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鲍德温
下一次将是烈火 豆瓣
The Fire Next Time
8.0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吴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每当我感到迷失,我的地牢就会震动,我的锁链就会掉落。
20世纪 美国文坛无可取代的良心 詹姆斯·鲍德温 James Baldwin
影响几代人 探寻信仰、暴力和爱 的散文经典
出版56周年 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向詹姆斯·鲍德温致敬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获得奥斯卡提名
——————————————————
《下一次将是烈火》是詹姆斯·鲍德温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集,全书由两篇信件组成。第一篇《我的地牢在震动》最早刊登于《进步》杂志,是作家在美国黑奴解放运动100周年纪念时给侄子的公开信,讲述了非裔美国人如何经历一代代的不公而幸存,并敦促侄子超越白人对黑人的狭隘定义,追求卓越。
第二篇《十字架之下》最早发表于1963年的《纽约客》,当时正值亚拉巴马州发动的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鲍德温凭借其对“国家的黑暗现实尖锐剧烈的批判”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作家回忆了自己17岁时遭遇的信仰危机,描述了基督教堂里遍布的伪善和暴力,以及自己和美国黑人穆斯林运动领袖的一次分歧。鲍德温深刻地指出种族歧视的根本来源于白人对权力的病态迷恋,以及他们面对公义和历史的虚无与恐惧,号召黑人和白人抛弃黑暗的肤色政治,共同承担起艰难的历史责任。
——————————————————
【媒体评价】
你令美国的英语真正变得诚实,真正具有世界性。你揭露了这种语言的秘密,重新塑造它,使它变得真正现代、有表现力,充满人性。你剥下这种语言身上那种安逸和舒适、那种伪造的安慰、虚假的无知,你剥下它的借口和伪善……在你的手中,语言重新变得美妙。在你的手中,我们看到语言的本来面目:它既非冷酷无情,也非鲜血淋淋,而是充满生命力。
——诺贝尔奖得主 托尼·莫里森(1987年,为詹姆斯·鲍德温撰写的悼文)
身为美国人、身为黑人到底意味着什么,鲍德温对此的描述可能是20世纪最雄辩、最有说服力的。——《卫报》
2019年11月2日 已读
微博上看到那么有冲击力的封面,没想到拿到手倒是一本很小的书。不过,倒是很方便阅读就是了,希望这个规格能够大规模推广。鲍德温还是蛮厉害的,所有关于种族的文章里,倒是个人经验、社会背景、理论思考、以及抒情部分都拿捏得很准确很得体的一本书。
散文 美国 詹姆斯·鲍德温
去见那个男人 豆瓣
Going to Meet the Man
作者: [美]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胡苏晓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美国黑人文学的巅峰、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詹姆斯•鲍德温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
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字充满诗的质地和音乐节奏,笔锋细腻而带感情,作为他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去见那个男人》以惊人的直率,坦诚道出美国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白人至上的观念、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等,揭示了人类爱与恨、种族冲突的根源。其中《桑尼的蓝调》一篇被许多高校选入文学课指南的短篇小说集里。
——————————————
我完完全全地受惠于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字,它让作为作家的我获得了释放。——托妮•莫里森
詹姆斯•鲍德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作家。——诺曼•梅勒
詹姆斯•鲍德温天性追求真实。这一天性召唤他在高山上讲述真实,在哈莱姆区宣讲真实,在巴黎左岸吟唱真实。他的诚实和勇气引领他发现真相,并在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中将之描写出来。他是一个巨人。—— 玛雅•安吉罗
这本小说集是詹姆斯•鲍德温风格最尖锐的一次展示,令人惊叹。——《纽约时报》
2019年11月15日 已读
武断地说,美国黑人写的东西感觉从整体上比美国白人有更稳定的基地,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些结结实实需要对抗的东西。
小说 短经典 美国 詹姆斯·鲍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