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 豆瓣
人間の未来 AIの未来
作者: [日]山中伸弥 / [日]羽生善治 译者: 丁丁虫 2021
人工智能,不断进化的机器,iPS细胞带来的医疗革命••••••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 VS 史上最强永世七冠天才棋手羽生善治
双视角跨界交锋,预言十年后的世界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与被称为史上最强棋士的羽生善治,两位拥有顶尖智慧的名人围绕着“十年后,百年后的世界将变得如何”展开对谈。
人工智能、不断进化的机器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带来的医学革命……话题从生命科学的最前沿,扩展到人工智能的界限与可能性。人类的直觉究竟是什么?人类将来是否真的能够不老不死?两人运用了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热烈讨论了人类永恒的主题。
两人运用了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各自领域未来的发展以及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两位大师慎思敏行的作风、突破挑战的精神,对话时生动的语言、幽默的表达,共同构成了整本书独特的魅力。
2023年12月2日 已读
本书是山中伸弥和羽生善治在2017年的对谈。前者是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后者将棋棋圣。二人对谈的有趣之处在于,他俩即在各自领域中做到顶级成就,又是对方领域的外行,谈话中必须用外行能听懂的语言介绍自己所擅长之事,又能在彼此的领域内发现共通之处。对读者来说,此书话题广博,浅显易懂。

山中的研究方向是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通过改变功能固化的组织细胞基因使其恢复干细胞的功能,也就是能变成任何细胞的能力。他谈的内容在科研,创新,科学家职业,日本人才培养。

羽生除了是将棋大师,意外的对机器学习和AI也不是外行。他介绍了软件开源对将棋的影响,AI的局限和未来畅想,AI与脑科学的关系。

科研和下棋,其共同的地方都是问题解决。二人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理性主导,而是直觉。并主张无论AI如何发展,人类都不可放弃自己的思考方式,启发方式。在人在培养上提倡注重螺旋形也就是兴趣广泛的创意性人才。
人工智能 生物学
我是谁,或什么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Mind's I: Fantas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lf & Soul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 [美] 丹尼尔·丹尼特 译者: 舒文 / 马健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7
“心灵/心智(mind)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soul)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我们编纂此书,为的是尝试展示这些困惑,让它们变得生动鲜明。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回答这些大问题,而是要动摇世人的思维:既包括那些有着严肃坚定的科学世界观的人,也包括那些对人类灵魂怀有宗教或者灵性主义想象的人。我们认为,目前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根本反思,然后才能期望人们在‘我’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上达成共识。因此,本书旨在刺激、扰乱和迷惑读者,让显而易见的东西变得奇异起来,也许还会让奇异的东西变得显而易见。”
出于上述动机,二位主编为本书选文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各篇文章围绕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自我”特性等经典问题分类编排,每篇结尾均附主编者的评论反思。选文、反思及二者间的隔空对话,各有精彩与妙趣,对理解相关哲学认知问题、生物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应大有助益。
2023年9月20日 已读
这是一本文集,所收录的文章有小说,有灵性经验,有思想实验,有哲学论文,共27篇,提出问题,摆出不同思想者的观念,引读者思考,去探寻答案。

我是我是被“我是谁,或什么”这个题目吸引的来读此书的。此书原名: The Mind's I: Fantas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lf & Soul, 可见书中想要探讨的问题是,自我是什么,灵魂是什么,以及思维是什么。中译本书名显然认为这三个词都可以被“我”这个词替代,我同意。对我来说,中译本书名更高超。但显然,本书的原来的编纂者认为自我,灵魂和思维是不同的。

如果让我给书中27篇文章排个序的话,哈丁的《无头有感》第一,斯穆里安的三篇《上帝是道家吗?》、《一个不幸的二元论者》和《一桩认识论噩梦》并列第二,博尔赫斯的《博尔赫斯与我》第五。哈丁与博尔赫斯的文章不能用理性去解读,斯穆里安做的则是试图引领具有哲学和科学头脑的人去认识哲学与科学的局限。从侯世达和丹尼特的点评来看,他俩只是将这几个人的文章当作玄想或哲学,着实时小看了他们。

其他的文章,包括侯世达和丹尼特写的,多是科学家哲学家玩的、来自头脑的文字游戏,漏洞百出。不再对我有启发性。我到希望,人们真的能专注于回答“我是谁,或什么”。如此,就可以超越博尔赫斯困惑,见识哈丁的所见的实相,理解斯穆里安的玩笑了。
人工智能 哲学 宗教 意识
超越想象的GPT医疗 豆瓣
The AI Revolution in Medicine:GPT-4 and Beyond
作者: [美] 彼得·李(Peter Lee) / [美] 凯丽·戈德伯格(Carey Goldberg) 译者: 芦义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5
解析GPT落地实践,揭示 “人机关系”重要范式
彼得·李及其他两位合著者分享了以GPT-4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的诸多应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现了一种可能出现的人- 机相结合的“关系”范式,在本书中,这种“关系”范式被描述为结合了医生、患者和机器的“三方模式”。基于此,本书不只是提出了见解,也不只是阐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见解和问题会促使我们每一个读者作为人类个体,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何以为人”和机器“何以为机”的本质问题,进而也会拓展至“何为新型人- 机关系”的问题。
重新定义未来医疗——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将如何颠覆医疗行业,甚至重塑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研究院负责人彼得·李全球首部力作,探讨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将如何颠覆医疗行业。全书以前沿研究为起点,探讨了GPT-4将为医疗行业带来的积极改变:一是帮助医护人员更高效地为更多患者提供实时和精准的诊疗服务。二是为患者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医学知识、医疗建议和保健指引。三是帮助医疗后台支持体系的相关人员更快地处理医疗健康服务请求或是从各种诊疗数据中提炼洞察和结论。四是帮助研究者推进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前沿探索,如新的靶向药的研制、测试、患者匹配及新的临床试验等等,加速医疗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从创想到应用的整个过程。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重磅推荐!OpenAI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倾情作序力荐!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苇草智酷创始人合伙人段永朝、未尽研究创办人周健工等一众大咖集体盛赞!
比尔·盖茨看过本书之后盛赞, GPT的问世如同个人电脑一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交流方式,甚至颠覆医疗保健行业。事实上,AI 已经在提升疾病检测和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将助力更多研究突破,并让那些无法获得医疗服务的人也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医学建议。
萨姆·奥尔特曼在他的推荐中称,本书展示了GPT-4 在医学和医疗保健领域的众多应用场景及其带来的价值,同时也揭示了每个受AI 影响的领域在应对此类转变时所需付出的努力。同时,它还表明,如果能够运用AI 提高全球人类健康水平,这将带来巨大的收益。
洪小文博士更是指出,这是一本对各个圈层的读者均有益的著作:信息技术和生物医疗等行业的专业人士或许会从本书中获得方向指引与创造灵感,而非专业读者也可能被书中描摹的、极可能成真的未来图景所吸引和鼓舞。
韦青提出,机器能力的进步,不仅仅关乎技术,也不仅仅关乎简单的机器会不会代替人类的疑惑和担忧,而是需要在众人共同实证的基础上,发起“一场全人类都应参与的关键讨论”。这将是又一场解放人类思想桎梏、以人为本的文明复兴和一场塑造新型人- 机关系的启蒙运动。
王小川说,从AI 到AGI,如何为生命健康服务,一直是最性感的课题。GPT医疗会有什么样的突破和局限性?彼得·李的这本《超越想象的GPT 医疗》给出了大量的案例和深度的思考。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能够受益于GPT。
段永朝说,横空出世的GPT,让大语言模型成为数字时代极富想象力的一场革命。这部独具特色的著作,让尚未亲身体验GPT-4 强大能力的人们,感受到倾泻而下的巨大冲击。
周健工说,医疗健康一直被公认为AI 最值得应用的领域。人类需要探索如何与AI 建立起新型协作关系,如在医疗服务中建立医生、患者、AI 的三方模式。正如书中所说:“有可能我们尚未理解的某种深刻变化正在发生。”
2023年7月26日 已读
我本人是在医疗领域工作的数据科学家。GPT的应用chatGPT发布以来,我已经尝试在工作中使用它帮我完成一些文书工作。读本书是想要学习了解一下专家们怎样使用和看待GPT在医疗领域的现状和潜能。

从书中我学到,GPT4.0在知识的广度上,可能超过绝大多数人。同时,它也像绝大多数人一样,会犯错,而且很可能犯错的时候找借口,也常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然而,如果用两个GPT,一个作为问题解决者给出答案,另一个负责检查,通常错误会被检查出来(但可能仍无法修正)。

作为技术或工具的GPT横空出世了,人们对于它的普遍反应,是兴奋夹杂着质疑。许多人研究能力极限,有的人诱导它出错。我们知道它并非完美,但人类也不完美。可人类犯错可以作为承担责任的主体,AI则不行。这大概是人们对它有苛刻要求的原因。

AI肯定比我更多知识,表现得也更清醒。普通人如我,可以将它当作第二大脑,助手,让它负责提供一些知识,解答,选项。让它帮助我训练自己的头脑。

无论如何,它来了,夹带着未来。责任在我们自己手中,用或是不用,怎样用?管或是不管,怎样管?只能边用边思考了。
人工智能 医疗