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制造音乐 豆瓣
How Music Works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拜恩(David Byrne) 译者: 陈锦慧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7
●音乐创作是创造力的释放还是为了迎合人心?演奏场地的变化会对音乐创作产生哪些影响?服装风格是如何影响演出效果的?音乐人写歌时,是先有旋律还是先有歌词?磁带、黑胶唱片、光盘等科技如何改变了听众聆听音乐的体验?
●摇滚史上最具影响力乐队“传声头像”的组团过程、如何成为当红现场表演乐队以及历次表演造型变化的灵感……
●《制造音乐》堪称一部音乐进化史。从演奏音乐的场所对音乐的呈现方式、技术变革对音乐创作及整个音乐产业的发展的影响到音乐的神经学基础,大卫•拜恩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更是一位思想家。这本书将会改变你听音乐的方式!
[编辑推荐]
●爱乐人的必读“圣经”,每一个音乐人必备的摇滚经典!
●《时代周刊》盛赞“摇滚的文艺复兴人”、摇滚史上极具影响力乐队“传声头像”(Talking Heads)主唱大卫•拜恩重磅力作!
●“中国摇滚之父”崔健、“中国极具影响力DJ”张有待鼎力推荐!
●资深电台DJ,音乐人,《飞鱼秀》主持人小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海阳现场秀》节目主持人海阳、资深乐评人,北京音乐台《音乐周刊》编辑部主任卢世伟、音悦台联合创始人时颖、知名DJ,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委陈灵伟、知名摇滚乐队布衣乐队主唱吴宁越集体盛赞!
●湛庐文化出品。
然而,很美 豆瓣
But Beautiful: A Book about Jazz
8.2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杰夫·戴尔 译者: 孔亚雷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8
这是迄今为止最美丽而奇特的爵士乐之书,村上春树为之倾倒,鼎力推荐,并亲自翻译日文版。
莱斯特·扬,比莉·哈乐黛,瑟隆尼斯·蒙克,艾灵顿公爵,切特·贝克……受难圣徒般的传奇音乐家,电影蒙太奇般的人生场景:无论你是不是爵士乐迷,无论你有没有听过那些歌,这本书都会让你想去听一听——或再听一听。而当你听过之后,你会想再看看那些句子。你的心会变得柔软而敏感,像只可怜的小动物。有时你会微笑,有时你会莫名地想哭,有时你会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的某件事,某个人,有时你会站起来,走到阳台抽支烟。而当你看完,你知道你会再看,你会自信(甚至自豪)地向朋友推荐,你会永远把它留在书架,希望有一天,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也会去读它。因为,这是一部小小的爵士乐圣经。
◆ “也许是有史以来关于爵士乐的最佳书籍。” ——《洛杉矶时报》
◆ “非常精彩……杰夫•戴尔重现了那些被毒品困惑、被音乐浸透、被现实溶解,又被种族歧视逼疯了的灵魂们。” ——《周日独立报》
◆ “这是唯一一本我会向朋友推荐的关于爵士乐的书,它是珍宝。” ——爵士钢琴家 凯斯•杰瑞(Keith Jarrett)
流行音乐的秘密 豆瓣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ture
作者: [新西兰]罗伊·舒克尔(Roy Shuker) 译者: 韦玮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消失的罗伯特·约翰逊带着令人惊异的技艺回归
他是否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出色的演奏?
仙妮亚·唐恩从贫民窟灰姑娘一夜变为国际巨星
难道竟是因为传奇的“录音室之吻”?
科伦拜血腥枪击案的凶手皆是玛丽莲·曼森的粉丝
工业金属乐真的会诱发暴行犯罪?
流行音乐为何流行?
乐坛巨星 如何出现?
本书将告诉你流行音乐产业的门门道道
揭开它为万人所爱又遭重重争议的深层秘密……
全景展现文化大生产时代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
--------------------------------------------------------
本书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而通俗易懂的介绍,并讨论了围绕流行文化和流行音乐分析展开的问题和争论。作者介绍了音乐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探讨了塑造音乐体验的关键因素,包括音乐制作、音乐人和明星、音乐文本、音乐媒体、观众、乐迷和亚文化,以及音乐的政治行动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
书中涉及十余流行音乐流派,重点介绍了近三十名典型音乐人及其代表作品,引用近两百首经典流行曲目。本书既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读本,也是一本翔实全面的流行音乐发展百科全书。
--------------------------------------------------------
流行音乐是一种工业制造。这个显在的事实或者被粉丝们匍匐在地视而不见,或者被文化批判家高高在上一笔带过。现在,这个人细致而客观地剖开它,进入其制造业内部,展现其中的秘密。由此你发现,即便是摇滚英雄、文化全球事件,也并非那么纯粹崇高,当然,也并非只是一出提线木偶剧那么低劣。
简单说,流行音乐既是商品也是作品,既具有商业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一出流行大戏的面目,往往比前工业时代一个艺术现象的面目,来得更广阔而复杂,并充满了内部的矛盾。在产业震荡、全球流行音乐大变局的当下,《流行音乐的秘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提供了广泛反思的可能性。
——李皖
贩卖音乐 豆瓣
Selling Sounds: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Music
作者: [美] 大卫·伊斯曼 译者: 左丽萍 / 周文慧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 - 3
音乐是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在美国,音乐是如何成为商品的?音乐的商业进化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音乐出版商是如何宣传音乐产品的?艺人在音乐的商业进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书作者大卫•伊斯曼在 《贩卖音乐:美国音乐的商业进化》 一书 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了美国镀金时代与进步时代音乐产业的起源、发展和变革等历史。
本书荣获美国商业史哈格勒奖、美国镀金时代与进步时代社会史学会德桑蒂斯奖 、美国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伍迪•格思里奖等多项奖项,并被《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福布斯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推荐。
古典音乐简单到不行!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吉松隆 译者: 吴怡文 现代出版社 2008 - 1
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又多又复杂, 在摒除音乐流派、音乐家特质等非音乐本质的因素后,真正构成并影响古典音乐的,其实只有“乐谱”、“和声”,以及“管弦乐”这三样基本要素, 了解这三样基本要素,无论要听懂音乐、创作音乐,都能无往不利。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式,音乐家藉由乐谱把脑中的音乐传达给别人,它也等于是一种语言,声音有高低、快慢、强弱,发展到后来越复杂时,就有了更多种记录这些的方法。和声是音符直向重迭及变化的方法,让声音从单纯的音,变成复杂的音乐,了解它,是跨入作曲门坎的第一步。让不同音质的音可以组合起来,是管弦乐团组成的原因,藉由管弦乐团不同的编制,音乐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貎。
从音乐的结构开始,藉由各种有趣的登场人物,吉松隆一步步地以最简单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音乐的殿堂,并纠正一般人对音乐的错误观念,让古典乐变得快速易懂,一点也不可怕。
时光列车 豆瓣 Goodreads
M Train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蒂·史密斯 译者: 非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其它标题: M Train
这本书不再那么关于过去,而是关于我是谁,我在做的事,在读的书,在想的念头,在喝的咖啡,在踱步的地板……这本书是我的人生路线图。——帕蒂·史密斯
(独家收录2016年新增长文和六幅新照片,中译本首度呈现。)
《时光列车》是帕蒂·史密斯继《只是孩子》之后,再次奉献给世人的一部难以归类、情感真挚的回忆录新作。作者将本书称为自己的“人生路线图”,它关于记忆与创作、文学与咖啡、冥想和侦探剧集,关于哀悼和希望,也关于时间及其流逝。全书包含二十则随笔,又如同二十个悬浮的车站,串联起她周游世界时曾流连过的咖啡馆或其他地点。回忆的多棱镜折射出的点点光斑,将读者带入她的灵感之地和想望之原。
《时光列车》始发自伊诺咖啡,在这间她每天早上都会造访的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里,史密斯啜饮着黑咖啡,观看当今世界的蜃景,怀揣对事物过往面貌的眷恋,不时埋头进笔记簿里奋笔疾书……她流畅、精妙的笔触,带领着读者在梦境与现实、过去与当下之间穿梭。从位于墨西哥郊区的弗里达·卡洛的蓝房子,到在柏林举办的北极圈探险社团的会议,从纽约海滨她刚刚买下便遭特大飓风侵袭的老屋,到热内、兰波、普拉斯、三岛由纪夫的墓地。
跟随着作者所提供的漂移不定的路线图,我们得以不断接近她生命中那些重大事件的核心:我们审视她独居生活的日常(村上春树、布莱克、波拉尼奥、塞巴尔德、巴勒斯……挚爱的藏书陪伴着她),和她共赴堂吉诃德式的冒险,并将最终与她共同凝视痛失爱侣——吉他手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之后,所无法弥补的生命黑洞。作者多年来拍摄的黑白宝丽来照片穿插在书页之间,仿佛来自旧日时光的护身符。本书再次证明了帕蒂·史密斯是当今艺术家中最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
流行音乐与毒品的历史 豆瓣
作者: (英)哈里·夏皮罗 译者: 李正子 金城出版社 2014 - 4
如果不明白毒品的作用,就无法理解近百年来的英美流行音乐史。毒品和流行音乐的纠葛,早在唱片工业尚未发明的年代便已存在。
对英雄的贪婪需求,是毒品/音乐动力学的核心。观众渴望摇滚疯子提供替代体验,乐手开始被自身的神话、缺乏安全感和音乐业暗盘交易困住,而音乐业本身只向钱看。此外,毒品既能帮忙开发创造力和灵感,也能让最优秀的乐手走到世界边线,甚至越线。
这本书融合乐手故事、新闻报导、史料、第一场现场直击,将流行音乐与毒品的百年纠缠史娓娓道来:黑奴解放运动之后,黑人巡回透艺人染上专利止痛药瘾;爵士乐兴起时,大麻和海洛因先后渗透进音乐圈;二战后,安非他命伴随退伍军人渗入摇滚音乐圈,1960年代嬉皮音乐与迷幻药、LSD结合,以及1970年代朋客摇滚与海洛因的关系等。
解放的种子:制造伍德斯托克 豆瓣
作者: (美) 埃利奥特· 台伯 (Elliot Tiber) / (美) 汤姆·蒙特 (Tom Monte) 译者: 吴冰青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3
★★★
唯一真实的解放 在于走自己的路
40万人的自由狂欢 72小时的爱与和平 287首摇滚乐经典……
摇滚乐史上的巅峰时刻
影响无数人的传奇盛宴
李安同名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原作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创始人 真挚自述
★★★
【内容简介】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家广阔荒凉的奶牛场,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只因“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理想,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音乐狂欢——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这之前,它的主要发起人埃利奥特·台伯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他热情、乐观、叛逆,充满对爱和梦想的渴望与执着;尽管冰冷的社会现实狠狠地压抑着他的自由意志与情感诉求,让身属边缘群体的他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正常地表达爱、追求爱,但他不愿屈服,他决心向世界表达自己,向世界反抗——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音乐与和平。
【编辑推荐】
1.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摇滚乐史上的轰动性事件。活动举办于纽约州北部小镇贝瑟尔,吸引了超过40万人参加,其中包括吉米·亨德里克斯、琼·贝兹、詹尼斯·乔普林、桑塔纳乐团、“谁人”乐队(the Who)等极负盛名的音乐人与乐队。这场活动以“爱与和平的三天”为主题,虽然参与人数远超举办方估计,但却秩序井然。40万人的音乐会现场,宛若一片爱的海洋,大家相互照顾,享受音乐,度过了为时3天的理想生活。
2.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代表着生命与自由对一切文化、传统、习俗的反抗。在文化、种族、认知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的40万人来到这里,将人类社会因这些差异而压抑着的力量彻底释放出来,消解在对全人类最根本价值和共同理想——爱、自由、和平——的追求之中。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它是在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观念之上创造出来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3.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创始人埃利奥特·台伯以他自身的经历,真实地展现出这场音乐节对一个平凡人的人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他在创办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过程中找到、接纳、释放了自我。音乐节如同一颗种子,他的全部生命力量藉由这颗种子得到了彻底的绽放。
4.本书语言亦庄亦谐、故事性强,亲切可读且引人深思,在幽默轻松的叙述中夹杂着对平等、权利、自由、爱的严肃思考;尤其是台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探索了人应当怎样通过实际行动去面对外部环境对自我和自由的束缚,怎样将内心受压抑的情绪与意志变为积极向上、提拉人生的力量。
【相关评论】
“伍德斯托克”对我来说有独特的意义。“伍德斯托克”是无法代替的文化符号,对我来说,它的精髓就是纯真。
——李安
只有一次,音乐拯救了世界,那就是伍德斯托克。
——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
2019年4月7日 已读 前半本是高尚的幻想,后半本是粗糙的蝇营狗苟,但如果没有后面的蝇营狗苟,又怎么有幻想变成现实?
伍德斯托克 传记 音乐
嘻哈这门生意 豆瓣
THE BIG PAYBACK: The History of The Business of Hip-hop
作者: [美] 丹·查纳斯 译者: 金晓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6
真实版“嘻哈帝国”
嘻哈乐“史记”
Jay-Z, Beastie Boys, The Notorious B.I.G., Puff Daddy等嘻哈巨星的崛起
嘻哈产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恩怨纠葛……
——嘻哈乐界资深人士丹•查纳斯备受赞誉的重磅之作
普利策级报道
——SPIN
挖掘音乐产业尘封往事的经典之作,跌宕起伏的通俗史书
——《滚石》杂志
一种来自南布朗克斯和哈勒姆的街头音乐,如何在四十年间发展成为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性产业?
这不是偶然。
本书记录了嘻哈产业变化无常的历史,记录了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如饥似渴的街头贩子、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具有远见卓识的经纪人,以及精明的公司经理等,他们的商业头脑将一种属于边缘的、城市亚文化的音乐,打造成为一种独特的主流流行文化现象。
从早期“糖山”唱片公司和“大师闪电侠及狂怒五人”乐队出人意料的成功,到“奔跑-DMC”在MTV 频道取得的主流突破,再到匪帮说唱乐的大行其道,以及Jay-Z和肖恩• 库姆斯等巨星的崛起,本书极为详尽地记述了一个原始、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鼓舞也有背叛,讲述了嘻哈乐唱片是如何制作及营销,交易是如何达成,以及在这史诗般的奋斗中谁输谁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