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生命是什么(剑桥独家授权版本) 豆瓣
What Is Life
作者: 【奥】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鸥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1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深受本书影响,其中就包括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本书收录在剑桥Canto系列丛书中,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彭罗斯亲自撰写了前言,本书将《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是薛定谔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制造消费者 Goodreads 豆瓣
LA FABRIQUE DU CONSOMMATEUR:Une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marchande
7.8 (40 个评分) 作者: [法]安东尼·加卢佐 译者: 马雅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 - 6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
商业化将个体从刻板的集体秩序中解放,却又将人投入“自由”的束缚。人们用钱换产品,用产品换幸福,将买买买当作自我实现的方式。消费者最终与全球化生产链末端的工人一起,沦为消费时代的奴隶。
★200年消费主义 简史,商品如何成为世界性的新宗教
一本书囊括两百年消费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我们如何从生产者“进化”为买卖机器?如何通过社会演变的历史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在这本书里,读懂消费社会,看清消费陷阱!
★一份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消费主义认知图谱
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度解读,冷静克制的论述、丰富的史料、贴近生活的案例与视角,或许是认知消费主义及其对社会、伦理、个人心理影响的绝佳简明读本。
★拨开消费主义迷雾,完整再现商人、资本、广告与媒体的合谋
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美好但虚假的“必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广告和媒体上通过描摹幸福的消费场景,创造美好生活的模板,将我们纳入消费主义的逻辑,最终成为永远追求出众却又毫无个性的噩梦。
★在消费社会,我们孜孜不倦地建设着名为“自我”的终生工程
在商业世界里,品牌、价格、市场掌控了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将定义自我的权力拱手相让,必须通过挑选市场提供的商品和符号,才能塑造自我。广告、公关、媒体如何“制造”合格的消费者、将人异化成消费的机器?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媒体推荐】
本书考证详细、引人入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消费社会历史的窗口。
——法国《解放报》
安东尼·加卢佐的文字虽然充满雄心,但又非常容易理解。正如他所说的,消费并不是从始至今都像今天这样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这本书探讨了社会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向“消费社会”发展的过程。
——法国经济月刊《经济新解》
此前,已经有不少批评声指向过度膨胀的消费社会及其必然结果——“人类变成买卖机器”。50年前,让·鲍德里亚在他著名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就描述了这一现象。但是,向消费社会转变的历史是怎样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复杂机制?消费主义如何接二连三地进入城市、家庭和媒体?在《制造消费者》这本论述清晰而引人入胜的书中,社会学家安东尼·加卢佐破译了消费主义演变的迷人轨迹。
——法国文化周刊《电视全览》(Télérama)
本书作者没有理论自负、没有展现意识形态,而是用有据可查的文本为读者展现了多种视角及例证,浅显易懂地讲述了1800年到2000年消费社会的演变。
——法国科普月刊《为科学》(Pourla Science)
2023年2月14日 已读
比想象中薄很多,普及为主。
科普
它们的性 豆瓣
7.6 (18 个评分) 作者: 王大可 2022 - 7
◎ 编辑推荐
★ 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王大可,带你领略动物世界多姿多彩的性与爱!颠覆常识,令你耳目一新!
公鸭的丁丁是逆螺旋状的,而母鸭的阴道却是顺螺旋的;倭黑猩猩热衷于性爱外交,做爱无需理由;丁丁界的土豪海蛤蝓,每根丁丁只用一次,用完就扔;流苏鹬是一种奇特的水鸟,有些雄性酷爱男扮女装,乘机偷情……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同性恋、无性恋……情爱的世界何其丰富斑斓。
忠诚与出轨,诚实与作弊,温柔与残暴;美丑、阶层、江湖、宫斗、无私、同理心……动物的世界,与人类世界无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 将经典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融于生动的白描,文笔非常生动,建议吃饭勿看,容易喷饭。
姿势虽然搞笑,观点却非常硬核。让你在莞尔和大笑中收获满满。
人类的月经是不是个Bug?“妈宝”有科学道理?选择“大叔”还是“小鲜肉”?性选择会影响智商演化吗?一夫一妻制与多配制,哪种形式下的个体智商更高?
★ 笔下虽然是动物的世界,却处处流露对人类世界的关照。由动物的性与爱,反思人类的性与爱、进化与文明。
正如尹烨所说,这本书,其实写的也是“咱们的性”。
为什么自然界充斥着谎言,“正义”的规则背后遍是漏洞?当资源分配极其不公平时,弱者如何生存和逆袭?为什么两性之爱不能和美,永远在无止境地争夺?一夫一妻制是进化中的少数派,为什么会成为如今大多数人类社会的选择?
★ 收录18幅欧洲博物画家绘制的博物画彩插,十分优美,为你打开一场绘声绘色的感官之旅。
★ 收录10幅特别创作的设计师原创手绘插画,展现超强画面感场景,点睛之笔让人一秒get到笑点。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姿势搞笑、观点硬核的人文科普。洗刷三观,颠覆常识!
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何其相似,又有诸多迥异。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同性恋、无性恋……情爱的世界何其丰富斑斓。
忠诚与出轨,诚实与作弊,温柔与残暴;美丑、阶层、江湖、宫斗、无私、同理心……人类世界有的,它们也有,且花样迭出,让你目不暇接。
在鸡的监狱里被老鸡碾压欺负的年轻鸡、一边交欢一边高歌不惧捕猎的蓝孔雀、无时无刻不在做爱的倭黑猩猩、嫌配偶粗糙而执意分居的大象、求欢前还要被母老虎撕咬虐待的公老虎、被不爱的母鸭无情卡住丁丁的公鸭……到处都是市井,到处都是江湖。
牛津大学博士王大可带你去看动物妙趣横生的性与爱。让你在莞尔和爆笑中,思考人类社会的种种。
别忘了,人也是一种动物。
◎ 媒体评论
其实世上本来没有性,只是物种多了,演化得更高等了,就演化出来了性。我们对于性的理解大部分是基于人类角度考虑的。如果想更多了解为什么会有性,以及动物们为了“性”而采取的从分子层面到行为层面五花八门的冷知识,不妨翻翻这位科普新锐“五年磨一剑”的作品。王大可说,“别忘了,人类也是一种动物”,所以,这本书实际说的是:咱们的性。
——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华大集团CEO 尹烨
《它们的性》充满了自然科学的妙趣与规律,作者还试图对将这些要素提升到哲学高度,造就了非常愉悦、不失激荡的阅读体验。
——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邢立达
这是一本看着像小书的大书。小书是指你可以把它当成介绍动物性行为的科普读物,但是,你分明又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关于生物、关于人类自身、关于繁育、权力、秩序的不断上升的思考,如泉水般从四面八方汇集,读到篇末,不知不觉已有了大河的模样,这是大书。
我希望将“动物性”专栏系列变成一本书时,曾有个奇怪的动机:我非常关心那只编号M17的公鸡,可惜它再无下文,但它带来的惊奇感越是往后便越是强烈。这种惊奇感在于,即便你开始只是对动物性行为好奇一下,但之后一定会忍不住合上书对人类社会一切理所当然产生怀疑和动摇。
——大象公会创始人 黄章晋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谷歌图书
8.5 (34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本书回顾量子论从无到有发展的风云录,从18世纪开始,直到21世纪,一批科学巨人开始颠覆传统物理学大厦,为了宇宙的终极理论而战,大大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再现量子物理一路的荆棘与荣光,展现科学激动人心的魅力,这部量子物理史,足以唤起你对世界的全部好奇!
【编辑推荐】
*国内最畅销的科普神作,创科普类图书中强大口碑。
刘慈欣盛赞:”教科书要是能这么有趣就好了!”百万读者惊呼:原来物理这么燃!
*扎克伯格关注的科技前沿,全球下一轮新科技革命的引爆点。
*权威奖项认证,原创科普扛鼎之作。
荣获“科学时报读书杯ZUI佳科普创作奖”、“第三届吴大猷科普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40年中国ZUI具影响力的40本科学科普书”多项大奖。
*打破量子物理的高冷面具,关于量子物理,没有人写得比他更通俗、更有趣。
*升级版全面焕新:
◎内文重新修订,增加新近科学进展,作者特为新版作序。
◎与Sheldon科学漫画工作室合作,图文打造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
◎超过100张漫画、科学示意图、珍稀高清照片,无限拉近你与量子物理的距离。
◎双色印刷,版式大气,知识与审美的双重享受。
【媒体及名人推荐】
教科书要是能这么有趣就好了!生动的比喻,丰富的八卦,让艰涩的量子力学显得平易近人,堪称学生上课时ZUI想偷看的物理小说!
——刘慈欣
量子论的故事本来就跌宕起伏、激动人心,这位身世神秘的中国作家将这段故事演绎的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希望了解量子力学的普通读者请读此书。
——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生动有趣的量子物理学简史。作者既不是学物理的,也不是专业作家,但写出了国内ZUI好的量子物理学通俗读物。
——徐来(少年得到科学总编辑,科普作家)
科学英雄史诗、量子物理学版本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必须说真实的科学探索没有那么浪漫写意,科学家的生活可能还挺苦逼。但是作为普通人,这些彻底颠覆我们世界观的人仍然是毫无疑问的英雄。
——王立铭(浙江大学教授、生物学家)
免疫 豆瓣
On Immunity: An Inoculation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尤拉·比斯 译者: 彭茂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由三十篇文笔优雅、思想深入的文章构成,讨论了众所关注的“免疫”及“接种”等问题。
本书作者尤拉·比斯新为人母时,这个全新角色使得她陷入了妈妈们常有的一种焦虑当中:对政府和医疗机构无法完全信任,担心孩子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用的床垫、吃的药以及使用的疫苗中究竟是什么……她发觉人们实际上是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对这个世界免疫”的,于是,她开始了一场针对“免疫”的细致的调研,而本书则是她研究内容的集结,本质上,也是与新父母们,以及社会大众的诚恳交谈——谈信任问题,谈取舍问题,谈科学的可贵,以及人们有时候的急功冒进。
比斯正视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共同忧虑,她理解这种焦虑正是面对诸多信息来源,面对人类自身的偏见、脆弱、不能相互信任,以及面对永恒的不可知与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时的一种无力反应。然后她在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体其实都在一次次地面对着生命中的重要“抉择”,在我们每个人都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代中,人们应当如何动用理性的力量去思考各种重要问题,如何去除偏见,如何接近真实,如何判断,如何抉择。
这本书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广泛涉及到历史、文学、神话、及医学历史,视域开阔,充满了思想的力量,仿佛在科学与文学的接壤处生长。可以说,这本书讨论“免疫”,但最终讲的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命运到底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相互关联起来。
2018年11月11日 已读
从散文的角度来说,无疑是极其动人的。沿用苏珊·桑塔格以疾病为隐喻,分析了从免疫出发的各种道德暗示。有的当然是极其有说服力的,例如接种疫苗是为了让身体状况不适合接种疫苗的人获得免疫的可能性,从而论证一种基于群体的道德责任。但有的也总让人感觉是不是走得太远,例如将身体和政治体进行类比。
医学 疫苗 科学 科普
水果猎人 豆瓣
The Fruit Hunters: A Story of Nature, Adventure, Commerce, and Obsession
作者: [加] 亚当·李斯·格尔纳 译者: 于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6
一个热爱水果的加拿大年轻人走访热带国家,寻找珍奇水果,拜访“只吃水果的人”,深究水果、果实、乃至伊甸园的真谛。在展现令人目瞪口呆的植物秘闻之外,作者也带领我们走入世界水果市场和水果生物科技的核心地带,并披露水果市场老大的身份,讲述混杂在水果买卖中的毒品、军火和人口贩卖。阅读之余,读者还可以观看根据本书内容拍摄的纪录片《水果猎人》。该片由著名纪录片导演张侨勇执导,2013年首映,生动展现了300余种水果的诱人面貌。
《水果猎人》是对这个星球上的植物多样性的一篇赞歌,既有生物学的专业性,又有人性的可爱多姿。形形色色为水果疯狂的人——珍稀水果猎手、栽培者、走私者——无不辛苦至极,也古怪至极。……他融会了美事作家、调查记者、诗人、旅行作家和幽默作家的天赋,作品不同凡响,他前途无量,来日方长。
——人文科普作家玛丽·罗奇,《纽约时报书评》
平面宇宙 豆瓣
The Planiverse: Computer Contact with a Two-Dimensional World
作者: [美]A. K. 杜德尼 译者: 于娟娟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6
事情始于1980年5月的一天晚上,某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A. K. 杜德尼正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里忙着运行一个模拟程序,模拟二维下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一切进行得很顺利,直到一位学生突然发现,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生物,它自称来自一个名为阿尔德的真正的二维世界……
“可惜的是,艾伯特的小说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平面国的物理定律以及其中的居民所发展的技术。……后来在1979年,A. K. 杜德尼自费出版了《二维科学技术》,这是一部97页的杰作。虽然很难相信,但杜德尼在其中奠定了他所谓的平面宇宙(一个可能的二维世界)的基础。平面宇宙有自己的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定律,与我们所在的宇宙非常相似,并且看上去是内在一致,没有矛盾的。”
——马丁·加德纳,《平面宇宙的奇观》
基因传:众生之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马向涛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其它标题: 基因传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 解了生命的奥 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哲学·科学·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7 (64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3
【内容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之路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之所以不懈探求这个世界的究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又时常迷失,冒出“为什么要学这个?”之类的怀疑。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们在科学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请循其本,我们对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取得从前不为人知的发现?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编辑推荐】
1. 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最后一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
2. 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3. 用深刻的思维和广博的学识,讲平白、中肯的哲理,点中普通智识读者的迷津。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陈嘉映观照的问题,很多是我们在求知之路上自然困惑的。
4. 《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亲民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思维和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科学概念,才有颠覆观念、引发变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质“在理论上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本书十分关切的话题。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大灭绝时代 豆瓣
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
8.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译者: 叶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5
2015年第99届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2014年全球环保话题之书
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
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名人与多家媒体推荐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一一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故事有十三个。前几个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齿象、大海雀还有菊石已经灭绝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陈列当下的事实,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迅速变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里。
巨变的范围是如此广大,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随便去哪里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最后还有一个故事所讲述的灭绝差不多算是发生在我家后院——说不定,也同时发生在你家。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2018年8月5日 已读
理论与事实、宏观与围观、物种与个体、人类与生物、历史与当下,各方面的尺度拿捏与平衡都做的非常好的一本书
历史 环境 生态 科普 自然科学
迷人的温度 豆瓣
A Matter of Degrees: What Temperature Reveals abou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Our Species, Planet, and Universe
作者: [美] 吉诺•塞格雷 译者: 高天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4
大多数人每天醒来时都会考虑几个问题:今天要去哪里?现在是什么时候?外面有多冷?
有意无意间,对长度、时间和温度的衡量确定了生活的节律。这三个度量中,我对最微妙的那个温度最着迷。
过去几千年里,人类对长度和时间的日常理解并没有太大变化,尺子和钟表也很早就问世了。温度就不同。虽然人人知道就连一个婴儿都能分辨冷热,但是我们学会度量温度却只有几百年。
比如,我们知道太阳的中心温度,对地球的中心温度却不甚明了。
比如,无论生活在北极圈还是撒哈拉,为什么人类的体温保持不变?为什么它始终是华氏98.6度(摄氏37度)?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着大致相同的体温?又比如,我们感染时会发烧,为什么会演化出这样的功能?
温度,不只是数字。
在动笔之初,我就知道自己要在这本书里探讨一系列重大问题。过去的一百年,科学家曾着力研究这些问题,但它们中的许多至今仍没有解答。而将它们串在一起的,正是温度。
控制自然 豆瓣
作者: 约翰•麦克菲 (John McPhee) 译者: 郭筝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5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风险,都是大自然。对河流来说,改道很正常。对山体来说,滑坡很正常。对地球来说,风雨都正常。于是,泥石流可以直达好莱坞脚下。飓风可以席卷纽约。暴雨可以淹了北京。地震威胁着东京。
在洛杉矶,人们挖掘巨大的沉砂池,反复“接收”泥石流。在密西西比河,人们筑起大坝抵抗洪水,谨慎地预防河流改道。在冰岛,人们用巨大的水管冲向爆发的岩浆,试图使之冷却下来。
房子被泥石流毁掉的人仍然不愿意搬出危险区,被警告危险后置之不理最后被毁的教堂反过来诉讼政府管理不力;依靠大坝生活的渔民和工业区向管委会提出各种互相冲突的要求;被火山逼走的居民只能成为异乡客——自然灾害涉及的远远不止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的,是人类社会在灾难中的整体行动。
同自然争夺控制权的斗争由来已久,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人类到底站在什么样的位置,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抢夺?改造?征服?利用?还是——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没有那么简单。一切没有定论,但是值得从根本上思考。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先生,身处环保运动轰轰烈烈的美国,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开阔的视野来面对环境问题。他以非常客观的研究态度描写了三个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故事,详述了身处其中的人的困扰、思考和行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家,身处其中的普通居民,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职责,出发点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面对同样的风险。在风险中生存,是必须有的觉悟。
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 巴巴拉• 弗里兹 译者: 时娜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2
它有着黝黑丑陋的外表,它是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生物高度浓缩后的遗迹,它用燃烧所得的一切构建着我们的居住地,使之充满了光明和动力。
煤就是这样,提供了足以改变地球的能量,却也有着不可预知的危险,让使用它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无数矿工地狱般的悲惨生活,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一度让人把它与疾病、死亡和魔鬼串联在一起。
这本书里,煤就像一个被束缚的黑色精灵,撩开中世纪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看到:
在生存环境黑暗恶劣的矿井里,那些致命的毒气如何出其不意地置人于死地?
19世纪的曼彻斯特,在以煤为燃料的巨大生产能力的驱动下,成了怎样一个污水横流、黑暗混乱的重工业城市?
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从哪里开始?与煤的开采发现和充足供应有着怎样必然的关系?
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的煤,为何成为饱受争议的产业,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本书作者巴巴拉•弗里兹以客观宏大的视角,揭示了煤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制动力和致命破坏力。毋庸置疑的是,煤虽然具有许多缺陷,但却带领人类穿越了漫长的工业童年时代,并赐予了人类力量来建设一个不再需要煤的生活环境。
逼近的瘟疫 豆瓣
The Coming Plague: Newly Emerging Diseases in a World out of Balance
作者: [美]劳里·加勒特 译者: 杨岐鸣 / 杨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在这本如惊悚小说一般让人紧张不已的纪实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诉大家: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打了败仗。
反观此书问世的几十年间,艾滋病已从非洲和美国爆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住;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卷土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SA 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事实说明,作者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假如你热爱生活,珍惜健康,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命关天。
2019年8月31日 已读 泛泛地写了许多场传染病。除了最后一章比较有启发性以外,写作和信息量都比较一般。另外,虽然七十岁的译者很不容易,但因为七十岁体力不支就略过了五个章节不翻译了,也不是很专业吧。
公共卫生 科普
最后的冰川 豆瓣
A Farewell to Ice
作者: [英]彼得·沃德姆斯 译者: 李果 2018 - 8
你能相信30年后,北极的冰盖就将不复存在吗?
为何北极冰川的命运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在全球加速变暖的当下,那些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为何一再引起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的争论?
我们还来得及拯救最后的冰川吗?
世界顶尖海冰专家彼得•沃德姆斯从1970年起 50多次考察极地。结合个人观察和权威的科考数据,他描述了海冰的形成原理和关键作用,并指出海冰在过去30年中消退的速度,远超所有科学家和当权者的预料:在本书出版之际,北极可能在10万年的时间里首次出现无冰的情况。当我们告别最后的冰川时,地球的生态危机已迫在眉睫。
“彼得•沃德姆斯展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优秀的写作者。他解释了为何北极冰川的命运至关重要,并澄清了摆在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争论和复杂局面。十分引人入胜。”
——马丁•里斯(皇家天文学家、皇家学会主席)
2019年11月5日 已读
本来想说非常硬核,但仔细想了想全书只有一个公式,算哪门子硬核。#是我变了
地质 气候 环境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