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认识艺术(全彩插图第8版) 豆瓣
Living with art ,8e
作者: [美]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 7
畅销全美30年,荣获多个奖项的艺术入门读物
系统讲解艺术基础知识,重点赏析中外名家名作
[ 编辑推荐 ]
基础全面 本分册侧重艺术的基础理论,讨论了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主题,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和设计原则,分门别类地讲解了所有二维和三维艺术形式,全面认识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通俗易懂 作者为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配以最适合作为例证的艺术品,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最浅显的文字娓娓道出每件艺术品的精妙之处,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快速理解抽象的概念。
视野开阔 作者始终以一种开阔包容的视野来阐释艺术的基础理论,选取的艺术品不只限于西方艺术,而是广泛地从全球各个文明的艺术传统精选作品,不限风格,不限年代。
图文并茂 本分册配有插图450余幅,结合书中讲解的知识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最便于理解的名家名作,全彩印制,帮助读者直观理解艺术中众多的基本概念,主题和技法。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侧重艺术的基础理论,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 豆瓣
Living with art ,8e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7
畅销全美30年,荣获多个奖项的艺术入门读物
清晰梳理艺术发展脉络,一书囊括全球艺术精华
[ 编辑推荐 ]
基础全面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涵盖世界各地艺术与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对艺术的剖析从平面转向纵深,使读者获得全方的立体认识。
脉络清晰 作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结合典型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条理清晰地梳理了各个时代、各个文明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视野开阔 作者致力于构建一个简明的世界艺术史体系,书中不只限于对西方艺术的介绍,而且设有专章讲解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艺术传统。
图文并茂 本分册配有插图近300幅,精选了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外,《认识艺术》分册中的大部分作品以缩微图的形式作为“相关作品”附在本分册中。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时间上从史前到二十世纪末,地域上涵盖世界各个文明,形式上涉及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作者精心的编排和叙述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豆瓣
The Major Film Theories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达德利·安德鲁 译者: 李伟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10
◎美国电影理论家、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达德利·安德鲁经典力作
◎自1983年台湾出版陈国富先生翻译的中文繁体版以来,首次发行中文简体版
◎清晰透彻地挖掘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
◎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全书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分节依据,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出发,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将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相对照,并结合了现代法国电影理论,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重要电影理论家的观点及其背后涉及的心理学、哲学等思想根基作了详实的溯源与说明,揭示出其中的严密、坚实或矛盾、偏狭之处,进而“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以使读者更轻松有效地阅读电影理论的名家名作,从中得到启发与鼓励,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理论之于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这本电影理论史丰富了我们的理论研究。既是许多重要的信息来源,也为以后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参照。
——《电影研究季刊》
本书必定会引起读者对当代法国电影理论如米特里、麦茨、艾弗尔和阿杰尔的兴趣。
——《电影批评》
安德鲁的著作是最早涵盖众多电影理论家的英文参考书。
——《视与听》
美国学者达德利·安德鲁的这本书,自1976年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且一版再版,国内学者曾译为《主要电影理论导论》,从今天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对经典电影理论的经典评介。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7年9月2日 已读
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的对抗,变成了米特里的综合论。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现象学的对抗,暂时还没有结果。前者是,形式和内容之争,后者是科学与艺术之争。都是更古不变的话题啊。黑格尔说的正题、反题、合题还是挺有用的。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素材、形式)、(动力、目的),都是经典分析框架啊。
入门读物 电影 电影理论 艺术
疯狂经济学 豆瓣
The $12 Million Stuffed Shark
作者: [英]唐·汤普森 译者: 谭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9
纽约高古轩,一条发青的鲨鱼标本,叫价一亿元人民币,竟被美国对冲基金经理人史蒂夫•科恩买下。一条死鲨鱼为什么值上亿的天价?其背后的价格驱动机制是什么?隐藏了怎样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埃迪•桑德斯的鲨鱼卖价只有赫斯特鲨鱼的六分之一,却依然无人问津?一件丢在角落的皮夹克如何包装成为一件艺术品?为什么一杯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就是比其他冰淇淋贵,一款LV的真皮女包就是值那么多钱,一部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烂片能成就票房传奇?
当惊悚、性感、争议性话题逐渐占据了世人的注意力,拥有精准的品牌定位,创新的市场营销,同样的商品,就可以卖出比别人高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高价!"
理解漫画(第3版) 豆瓣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
9.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 Mccloud) 译者: 万旻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2
本书是一本向大众普及漫画艺术的入门教学用书,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角色带领我们一步步地认识漫画中的各种元素。内容系统详尽,介绍了漫画中图形符号的应用、画格的概念、时间的表述方式、线条的合理表现、文字和图画的结合要点,以及漫画中色彩的运用等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本书非常适合于动漫爱好者、相关专业的学生、工作人员阅读,也适合动漫相关专业作为培训教材。
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 豆瓣
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ies, 4e
作者: [英]吉尔·内尔姆斯 主编 译者: 李小刚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全球顶尖电影学者亲撰导读,世界知名高校指定必读经典
「编辑推荐」
•重视基础,梳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研究观念
•提供新知,紧跟时下最前沿的观点与方法
•独辟视野,以新角度对电影进行独立思考
•个案分析,最细致深入的理论研究实战示范
•资料汇总,针对每章议题精选片单及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导读课本,自1996年初版以来,深受海外高校推崇。书中各领域专家对电影研究的理论重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检视,从最经典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到曾掀起思想怒潮的女性主义电影和酷儿理论;从好莱坞大片垄断全球的成功之道,到各民族电影为争取立足之地的奋力挣扎。
全书各章节皆配以丰富、精彩的个案研究,囊括120余幅电影剧照,并对关键术语与概念设计了方便详尽的边注,而章末精选延伸阅读、推荐片目及网络资源,则为有志于电影研究的读者提供全球视野、指明深入方向。
「专业领域权威专家推荐语」
一个学科和一种媒体的故事该怎么讲呢?这问题是《电影研究导论》面临的挑战。经过对旧的和新的、本土的和全球的、广为流行的和不大为人所知的大量影片进行详尽分析,本书每一篇文章都令我们感叹电影这种媒体的威力和神奇。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电影学者尝试和提出过的概念工具和关键问题,以及今天仍在进行中的关于电影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的探寻。《电影研究导论》对当今已成为一个研究客体的电影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敏锐而又细致的扫描,将形式与内容两者连缀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比尔·尼科尔斯,美国电影历史学家与理论家
因为由多人著述,《电影研究导论》更像是某种散点透视的小百科:既梳理变化过程,又突出检视方法;虽美英电影为主,仍兼顾其他重要国度;以理论范畴区隔,却无处不渗透工业考量。作者们试图规范电影学术,打通形式、类型、明星等媒介元素与身份、性别、国族等文化概念的藩篱。于是,在历史与当下的张力之中,“电影是什么”的原始母题获得了新的解读。
——杨远婴,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孤独的城市 豆瓣
The Lonely City
7.8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维娅·莱恩 译者: 杨懿晶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本书作者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2018年3月31日 已读
今年读到的最棒的艺术评论
艺术
美的沉思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4 - 9
美的沉思》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在台湾第一版发行以来,至今经过几度再版印刷。此次,应读者迫切需求,大陆引进全新修订彩色珍藏版,增录图片、年表、索引,为读者提供更赏心的视觉体验,更悦目的美的探索!
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蒋勋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开始逐渐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将历史的渣滓去尽,蒋勋看到了它们透露出的真正的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2018年1月7日 已读
算是一点想法:以前我一直觉得艺术是对现实的描摹,现在我觉得艺术是人对现实的一种应激反应,以及情绪的表达。当中的差异,就还是人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现实,表达的是一种现实与个体的结合,而不是现实本身。

对于蒋勋这本书有点不满的地方大概还是,这人有点六经注我的意思。
中国 文化 美学 艺术 艺术史
本托的素描簿 豆瓣
Bento's Sketchbook
9.2 (5 个评分) 作者: 约翰·伯格 译者: 黄华侨 理想国 |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7 - 7
“命运常常具有几何图形版的规则,但却没有可以用来表示它们的名词。素描可以代替一个名词吗?”——约翰·伯格
在《本托的素描簿》这本书中,对素描这项活动能把我们带往何处、指向何物有着深刻体悟的约翰·伯格,将互为参照的文字与素描“缝制”在了一起,并以这样的方式与17世纪荷兰哲学家贝内迪克特·斯宾诺莎对话。
小名叫本托的斯宾诺莎平素很是喜欢画画,据说他会随身携带一本素描簿,用来画下眼见之物。但在他去世后,这本素描簿却没有出现在他的遗物清单中,遂成为一个失落的传奇。对于关注绘画的伯格来说,他常常会想象斯宾诺莎这个人文主义思想的同路人是如何用他的哲学之眼观察事物的,想象他会在这本簿子上画下什么样的素描。如此的想象也激发了伯格自己的创作灵感。于是,在一本被伯格认定是“本托的素描簿”的簿子上,他同时以素描和写作两种方式,与生活在几个世纪前的斯宾诺莎展开了隔空的交谈。
在伯格看来,“素描是一种探测方式。人类最初产生素描的冲动,乃是出于他们的实际需要:搜寻某物,测定位置,安放某物,安置自身。”毫无疑问,这种对素描富于启发性的理解,是伯格的创作之所以发生,也是他与斯宾诺莎的对话之所以可能的主要前提和关键提示。此次《本托的素描簿》全新中文简体版共收录伯格65幅全彩素描水彩,以及由素描引发的内省文字。正是在文字与素描的相遇中,在伯格的思想与斯宾诺莎的思想的相遇中,他们变成了彼此的替身。
明亮的泥土 豆瓣
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 何本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每位艺术家,都与他那个时代的颜色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约定。
一部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获评第十八届引进版优秀图书,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 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媒体专家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范景中
这部作品是对西方绘画的一次全新审视,叙述简洁,构思精巧。在学术史与一系列可读性极强的奇闻趣事和艺术家传略之间,鲍尔恰如其分地挥洒着他的渊博才学。——《每日邮报》
一部研精究微、信息量极大的色彩大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插曲……鲍尔动人地书写了诸多复杂的主题。——《星期日电讯报》
电影艺术(影印第8版) 豆瓣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作者: 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 /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2 - 2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作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豆瓣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ing with Visual Materials 3e
作者: [英] 吉莉恩·罗斯 译者: 肖伟胜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5
-编辑推荐-
•本书是近二十年来,视觉研究方法领域的权威著作。就它企图对研究视觉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而言,本书依然独一无二。
•本书第3版,增加了对受众研究、民族志、照片文档、照片引谈、摄影小品,以及视觉伦理研究等视觉方法的讨论,展示了视觉研究及其方法的不断发展的本质。
•书中穿插的大量关于数字媒体的内容,亦是新版的一大亮点。
-内容简介-
本书坚定地专注于研究方法而不是媒体。书中的主体章节,每一章都会讨论一种可用于诠释视觉材料的方法,而每一章要用何种视觉材料来探究这种方法,则取决于它是否最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步骤、长处和不足。本书要做的就是深度探讨每一种方法。
第1章是对用来理解视觉文化各种不同理论方法的概览,同时也探究了一些关于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所造成的差异问题。
在第2章中,作者精心制作了一个指导读者使用她提出的“批判性视觉方法论”的实用性框架。
第3章详细解释了本书的结构,这将有助于读者从随后讨论方法的章节中有所斩获。
从第4章到第10章均专注于处理既有影像的方法,如内容分析、符号学、精神分析和话语分析等。
第11章比前一版更为细致地专注于另外一些研究视觉影像的方法,这些方法旨在处理为解答研究的问题而制作的视觉影像。
视觉伦理学是第3版中全新的一章。研究活动中的伦理学关乎研究者的行为。它关注他们研究中自身的诚实和坚定性,以及他们正在与什么材料,或跟谁一起展开研究如此这般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