漓。天心的强悍,即在于不绕。以此一点,可以判断出何种小说只是聪明美丽,何种是具有穿透性的文学。(阿城)
凭着一张日据时期的地图,她漫游世纪末台北的大街小巷,所见种种景观无不如寒碜丑陋如废墟。台北是一座忘怀历史、背弃记忆的城市,以致连孤魂野鬼都无栖身之地。朱的回乡之旅,俨若直捣一代台北人的“黑暗之心”。(王德威)
在朱天心,现实迫人,危机重重,每一个现象底下都有着无限深的历史渊源,小说的织体是现象,现在,我们面对的现象发生问题了,用什么去编织你,我们的小说?在朱天心的刻度之下,是满涨的水,几乎漫出河床,激流涌动,舟船没有一息的停留,与水中剑相逢,只能求之偶遇。(王安忆)
朱天心的《古都》和《第凡内早餐》是让我特别动心的作品。她在小说中所做的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化批判,她发掘和思考着一座城市的身世和断层般隐身浮华背后的历史,一种文化的传承流变,以及个人的身份和位置。(张新颖)
如果在纵深的历史谱系上,阅读朱天心及其姐姐朱天文的文字时,离不开回眸将苍凉凄美视为永恒的张爱玲,那么在一个横向的历史联结上,朱天心和王安忆也许都在书写一个不再年轻、不复有激情的时代。(唐小兵)
击壤歌 豆瓣
7.5 (21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击壤歌》如实记录了少女时代的作家与其三五好友明朗有情的高中岁月。他们不事生产,只知欢愁,却又大志随风起,未远行路定。这一段“击壤歌”始于十六七岁的小虾与卡洛走在台大旁的新生南路,曲终奏雅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小虾奔赴大学联考的介寿路。今日再看,迤逦两时间轴点之间曾经那么飞扬跋扈的青春狂言与大梦,甚至少女的娇憨稚语,尚复能来?高中生活是永远值得怀念的,青春年少唯有诚挚写下。
高中生活是永远值得怀念的,翻开它,真是一迳的阳光和蓝天,雷雨的夏日午后,该有个长长凉凉绿绿的红砖路,让我走个没完,风再起,叫我一路立大志下去,也不愁。
——朱天心
作为《击壤歌》第一代粉丝,再一次回头一望,不必感慨“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更不用丧气“去圣邈远,宝变为石”,我更看见在那朱天心的源头,更有巨大的光源,随着资料档案陆续解密出土,其身形日益清晰。
——林俊颖
再过几年,朱天心在北一女的那些同学都就职的就职,结婚的结婚了,又若干年后开起同学会来,见了面个个变得俗气与漠然,像《红楼梦》八十回后有一章是《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昔日的姑娘都嫁的嫁了,死的死了。这时你对变得这样庸庸碌碌的昔年同学,你又将如何写法?这不是一句往事如梦可以了得。
《方舟上的日子》与《击壤歌》是永生的,但今你已不能再像从前的与她们玩了,昔年的男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也不能再与你玩了。以前是大家都年纪小,大家都与天同在,与神同在,所以你与那些女孩子男孩子如同一人,而今是离开了神,只有你与这些人们,以前你是不知不觉都是写的神的示现,神的言语,而现在你是用的什么语言,写的什么现象呢?
连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也是在这一点上烦恼了,不说失败,也是失意,然则今后朱天心将怎样来打开这一关呢?”
——胡兰成
与姐姐朱天文不同,朱天心是阳气的。阳气之难,难在纯阳。中国民间说的吕洞宾,即苦炼纯阳一功。可是见到朱天心,读到她的小说,乖乖,竟生来就是纯阳的,吕洞宾苦炼,不免有点可怜。
——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