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电影学导论(第3版) 豆瓣
作者: 陈晓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一幅进入电影学研究领域的“地形图”
★ 电影学研究入门必读
★ 关于电影本体、语言要素、理论思潮的核心指南
★ 十年来多次修订再版,广受读者欢迎
这是一本入门必读的经典教程,对电影学研究的各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电影学研究的相关论题给出了清晰的阐释。作者从历史视野分析了电影的不同身份属性、从比较视野探讨了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以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为着眼点剖析视觉、听觉与结构元素,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介绍世界电影的主要思潮流派及其创作特征、自经典时期以来的重要电影理论及其批评实践。本书自2003年初版以来广受欢迎,此次最新修订的第3版更新了部分引用文献及阅读书目,希望对有志于研读相关专业的读者而言,能够成为一幅有所助益的电影学“地形图”。
认识电影 豆瓣 Goodreads
8.9 (115 个评分)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日] 黑泽明 等供图 译者: 焦雄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11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这本书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电影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英国的麦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作者对欧美影片和导演了如指掌,尤其对美国影片和美国导演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同时,作者也很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电影,书中广泛涉及了伊斯兰电影、新亚洲电影以及非洲电影。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

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吸收到最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认识”电影。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 豆瓣
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9.4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波德维尔 / 克里斯汀·汤普森 译者: 范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新版新译精校
世界电影的全球通史,被最广泛采用的电影史教程。
本书围绕下述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电影媒介的使用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规范?
电影工业的状况对电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电影媒介的使用上和电影市场中的国际性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提纲挈领呈 现百余年世界电影脉动的主流,精微处描画重要历史情境的丰富褶皱。
如果电影史是一种生产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动,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提供一种“所有先在知识”的浓缩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把我们的发现铸造为一种新的形式……我们相信,这本书为电影历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相当新颖的版本,既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翔实的细节。
——作者
虽说以论入史是近年来的潮流,但以知名理论家的身份撰写电影通史巨制,波德维尔尚是第一人。此史因之卓尔不群。加之范君译笔信而不俗,令此版更值一读。
——戴锦华
波德维尔夫妇长年研读影像,兴趣遍布电影的各国面向。于如此学养之上延展全球历史,自然会有一般人所不及的阔达。
——杨远婴
...(展开全部)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豆瓣
The Major Film Theories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达德利·安德鲁 译者: 李伟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10
◎美国电影理论家、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达德利·安德鲁经典力作
◎自1983年台湾出版陈国富先生翻译的中文繁体版以来,首次发行中文简体版
◎清晰透彻地挖掘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
◎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全书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分节依据,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出发,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将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相对照,并结合了现代法国电影理论,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重要电影理论家的观点及其背后涉及的心理学、哲学等思想根基作了详实的溯源与说明,揭示出其中的严密、坚实或矛盾、偏狭之处,进而“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以使读者更轻松有效地阅读电影理论的名家名作,从中得到启发与鼓励,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理论之于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这本电影理论史丰富了我们的理论研究。既是许多重要的信息来源,也为以后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参照。
——《电影研究季刊》
本书必定会引起读者对当代法国电影理论如米特里、麦茨、艾弗尔和阿杰尔的兴趣。
——《电影批评》
安德鲁的著作是最早涵盖众多电影理论家的英文参考书。
——《视与听》
美国学者达德利·安德鲁的这本书,自1976年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且一版再版,国内学者曾译为《主要电影理论导论》,从今天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对经典电影理论的经典评介。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7年9月2日 已读
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的对抗,变成了米特里的综合论。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现象学的对抗,暂时还没有结果。前者是,形式和内容之争,后者是科学与艺术之争。都是更古不变的话题啊。黑格尔说的正题、反题、合题还是挺有用的。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素材、形式)、(动力、目的),都是经典分析框架啊。
入门读物 电影 电影理论 艺术
光影言语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白睿文 译者: 罗祖珍 / 刘俊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光影言语》是美国当代新秀学者白睿文对当代两岸三地二十位华语电影要人的深入访谈——
大陆:谢晋、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张元、王小帅、贾樟柯、李杨
台湾:侯孝贤—朱天文、杨德昌、吴念真、李安、蔡明亮、张作骥
香港:许鞍华、关锦鹏、陈果、陈可辛、陈耀成。
这部访谈录,以探究各位华语电影工作者的重要作品为主,关注他们的成长岁月和美学追求,兼及艺术、商业和政治之间复杂交缠的关系,并展望全球化大背景下华语片的未来。在作者的精心准备的提问中,“第五代”、“第六代”、“台湾新电影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这些华语电影“最好的时光”,如草蛇灰线,浮现在更宽广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之上。这本集子为当代华语电影世界最杰出的一些导演的想法和理念提供第一手资料。
好莱坞启示录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周黎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作者周黎明被媒体誉为“大陆第一影评人”,以评论美国影片著称,但他最受欢迎的文章很可能是他对好莱坞运作内幕的独到解析。作者以他对美国电影业20多年的研究、美国名校MBA的专业素质,以及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对好莱坞的实地考察和报道,撰写了这部兼具学术深度和新闻记者敏锐性的著作,涉及该行业的各个层面,包括美国电影产业趋势,好莱坞电影收入与融资渠道,电影制作、行销与推广,美国电影从业人员的政治倾向以及对政界、主流社会的影响等等。本书运用大量案例,如明星片酬、阿诺从政、好莱坞的同性恋和犹太人利益集团、裸体镜头的政治和社会因素等,厘清了诸多以讹传讹的谬误,无论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电影工作者从业实践,还是普通电影爱好者及八卦浏览者的认知提升,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版新增了五万多字,全面更新了行业统计数据和产业变动信息,并增补了“明星片酬”、“明星代言”、编剧罢工”、“解密奥斯卡”、“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华人电影”等章节,使得本书的框架与内容都更完善充实,增强了系统性,保证了前沿性。
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Story
9.0 (13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故事
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2014年《故事》中文版全新修订升级,译者周铁东拥有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文风犀利。新增58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注释,补充了未被原书整理进附录部分的剧作资料,同步更新458条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开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质。
电影语言的语法(插图修订版) 豆瓣
Grammar of the Film Language
8.3 (6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丹尼艾尔·阿里洪 译者: 陈国铎 / 黎锡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2
★ 全球畅销三十余年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被公认为讨论导演、摄影、剪辑等电影影像画面组织技巧方面最详密、实用的经典之作
★ 从实践出发阐明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电影语言,为“用画面讲故事”奠定基础
★ 百科全书式的工作手册,囊括拍摄中的所有基本设计方案,如对话场面、人物运动,使初学者能够迅速掌握专业方法
★ 近500幅机位图、故事板贯穿全书,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电影语言
★ 对大量经典影片的典型段落进行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广岛之恋》、《桂河大桥》,深入揭示其中激动人心的奥秘
★ 本书是中国老一辈电影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教材,在翻译、审订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译笔简明、准确、流畅,惠及无数电影人
本书是乌拉圭电影导演丹尼艾尔·阿里洪根据本人创作实践经验编写的电影叙事技巧教程,其专业性、实用性、经典性为全球各影视院校所公认。作者不对电影的拍摄工作做过多理论论述,而是集中从实践经验入手,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细致精准的研究探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全书涉及到电影制作中如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关键问题,对两个以上演员对话场面的处理、摄影机位三角形原理的运用、内外反拍等也均有详细论述。全书层次分明,清晰准确,并有近500幅插图贯穿其中,便于读者充分理解和掌握。
本书译者多为中国老一辈电影教育工作者,如周传基、吕锦瑷、李溪桥、裴未如等,译稿准确流畅,影响深远,被北京电影学院列为必读书目,更有人盛誉此书“开启了中国电影新的时代”。
电影理论读本 豆瓣
9.3 (7 个评分) 作者: 杨远婴 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2 - 1
本书是为了与电影理论的新动态、电影技术/美学/产业的新发展相适应而编选的电影理论“新读本”,在拓展选集思路的前提下,破除“纯理论”樊篱,增加“实践型”文本,建立一个由媒介、语言、纪录、纪实、作者、类型、明星、叙事、经济、历史、性别、心理、意识形态组成的章节体例,通过工业与艺术、技术与文化、身份与表达、影像与社会等理论层面展现各类研究观点,呈示电影言说的多样路径,旨在为电影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话语平台和更加宽泛的问题意识。
“新读本”中,既囊括了巴拉兹·贝拉、爱森斯坦、巴赞、爱因汉姆、格里尔逊、麦茨、德勒兹等电影理论家的经典作品,又加入了汤姆·冈宁、比尔·尼克尔斯、大卫·波德维尔、米莲姆·汉森、齐泽克等新一代学者的重要文章。面对新的影像生产与作品对象,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武器。
沒有人到過的地方 豆瓣
作者: 日經娛樂 編 译者: 葉韋利 木馬文化 2017 - 3
做沒有人做過的題材,去沒有人去過的領域;
這才叫創作。
電影導演 宋欣穎、
奇幻科幻作家 伍薰、
電影剪接 陳曉東、
【中華科幻學會】理事長兼會長 難攻博士、
奇幻小說家 瀟湘神、
《虎爺》動畫製作團隊 虎爺山大王
――誠摯推薦
在我心中,細田守才不是什麼動畫導演,他根本是個深不可測的大魔法師。
――【中華科幻學會】理事長 難攻博士專文推薦
※特別收錄16頁彩色插圖,包含《跳躍吧!時空少女》、《夏日大作戰》、《狼的孩子雨和雪》以及最新作《怪物的孩子》,四部經典作品一次收藏!
從《跳躍吧!時空少女》開始,細田守以三年一部電影的規律產量,帶來水準極高、題材多元的精彩動畫,儼然成為後宮崎駿時代最令人期待的動畫導演之一。他的電影究竟有何魔力,能征服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動漫迷?而在改編浪潮一波接一波之下,他又是用什麼方式尋找靈感,不斷為觀眾製作出高品質的原創作品?
★靈感是聊出來的!?請大家「打開心靈的抽屜」!
「把製作人、編劇等等集合在一起聊天,然後不斷請大家打開心靈的抽屜,把裡頭所有東西拿出來,徹底了解每個人的想法。這麼做不但客觀,還能蒐集意見,挖到可當成創作靈感的媒材!」
★只有導演一個人喜歡的題材,行不通
「一個企劃能否成立,有個很重要的元素:自己覺得有趣的概念,是否也能讓製作人和其他工作人員覺得有趣?如果無法打動這些共事的夥伴,必定也沒辦法傳達給觀眾。」
★打安全牌換句話說,就是隨處可見
「如果想做原創,若不是稍微有點挑戰性的內容,觀眾可能連看都不想看。所以一定要讓他們看了之後大聲說:這跟其他電影都不一樣!要是不能做出這種水準,沒有人會多看一眼。」
★想要進軍全球,怎麼跨越文化的藩籬?
「我們常常都會提到所謂大眾題材。而大眾題材就是只要是身而為人就會面臨的問題。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對此有共鳴,不就應該拍成電影嗎?」
日本動畫界「怪物級」超級新星,
動畫大師「宮崎駿」接班人;
然而,他只想帶著冒險精神尋找無人發現的電影新大陸,
描繪出全新的地圖!
本書以全方位解析動畫導演細田守的電影哲學。收錄役所廣司、宮崎葵等知名演員為動畫配音時與導演之間發生的趣事,並訪問到曾擔任《第八日的蟬》和《為了N》編劇的奧寺佐渡子、《神劍闖江湖》真人版導演大友啟史等人暢談對細田守作品的想法,一次了解細田守導演的十年動畫之路。
關於細田守
1967年生於富山縣。1991年進入「東映動畫」(現為「東映Animation」)後,在動畫師一職上表現傑出,後轉任動畫演出(近似副導演)。2005年離開東映,先後發表《跳躍吧!時空少女》(2006年)、《夏日大作戰》(2009年),兩部作品皆在日本國內外榮獲諸多獎項。2011年創辦動畫電影製作公司「Studio地圖」,2012年親自擔任導演、劇本與原作的《狼的孩子雨和雪》,更成為觀影人次達344萬、票房超過42億日圓的暢銷作。
關於「地圖工作室」――
細田守與其電影的多部製作人齋藤優一郎共同創立的工作室。這個名稱代表細田守對電影的哲學――帶著冒險精神航向動畫世界中的未知領域,尋找無人發現的電影新大陸,並在那塊大地上,描繪出一幅全新的地圖。
魔灯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张红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电影史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伦 / (美) 戈梅里 译者: 李迅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0 - 4
历史就是阐释,撰写电影史是史学家与其所使用的资料的抗衡,阅读电影史是一种积极的质疑活动与判断过程。本书是对传统电影史研究方法的突破,罗伯特•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从哲学高度出发,重新审视唯杰作论等治史方法,将电影史研究定位于历史研究的一般语境之中,对电影史的美学、经济、技术、社会等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提出了若干新鲜的研究观念,致力于建立一种可以更有益地阅读和介绍电影史的语境。
在阐释上述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本书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如:美国首次保存影片的努力是为了电影艺术吗?鲍特是叙事性剪辑风格的“祖父”吗?爱迪生在电影技术发明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好莱坞为什么要投资德国导演拍摄“高级艺术片”?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读者能深刻理解到运用不同观念方法所能得出的丰富结论,开辟出的新的电影史研究视野。此外,本书第十章列有大量文献书目,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本书特点恰好切合了当代西方理论潮流的发展方向,受到欧美电影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热烈欢迎,是欧美高等院校影视专业电影史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新版本特别增加了五十余幅插图以及国内重要学者对“重写电影史”的最新思考——“史学与争鸣:重构中国电影史学”,这些探讨的前沿性、指导性以及对未来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
★少数探讨电影史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 本书甫出,便受到欧美电影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热烈欢迎,它恰好符合当代西方理论潮流的发展方向。
★案例丰富有趣 本书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如:美国首次保存影片的努力是为了电影艺术吗?鲍特是叙事性剪辑风格的“祖父”吗?爱迪生在电影技术发明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好莱坞为什么要投资德国导演拍摄“高级艺术片”?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读者能深刻理解到运用不同观念方法所能得出的丰富结论,开辟出的新的电影史研究视野。
★特别增加“史学与争鸣: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部分 译者特别为最新版增加了八十余页附录,将国内的电影史研究状况以及“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作出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文章曾发表于《当代电影》,是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思考,并且,作者都是中国电影史学界的名家。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有的文章更直接引用了这本书。
★参考书目 本书第十章列有大量文献书目,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插图精美 此书过去出版的两个版本皆无插图,最新版添加了五十余幅精美插图。
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 豆瓣
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ies, 4e
作者: [英]吉尔·内尔姆斯 主编 译者: 李小刚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全球顶尖电影学者亲撰导读,世界知名高校指定必读经典
「编辑推荐」
•重视基础,梳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研究观念
•提供新知,紧跟时下最前沿的观点与方法
•独辟视野,以新角度对电影进行独立思考
•个案分析,最细致深入的理论研究实战示范
•资料汇总,针对每章议题精选片单及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导读课本,自1996年初版以来,深受海外高校推崇。书中各领域专家对电影研究的理论重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检视,从最经典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到曾掀起思想怒潮的女性主义电影和酷儿理论;从好莱坞大片垄断全球的成功之道,到各民族电影为争取立足之地的奋力挣扎。
全书各章节皆配以丰富、精彩的个案研究,囊括120余幅电影剧照,并对关键术语与概念设计了方便详尽的边注,而章末精选延伸阅读、推荐片目及网络资源,则为有志于电影研究的读者提供全球视野、指明深入方向。
「专业领域权威专家推荐语」
一个学科和一种媒体的故事该怎么讲呢?这问题是《电影研究导论》面临的挑战。经过对旧的和新的、本土的和全球的、广为流行的和不大为人所知的大量影片进行详尽分析,本书每一篇文章都令我们感叹电影这种媒体的威力和神奇。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电影学者尝试和提出过的概念工具和关键问题,以及今天仍在进行中的关于电影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的探寻。《电影研究导论》对当今已成为一个研究客体的电影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敏锐而又细致的扫描,将形式与内容两者连缀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比尔·尼科尔斯,美国电影历史学家与理论家
因为由多人著述,《电影研究导论》更像是某种散点透视的小百科:既梳理变化过程,又突出检视方法;虽美英电影为主,仍兼顾其他重要国度;以理论范畴区隔,却无处不渗透工业考量。作者们试图规范电影学术,打通形式、类型、明星等媒介元素与身份、性别、国族等文化概念的藩篱。于是,在历史与当下的张力之中,“电影是什么”的原始母题获得了新的解读。
——杨远婴,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制造大片 豆瓣
作者: [美]爱德华·杰·艾普斯坦(Edward Jay Epstein) 译者: 宋伟航 台海出版社 2016 - 6
这本书道尽了好莱坞的本质与全貌。电影幕后真正的魔法何在?在好莱坞拍电影究竟是怎么赚钱的?谁塑造了好莱坞的神话?
好莱坞唯一看重的艺术,就是谈生意的艺术。大制作要赚大钱,靠的不是片子本身的票房,而是其他形形色色的业务:电玩、原声带、连锁速食的搭售商品、主题游乐园的游戏项目。片厂在意的或许是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奥斯卡,但是,片厂的母公司争的却是隐形的市场:有线电视、付费电视、数码衍生品等。
传奇与内幕,数据与分析,光荣与梦想,奇迹与重生……这本书将揭秘一个真实的电影现场——好莱坞。
蛤蟆的油 豆瓣
8.5 (81 个评分) 作者: [日] 黑泽明 译者: 李正伦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 11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黑泽明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流露于字里行间。
电影化叙事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尼弗·范茜秋 译者: 王旭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对白是电影中最为人熟知、最明显的元素之一。但电影语言比单纯的对白更精妙复杂。这本优秀的电影专业书籍通过从《大都会》到《杀死比尔》的片例,阐述了编剧和导演大师如何不借助对白,而是通过有目的地运用灯光、剪辑、声音等电影化技巧,激发观众的情绪,从而推进情节、塑造人物,并使影片情节充满张力。通过本书,读者们既可以掌握现代电影制作的重要方法,又可掌握更好地发挥电影媒体戏剧潜力的创造性方法。
下面是你将从本书中学习到的内容:
•17个电影语言的结构单元;
•100个使场面富有层次的电影技巧实例;
•100个电影技巧的解析;
•如何把声音、画面、摄影机运动作为叙事手段加以利用;
•如何在不用语言的情况下表现人物变化;
•电影制作者如何使故事和电影技巧结合;
以上内容之外,还有通过画面抓取获得的插图以及100个电影史上经典场面的剧本摘录。
电影艺术(影印第8版) 豆瓣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作者: 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 /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2 - 2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作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恋恋风尘 豆瓣
7.6 (15 个评分) 作者: 侯孝贤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 - 4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重要的代表人物,自成风格,享誉国际。他擅长运用长镜头、空镜头和固定机位,以精省、克制的电影美学和语言,捕捉着我们身处世界渐渐消逝的美感和意韵,呈现真实情境中生命的状态与本质,敞开给观者去感受和碰撞。
侯孝贤在本书中回顾了自己的电影创作生涯,涵盖了《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等代表作品台前幕后的经历,并以讲故事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的美学信念、拍电影的方法,又进一步畅谈了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
我与戛纳 豆瓣
Sélection officielle
6.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蒂耶里·福茂 译者: 肖颖 / 陈钰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6
2015年5月25日,戛纳电影节闭幕翌日,蒂耶里·福茂写下本书的第一篇日记。接下来的每一天,直至下一届戛纳电影节闭幕,他用363天完成了这部首次由国际A类电影节掌门人执笔的编年史、断代史日记,带领读者进入戛纳电影节的中枢系统:从核心团队运作到评审团组建,从媒体大战到商业谈判,从私人选片到影展竞逐,乃至维护与全球电影创作者的友善关系,从当年报名的1869部电影中完成官方年度选片。
这是冒险的旅程,也是电影的盛宴,堪称向第七艺术和心怀信仰者致敬的杰作。这部史诗般的日记出自一位精力旺盛的创作者,呈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文风极具辨识度。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将深切地体认:电影所引发的激情,既充满感性的魅力又充满理性的智慧,这种激情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共存,共赏。
从一个闭幕式到另一个闭幕式,十二个月的电影人生,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从戛纳、巴黎到里昂,从生活方式到日常琐事……我对发生过的一切毫无隐瞒。虽然这本书记录了一整届电影节,从上一届闭幕时开始记录,但并非事无巨细的长篇累牍!就像评论家安德烈·巴赞出版自己的文字时引用的帕斯卡尔《第十六封写给外省朋友的信》:“我没时间写得言简意赅。”我想清晰地描述这一切是如何运作的。我想介绍一支与其他领域不同却又相似的专业团队表现出来的凝聚力、承受力、信念感和才华。我想荣幸地引用罗贝托·罗西里尼的话:“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掠夺或评判,我来这里是为了给予。”……我希望本书就像电影《猛虎过山》里的那句台词:“这趟旅程是值得的。”
——蒂耶里·福茂
剪辑的语法(插图第2版) 豆瓣 Goodreads
Grammar of the Edit,2e
7.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伊·汤普森 / [美]克里斯托弗·J·鲍恩 译者: 梁丽华 / 罗振宁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 8
拆解类型化剪辑技巧
介绍实战型剪辑原则
◎ 入门基础,剪辑新手的迷路指南针
◎ 图文并茂,直观揭示剪辑点奥秘
◎ 实战总结,汇聚作者数十年经验
◎ 章末回顾,扎实掌握每章所学内容
这是一本简明直观的基础剪辑教程,涵盖剪辑工作所需的各方面信息。作者从介绍最基本的镜头类别开始,分析怎样选择剪辑点和转场时机,总结出四十六条常用的剪辑原则,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各类剪辑技巧和方法并最终用于实战。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深入浅出地展开每一个剪辑话题,便于翻查、容易上手,是每位电影爱好者、剪辑初学者和从业者的书橱必备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