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2018年8月20日 已读
和《地下城》放在一起读真是奇妙的体验。不同国家的贫困现状,以及造成贫困原因的不同。当然相比《地下城》,《扫地出门》有了更多的结构性分析和宏观的数据,更多的内容被打包在了尾注当中,这也就是社会学家和记者之间的差别。
城市研究 民族志 社会分层 社会学 美国
地下城 豆瓣
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布 译者: 何佩桦 新星出版社 2018 - 2
编辑推荐
1. 一本让比尔·盖茨流着眼泪读完的人性救赎之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动容推荐!
2.普利策奖新闻得主深度追踪访查孟买地下城底层的人群,历时三年完成的震撼人心之作!
3.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大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9项大奖!
4.席卷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
5.入围2012《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十大好书榜,入围2013年普利策奖!
6.《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华盛顿邮报》《奥普拉杂志》《经济学人》等媒体共同推荐!
7.震撼的叙述、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文笔,勾勒出艰难时世中人性的善良、隐忍与希望交织的生命万象!一本写给万千文艺青年的生命之书,告诉我们贫穷永远掩盖不了理想的光芒!
8.这是发生在印度的故事,却也是全世界需要面对的问题。当努力化为徒劳,挣扎招致绝望,你还能认识自己吗?人,只要还活着就够了吗?
—————————————————————————————————————
内容简介
在这里,人像垃圾一样被严格分类,正义像垃圾一样彼此交易,生命更像垃圾一样一文不名。
普利策奖获奖记凯瑟琳·布,花费三年时间追踪访查孟买最底层的人群,通过录音、录像、访谈,记录了2007年至2011年间这些居民们的生活状况。她用震撼的叙述、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写着“永恒美丽”标语的孟买机场附近一个被忽略的世界——安纳瓦迪。在那里,绝大多数人以捡拾垃圾为生,住在由铁皮、宝丽板和油布钉成的房子里,还有些人干脆露天而睡;在那里人们饱受贫穷和腐败困扰,暴力和死亡是永远的主题,希望与绝望交替浮现。
仅仅因为比贫民窟其他人稍稍富裕一点,靠回收垃圾致富依稀看到生活希望的侯赛因一家,最终在邻居的陷害和腐败官员的压榨下回到一无所有的起点;靠蚕食其他穷人而翻身的阿莎,夜幕降临时在丈夫和孩子的目送中去出卖自己的身体以求安稳;身患残障的希塔为了敲诈街坊,引火自焚却弄巧成拙真的丢了性命;十五岁的街童卡鲁在登机门外被人残忍地谋杀,却被判死于“不可挽回的疾病”……安纳瓦第的底层生活者们相互隔阂、无力抗争的脆弱场景跃然纸上。展示了人们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为了家庭作出牺牲,并且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以创新和创业精神创造了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
人,只要还活着就够了吗?这部几乎蘸着泪水完成的重磅作品,直指传统纪实文学不愿碰触的领域,勾勒出弱势群体扣人心弦的奋斗历程,具有独特的深度。它不仅是一个关于印度的故事,更是全世界需要面对的问题。
—————————————————————————————————————
媒体评论
惊人之作!这本揭露安纳瓦迪的作品并不流于残酷的记述,而是用精微的笔法,叙写经过作者深度访查的人物生活。这种强大的文学力量,承袭了她过去优美冷静的散文风格。
——《纽约时报》
我去过很多城市的贫民窟,真的很难确切地向亲友们描述那是一番怎样凄凉的景象。如果你想了解关于印度贫民窟生活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我向你推荐这本书。
——比尔·盖茨
一部美妙的报道,透过真实世界的故事来叙说,呈现了印度都市里那些生活动荡、无权无势的人,他们的喜悦与悲伤、忧愁与韧性。这部杰作同时散播智识、掀起讨论、燃起义愤、唤起同情,并将之整合在一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
令人惊艳的好书!它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用微观之眼来叙写大城市里的底层故事;觉察那些常被主流排除在外的民众的生命、希望与恐惧;讲出一个从未被外国人说过的印度故事。但最突出的就是这部书本身的诞生!
——《丹佛邮报》
经过深入研究与出色书写的好书。凯瑟琳审慎的探访与卓越的文采,让我们对新印度背后这些人物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出版周刊》
一本坚毅、励志、无法抗拒的好书!作者不只呈现了极度艰困的环境中展现的人道情怀,同样重要的是,她激起了读者对此的关注。
——《人物杂志》
本书深刻描述了在混战、贪污与经济动荡的困境中,贫民窟居民如何努力求生,用小说式的叙述呈现了贫民在安纳瓦迪多年来的生活,栩栩如生地记录了这个自给自足但不堪一击的世界。
——《华尔街日报》
太吸引人了!惊人的非文学叙事佳作,不只报道世上某些最贫穷的人如何运用智慧又如何步入罪恶深渊,也刻画了他们人性的最细微处。
——《奥普拉杂志》
凯瑟琳对细节的敏感度、微细的笔触与强大的同理心,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毋庸置疑的杰作。
——《国家杂志》
即使痛苦、凌虐与污秽,在作者优雅而低调的描写中仍快要将我击溃,我还是无法将这部书放下。这部书的背景发生在孟买国际机场边的贫民窟,是我见过对经济不平等最强烈的控诉之一。
——《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
这部书有许多值得喜爱之处:故事奠基于庞大的研究之上,精炼到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我们吸收了多少知识;优雅又生动的散文,却不会让人迷失于字句之间;最重要的是,孟买贫民窟的贫民们呈现出来的真实与动人。拾荒者、窃贼、非正义的受害者—作者引导着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不让我们离开。这是一部绝棒的书!
——《爱无国界》作者崔西·季德
2018年8月19日 已读
比较厉害的是素材收集的能力,并且还原出每一个人在贫民窟的生存状态。欠缺的地方在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以及对于城市的描绘。
印度 社会 社会学 贫困 贫民窟
城中城 豆瓣
Gang leader for a day
7.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素德·文卡特斯 译者: 孙飞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问题1: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 )
A.很差 B.有点差 C.不好不坏 D.还不错 E.非常好。
“妈的,你一定是在搞笑。”
“我不是黑人,也不是非裔美国人。我是一个黑鬼。黑鬼就是住在这栋楼里的人,非裔美国人住在郊区。非裔美国人打着领带去上班。黑鬼们找不到工作。”
“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
就这样,跟着这位黑帮老大,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街头生活”,甚至当了一天管理黑帮业务运作的老大。
文卡特斯变身“流氓社会学家”,亲自打入黑帮内部,曾冒着生命危险,周旋在由黑帮老大、打手、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织而成的地下社会交际网络之中,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真正了解并体验了贫民们的日常生活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毕业且找到了教职,甚至变得小有名气。之后,文卡特斯怀着对贫民窟人们的内疚与感激离开了街头。临近离别时,研究地点面临拆迁,人们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本书中的多数人物姓名与身份都做了匿名化处理,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地址与机构都真实存在,绝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